《明月何皎皎》阅读及参考答案
《明月何皎皎》阅读答案及详细分析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答案:(1分)古体
细解:多年考查近体诗,此次考查古体诗,虽是考查古体诗,也是考查近体诗。因为,如果学生能识别出什么是古体诗,当然说明其对近体诗的特征也是了解的。我们确实应对整个诗歌发展史予以关注。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答案:(3分)A
细解:学生如果熟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当会很快选出A来。这里的“明月何皎皎”,既无“比”,也不是“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只是描写眼前景,作为中心意象,它直接引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可以看作是“赋”的手法。
这首诗其实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游子诗,一是思妇诗。命题者显然将之定性为游子诗,即抒情主人公为一游子,这样,“客行虽云乐”就有“以乐衬哀的效果”,B正确。作者选择夜晚这一特定的时段来表现,写其夜不能寐。原本安眠的夜晚却夜不能寐,构思上先以时间来谋篇;再写其“出户”、“入房”,以空间转移来布局,C正确。全诗以叙事为主,自然、浅显、朴素,而又“余味无穷”(“无穷”虽有夸张,但作为套话,也不可太认真),D正确。
如果当作思妇诗,那就麻烦了:“客行虽云乐”作为思妇对客行在外的“他”的.想象,就不能说是“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了,因为原本就是想象的,也许并不确实。如果把这个“乐”看成是“他”对自己“曰”的,那么,“不如早旋归”的劝告里就含有相当的哀怨在里面了,那就不是衬托,而是对比了。如果有考生选择C项,想必可能是这样理解造成的。也不能说就没有道理。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动作1分,状态1分,情绪1分,情感1分。)
细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等。为了避免学生解题时使用套话,命题者对答题语言做了细化:区分了“动作”与“状态”,“情绪”与“情感”。这就对赏析题的解答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醒我们在教学时,注意对作品的动人之处唤醒体验,细加品味。如果不做这样的要求,许多学生可能会列数动作,然后直接抵达思乡的情感。
使用动作、细节来抒情,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抒情方式,甚至比写景抒情还要古老。如果我们把“景”理解为“情景”,而不是“景物”,那么,这样的表达也与“诗歌,不过情景两端”这样的认识相矛盾。作者通过一连串的动作细节刻画了一个夜不能寐的状态,即失眠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把它看作意象,这个意象与“明月”、“床帏”、“户”、“房”等构成一幅鲜明、深沉的意境,抒发了思乡的孤独、寂寞心情。当然,由于我们同学常常对意象理解狭隘,只是把它看成是诗中的一些景物,于是就很难从这个角度将这类诗歌的诗意分析出来。其实,构成诗歌意象的除了景象之外,还有人象、物象、事象等等。
赏析这类诗歌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看作者使用了哪些动作细节,再看这些动作细节刻画了怎样的形象,营造了怎样的意象。然后再品味这个意象透露出怎样的情感,包括这种情感的情绪反映与思想内容。总共可以分为四步。按照命题者给出的答题规范,即是:动作+状态+情绪+情感。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短暂,一个持久。一个完全是心理反映,一个带有思想内容。即,一个是情感反映,一个是情感内容。这道题目的解答关键在于对答题规范的掌握,情感的把握并无困难,一般同学都能看出这里包含着孤独的情绪,思乡的情感。
值得赞扬的是,命题者不仅在诗歌类型的考查上有所突破,而且在诗歌艺术手法的考查上也开拓了新的领域,可以对诗歌教学产生有益的影响。其实,古代这类以动作细节抒情的诗歌很多,叙事也可以是一种抒情方式。望能引起大家注意,对中国古代诗歌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