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赞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上海宋庆龄故居前有两棵树。
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
广东有种英雄树,它长得很高。如果在它周围有别的树木,它一定要长得比别的树高出一段,方才罢休。据说它的花大,它的花红。仔细想想,即使花红如血,花大如轮,长在那么高的树上,伸着脖子,仰着脑袋,欣赏起来,难保一定有趣。
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丫,从同一个母体躯干里生发开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地,繁繁密密,荫凉特大。
这是两棵树阴很大的樟树。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就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花花绿绿的;屈体前进的;以叶作为伪装的;密密麻麻,不易发现的。它们自己寄生在树上,还在那儿养儿养女,繁衍后代,并且教唆后代如何寄生。树蛀空了,它们也还不死,而且散开去,另去物色寄生体。
樟树不招虫。这个特点,在它作为树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充分。别的树要喷洒药水,而它却不必。其奥妙也可能是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在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历久保持,至死不变。这一点,恐怕世界上任何科学制作的化妆品,都难以做到,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茹志鹃《樟树赞》)
1、第一、二自然段点明两棵树的处所后写宋庆龄同志“舍不得”离开这两棵树,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2、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这里写英雄树有何作用?
3、第七自然段中“虫”象征什么?作者详写树虫的狡黠、种种伪装及其寄生、繁衍、为害甚烈,其目的是什么?
4、第八自然段里作者着重强调的是什么?
5、本文通过写荫凉大、不招虫的樟树,热情讴歌了宋庆龄同志的丰功伟绩和高贵品质。选出下面表述最符合文意的两项()
A、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B、造福人民,恩荫后世
C、鞠躬尽瘁,高风亮节
D、冰清玉洁,坚守节操
E、清正廉洁,泽被后代
1、为后面借物喻人的象征手法作铺垫。
2、对比,抑此扬彼;以英雄树的`突出自我来反衬樟树力求荫庇大众的无私美德。
3、形形色色的敌人和剥削阶级思想;反衬樟树不招虫的难能可贵。
4、樟树永不招虫的原因,即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且永不消失。
5、BD
1、文中第④节括号处应填哪个词语最确切?应选[ ]
A、也许
B、确实
C、难保
D、或许
2、文章的题目是《樟树赞》,作者在第⑦节中却写了石榴树,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⑤节开头说“樟树不高”,在第⑧节结尾又说“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前者与后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对比、反衬或衬托;突出樟树拒虫的特点或赞颂樟树有香味有拒害虫的能力。若答案只写“突出樟树的特点”则扣一半分。
3、不矛盾,前者是指樟树的高度,后者是指樟树高洁或高贵、高尚。
4、①本文以赞美樟树为抒情线索,反复咏叹“这是两棵樟树”,引人回味。
②本文赞美了樟树造福人类、抗拒腐蚀的品格,表达了对领袖人物宋庆龄的崇敬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