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王国里的残烛阅读题及答案

秦风学

黑暗王国里的残烛阅读题及答案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黑暗王国里的残烛鲍鹏山①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抬杠的李贽就此讽刺道,怪不得孔子出生之前,人们都点着蜡烛走路。我想,话不能这么说,也不是这么说的。我觉得,孔子确实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时代的人与后代乃至于我们沟通了。我们由他知道,即便在那么一个洪荒时代,也是有阳光普照着而万物不择手段地生机勃勃;那时代也发生着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在他手订的《诗经》中,我们甚至可以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吗?

  ②孔子生活的时代也真像他所说的,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丸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纵横天下的称霸诸侯,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剖。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在这种时候,要“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痴人说梦。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罢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太惨啦!我已经衰老了!)他顿时心凉如水。这衰弱的老人,他的多少雄心都失败了,多少理想都破灭了。壮志不酬,眺望茫茫无语的宇宙,他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逝者如斯夫!”

  ④我在几千年后的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就一闪而现了:这衰弱的,即将随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枝蜡烛吗?四面飚风,寒意四逼,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

  ⑤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一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一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

  ⑥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往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生机无穷的魅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⑦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从未见过一个喜爱德行比得上喜爱美色的人),“吾未见刚者”(我未见过刚强的人),“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过喜好仁,厌恶不仁的人),“末闻好学者”(没听说过好学的人)。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

  ⑧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

  ——节选自《寂寞圣哲》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题目把孔子比喻为“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文中着力渲染“蜡烛”如何在“寒意四逼”的环境中“艰难地闪耀”, 写出了孔子所处环境的恶劣,“蜡烛”象征孔子的伟大形象。

  B.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在孔子出生之前,社会一片黑暗,人们看不到希望,孔子就是那个遥远古世纪的一盏明灯。

  C.文章第二段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的地描写了西周古都废墟的荒凉残破,渲染当时周王朝土崩瓦解,天下纷乱不堪的局面。

  D.当孔子失败之后倦极归来,他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心凉如水,理想破灭,历史也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

  E.从选材上看,文章写的是孔子的晚年,写他的疲倦、痛苦、失败和不幸,突出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挽狂澜于既倒的人格精神,充满悲壮感。

  17. 作者认可宋人的说法:“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在文中,作者所说的“长夜”指的是哪些具体内容?(4分)

  18. 请简要分析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9. 作者称孔子是“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联系全文看,孔子做了哪些事?孔子的经历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像孔子一样的“残烛”不胜枚举,请再举出一个,并结合事例加以探究。(8分)

  试题答案:

  16. BD(B项“在孔子出生之前,社会一片黑暗”说法太绝对D项“历史也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是黑暗中看到希望后的温暖和激动。)

  17. ①洪荒时代,②周公已逝,礼乐土崩③到处都是乱臣贼子④东周国家瓦解⑤文明毁丧(答4点即可)

  18. 结构上①承上启下,孔子凄惶的晚景让“我”感动承接上文孔子凄凉的失败,为下文写孔子坚持理想、为人们带来希望做铺垫。(1分)②点题(1分)

  内容上:对比,旷野的黑暗与蜡烛的光亮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赞美与钦佩。(2分)

  19. (1)①深情而痴,寻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寻找能够实现他的主张的人;②聚集一批年轻人,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知其不可而为之。(4分)

  (2)①构建理想,追寻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令人景仰②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的社会责任感,给世人带来温暖与希望,令人敬佩。(2分) (3)举例分析略。(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