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
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夏天,蚊子再次进入大家视野,有人大开脑洞:让台风刮跑所有的蚊子吧!
一、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
台风是一个强大的气旋性旋涡,假如把蚊子放到台风中心,随着旋涡快速旋转,那风力足以把蚊子吹到九霄云外。
但台风登陆后,风力明显减弱,对蚊子产生的作用力也减弱。而且蚊子非常鸡贼,大风天它们会躲起来,风小了才出来。即使刮台风,它被吹跑的概率也大大降低。蚊子体重很轻,常随风而动。蚊子虽飞翔能力不强,但20多层的高楼也有它的身影,除了坐电梯,更多是被风吹上去的。
二、________
蚊子体重极轻,大约是几毫克。当它穿梭于雨滴之间,被重量远远超过自己的雨滴砸中,一滴毛毛雨,可能就是从天而降的一块巨石,蚊子一不小心就呜呼哀哉。真的是这样吗?
然而,蚊子除了继续发挥鸡贼特点外,它还有保命秘诀-极轻的体重和疏水性细毛。飞翔中的蚊子与雨水碰撞时,采取不抵抗策略,或顺势而下,或侧身翻滚让雨滴从身侧滑落,或与雨滴融为一体,以柔克刚。此外,疏水性细毛使得它们能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落地前逃出。从理论上说,暴雨台风能让蚊子毙命;但若要被彻底消灭,是不大可能的。
三、大雨过后蚊子为何不减反增?
闷热潮湿的天气为蚊虫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蚊子更猖狂。成蚊在气温20~30C、相对湿度80%左右时最为活跃,有积水的地方容易成为蚊子的滋生地。风雨过后,地面上的积水和潮湿环境为蚊子生长、繁殖提供了绝好的温床。
蚊子繁殖力很强,从卵、幼虫、蛹到成蚊,最快只需几天。强风雨无法对蚊子产生大规模的消灭效果,不少地方大雨过后蚊虫反而会报复性增长。
1、结合全文,分析开头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一句的妙处。
2、依照第一、三两部分小标题的样式,为第二部分拟一则小标题。(不超过15个字)
答案
1、①化用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②突出蚊子之多,让人们对利用台风暴雨消灭蚊子的办法抱有期待。③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示例:一滴雨就能让蚊子呜呼哀哉吗?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颃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②。
〔注〕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上。 ②鲛室:传说中人鱼的宫室。琼瑰:本指玉,在这里形容海水。
1.诗人不说雷声从空中来,却说从脚底出,这是为了____。(2分)
2.颔联中吹海立是从杜甫诗句四海之水皆立演化而来,这种手法叫_____。其中立字用得好,好在________(3分)
3.本诗颈联和尾联对暴雨的描写很传神,请任选一联加以赏析。(3分)
4.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
参考答案:
1.表现雷声离人之近,衬托出有美堂位置之高。(2分,写到1点即可)
2.化用(或用典)(1分) 立有直立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暴雨引起的水急浪高,波涛汹涌。(2分)
3.(3分)答案要点:颈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雨势的大、密(视觉)和雨声的急、响(听觉),由此突出了题目中的暴字。尾联: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典),把因暴雨造成的波涛翻滚、浪花飞溅的雄奇壮丽景象描写得传神动人。
4.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
今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起伏大、降水分布非常不均匀,气象灾害影响广、程度重。其中,江淮、江南降水异常,江西、浙江等地3月初就出现了罕见早汛。3月下旬到4月,湘江、漓江、赣江出现了超警戒水位,部分地区发生洪涝。5月5日以来,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等地遭遇暴雨“倾城”。对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解释说:“北方冷空气南下,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交汇,加强了这些地区的气流上升运动。由于这些地区中低层水汽含量非常丰富,在空气上升运动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进而形成较强降水。”
我国是多暴雨的国家,除了西北个别省、区之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我国属于季风气候,从晚春到盛夏,北方冷空气且战且退。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彤成一场场暴雨。暴雨形成的过程相当复杂。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持久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积雨云体积通常相当庞大,它们排列起来,可形成100~200千米宽的雨带。大气的运动和流水一样,常产生波动或涡旋。当两股来自不同方向或不同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时,就会产生波动或涡旋。大的这几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千米。在这些地区,波动常伴随气流运行出现上升运动,并使水平方向的水汽迅速向同一地区集中,形成暴雨中心。此时,低层空气暖而湿,上层空气冷而干,致使大气层结构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这有利于大气中能量释放,促使积雨云充分发展。
另外,地形对暴雨的形成和雨量大小也有影响。例如,由于山脉的存在,迎风坡迫使气流上升,从而垂直运动加大,暴雨增大;而在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就大大减小,有的背风坡的雨量仅是迎风坡的1/10。山谷的狭管作用也能使暴雨加强。比如,河南有一次特大暴雨,其中心林庄,正处在南、北、西三面环山,向东逐渐形成喇叭口的地形之中,由于这样的地形,气流上升速度增大,雨量骤增。
14.下面对暴雨形成的主要条件的归纳,恰当的是哪一项?(2分)
A.不同温度、湿度的气流相遇导致大气在运动中产生波动或者涡旋。
B.充足的水汽、强烈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C.气温起伏大、降水分布非常的不均匀,气象灾害影响广、程度重。
D.积雨云体积的大小,山脉坡向与坡度陡缓,气流上升运动的大小。
15.下面加点的词语删去后不影响句子意思表达的是哪一项?(2分)
A.除了西北个别省、区之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
B.另外,地形对暴雨的形成和雨量大小也有影响。
C.有利于大气中能量释放,促使积雨云充分发展。
D.在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雨量就大大减小。
16.联系上下文,说说上文举河南特大暴雨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4.B
15.B
16.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山谷的狭管作用也能使暴雨加强,进而说明地形对暴雨的形成和雨量也有影响
阅读理解问题设置的三个层次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它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
其问题设置大致分三个层次:直接源于原文,间接源于原文,超越原文。
对第一层问题,需要认真感知原文,并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从原文或自己的知识储备中觅得答案;
对第二层问题,需要反复强化、整体感知原文,对文意做到融会贯通,并积极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
对第三层问题,需要高度领悟文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行延伸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活动,才可形成答案。
“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夏天,蚊子再次进入大家视野,有人大开脑洞:“让台风刮跑所有的蚊子吧!”
一、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
台风是一个强大的气旋性旋涡,假如把蚊子放到台风中心,随着旋涡快速旋转,那风力足以把蚊子吹到“九霄云外”。
但台风登陆后,风力明显减弱,对蚊子产生的作用力也减弱。而且蚊子非常“鸡贼”,大风天它们会躲起来,风小了才出来。即使刮台风,它被吹跑的概率也大大降低。蚊子体重很轻,常随风而动。蚊子虽飞翔能力不强,但20多层的高楼也有它的身影,除了“坐电梯”,更多是被风吹上去的。
二、xxxx
蚊子体重极轻,大约是几毫克。当它穿梭于雨滴之间,被重量远远超过自己的雨滴砸中,一滴毛毛雨,可能就是从天而降的一块巨石,蚊子一不小心就呜呼哀哉。真的是这样吗?
然而,蚊子除了继续发挥“鸡贼”特点外,它还有保命“秘诀”--极轻的体重和疏水性细毛。飞翔中的蚊子与雨水碰撞时,采取不抵抗策略,或顺势而下,或“侧身翻滚”让雨滴从身侧滑落,或与雨滴融为一体,“以柔克刚”。此外,疏水性细毛使得它们能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落地前逃出。从理论上说,暴雨台风能让蚊子毙命;但若要被彻底“消灭”,是不大可能的。
大雨过后蚊子为何不减反增?
闷热潮湿的天气为蚊虫滋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蚊子更猖狂。成蚊在气温20~30°C.相对湿度80%左右时最为活跃,有积水的地方容易成为蚊子的滋生地。风雨过后,地面上的积水和潮湿环境为蚊子生长、繁殖提供
了绝好的温床。
蚊子繁殖力很强,从卵、幼虫、蛹到成蚊,最快只需几天。强风雨无法对蚊子产生大规模的“消灭”效果,不少地方大雨过后蚊虫反而会“报复性”增长。
13.结合全文,分析开头“床前明月光,蚊子好嚣张”一句的妙处。
14.依照第一、三两部分小标题的样式,为第二部分拟一则小标题。(不超过15个字)
【分析】这篇说明文开头化用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分别从“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一滴雨就能让蚊子呜呼哀哉吗”“大雨过后蚊子为何不减反增?”介绍了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的知识。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1)本题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文章开头化用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想知道利用台风暴雨能否消灭蚊子。
(2)本题考查拟题的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本文共分为三个小节。第一小节介绍的说明对象都是台风会把蚊子都吹跑吗;第二小节介绍了暴雨台风能让蚊子毙命吗;第三小节介绍大雨过后蚊子为何不减反增。根据第一、三两部分小标题的样式,可以拟写标题为:一滴雨就能让蚊子呜呼哀哉吗?
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阅读答案:
(1)①化用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②突出蚊子之多,让人们对利用台风暴雨消灭蚊子的办法抱有期待。③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示例:一滴雨就能让蚊子呜呼哀哉吗?
【点评】说明文第一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上考虑。1.引出说明对象;2.引出下文说明内容;3.概括本文中心内容;4.如果第一段引用传说、故事、民间习俗、诗歌等,要答增加文章色彩;5.如果第一段有疑问句,要答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6.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上面就是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阅读答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他们,150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从离开农村到城市谋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被贴上了“农民工”的标签。这个标签在任何一个大都市,都意味着“底层”。
在“7·21”那场61年难遇的暴雨狂澜中,他们靠血肉之躯,拧起一根大绳,跨过6车道宽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在空中搭起“生命救援线”,成功救出被困的182名普通群众。332个生命从此交汇、和鸣。
暴雨中,长绳搭起生命线
如果,没有意外,城市的霓虹,街上奔流的名车、CBD的精英阶层……很难和他们的生命交集。20xx年7月21日那场暴雨,却以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方式,将这一切改变。
那一夜,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严重积水,最深处达到6米,数十辆汽车被淹,上百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漆黑的雨夜,不断上涨的洪水,逐渐被吞没的汽车……一切,都让被洪水围困的人们,无助而绝望。大雨中,150名月薪仅3000元的农民工,光着脚丫踏着冰冷的洪水而来,他们抛下救生圈,结起绳索,伸出他们温暖而有力的双手,为被困的人们搭起了一条生命线。
几天后,坐在京港澳高速南岗洼附近的工棚里,7月21日那晚最早跑回工棚喊人的四川人李尚富,回忆起自己最初到达现场所见到的险情时,仍忍不住发出了“我的天呀”的惊叹:高速路已经看不见了,就见到几辆大巴车还露着车顶,上面站满了老人、小孩和妇女,有不少人膝盖受了伤,血正顺着小腿流。“我脑袋一下就空了,转身就跑回工棚喊人去了。”
当时整个工棚里就听见一阵齐刷刷的开门声,跑步声,不到一分钟整个工棚就空了。
“水不仅深,还很急。”李尚贵说,“当时的情况,要游过去一个个将人背上岸是不可能的,体力肯定不够。只能由我们跳进水里,每个人占一个固定点位,将被困的人传出来。
为了防止被水冲走,我们下水的人还得有东西可以抓住才行。”这就意味着若要成功救人,还必须有人先带着长绳的一头跳进水里,游到大巴车处,将绳子拴到车上,而绳子的另外一头也必须拴在高速路旁边的铁丝防护网上,才足够牢固。情况紧急,来不及回去取钳子,工友们一声大吼,愣是把京港澳高速东侧的防护网拽开了一个口子,把绳子拴在路边的电线杆和大树上。
农民工兄弟们用最原始的办法,依靠拴在大巴车和防护网上的长绳,在1 0多米宽已成“河道”的高速路上,将被困的人们一个个送到岸边。
男人们在水里泡着救人,女人们则在岸边将获救人员一一送往工地,并拿出自己的干净衣服为他们换上。
事后统计,当晚共有150名农民工参与了救援,救出受困人员超过200名,留下名字的182位。洪流中,民工的手最温暖
经历过,你才会知道当时的情景有多危急和震撼。被救者尹艳芳说,直到现在,她还感到后怕和感动。
那一夜,尹艳芳和4个孩子从积水的车中逃生后,爬上了一辆大巴车车顶。漆黑的雨夜,不断上涨的洪水,眼看大巴车逐渐被吞没,尹艳芳和所有被困者一样,在惊恐和疲倦中慢慢绝望……
就在这时,农民工兄弟赶来了。回忆当时的情景,尹艳芳还清晰地记得当孩子们被救走后,自己也被一个民工兄弟从车顶抱了下来,“在水中我感到有双手托着我,直到把我送到岸上”。如今,尹艳芳充满了感激:“如果不是民工兄弟来救,恐怕我早就死了。项目部还将工装分给我们御寒,那件工装我会永远珍藏。”
被救者贾先生事后给恩人们送来锦旗。他说自己一直在反思:自己曾经与满面尘土的农民工擦肩而过时,眉头难免会皱一下。然而,在生死关头,却是这群被都市人认为是底层、是城市灰暗群体的人救了自己的命。“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们就不会再有我。”
可是,面对被救者数不清的感谢,甚至希望酬金相谢时,这群英勇救人的农民工却回答得异常朴实。
问起为什么要救人,四川小伙李川南眼睛里一片清明:“怎么可能不救,人命关天啊!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分,人要有良心的。我们去救人的时候他们也提钱,说多少钱一个人。我们就说我们不是来要钱的,是来救人的。我活了23年,这件事情是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让杜金荣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自己在背被困者上桥时,很多人不停地说“谢谢”。他说听到那声“谢谢”的时候,自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好像这么做得到了别人的认同。
在救人民工中,李尚贵和妻子何责容以及儿子李春茂这一家三口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抢险救人的那一刻,年仅22岁的李春茂当时并不知道父亲跟自己一样也下水了。那天直到次日凌晨5点,获救人员差不多都相继离开了工地,他们一家这才重新聚在一起,互报平安。现在回想起来,父子两人都希望当时下水的只有自己一人,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对方水性不好,在那种情况下下水救人,是冒着巨大风险的。
“可当时那种情形,看到车上老人、小孩都在喊‘救命’,就算我知道爸爸要下水,还能拦着他不去救吗?”李春茂直白中透着朴实。
“出门在外,就该相互帮助。”这是在救人这件事上,一家三口最直白的表述。
(四川新闻网,文字有删改)
1.请结合整篇新闻,分析导语部分的作用。(4分)
2.新闻主体部分主要从施救者和被救者的回忆两个角度展开,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3.作者为什么选择李尚贵一家三口作为主要的采写对象?(4分)
4.这篇新闻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4分)概括主要新闻事件,以农民工勇救被困群众的感人事迹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2分)以农民工的底层身份和他们舍己救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行对比,高度赞扬其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2分)
2.(4分)两个角度相互印证,便于全方位地再现救人的典型场景,丰富了新闻内容;(2分)当事人的叙述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从而使新闻更有现场感和感染力。(2分)
3.(4分)李尚贵一家三口能代表不同类型(夫妻、父子、母子等)的救人民工,是整个救人群体的缩影,更具典型意义;(2分)一家三口虽然彼此担心对方,仍不顾个人安危与家庭利益,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他人,其形象闪烁着人性光辉,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2分)
4. (6分)(1)农民工身处社会底层,被人漠视,但却能急人之困、解人之难,有责任心,勇于担当,义无反顾,堪称中国的脊梁和时代的楷模,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2)农民工助人为乐却不求回报,平凡本分中见伟大,朴实无私中显光华,彰显了人性的光辉,极具感召力,有利于构建时代的核心价值观;(3)农民工的壮举温暖了人心,感动和激励更多的人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4)农民工的行动震撼了人们的灵魂,发人深思,引人反省,改变了人们对农民工的偏见,启迪人们公平待人、尊重他人、敬畏生命。(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能够结合文本,自圆其说,也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