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钱学森阅读答案

马振华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A)的待遇,有(B)的生活和(C)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露了心迹。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1.在文中选词填空。

  ( )长岁月 ( )的步伐 ( )波斩浪 ( )的前额

  ( )天一色 ( )的条件 ( )越贡献 ( )的待遇

  2.填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诚恳——( ) 得意——( )

  反义词:诞生——( ) 埋藏——( )

  3.根据意思在文中选词填空。

  (1)大海宽得没有边际。( )

  (2)做梦都在思念。( )

  (3)坦诚地向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

  (4)掰着指头算时间。( )

  4.按时间顺序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提示填空。

  (1)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不让钱学森离开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揣摩短文的篇章结构。

  按照时间顺序,第1自然段应放在最后,可是作者却把它放在了开头。这是一种________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漫 稳健 劈 宽大 水 优越 卓 优厚

  2.近:恳切 满意 反:消失 暴露

  3.(1)广阔无垠 (2)魂牵梦绕 (3)袒露 (4)屈指一算

  4.这篇文章主要写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并成为他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没有忘记祖国。这年中秋之夜,钱学森将自己回祖国的心愿向留学生袒露。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回国后,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5.(1)美国 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2)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6.倒叙 突出钱学森的形象,激发读者阅读钱学森事迹的兴趣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