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义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父异焉____________
(2)其诗以……为意____________
(3)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
(4)令作诗____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诧异;(2)内容;(3)把……当作宾客;(4)让
2.“扳”通“攀” 牵,引
3.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1)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解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意对即可)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②,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③,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④古人之奥区⑤,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食具、羹匙和筷子,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寝:丑陋。②竖立: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③屈曲委蛇(yí):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④赴:探求。⑤奥区:奥妙的境界,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从先人还家( )
(3)少长,虽长大( )
(4)或对客不听其语( )
2.下面句中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并自为其名 有仙则名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数千言不肯休
C.即书诗四句 板桥每读一书
D.还自扬州并自忘其所语
3.翻译下面句子。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仲永和郑板桥幼时在天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至少使用一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曾经(2)跟随(3)但是(4)有时
2.B
3.(1)让他作诗,不能符合以前的好名声了。
(2)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是善于背诵罢了。
4.仲永特点:天资聪颖,是个神童。依据: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板桥特点:资质平常。依据: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5.示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郑板桥虽资质平常,但正是靠着自己勤奋刻苦的精神,终于取得成功。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像郑板桥那样,努力学习,使自己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