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看山老爹
高深
⑴太阳醒了。看山老爹醒了。
⑵他从炕上爬起来,不吃不喝,头一件事是撕掉一页日历,然后揣两个冷馍,背上水壶,踏上那条山间小路。当他经过山涧流下来的那股泉水时,猫下腰,洗几把脸,再掬几捧清凉的泉水,咕咕喝下,顿时觉得一阵透心地爽快。
⑶同一万个昨天一样,一成不变,再量一次生活的周长。孤零的身影,叠进脚下那些松柏和杨槐的日影里,相伴山风,铺就生命的四季。
⑷并非孤身独旅,风、雨、雪,都是他形影不离的旅伴。
⑸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雨很珍贵,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小似喷雾,大如瓢泼。
⑹温则为雨,寒则为雪。山上冷得早,有时旧历八月就飘起雪花,九十月就可能大雪封山,只跋涉几步,便大汗淋漓。他相伴这些阴晴不定、随时变换性格的伙伴,走过了几个地球的周长。没有视线不及的远方,没有步履不及的山峰。他那双千针细纳的布鞋,不知踏落了多少个夕阳。他的牙齿掉光了,不用着意去咀嚼生活,也隐隐地感觉到了它的苦辣酸甜……
⑺走啊走啊,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⑻自从那些贪婪的锯齿和远远近近的灶膛,一天天伐尽烧光了山体浓密的毛发,大山就再也遮掩不住贫(jí) 与荒漠。看山老爹呼天喊地,天地不应。他像个孩子似的抱着树墩子大哭。从此,那些没有月色没有星光的夜晚,再也听不见北方的狼嗥了。
⑼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曾经给看山老爹无量的满足无量的欣慰。他不甘心这个曾经的梦想就此破灭,于是老爹吃在山里,睡在山里,像个淘金人,捡拾一粒一粒树种,栽下一棵一棵树苗。一个脚印即是明天的一株参天大树。
⑽跋涉了一天的看山老爹,席地盘坐在松树下,不眠的目光,于皎洁的宁静中,寻觅少得可怜的树影。他一点也不灰心丧气。他相信人心,也坚信自己的双手。他用落叶擦去手上的泥土,牵起衣衫揩脸上的汗水。晚风习习,他抬起身,提了提大半口袋树籽儿,沉甸甸地满装着看山老爹的希冀与喜悦。
⑾从来没有人说过,看山老爹命定要与大山厮守一生,也不是没有人接他看山的班。可是多年以后,当他种下的一粒粒树种,栽下的一棵棵幼苗,终于长成山的血脉,山的灵魂,看山老爹就以终生放逐林海为福气,以每天梳理绿色阳光为乐趣,为享受。他的心很广阔,装得下整座大山和那些松柏杨槐。他的心又很窄小,只装着绿色,只装着染着绿色的阳光。
⑿看山老爹又一次面对大山,面对自己以毕生汗水养育的山林,量一次生命的周长,呵护四季绿荫。夕阳西下,他默默饮进几许孤独,望穿夜幕下山的梦境,倾听林海中不尽的涛声。明天,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不在召唤一位老人。透过淡淡的月光,老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更加郁郁葱葱的绿色王国。
⒀太阳醒了。大山绿了。看山老爹笑了。
(选自《日报》20xx-06-27 第15版 )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⑴揣着( ) ⑵贫(jí)
2.结合语境,品味语言。(4分)
⑴春风如酒,扑面微寒;夏风如茶,香飘山峦;秋风如烟,落叶飞天。
⑵黎明的起点就是看山老爹的家,落日的尽头就是看山老爹的家。
3.第⑾段中写“他的心很广阔”,后面却又说“他的心又很窄小”,前后是否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4.看山老爹心中的梦想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1分)
5.本文有明暗两条主线,明线索是 ,暗线索是 ,其中插叙了 看山老爹种树的情节。(3分)
6.再读上文,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对看山老爹的认识。(3分)
材料一 (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让我们感动是因为他们的坚持,是因为一天落日一天太阳又再度升起之中所累积的力量……于是,岁月就在孤独的行走中慢慢流逝,我们终于被感动。(白岩松)
材料二 我们往往不缺乏为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于丹)
材料三 这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些人,他们普通得常常被我们忽略,可是这个世界,却因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善和暖,一点一点美好起来。(丁立梅)
参考答案:
1.(1)chuāi(2)瘠(2分,每小题1分)
2.(1)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不同季节和景色特点,表现了看山老爹痴迷于这么山林。(2)形象写出的看山老爹早出晚归看护山林的勤勉、痴心,同时也写出看山老爹爱护山林,以山为家,执著如一。(4分,每小题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3.不矛盾,“广阔”写出看山老爹眼里、心中装着整个绿色的山林;“窄小”写出看山老爹的生活只有绿色,绿色是他的一切,没有其他杂念。这看似矛盾的词语,实际上是强调看山老爹对这片山林的热爱。(2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4.无量的绿色无量的财富。(1分)
5.老爹一天的活动 老爹对山林的爱 山林被砍伐(3分,每空1分)
6.略(3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可从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形象意义等入手。)
干渴的村庄
肖建新
①村庄的干渴是近几年的事。那些年,雨和童年一样率性,杂草一样茂密,无拘无束,犹如一个无人看管、喜欢疯跑的孩子,把一年四季和村庄穿了个透。对于村庄,雨是一个熟人,用多种不同的步伐量过村庄的大小高矮,量过无数的牛蹄踏在村庄横截面上的深度。
②在我的记忆里,雨总是等不及我走到一棵树下,或附近的一个檐下,就唰唰地落下来。有时候在树下等久了,还不见停,就只好冒雨往回跑,在路过藕地时,顺手折一枝藕叶顶在头上,这样,雨不至于完全打湿一个人的童年,总有一些地方和时光可以躲避。下雨时,我常把书藏在怀里,双臂抱紧,即使雨弄湿了衣服和手臂,可怀里的书总是干干的,这多少会让我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梦想总是在一个温暖处。
③春天的雨是村庄最欣喜的事。旱了一冬的村庄会因一场春雨的到来而含情脉脉,油菜像小姑娘一样,水盈盈地在春风里摇曳,胡豆花幽灵般的小眼睛在滴溜滴溜地转,那些小动物们和人一样,跑到小雨里,让雨水落在身上和脸上,享受着第一场春雨的温润。乡村父亲们的脸,在这时开始变得柔和,春雨洗净了他们内心的忧郁。
④在我离开的这些年,村庄的水分越来越少了,我看到一位母亲失去了往日丰润的表情。我甚至不明白,那些年,村庄像针管一样饱满的水分都去了哪里。它将一个村庄遗忘了吗?将那些在它的深处隐瞒的小路和在它的怀里生长的植物们都忘了吗?将一些反复踩踏过的童年也忘了?那些与它终日厮磨的乡村泥孩子呢?
⑤那些知道村庄每一个细节的雨,在我离开村庄的那些年,慢慢地少了,薄了,它覆盖的面积越来越窄,下的深度也越来越浅了。我不知道那些年,村庄究竟怎么了,它虐待雨了吗?树木也在我离开的那些年,开始慢慢退化,它们大多数的叶子落了下来,无法在春天里兴高采烈,在夏天里随风狂舞,深秋叶落的时候,薄薄的一层,再也找不到童年如踏海绵之上的感觉了,老人们也懒得去扫这些落叶,因为它们烧不了几个时日。
⑥然而,村庄真正的干渴却是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开始的。他们不再看重那几颗微不足道的粮食,看重祖辈长期依存的地方。一片土地不再能养活一个家庭。宁愿土地荒着,也不想和他们的祖辈一样,在干渴的地里赶着干渴的牛做着干渴的事。对于他们而言,土地的产出与他们的付出极不成比例,再说,他们的心事全不在乡村里,几颗粮食已无法让他们搭上通往另一种生活的列车。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带上了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打算永远离开了。他们走时,一些老人会站在村庄最边缘的土窑上,目送他们离去,而不说一句话。
⑦多年以后,当我回到它的中间时,我见到了那些因长久未开而有些生锈的锁。它们锁在了一个村庄的眉头之上,锁住了一个曾经繁茂的村庄的脊柱。母亲走后,我家的房子也是用一把锁代替,钥匙放在隔壁的那家人那里。有一回我找来钥匙,想找找那些年落在里面的东西,我看到了贴在墙上的那些陈旧的奖状母亲在我小学时得到的最大的欣慰,它们见证了一个乡村少年的成长,可它们真的是奖给我的吗?那个满脸汗水和灰尘的少年,早已从村庄的小路上走失,这些奖状就像是一些钉子,要将这个少年钉住,他再跑,能跑出屋子里的那堵陈年的墙壁吗?
⑧其实,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我的一部分,许多人的一部分,还在那,还在由一些老人和孩子所守护的村庄里。我相信:雨,在历经一个干旱的循环后,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落进人们的心坎上。(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13段用大量的篇幅写前些年村庄的雨,运用反衬的手法,用有雨时的村庄充满生机和快乐反衬近些年村庄的干渴。
B.村庄的雨和童年一样率性,它是村庄的一个熟人,它甚至知道村庄的每一个细节,这些描述,不仅说明了当年雨水的丰沛,还表现了雨水与村庄的亲密关系。
C.越来越多的人离开村庄,但老人们还在坚守,他们用沉默来表达对抛弃村庄者的鄙视和抗议。
D.文章以时间为序,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为线索,不枝不蔓,娓娓道来,颇具匠心。
E.本文语言或轻盈灵动,或凝炼有力;情绪或欢欣愉悦,或深沉低回,二者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
16.文章的标题是干渴的村庄,请解释干渴在文中的含意。(4分)
17.联系文章相关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5分)
(2)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三段划线的文字。(3分)
18.作者在最后一段说村庄的未来是可以预料的,但我还不想做这样的预料,如果作者愿意预料,你认为作者的预料会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5. C D[解析]C. 对老人感情的判断错,老人面对离去的人,应该是不舍而无奈;.D 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为线索说法错误,本文线索是对村庄的感情。4分,选对一项给2分。
16.答案示例:①村庄的雨水少了,薄了。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离开,村庄变得荒芜,失去了生机和活力。(4分,答出第①点得1分,答出②点3分;意思相同即可。)
17.(1)答案示例:①童年避雨(1分);②一是表现了那些年村庄雨水的丰沛和童年的欢乐,与第四、五、六段村庄的干旱形成对比(2分);二是与第七段多年后回到村庄所见的衰败境况形成呼应,表达了作者对村庄的眷恋。(2分)
(2)答案示例: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久旱风逢春雨的村庄、植物、动物欣喜的神情。(2分)
18.答案示例一:作者的预料是:村庄不会就这样衰败下去,它一定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从文中看,作者相信,雨水还会滂沱而至,重新滋润村庄。另一方面,无论像作者一样离开村庄的人,还是因其他原因离开村庄的人,他们的根还在村庄,那里还有牵挂他们的亲人,他们终究会回归村庄。从现实角度来说,随着各项利农政策的落实,城市文明对农村人口的吸引也会逐步减弱,村庄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是必然的。
答案示例二:作者的预料是:村庄的衰败不可逆转,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代价。首先是自然环境恶化,雨水愈来愈少,作者认为雨会再次滂沱地回到村子里仅仅是一种美好的主观愿望。其次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人们的天性,村庄的人抛弃土地去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无可非议。从现实角度来说,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城市化带来的农村人口的减少是大势所趋。(准确说出预料2分,联系文本分析2分,能联系实际分析2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一)
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内容。
答:本段着力描绘了春草勃发的景象。
2. 从修辞或词语的角度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赋予了小草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春草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破土而出的特点。
“钻”字用的传神,形象的表现了小草冲破土层的劲势,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二)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这段文字描绘的是一副什么图景?
答:春花竞放。
4.本段多处使用了修辞,请选择一句进行赏析。
答: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既有比喻又有排比,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春花色彩繁多艳丽。
5.“闹”字能否换成“飞”字,为什么?
答:不能,“闹”字更生动传神,写出了花间蜜蜂喧闹沸腾的景象,并从侧面写出了春花的繁多、色艳、味甜。
6. 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呀的”是因为什么?
答: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春风的吹拂,明丽的花会反光,随风摇曳,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裒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丈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乘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营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洲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固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
B.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C.外忠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忠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E.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
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3.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6分)
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案:
1.BD
(答D给3分,答B给2分;A给1分;答、C、E不给分;A保全性命以偏概全,还有对黑暗时代的不齿和无奈和独善其身;C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没依据;E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错。)
2.①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
②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每点3分)
3.①不平凡的时代,让人的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
②不平凡的人生,让人有了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每点3分)
4.观点一: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理由:①归隐是独善其身,不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②归隐不是单纯的苟且偷生,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观点二: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理由:①人生应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②应不惧失败,勇敢的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
说幸福
张景升
要说幸福是什么,先说幸是什么,福是什么。幸主要有五种字义,1.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2.福气;3.高兴;4.希望;5.宠爱。说起幸是什么,我们还可以想到外国的幸运草,传说夏娃把四叶草带出伊甸园,每片叶子分别包含了人生梦寐以求的爱情、健康、名誉、财富,而四叶草的花语是幸福。福是什么,根据方海权集的民间五福是,第一福长寿,第二福富贵,第三福无病,第四福子孙满堂,第五福善终。
那幸福是什么呢?作家毕淑敏下了一个定义: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她还说,幸福不是金钱,幸福不是多子多孙,幸福不是科技,幸福不是健康多寿。毕淑敏的观点在《庄子》一书中还真有根据,《庄子·天地》篇中一代明君尧说过,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再看毕淑敏幸福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语,时间、生活、满足、希望、心情,怎样才能得到幸福,我们就从幸福的定义中几个关键词中寻找。
一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于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我们就会在自己生活中发现幸福,点点滴滴都透露着幸福。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二要充满希望和信念。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希望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三要知足、别比较。高尔基说,其实,做个幸福的人是很简单的!什么是幸福呢?就是知足……别的没有什么……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位子、比房子、比票子……最好比五子登科,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而去。四要充满爱,讲奉献。雨果说,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得很痛苦。五要学会珍惜身边的幸福。总有人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够完美,不够幸福。其实,不管一个人多苦多难,在他的身边总会有幸福和快乐,但要靠每个人自己去发现、去珍惜,才能感受到幸福。我们身边有很多东西都值得去珍惜———亲情、友情、爱情。人们往往注重友谊地久天长,爱情地老天荒,却容易忽视掉就摆在自己身边的亲情。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六要用劳动创造幸福。高尔基说,一切用自己的劳动挣来的东西,都是甜蜜的!付出的努力越大,就感到越甜美。罗斯福说,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所以说,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劳动创造才能得到幸福
幸福是什么?有的说幸福是“童吃鸡”,有的说幸福是“猫吃鱼”,我想每个人给与的答案都不同,幸福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自然流淌的一种感受,自己觉得幸福了就真是幸福了。还有一位哲人说,幸福不是道路的终点站,她随时都在道路的两边,就看我们怎样去追寻,去发现。既然幸福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我们善于发现并追寻到了,
那幸福的感觉是对美好实实在在的拥有。
(选自20xx年5月10日《济宁日报》)
10.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也给“幸福”下一个定义。(2分)
11.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呢?(6分)
12.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4分)
13.请你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2分)
【答案】现代文阅读(共30分)
10.答案:幸福是一个人内心达到满足时的感受。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一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二要充满希望和信念;三要知足、别比较;四要充满爱,讲奉献;五要学会珍惜身边的幸福;六要用劳动创造幸福。
评分:共6分。每个要点答对得1分。
12.答案:①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本文引用《庄子》一书的观点;名言以及雨果、高尔基、罗斯福的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论点。②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如列举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成果的例子。
评分:共4分。论证方法和例子吻合每个得2分。
13.答案:要面对现实,像作者说的那样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追求幸福,珍惜幸福;要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幸福;自己感到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①“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②“是的。”
③“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④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⑤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吃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⑥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⑦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⑧“阿!闰土哥,——你来了?……”
⑨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⑩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11A“老爷!……”
12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3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14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15“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16“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17“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18“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19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20“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21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22B“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23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小题1:当闰土见到分别二十年的“我”时,他的神情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他心态的变化。请按要求填写下表。(3分)
神情心态欢喜、凄凉①欲言又止心中有很多想倾诉的东西,却又不知从何说起②③小题2:面对中年闰土,“我”对少年闰土仍念念不忘,对往事仍印象清晰。选文中哪些地方流露出“我”的这种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其中的两处。(2分)
答:
小题3:选文在对中年闰土的语言描写中出现了多处省略号。说说文中A、B两处的省略号分别表现了闰土内心怎样的情感。(3分)
答:
小题4:选文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人物形象特点。请举例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见到分别多年的好伙伴,内心激动②恭敬③意识到自己和对方在身份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小题2:对少年闰土的外表记忆深刻;脑海中仍能想起角鸡、跳鱼儿、贝壳、猹等许多趣事。(共2分。共2点,每点1分)
小题3:A处的省略号表现了中年闰土矛盾复杂的心态,B处的省略号表现了闰土对自己生存状况的无奈与内心的悲苦。(共3分)
小题4:“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处外貌和动作的描写以及对猹迅速逃脱的描写,都直接、间接地表现出少年闰土的勇敢无畏。这些描写与“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所构成的神奇画面有机融合,景物描写衬托出少年闰土活泼的生命。
答案示例二:
作者在描写中年闰土外貌时,与记忆中的少年闰土进行对比,在巨大的反差之下,突出了中年闰土内心和命运的变化。其间还穿插着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肿得通红”的眼睛、“松树皮”般的手以及单薄的衣着,形象地表现了闰土辛苦劳作,饱经风霜,极度贫困的生存状况(共6分。举例1分“人物描写方法”1分,2分
“人物形象特点”1分,语言表达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此表格主要是针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这个语句。第二个空原文中就有,直接提取即可。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并注意已给出的提示,第一个空和第三个空我们也不难写出“激动”“等级观念毒害了他的思想”。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要找到相关内容,如“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然后根据内容加以概括。
小题3:试题分析:“ A“老爷!……”省略号表明中年闰土见到了少时好友既激动喜悦又觉得尊卑有别,相差很远,不知说什么好的矛盾复杂的心态。“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里面的省略号很多,表明说话断断续续,表现了人物的木讷迟钝,表明了人物内心的苦楚和无奈。
小题4:试题分析: “举例作简要分析”是审题的关键,因此我们首先要找一个句子,
并写出其描写方法,然后分析这个句子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注意可选
赫哥黎《法官》阅读题及答案
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为生,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人、法官多恩那儿去要一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法官多恩把钱给了他。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你打算什么时候还给我?”法官问。“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印第安人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塞夫说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这样能够挣很多钱,但是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在树林里过冬的食物。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塞夫几年前搭建的一间小木屋前。这年冬天,约翰学会了追捕野兽和怎样在树林里生存。大森林考验了他的毅力,使他变得勇敢,也使他的体格更加健壮;同时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塞夫想继续打猎直到4月份,约翰决定自己一个人回家。塞夫帮约翰捆扎好兽皮和捕猎用的东西,让他能够背在背上。
这一天,当约翰快步走在树林中时,他开始考虑起他的将来。他要去读书和学写字,他要给家里买一块大一些的农田。也许有朝一日,他也会像镇里的法官一样有权势,并受人尊敬。背上沉甸甸的东西使他考虑起到家后要做的事情:给他母亲买一身新衣服,给弟弟妹妹们买些玩具,他还要去见法官。约翰恨不得马上就把法官说的他父亲借的钱全部还清。
到了下午晚些时候,约翰的腿疼了起来,背上的东西也更加沉重。当他终于到达河边时,他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他就要到家了。他看到河边长着一棵笔直的大树,它的高度足以达到河的对岸。约翰取出斧头砍倒大树。树倒下来,在河面上形成一座独木桥。
约翰身背兽皮、怀抱枪,跨到放倒的树上。树在他脚下稳如磐石。就在他快要走到河中央时,树干突然动了起来,约翰从树上掉到冰上。沉到水里,他的枪掉了,兽皮和捕猎用具也从他的背上滑了下来,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约翰破冰而行,挣扎到河岸。他在雪地上躺了一会儿。然后,他爬了起来,找来一根长树枝,沿着河边来回走着。一连几个小时他戳着冰块,寻找那些东西。最后,他放弃了。
他径直来到法官家。天已很晚,但是法官仍在他的办公室里。约翰敲门进去,他浑身冰冷,衣服潮湿。他向法官讲述了所发生的事情。等他把话讲完。多恩说:“这对你和我都很不幸。回家去吧,孩子。”
到了夏天,约翰拼命干活。他又攒够了5美元付给法官。但是他还欠法官30美元——那是他父亲欠的债,还有用来买捕猎工具和枪的75美元。
10月份的时候,法官派人叫来约翰说,“你欠了我很多钱,我想我能够要回这些钱的最好方法,就是今年冬天再给你一次狩猎的机会。如果我再借给你75美元,你愿意再去打猎吗?”约翰羞愧难当,好半天才开口说:“愿意。”
这一次,他必须独自一人进森林,因为塞夫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在那个漫长而孤独的冬天,约翰每天出去打猎。一直到4月底。回家后,法官帮他把兽皮卖了300美元。约翰付给法官150美元,那是他借来买打猎用具的钱。然后他又慢慢地、把他父亲借的那部分钱一张一张地交到法官的手里。
又到了夏天,约翰除了在自己家的田里干活,还去读书和学写字。这以后的十年里,他每年冬天都到森林里去打猎,他把卖兽皮挣来的钱全部攒了下来。最后他用这些钱买了一个大农场。
约翰30岁的时候,成了本镇的头面人物之一。那一年法官去世了,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财产留给了约翰,他还给约翰留下了一封信。信的日期是法官在约翰第一次外出找猎向他借钱的那天。
“亲爱的约翰,”法官写道,“我从未借给你父亲一分钱,因为我从未相信过他。但是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喜欢上了你。我想确定你和你的父亲不一样,所以我考验了你。 这就是我说你父亲欠我40美元的原因。祝你好运,约翰!”信封里有40美元。
(摘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了欧·亨利式结尾,开头写法官多恩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让约翰替父亲还债。直到末尾,通过一封书信,才揭开真相。
B.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虽然仅给家人留下一小块土地,4间屋的房子,但是他传给约翰的勇担责任的精神,却是约翰一生的宝贵财富。
C.约翰从16岁开始就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挑战,最终经受住了命运的考验。小说借此歌颂了一种自立自强、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
D.约翰经过多年的努力,30岁的时候成了镇里的头面人物之一。事实证明,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积极的抗争,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成功。
E.法官多恩没有后代和其他亲人,去世后,他把他的那所大房子和大部分的财产留给了约翰,因为他十分喜欢和看重约翰,约翰也通过了考验。
2.小说画线的段落运用了哪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这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法官多恩明知道约翰家境困窘,还是慷慨借钱给他,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法官多恩,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约翰,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参考答案:
1.答C给3分,答A 给2分,答D 给1分;答BE不给分。
2.手法:心理描写。
作用:①写这段描写约翰第一次狩猎后回家路上对未来的憧憬和安排,生动地表现他急切喜悦的心情和积极上 进,对家人充满爱意,有责任感,诚实守信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丰富了小说主旨。②照应上文捕猎的收获,为下文写损失财物做铺垫。形成情节的跌宕起伏,有利于表现主旨。
3.①是因为法官多恩具有热情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②是为了帮助约翰摆脱家庭困境。③是为了考验约翰,想证明约翰是与他父亲不同的人,帮助他成长。④是因为法官多恩第一次见到约翰时就喜欢上了他,约翰勇担责任,诚实努力的品质打动他。(每点2分,答对3个要点即可)
4.示例一:法官多恩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热情善良,解人围困的美好品德,而法官多恩的言行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多次借钱给约翰,促成约翰的两次狩猎行动改变了他的人生际遇,多恩是情节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写多的笔墨虽然比约翰少一些,却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两次借钱,一次留言的情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热情善良的性格刻画的十分鲜明,更为作者钟爱。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小说常以主人公姓名或职业等为题。
示例一:约翰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作者意在赞扬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约翰的所作所为最能表现这一主题。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约翰两次借钱、两次狩猎,构成故事框架,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约翰的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小说中大量篇幅写约翰,他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小说运用动作语言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极力突出其自强守信的美好人格,人物形象鲜明。④从小说拟题的角度看,标题为“法官”, 约翰经受住了多恩的考验,也通过了人生的考验。命运公正如法官,像约翰这样品格美好的人将会拥有美好的人生。(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儿子放假了,天天日上三竿才起。天天上午十点之前,我俩跑到四周的德克士快餐店,要上两个汉堡两杯可乐,早饭就算丁宁了。德克士这段时间搞活动:早上十点以前、晚上八点以后,汉堡买一送一。在儿子看来,这就是他的幸福生活。
这天,咱们进往刚坐定,从门外急匆匆进来两个人,看样子也是父子俩。父子俩在柜台前站定,气喘如牛。父亲是个四十明年的中年人,儿子则跟我孩子不相上下。他们身上的装束,显然是屯子集贸市场上的流行款,与时尚明亮的大厅显得格格不进。这对于父子的到来引起了大家都好奇,我留意到有些食客像我一样,一边大口嚼饮一边余光旁观。我的位置恰好正对于柜台,父子俩的一举一动都在为的视线里。
乡下父亲一边急急地掏钱,一边喊口令是的对于服务员说:同道,要两个汉堡服务员似乎不大习气他这种称号,用手掩了下嘴,笑着说:师长教师要啥子样的汉堡?向下父亲有点犹豫,显得拿不定主意,但仅仅一瞬,他便坚定地指着墙上一幅宣传画说要那个,十块钱的。服务员微笑着说:两个超级鸡腿堡,20元。乡下父亲愣了,说:你们不是'买一送一'吗?服务员微笑着解释:对于不起师长教师,咱们的活动规定,早上十点之前或者晚上8点之前以后购买可享受买一送一的优惠。说着用手一指墙上的报钟表,您看,现在已经十点过三分了。乡下父亲啊来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掉看凝固在脸上。
他的儿子在旁边似乎也明白了,很丧气的垂下了头。乡下父亲不安起来,局促地对于儿子说:勇,要不,咱明天再来?叫勇的小孩说:明天还要看我妈哩!乡下父亲搓着手不吭声了,脸上的表情越发尴尬。他转而摸索某人地问服务员:同道,能不能,宽限几分钟?咱们一大早就往这儿赶,结果还是给耽误了!服务员依旧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对于不起师长教师,这是咱们公司的规定,我也做不了主。乡下父亲又掉看地转向儿子:勇,要不晚上过来8点咱们再来?勇说:爸,十几里地,进夜咋走呀?乡下父亲说:你不用来,我来!勇说:算了,我不吃了,就当我没有考'双百'。说着又低下了头。
乡下父亲咬了咬牙,枯皴的手在衣袋里摸索,似乎做出来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不经意地看了眼小通达,显示十点零五分。儿子正往嘴里海塞,见我看小通达,顺嘴问几点了,我刚要回答,一个动机忽然在脑海里出现,让我既紧张又兴奋,心理形容心跳直跳。我答道:十点事不宜迟,我还要将错误进行到底!硬了硬头皮,我朝柜台方向高声喊道:服务员,你们的表快了!快了整整5分钟!意想不到的是,旁边竟然有人附和:对于,对于!欢愉5分钟!另有人迅速地调着小通达,然后高举:看,现在刚十点!我看到,尽管这时用餐的人未几,但几乎所有人都发出了相符的声响
一时间,柜台里的服务员全楞了,你看我,我看你,有些不知所措。刚才几个正忙不迭地说着:师长教师欢迎关临师长教师请慢走的服务员也马上噤了声,纷纷朝这边张看。乡下父亲和儿子也转过头来,一脸感激的寻找,寻找帮他们说话的人。他们的眼睛逐一扫过往,找不到定格的地方。顿时,整个大厅平静下来了,只有反复播放的轻音乐在低回萦绕。
刚才一直为父子俩服务的那个服务员取出小通达,狐疑地看着。一边看,一边模仿着电台播音员报时的腔调:现在是北京时间——她故意顿了一下,而后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不——到——点!说完扬起脸,冲其他姐妹诡秘地一笑。接着,我听到,整个柜台内响起一片银铃般的报时声:北京时间——不到点!北京时间——不到点…
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和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暗暗揩了下眼睛。
七、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8、联系全文,说说北京时间不到点的含义。(3分)
九、第(2)段对于乡下父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何作用?(4分
10。领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4分)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掉看凝固在脸上。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和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11、假如你是乡下儿子,吃到这来之不轻易的汉堡时,最想说些啥子?(不少于303分)
参考答案:
七、在德克士,乡下父子错过了买一送一优惠活动的时间,在我和顾客的帮助下遂愿以偿买到优惠汉堡的故事。
8、(1)为了让乡下父子买到优惠的汉堡,我和顾客和服务员故意将错就错,说北京时间不到十点。(2)北京时间不到点是一句善意的谎言,充分体现出众人的爱心、善心和同情心。
九、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表示了乡下父子生活的窘迫,为了买优惠的汉堡,他们一大早急匆匆地从远远的乡下赶来,为后文优惠时间以过,众人为了帮助他们善意撒谎做展垫。
10、(1)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掉看又无助的表情。(2)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于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11、感谢叔叔阿姨们,感谢你们对于我的支持和帮助,我永恒会记住这个汉堡,越发起劲学习,将来像你们一样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可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就地用干柴点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离开人间。
有另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议共同去寻找大海。他们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海边。从此,两个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悠长的启示。
1、给上面的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章前面的横线上。(2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
狼吞虎咽( ) 意味悠长( )
3、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具体写“一个人只顾眼前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的句子。(2分)
4、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什么?这个道理给人什么样的生命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简单的'道理
2、细嚼慢咽
3、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可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就地用干柴点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的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蔚蓝的海洋时,他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的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离开人间。
4、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略)
5、这个简单的道理是: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这个道理给人什么样的生命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略)
如何提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需注意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方式多记、多读、多练、多积累。 关键词 训练语言 阅读理解 能力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语文卷中的一道必考题目,且所占分值比较高,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
所以,要提高中考语文成绩,就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在中考中应答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是一个综合的内化过程,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行为习惯对阅读效果至关重要。该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曾提到语文学习的三点经验:阅读能力的培养靠“读”,文章靠“写”,还应“背诵”。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20xx年5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香椿”写了盼香椿、_ _ 、炸香椿、 四部分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2分)
2.从修辞手法(任选一种)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4分)
答:
3第④段描写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答:
4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5.谈谈你对“香椿的味道”的理解。(3分)
答:
6.生活有百味,哪一种“味道”让你印象深刻呢?说一说原因。(4分)
答:
答案:
1.扒香椿 吃香椿 说明:本题2分。
2.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香椿芽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在枝尖绽放时的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香椿树比作老者,把香椿芽比作蝴蝶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香椿芽初绽时的美丽,表现了作者看到香椿发芽时愉快的心情。 说明:本题4分。
3.生动传神(描写细腻),表现了母亲技艺娴熟(做事利落、勤劳能干)。
说明:本题3分。
4.照应题目(前文),深化主题。 说明:本题4分。
5.香椿本身的味道、母爱的温暖、童年的快乐、春天的味道。 说明:本题3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
6.示例一:红烧肉的味道。红烧肉是爸爸的拿手好菜,但他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回家,每次回家都给我做香喷喷的红烧肉,那里面有父亲的味道。
示例二:眼泪的味道。眼泪中不只有苦涩与悲伤,它是经历风雨与挫折的见证,让我更加自信坚强。 说明:本题4分。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
(2)简析诗歌颈联的妙处。(4分)
(3)诗歌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4分)
试题答案:
(1)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3分)
(2)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4分)
(3)凿壁偷光(1分),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2分)。
原诗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1)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2),自怜头白始为郎。(3)雨滋(4)苔藓侵阶绿,秋飒(5)梧桐覆井黄。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6)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7)
注释:
(1)兵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负责国家军事方面的事务。李侍郎,李进。李进迁兵部侍郎的时间当在宝应二年或广德元年(七月改宝应为广德),即公元763年。
(2)四十强:一般来说,所谓“四十强”,是指四十岁所过不甚多。岑参是年四十五岁,故曰“四十强”。
(3)始为郎:即作者初始作郎官。郎官,又称尚书郎,包括尚书六部各曹的侍郎、郎中和员外郎。岑参于广德元年(763)秋“入为祠部、考工二员外郎”。
(4)滋:润。
(5)飒(sà):风迅疾貌。唐杜甫《大雨》诗:“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宋袁文《瓮牖闲评》卷四引徐安人《秋扇》诗:“西风飒高梧,枕簟凄以清。”
(6)旅雁:迁飞之雁。
(7)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两句用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典故。《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赏析
这首诗当作于广德元年(763)秋始为祠部员外郎时,是岑参因官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
诗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表现了诗人于秋夕读书之时产生的微妙感觉。“夕”是个值得玩味的词。“夕”表示时间,指的是夜晚,如“除夕”是指大年三十晚上。杜牧《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也是指夜里看星星。这首诗中和读书相关联的是“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这两句诗用了匡衡凿壁引光的典故,自然这也是夜晚。也有人认为“明灯何惜借馀光”是用了“余光”的典故。《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也有一定道理。但匡衡凿壁便有“借光”的意思了,后句是申明前句之意,而不必叠床架屋,再用一个典故了。
审视岑参此诗的意思,其“幽兴”便是由读书借光联想到升迁靠关系了。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自伤身世之感。接着一句“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使他悟到,没有外力的作用,没有他人的提携,要想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走“干谒”这条道路了。干谒在当时是很普遍的求官方式,就连岑参的好友“诗圣”杜甫也曾经上诗权贵,献赋天子,“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么向何人献诗进行干谒呢?岑参想到的是李进。“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明白地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据研究资料,岑参与李进有一年时间同时在雍王府供职,虽然一个是品低职轻的文官,一个则是品高职重的武官。但是,李进虽为宗室,官大品高,然他“好从当时贤士游”,且好“赒人之急”,何况岑参亦非等闲之辈,其“识度清运,议论雅正,佳名早应,时辈所仰”(杜甫、裴荐《为补遗荐岑参状》),因而同府供事,彼此慕名结识、相为友善,已是自然之事了。于是,岑参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之兴,发慨叹之辞,遂成佳句以献之。这里才婉转地点出了由读书而产生的“幽兴”。
这首诗虽然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来说,在岑参整个诗歌创作中称不上上乘之作,也确定不了他在唐代诗坛上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然该诗亦有“语奇体峻,意亦造奇”之妙。不过,作为岑参全部诗歌中的一首来讲,它的意义决不在于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是具有史料性价值,即它是研究岑参生平特别是生年的的重要史料之一,一直受到有关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A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B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选自《时文选粹.精品散文》,南方出版社。有改动)
1.联系上文,体会第⑦段中“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一句中加粗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语言优美,韵味悠长,请从第①段划线句中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选句序号( )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第⑩段中写到“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请结合上下文谈谈“我”充满了怎样的“敬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否赞同文中“妻子”摘尽所有葡萄,让叶子尽快落完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怔怔地”“怏怏地”拟人化地表现出小鸟看到葡萄叶子全部落完,了无生气时发愣.不高兴.很失望的样子,表现“我“看到叶子全部凋零时的痛惜之情
2.参考:
A: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初春时节葡萄藤长出紫红叶芽的情态,写出葡萄藤叶的灵性,表达作者对清新叶子的喜爱。
B: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清风吹拂的状态,表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或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后勤描绘出阳光从叶缝间透出的状态,从侧面写出葡萄的茂盛,还可从词语欣赏的角度来赏。
3.参考:在我眼里无论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自己的梦想.使命和灵魂,都值得崇敬和珍爱
4.参考提示:
如赞同,可从妻子素爱清爽.怕麻烦,每天叶子影响院子卫生与情绪的角度谈;
如不赞同,可从妻子漠视生命,不尊重葡萄生长规律,欠缺生活情趣方面作答。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14分)
上班的时候,看见同事方老师正搬走学校门口一辆辆停放在人行道上的自行车。我走过去,和她一道搬。
我说:“车子放得这么乱,的确有碍观瞻。”她冲我笑了笑,说:“那是次要的,主要是侵占了盲道。”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说:“您瞧我,多无知。”
方老师说:其实,我也是从无知过来的。两年前,我女儿视力急剧下降,到医院一检查,医生说视网膜出了问题,告诉我说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我没听懂,问有啥充足的心理准备。医生说,当然是失明了。
我听了差点死过去。我央求医生说,我女儿才二十多岁啊,没了眼睛怎么行?医生啊,求求你,把我的眼睛抠出来给了我女儿吧!那一段时间,我真的是做好了把双眼捐给女儿的充足心理准备。
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我开始闭着眼睛拖地抹桌、洗衣做饭。每当辅导完了晚自习,我就闭上眼睛沿着盲道往家走。
那盲道,也就两砖宽,砖上有八道杠。一开始,我走得磕磕绊绊的,脚说什么也踩不准那两块砖。在回家的路上,石头绊倒过我,车于碰破过我,我多想睁开眼睛瞅瞅呀,可一想到有一天我将生活在彻底的黑暗里,我就硬是不叫自己睁眼。
到后来,我在盲道上走熟了,脚竟认得了那八道杠!我真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做个百分之百的盲人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女儿的眼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有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街上散步,我让女儿解下她的围巾蒙住我的眼睛,我要给她和她爸表演一回走盲道。
结果,我一直顺利地走到了家门前。解开围巾,看见走在后面的女儿和她爸都哭成了泪人儿……你说,在这一条条盲道上,该发生过多少叫人流泪动心的故事啊。 要是这条人间最苦的道连起码的畅通都不能保证,那不是咱明眼人的耻辱吗!
带着方老师讲述的故事,我开始深情地关注那条“人间最苦的道”,国内的,国外的,江南的,塞北的……
我向每一条畅通的盲道问好,我弯腰捡起盲道上碍脚的石子。有时候,我一个人走路,我就跟自己说:喂,闭上眼睛,你也试着走一回盲道吧。
尽管我的脚不认得那八道杠,但是,那硌脚的感觉那样真切地瞬间从足底传到了心间。我明白,有一种挂念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
让那条窄路宽心地延伸,我替他们谢谢你。
10.写出第2段中加点词语“无知”在文中的含义。(2分)
11、医生为什么要让方老师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方老师自己作的“决定”和“准备”又是什么?(4分)
12.方老师表演完走盲道后,她得丈夫和女儿为什么都哭成了泪人儿?(3分)
13、文章第5段划线句“痛与爱纠结着,压迫我的心房,促我身体力行”应该如何理解?(3分)
14、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标题中的“爱”主要指哪两种爱。(2分)
参考答案:
11.如果方老师的女儿真的失明了,会给方老师的女儿、方老师及她的家庭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医生让她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或因为方老师的女儿有可能失明,医生怕方老师到时承受不了,所以医生让她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方老师的“决定”是要把自己的眼睛捐献给女儿。方老师的“准备”是为了让自己适应失明以后的生活,开始闭眼做家务,练习走盲道。
12.父女俩通过看方老师表演走盲道,才知道了方老师为了不让女儿失明所作的决定和准备。他们被这种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所以留下了眼泪。
13.感同身受的痛苦滋味和深深的关爱之情交织在一起,使“我”内心产生压力,促使“我”去更深切地体会盲人(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更努力地去为他们多做一些实事。
14.一种是母爱,一种是正常人对盲人(残疾人)的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20xx年5月底,在“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樊星和王化学从普遍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
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
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艺术价值;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
首先,是恒久流传。能不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比如《唐诗三百首》,不仅仅在当时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也是200多年来流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
再比如《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流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
《唐吉可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
其次,深刻的艺术价值。这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所在,能不能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典型,有没有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不是在作品中描绘出了某些涉及人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艺术价值的构成因素。
一部《红楼梦》,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就有二三十个,这决定了《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地位。
第三,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空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是能否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对文学经典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一部文字作品的内蕴极为丰富,哲理极为深刻,可供挖掘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被建构为经典。
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都能从《哈姆雷特》这部名剧中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这是《哈姆雷特》魅力永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是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选自《时代文学20xx年第6期,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道理和不可磨灭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B.文学经典写出人的情感,而且这些情感要能做到于动物在情感方面容易引起共鸣。
C.文学经典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能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D.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说明文学经典是恒久流传的。
B.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典型,这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也是文学经典具备的。
C.《三国演义》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的事实证明文学经典是为各个时代众多读者所接受的。
D.《唐吉可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之所以受到如此欢迎,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鼓励阅读。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独特,使读者产生幻觉。
B.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各个时代的众多读者都能普遍接受它,肯定它。
C.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是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的唯一要素。
D.作者在创作时就想到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
参考答案:
1.B(这些情感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所在,怎么会与动物容易引起共鸣呢?)
2.D(《堂吉诃德》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是因为作品本身优秀经典,不是统治者鼓励阅读的原因。)
3.B(A项的理解是错误的。读者所在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格差异,还有当时的文艺思潮的影响都会对作品有不同的欣赏习惯和不同的理解方式,因而会影响到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在深度和准确性上产生差异,而主要不是作品本身独特性产生出这种差异。
C项说“唯一要素”太绝对片面了。文章认为衡量文学经典有三个标准。D项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也不符合创作实际,是“无中生有”。)
盛夏,烈日炎炎,伞撑开身子,为主人遮住了灼人的阳光。
春秋,细雨绵绵,伞撑开身子,为主人遮住了淋人的雨水。
严冬,风雪交加,伞撑开身子,为主人抵御了刺骨的寒冷。
但是,一走进屋子,伞却收拢身子,谦虚地躺在墙角最不惹人注意的地方。
小花猫不解地问:“伞大哥,您做了那么多好事,却默默无闻,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伞反问说:“如果人们需要我的时候,我蜷着身子躲起来,而用不着我的时候,我却又硬撑开身子显示自己的存在,那生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思?能够为人们服务,这是我最高兴的事。”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灼人的'灼:(1)火烧(2)火烫(3)明亮
(1)剖开(2)消除(3)明白
默默无闻的闻:(1)听见(2)名声(3)用鼻子嗅气味
2、从文中找出一组近义词和一组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答案
1、灼人的灼选1
解选3
闻2
2、近义词:刺骨,灼人
反义词:烈日炎炎,细雨绵绵
3、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总结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