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职学校高二语文教案范文1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4、教学重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_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_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_动讲习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
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b、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选材典型。
d、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近高低,“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e、一改“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下片
1)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反动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3、背诵全文
最新中职学校高二语文教案范文2
一、课文补遗
1.川端康成其人与文
叶渭渠
(一)
川端康成是日本作家,196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一两岁上,父母双亡,少年时代,祖母和姐姐又相继作古,从此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命,使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悲哀之中,在他稚幼的心灵里投下了寂寞的暗影。十六岁上,川端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决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下来。于是他写起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既是作者痛苦的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现实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他的创作才华。少年的川端康成聪颖过人,早早闯入说林书海,广泛地猎取古今世界名著和日本名著,尤其是对《源氏物语》更是爱不释手。他对这部名著虽不甚解其意,只朗读字音,欣赏着文章的优美的抒情调子,但却深深地为其文体和韵律所吸引。这一经历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后他写作的时候,少年时代那种似歌一般的旋律,仍然回荡在他的心间。他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憧憬,上中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把过去所写的诗文稿子,装订成册,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开始具有文人的意识,最初的写作_已经萌发。
中学时代,他无数次投稿石沉大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创作天分,认真考虑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为文学家。在1916年作为中学四年级生,在大阪《团栾》杂志上发表了习作小说《肩扛教师的灵柩》,他就经常给《文章世界》写小品、掌小说。《文章世界》举办投票选“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对于立志当作家的少年来说,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他在大学预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志向文学者,他们一起谈论文学,议论文坛现状和探讨当时日本很流行的俄罗斯文学,使来自农村的他顿开茅塞,受益匪浅。这期间,他在学校的《校友会杂志》上,发现了习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同三个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恋爱故事。大学时代,川端康成与爱好文学的同学为了向既有文坛挑战,改革和更新文艺,复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该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_作《招魂节一景》,描写马戏团女演员的悲苦生活是比较成功的,受到文坛老前辈的称赞。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年鉴》上,标志着这位文学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坛。
川端发表了《招魂节一景》以后,由于恋爱的失意,特别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他感到幸福的幻灭,经常怀着忧郁的心情到伊豆汤岛,写了未定稿的《汤岛回忆》。此后他为了诉说和发泄自己心头的积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笔,为杂志写出短篇小说《林金花的忧郁》和《参加葬礼的名人》。与此同时,他在爱与怨的交织下,以他的恋爱生活的体验,写了《非常》《南方的火》《_作作崇》等一系列小说,有的是以其恋爱的事件为素材直接写就,有的则加以虚构化。川端这一阶段的创作,归纳起来,主要是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与哀思,以及描写自己的爱情波折,叙述自己失意的烦恼和哀怨。这些小说构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个鲜明的特征。这些作品所表现的感伤与悲哀的调子,以及难以排解的寂寞和忧郁的心绪,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成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调。川端本人也说“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_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二)
1924年大学毕业后,川端康成踏上社会,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他积极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文_动,并发表了论文《新进作家的新倾向解说》,创作了《感情的装饰》《春天的景色》《浅草红团》等少数几篇具有某些新感觉派特色的作品,并无多大的建树,他甚至被称为“新感觉派集团中的异端分子”。后来他公开表明他不愿意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决心走自己独特的文学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机会,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_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情,还彼此流露了淡淡的爱。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了。
《雪国》描写主人公驹子沦为艺_,在屈辱的环境下成长,承受着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勤学苦练技艺,追求过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得到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真正爱情。但是,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在那个社会是难以实现的。她追求的实际是一种理想的、极致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哀伤虚幻的爱。男主人公岛村却把她这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和真挚的爱恋情感,都看做是“一种美的徒劳”。从某种意义说,这个故事是当时日本社会世相的相当精确的艺术概括。
《伊豆的舞女》《雪国》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在艺术上开始了一条新路。川端曾盲目模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全盘继承传统都没有成功,但他并没有放弃艺术上的新追求,且不断总结经验,对传统与现代结合进行积极的艺术探索。他的《伊豆的舞女》就是在吸收西方文学优点的基础上,力图保持日本文学的传统色彩作了新尝试。而《雪国》则使两者的结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赋予作品更浓厚的日本色彩。其二,从《雪国》开始,川端的创作无论从内容或从形式来说,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即以抒情笔墨,刻画下层少女的性格和命运,并在抒情的画面中贯穿着对纯真爱情热烈的赞颂,对美与爱的理想表示朦胧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徒劳毫不掩饰的渲染。对人物心理刻画更加细腻和丰富,更加显出作家饱含热情的创作个性。
川端康成是个很有成就的作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包括小说、散文、评论等。在整整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超过500部(篇)小说(含140多篇掌小说),在《在川端康成全集》37卷本中占去了25卷,这些小说,除了《东京人》《生为女人》比较长以外,中长篇小说一般都在八万至十二三万字内,掌小说短者仅有数百字。川端的小说,不仅数量甚丰,在艺术上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初期就十分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特色,并逐步形成他的独特风格。在创作实践的全过程中,他的风格虽然还有发展,其作品的色调也有些许改变,或浓或淡,但并没有断层、没有根本变化,他创作初、中期所奠定和完成的基本特色是:孤独的主观感_彩、忧郁的感伤抒情情调、人情与人道主义精神,以及虚无与颓废的思想等。但是,后期的作品呈现更复杂和多样化的倾向,贯穿着双重或多重的意识。比如以《名人》《古都》《舞姬》为代表,主要表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对传统的执著,作家在创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作了新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千只鹤》《山音》《睡美人》《一只胳膊》为代表,一方面深入挖掘人的感情的正常与反常,以及这种感情与人性演变相适应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渲染病态的_,或多或少染上颓伤色彩。因此,它们在表现人生的主旋律的同时,也表现了生的变奏的一面。从小说形式来说,以纯文学为主,作为其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中间小说、少男少女小说,以及其他小说形式比如自传体小说、报告小说等。中间小说是介于纯文学与大众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形式,代表性的作品有:《东京人》《少女开眼》《河边小镇的故事》《风中的路》《生为女人》《彩虹几度》《青春追忆》《玉响》等,这些中间小说既重视纯文学的艺术性,也注意大众小说的通俗性,深受大众读者的喜爱。少男少女小说,主要以大中学生为对象,代表作品有《少女的港湾》《花的日记》《学校之花》《美好之旅》《父母的心》《肩扛恩师的灵柩》等,以爱为主旋律,描写父_女情、兄弟姐妹情、师生情、学友情等,文笔优美、表现细腻、情调悲戚,饱含着青春的纯爱。在川端笔下,一些少男少女的主人公即使是萍水相逢,也以爱相待,表达了纯真的友谊。一篇篇少男少女之作,在青少年读者面前,绘出一幅幅人情美和心灵美的画卷,奏出一曲曲少男少女的青春之歌。也不仅限于艺术性方面,这一点对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性。可以说,他为日本文学的发展,为东西方文学的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在日本国内,川端康成的名字早已记录在菊池奖(1944)、艺术院奖(1952)、野间文艺奖(1954)、每日出版文化奖(1961)的花名册上。1953年被选为日本文学艺术的荣誉机关——艺术院的会员。1961年,日本政府为了表彰他成功地领导了国际笔会日本大会的召开,以及创作《禽兽》《雪国》《名人》《千只鹤》《山音》等作品的业绩,即“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授予他的奖赏——第21届文化勋章,成为日本文化功臣。1957年,获西德政府颁发的“歌德金牌”。1960年获法国政府授予的艺术文化勋章。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致授奖辞,突出地强调:“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道德性与_性的文化意识;其二,在架设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
安德斯?奥斯特林最后宣读了奖状题词:“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川端在瑞典文学院礼堂作了题为《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获奖纪念讲演,他通过禅宗诗僧希玄道元、明惠上人、西行、良宽、一休宗纯的诗,芥川龙之介、太宰治的小说,《古今和歌集》《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枕草子》的古典传统。以及东洋画、花道、茶道的精神,深入细致地介绍和剖析了“日本美的传统”。其后两度赴美在夏威夷大学和它的分校分别作了题为《美的存在与发现》的讲演和在出席旧金山举办的日本周活动期间作了题为《日本文学之美》的讲演。这三篇讲演稿也是三篇美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日本文学的传统美,成为川端康成的日本美论、日本艺术论,构成了他的独特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川端文学中独放异彩。在这些成绩、荣誉和地位面前,川端康成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在川端获得殊荣的背后,隐藏着难以言说的内容……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_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_而无遗书,是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二、美文荐读
1.荐读岛崎藤村的《落叶》
落叶
(日本)岛崎藤村
一
每年10月20日,这里就开始下霜了。在城里,只有冬天来到杂木丛生和布满平坦耕地的武蕞野的时候,才能看到薄薄的、令人喜悦的微霜。你对这些是司空见惯了的,我很想让你也瞧一瞧这高山上的霜景呢。这儿的桑园,要是来上三四场霜,那就看吧,桑叶会骤然缩成卷儿,像烧焦了似的,田里的土块也会迅速松散开来……看了这种景象.着实有点怕人哩。显示着冬天浩大威力的,正是这霜啊!到时候,你会感到雪反而是柔美的,那厚厚的积雪给人的是一种平和的感觉。
lO月末的一个早晨.我走出自家的_,望着被深秋的雨水染红的柿子树叶,欣欣然向地上飘落。柿树的叶片,肉质肥厚。即使经秋霜打过,也不凋残、不蜷曲。当朝暾①初升、霜花化成水珠的时候,叶片耐不住重量,才变脆脱落下来。我伫立良久,茫然眺望着眼前的景色,心想,这天夜里,定是下了一场罕见的严霜吧。
二
进入11月,寒气骤然加剧。天长节②的早晨,起来一看,白霜遍地,桑因、莱畦以及家家户户的房顶,上下一色,望不到边际。_口的柿子树叶,一下子落了,连路都埋了起来。没有一丝风。那叶子是一片。两片,静静地飘零下来的。屋顶上鸟雀欢叫,听起来比平常嘹亮、悦耳。
这是个阴霾的天气,空中弥漫着灰蒙蒙的雨雾。我真想到厨房里暖一暖冻僵的双手,穿着布袜子的脚趾也感到冷冰冰的。看样子,可怕的冬天就要临近了。住在这座山上的人们,从11月到明年3月,几乎要度过五个月漫长的冬季,他们要为过冬做好各种准备。
三
寒冷的北风刮了起来。
这是ll凡中旬,一天早晨,我被奔腾的潮水般的响声惊醒,原来是风在高空呼啸。时而渐渐趋于平息,时而又狂吹起来。震得门窗咯咯有声。尤其是朝南的窗子,树叶纷纷敲打着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千曲川河水,听起来更觉得近在咫尺了。
推开窗户,树叶就飞到屋内来。天气晴朗,白云悠悠。屋后小溪岸边的杨柳,在猛烈的北风中披头散发地挺立着。干枯的桑园里,经霜打落的黄叶。左右飞旋。这天。我到学校,来回都经过车站前的道路,遇见了不少行人。男的戴着丝绵帽,用绒布襄着头;女人家则扎着毛巾,将两手缩在衣袖里。人们你来我往;流着鼻水,红着眼圈,有的还淌着眼泪。大家面色惨白,惟有两颊、耳朵和鼻尖红通通的,屈身俯首。瑟瑟缩缩地赶路。顺风的人,疾步如飞;逆风的人,一步一息,仿佛负着重栽一般。土地、岩石、人的肤色,在我的眼里都变得一片灰暗,就连阳光也成灰黄的了。寒风在山野间奔突,呼号,暴烈而又雄壮!所有的树木都被吹得枝叶根干动摇。那柳树、竹林,更是如野草一般随风俯仰。残留在树梢的柿子刮掉了。梅、李、樱、榉、银杏等,一日之间,木叶尽脱,满地的落叶顺着风势飞舞。霎时。群山的景色顿时变帛而明净了。
注释:①朝暾:初升的太阳。②天长节:11月3日为明治天皇诞生日,这天称为天长节:
提示:
藤村的散文在日本享有很大的声誉。在散文集《干曲川素描》里,作者描写了千曲川两岸的景物,抒发了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此处所选的《落叶》就是其中一篇。
《落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写作手法上,都是一篇新颖别致的佳作。古往今来的墨客文人极少专以落叶作文的,因为越是平凡的自然景物越容易被忽略,何况它又缺乏春花秋月力。藤村却以绘声绘色的写生手法,描写了不同时节里的落叶。在深秋时节,被霜打了的树叶是“欣欣然向地上飘落”的;在无风重霜的初冬,那树叶是“一片、两片,静静地飘零下来的”;在北风肆虐的严冬,庭院里的树叶“纷纷敲打着窗纸”,桑园里的黄叶则“左右飞旋”,果树下“满地的落叶顺着风势飞舞”。最后,作者用群山顿时变得苍凉而明净这一远景,反衬树叶尽脱的象,由此,作者写出了从树叶初落到完全_的整个落叶过程。
这篇作品的题旨是写落叶,但作者并不是孤立地描写而是同其他自然景象有机地联系起来描写。因而在作品中可以看到遍地皆白的霜景,看到在狂怒的北风中各种树木的形态:溪边的柳树“披头散发地挺立着”,竹林则“如野草一般随风俯仰”。甚至还出现了寒风中的行人,男的和女的,顺风走的和逆风上的,处处给人一种寒气逼人的感觉。这些都为落叶渲染了一种冷色调的气氛。
藤村笔下的这些景物,如同一幅幅线条明晰的写生画,只要读者一闭上眼睛,这些画面便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作品中既无悲秋的凄凉,也无怨冬之肃杀,而是让读者又一次领略了大自然中平凡而又奇特的景象——落叶之美。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观察之细致,感情之深厚。这篇散文细腻而不拖沓,单纯而摇曳多姿。质朴而诗意盎然,可算得是散文中的精品。
三、学习卡片
历代咏花诗词选
1.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唐?陈子昂《感遇》)
岁华:一年凋落的花草。借花之摇落而兴怀,直抒胸臆,感叹美好理想的破灭。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这是推想之词,担心夜来风雨不知打落多少花瓣,表现一种无可名状的惜花之情。
3.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唐?贾至《春思》)
历乱:烂漫。
4.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唐?武则天《腊日宣诏幸上苑》)
晓:指天亮。前两句为:“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诗句晴指办事迅速?莫待天明。5.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繁枝:这里指已开的花。嫩蕊:指未开的花瞀。“商量”二字极富人情味,诗句的意趣浓郁。
6.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唐?李贺《南园》)
嫣:鲜艳的红色。尽管花儿色红味香。迟早还是随风飘落,像嫁与春风,不用找媒人。
7.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_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唐?自居易《花非花》)
前两句写那些似是而非的事物.后面几句写它的行踪不定,难以捕捉。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乱花;各色各样的花。没:遮没,形容绿茵铺野。表现诗人沉醉于杭州西湖的初春景象,流连忘返。
9.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唐?李希夷(代白头吟))
颜色改:形容容貌衰老。复:又。这是洛阳女子在叹息自己的青春易逝、人生易老。后两句往往被后人比作新旧事物更替的自然规律。
lO.落时犹自舞,扫后更闻香。(唐?李商隐《和张有才落花有感》)
这是咏落花的佳句。常被人们比喻为好人或好事余香未尽、韵味悠然。
11.艳于春者。望秋先零;盛于夏者,未冬已萎。(唐?宋瑕《梅花赋》)
在春天开得艳丽的花朵.未到秋天.就先萎谢了;夏天开得茂盛的花朵,未到冬天就已凋谢了。以此反衬梅花经冬不凋之可贵。
12.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五代?南唐?冯延已《蝶恋花》)
乱红:零落的花瓣。托花抒怀,一个被遗弃的_的深沉悲哀。问花已是痴想,而花不语且纷乱飞出。痴想人则完全绝望。这两句从唐代严恽的《落花》诗“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化出,悲凉的程度远比严恽诗要深。
13.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时不花开。(宋?欧阳
修《谢判官幽谷种花》)
次第:依次。四时:四季。教:使、让。
14.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宋?苏舜钦《题花山寺壁》)
伐:砍。这里指剪裁。诗句写栽花之难。
15.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鹅黄也斗开。(宋?苏轼《次荆公韵四绝》)
“红””紫”“白”“黄”四字尽写花的绚丽多彩,“争”斗”二字则把花写得生机勃发。
16.落红满路无人惜,踏作花泥透脚香。(宋?杨万里《小溪至新田》)
落红:凋落的花朵。这里不但见到一个踏春的美景,同时闻到一种自我牺牲美德的香气。
17.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原自要春风。(宋?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风卷尽残花仍未停息,不要怨恨,花开本来也要借助春风。
1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落红:落花。作者以落花自比,愿化作春泥,促使新生花朵的开放。意义积极,不同凡响。
最新中职学校高二语文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读,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散文追求的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
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由于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三、重点提示
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怀。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①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海棠花怒放,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怎样理解?
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他的意图是: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为什么说“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点拨: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当然是美丽的,给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传统美学中哀婉、幽玄、虚幻因素的影响,并且他的性格又有些忧郁,所以他认为盛放的花,“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四、深入了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坂,19_年4月16日在工作室_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9_年9月,他进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大学期间,热心文学事业,积极参加编辑同人杂志《新思潮》(第六届),并在该刊发表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招魂节一景》获得意处好评,打开了他走上文坛的大门。大学毕业后踏入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与横光利一等人共同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19_年5月《文艺时代》停刊后,川端又先后参加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的活动。进入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疯狂推行战争政策。川端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作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
由于在创作方面不断取得成果,川端在战后获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金奖章。19_年10月,瑞典决定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他,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精髓。19_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里用煤气_。
创作
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他的创作,就思想倾向而言是相当复杂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战前和战时的创作,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他的孤独感情,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礼的人》、《十六岁的日记》和《致父母的信》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由于所写的是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所以往往具有描写细腻、感情真挚、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但也由于仅仅写他本人的经历和体验,并且自始至终充满低沉、哀伤的气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会意义受到一定局限。另一类是描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尤其是下层妇女(如舞女、艺_、女艺人、女侍者等)的悲惨遭遇,表现她们对生活、爱情和艺术的追求的作品,《招魂节一景》、《伊豆的舞女》、《温泉旅馆》、《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等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比较真实地再现出这些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的不幸,比较充分地表达出她们的痛苦,作者对她们报以同情和怜悯。一般说来这类作品在思想价值上要超过第一类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战后的创作尤其复杂。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国》的道路前进,继续写作表现人们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表达出对普通人民的同情态度,或流露出作者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如《舞姬》、《名人》和《古都》等堪称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写出一批以表现官能刺激、_享受和__为主题的作品,从《千鹤》、《山音》到《睡美人》、《一只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节越来越离奇,在颓废的道路越走越远。
他的创作,从艺术表现来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并且也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发展过程。他在实际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有的作品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极力强调主观感觉,热心追求新颖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却没有采用纯新感觉派的写法,主要使用朴素、简洁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义和意识流小说所吸引,相继写出两篇纯属模仿式的小说——《针与玻璃与雾》和《水晶幻想》;但后者中途辍笔,并且其后再也没有写过这类作品。由此可见,川端不满足于单纯模仿,不肯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决心另辟新径。所谓新径,就是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和西方现代派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经过长期探索,他在这条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最新中职学校高二语文教案范文4
《病梅馆记》是一篇精彩的小品文。文章以文人画士不爱健康自然的梅花,而偏爱梅花的病态,以至用人工矫揉造作的办法摧残梅花为例,形象地揭露和批判了清王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及其压制、摧残人才的罪恶,表达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改革社会政治,冲破黑暗统治的强烈愿望。文章第一段,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起笔先简要叙述梅的产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然后笔锋一转论述产生病梅的根源。第一层,举出有些人对梅的审美标准:“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第二层,病梅馆记,以揭示产生病梅的社会根源。第三层,写文人画士的帮凶们摧残梅花的恶劣行径。在这样的情况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无可避免了。“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叹,道出了作者的无尽愤慨,也为下文“誓疗之”蓄足了情势。第二段,写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写尽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压制人才、_的不满和愤慨,表达了对解放思想、个性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段,写作者辟馆疗梅的苦心。这一段,作者慨叹自己暇日不多,闲田不多,疗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叹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杀的黑暗的政局。但“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充分表现了他坚持战斗的意志。
本文的艺术特点是托物言志。表面处处写梅,实则处处以梅喻人,以梅议政,本体与喻体之间非常贴切。句句讲梅花,句句有言外之旨,在平易的生活小事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包含着作者的积极追求和战斗精神。
教学中可通过介绍作者的思想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渎,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感情强烈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龚自珍及其散文的风格特色。
2.理解“曲、直、欹、正、疏、密、绳、斫、删、矢、遏、棕缚、纵、顺、毁、解、贮、诟厉、祸、烈”20个词语的含义,归纳“使、病、解、本、穷”等词语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语境补出省略成分,做到准确翻译。
2.培养准确把握文意,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体会作者积极要求改革的政治热情。
2.学习作者勇于实践的自我牺牲精神。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意,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2.掌握文言句式“以……为……”及省略句,能够根据具体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教学难点
1.结合清代历史背景,体会作者积极要求改革,大力疾呼重视人才的政治热情。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形象思维及比较阅读的方法,整体把握和理解课文。
2.师生共同质疑解决疑难,达到准确翻译。
3.组织课堂讨论,理解文章寓意,进行延伸阅读,强化知识要点。
教具准备
1.自制人物挂图,范进、孔乙己肖像画。
2.多媒体投影。
3.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
4.准备一两盆梅花盆景或照片。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1.了解龚自珍及其作品。
2.读背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把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一)
教师:同学们,我有两张人物肖像画,大家谁能说出他们的姓名?(出示范进、孔乙己人物肖像画)
学生纷纷回答:范进、孔乙己
教师:哪位同学能模仿一下他们有代表性的动作和语言?
学生表演:范进拍手大叫“我中了”;孔乙己手按碟子:“多乎哉?不多也。”(其他细节也可)
教师:同学们,谁来谈谈作者描绘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或者说,这两个典型的动作和他们各自的“名言”体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摧残。
教师:是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千百年来,不少有识之士纷纷撰文给予揭露、抨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文章,向科举制度宣战的檄文--《病梅馆记》。
导语设计(二)
清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有一首诗几乎人人能背诵,这就是《己亥杂诗》。大家能不能齐声背一背这首诗?
龚自珍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哀痛和呐喊?因为迫切要求改良的龚自珍对政治_的清朝封建统治者禁锢思想、扼_才的现实极其不满。正如他在《乙丙之际着议第九》里所说:“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戮之。”“戮其能忧心,能愤心,能思虑心,能作为心,能有廉耻心,能无渣滓心。”一句话,就是扼杀忧国忧民之心,扼杀礼义廉耻之心,扼杀改革发展之心。针对这种现实,龚自珍写了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品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病梅馆记》。
(板书:病梅馆记)
二、解题
1.背景简介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强化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_人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_,以_知识分子。在长期残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到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自己就是其中之一。他既对清王朝的_主义极度不满,也渴望能涌现出大批力矫时弊、拯救中国的人才。因此,他的进步思想就表现在对封建王朝黑暗_的揭露和批评,及坚持理想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中。
2.作者简介(出示多媒体投影)
龚自珍(1792-1841)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代着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光年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后辞职南归,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主张在不根本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要求抵抗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文学上主张“更法”“改图”,把诗看成批评社会历史的工具。他的诗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黑暗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满清政府的_无能,充满爱国热情,具有渴望变革,追求理想的精神。诗风瑰丽清奇,有“龚派”之称。散文奥博纵横,气势充沛,笔力遒劲;亦工词。龚自珍是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在文学界是首开近代风气的人物。他的作品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影响。
着有《定盦全集》。
三、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朗读全文一篇,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投影: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龙蟠(pán)欹(qī)枝斫(zhuó)直
D.鬻(yù)梅遏(è)止孤癖(pǐ)
C.诟(gòu)骂稚(zhì)枝广贮(zhù)
D.抖擞(sǒu)恃(sì)倚喑(àn)哑
参考答案:
D(恃shì;喑yīn)
3.学生先默读课文,结合注释试译课文,然后学生讨论疑难之处。
出示投影: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则无景景:景致
B.斫其正,养其旁条斫:用刀斧砍
C.毁其盆,悉埋于地悉:全
D.安得使予多暇日安:平安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①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②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③而江浙之梅皆病。
④既泣之三日。
⑤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A.②⑤B.①④C.③④D.④⑤
(3)指出下列句中带点的“以”的词性和意思相同的句子()
A.梅以曲为美B.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C.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D.以其智力为也
E.有以文入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参考答案:
(1)D(“安”应释为“怎样”)
(2)A(①③名词用作动词,④为动用法)
(3)AC(A句中的“以”与“为”组成“以……为……”的格式,“为”后是形容词,“以”是动词,“拿”的意思。B句中“以”前表动作,“以”后表这种动作行为的目的,这种格式中的“以”是连词。C句格式与A句相同,只是“为”后是名词。D句是“以……+动词”的格式,“以”后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种格式中的“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E句格式同D句,“以”也是介词,但意思是“把”)
4.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读出情感、气势。
教师指导:“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是一组排比句,读时要一气呵成。“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锄其直,遏其生气”要读出悲愤之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要加重语气。最后一段要读出深沉感慨的语气。
四、口译课文,疏通文意
1.投影显示口译要求。
①口译时,实词“曲、直、欹、正、疏、密、绳、斫、删、夭、遏、棕缚、纵、顺、毁、解、贮、诟、厉、祸、烈”必须落实。
②省略句要根据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2.学生口译,教师指导,要做到口译准确。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
①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又不可以使天下的人,砍掉笔直的,删掉繁密的,锄掉端正的,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
②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那些倾斜、稀疏、弯曲等畸形的梅树,并不是那些整天忙忙碌碌地只求挣钱花的农民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做到的。
③纵之顺之,毁其盆,悉理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放开它们,使它们顺着(天性生长),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种到地里,解掉它们棕绳的_,以五年为期限,一定要恢复它们(的生机),保全它们(自然的形态)。
3.学生讨论概括文章大意。(见下面板书)
揭病梅之根源
病梅馆记写疗梅之行动
表疗梅之决心
显疗梅之意志
4.再放录音,学生跟读,品味文章之意蕴。
五、学生自由谈整体感受
明确:①文章写疗梅,其实是挽救人才。②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腔愤激之情。③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才的抨击。
(解说:对学生所谈感受,不必强求一致,应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为下节课的深入探究作准备)
六、课堂小结
经过讨论发言,同学们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意义,但你们是否注意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且受诟厉”却终不改“疗梅”之志,并发出“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呼唤,这又说明了什么?希望同学们结合课后作业思考。
七、布置作业
分发资料,完成资料上的要求。
最新中职学校高二语文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1.认识龚自珍反对_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性。
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掌握活用实词及积累相应的实词、虚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初中时我们学过“九州生气恃风雷”一诗,诗作想象奇异,奔放豪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热切盼望新兴社会力量出现,一扫死气沉沉的政治局面,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一篇小品文《病梅馆记》
二、作家作品
略
三、解题
从题目字面上看,本文写作对象是“梅”,落笔重点在“病”字上,引起读者深思。作者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以梅议政,含意隽象。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正音
欹(qī)蟠(pán)诏(zhào)
鬻(yù)诟(gòu)遏(è)暇(xiá)
2.学生对照原文书_释,疏通文意。
第1段:剖析产生病梅原因。
第2段:表明自己病梅的行动和决心。
第3段:抒写自己辟馆病梅的苦心。
3.学生齐读课文,深入体会。
4.找出文中所用比喻,进行分析。
梅花:人才。
斫其正:对正直人才进行摧残。
删其密:大批人才遭到压抑。
夭其稚枝:新生力量被扼杀。
锄其直:忠负之士受扼杀,_。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就一些重点语句、段落进行讨论。
二、讨论学习
1.为什么文章开头起笔先写梅的产地?
明确:产梅之地多,喻天下人才多,“皆”字隐示产梅之盛。
2.将梅的“曲和直”,“疏和密”,“欹和正”对照着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句话道出了病态社会的病态的评梅标准,实则是统治阶级选择人才的标准。为了维护封建_统治,_者忌恨和扼杀那些正直的,有骨气的,生气勃勃的人才,而要人们变为委曲,邪侫,毫无生气的庸才和奴才。
3.“文人画士”“心知其意”却不敢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们心中虽默许这一标准,却不敢出开用这一标准云衡量“天下之梅”,实际是不敢把自己的政治目的直接暴露出来。
4.那些封建统治者的帮凶的具体做了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
5.目睹梅的病态,作者发出了“誓疗”的决心,具体是怎样疗梅的呢?
明确:“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这里的“必”与上文的“誓”呼应,表达了作者疗梅必见成效才罢休的决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无不表现作者追求个性解放,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这也正是他_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6.文章结尾用一长句有力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在黑暗现实中,面对强大的反动势力,作者有“疗梅”的决心却自责能力渺小,以感叹领起,抒发了自己的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作者意变革现实,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爱惜人才、培养人才,这几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这种抱负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坚持战斗,为改造社会奋斗不息的决心。
三、总结归纳
1.关于“托物言志”
①什么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指用常见的、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讲抽象的、深刻的道理,“志”在“物”中,写的是“物”实则读“志”。
②为什么用“托物言志”?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在当时“_”恐怖气氛笼罩之下,作者不能直接批判清朝统治者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主题,只能用这种的托物言志的曲笔来揭露时弊,大声呐喊,托梅议政,拯救人才。
四、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小文,讲清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