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学习方法指导总结

莉落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1 归类记忆

比如,草字头的一些字词大部分和花草、草本植物相关;木字旁的一些字词大部分和树木相关;还有月字旁和肌肉相关;大家可以有针对性的根据自家小朋友学习情况归纳整理:

艹;花、草、莲、茉、芽、葵、萤、苹、蓝、芙、英、苦、薄、荷

木:树、校、桃、本、棋、果、桥、来、杏、木、条、森、林、概

月:腿、膀、胡、脏、服、朝、肚、胖、背、朋、脸、望、肥、腰

氵:江、河、湖、海、洞、法、活、、洒、滩、温、溪、消、波、洗

2 对比找不同

将易混淆的字放在一块儿学习,有助于对这一类型的字进行精细加工,将字形、字义记得更牢。

“瓣”、 “辫”、 “辩”、 “辨”四个词整合在一起比较学习。

瓣——一瓣西瓜,放中间;

辫——一根辫子,丝带编;

辩——一场辩论,靠言语;

辨——一点辨别,一撇长。

3 形近字多音

在我之前整理的核心内容里面有这方面的内容,大家可以翻翻看看

小学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核心知识讲解(第四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核心知识讲解(第三单元)

小学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核心知识讲解(第二单元)

小学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核心知识讲解(第一单元)

4 用字词造句

在了解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之后,进行造句,学会恰当使用字词。

5 联词成篇

每当一篇文章的内容学完了,我们可以将课后四会、三会词语,简单的串联起来编个小故事,加深对字词的理解。

6 在阅读中识记

阅读既为孩子提供记忆的情境,也能拓展词汇。所以我们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可以在床头、书桌上、电脑桌前,或者其他能随手拿到的地方都放上一本孩子感兴趣的书,养成随时身边都能读到书。

7 准备错题本和便签

这个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将常错字挑出来,特别是反复错的字。写在错题本上,或者便签纸上贴在显眼的地方,扫一眼就能复习一遍,利用碎片时间降低写错的几率。

8 一般会问到标题(开头、中间段或者结尾)有什么作用呢?

(1)关于标题的作用,大家可以从下面的内容去摘选一些适合的填上去:比如常见的标题的作用主要有:

推动情节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吸引读者、反应特定的人物和事物变化。

(2)开头,作用:

①引起下文 ②照应文章标题 ③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④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 ⑤吸引读者

(3)中间段在文中,作用: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4)结尾,作用:

①总结全文 ②照应前文 ③引人深思 ④揭示文章主旨 ⑤照应题目

9 中心思想如何答

如: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或者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类问题我们可以套用下面的公式:

中心思想:这篇文章生动表现了 (什么人或者什么事物)的(什么样)的特点(情状),表达了或者反映了(作者或者人物什么样子的)心情或感情。

把上面括号的内容换成文章里面的具体人或者事物即可。

10 关于某某句子分析:

比如这句话或者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大家记住下面常用的修辞手法和作用,届时套用进去即可。

比喻:用__比喻__,表现了(__事物或__人)的特点,表达了(人物)什么特点。

拟人:把__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__(或描绘出__的画面,写出了事物__的特点)

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__的特点

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__,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__的感情

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__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用__代__,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了什么)”

记得把里面的__替换掉哦

11 表现手法作用

例如: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何好处(意义)?

下面是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及作用

(1)对比,作用:__和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__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__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12 描写方法的作用

(1)人物:表现人物__的特点,突出人物__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烘托文中__的气氛,表达一种__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1、词语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及文章含义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二、动词理解

__生动表现了人(事)物__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 2、句子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不同修辞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A、比喻、拟人

作用: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把__比作(把__拟人化)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B、排比

作用: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对比

作用: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

作用:强调了……加强语气

F、反问

作用: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G、借代

作用:用__代__,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H、引用

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仿写句子

注意:

①字数大致相同;

②修辞手法相同;(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在概念和现象上互相有联系。

| 3、段、篇词语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

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引起下文

D、渲染气氛

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

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C、照应题目

D、照应开头

E、照应全文

F、引人深思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 4、写作方法

一、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二、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__和__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__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__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三、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__的特点,突出人物__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烘托一中__的气氛,表达一种__的思想感情

四、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六、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七、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八、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九、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十、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采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方法

一、文体分析

小学阅读理解常见文体:记叙文、说明文

(一) 记叙文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常见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描写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7)景物描写(8)场景描写(9)环境描写(10)细节描写

(二)说明文

1. 说明文的分类: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的说明文。

2. 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3.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作比较:把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4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5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6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7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8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9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洁、更直观。

10作引用:引用事例、数据(作用同上)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如果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二、阅读方法

1.精读:逐字逐句阅读。

2.泛读:大量阅读文章,增加阅读量,建立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3.略读:对文章内容进行粗读,答题掌握文章大意。

4.浏览:对文章结构进行把握,了解文章基本结构,把握文体,弄清文章对象或人物。

5.跳读:在浏览的基础上分重点阅读,把握文章重点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