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案五篇

秦风学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1

《小鹰学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图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小鹰学飞》一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

2. 复习词语(出示幻灯片1)

3.谁能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自由细读课文

思考:小鹰跟着老鹰飞行经过了哪些地方?结果又怎么样?(学生回答)

课文哪些段落写的是小鹰跟着老鹰飞到大树上面的内容?(1、2自然段)

课文哪些段落写的是小鹰跟着老鹰飞到大山上空的内容?(3、4自然段)

课文哪些段落写的是小鹰跟着老鹰飞到更高的天空的内容?(5、6自然段)

(三)逐段学习

1.指名读1、2自然段:(出示幻灯片2)

思考:<1>.小鹰跟着老鹰飞到大树上面,小鹰会怎么样?又怎么说?(出示幻灯片3)

<2>.小鹰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非常高兴、满足)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高兴”、“喊”、“已经”“啦”)(出示幻灯片4)

<3>.指导朗读

同学们,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你做一件事时,开始不会,后来会了,你的心情怎样?小鹰现在的心情和你一样,你能读出来吗?(练习读、指名读、齐读,重读“已经”)

评价:读得不错,你们能通过“已经”一词表现出此时小鹰的心情吗?看来大家已经理解了这个词,那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4>.用“已经”说话。(出示幻灯片5)

评价:同学们,学了就会用,这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过渡语:小鹰自以为飞到大树上面,飞行的本领就算学会了,那老鹰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幻灯片6)

<5>.老鹰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不算会飞”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小鹰学会飞了吗?想想我们通常能看到鹰吗?为什么?

小结:作为鹰飞得比大树高根本不能算“会飞”,还差得远呢,必须继续飞行。

<6>.指名读老鹰的话

读出和蔼、亲切的语气。

过渡:小鹰听了老鹰的话又是怎么做的呢?

2. 学习3、4自然段

<1>.男生读3段,女生读4段。

<2>.讨论:小鹰跟着老鹰又飞到什么地方?(出示幻灯片7)它们又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呢?(板书:我真的会飞啦!) 从小鹰的话中你感受到小鹰的心情怎样?(满足、得意)

从哪些词语可看出?(“又高兴”、“喊”、“真的”)

<3>.学生汇报

<4>.指导朗读

<5>.老鹰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作为鹰飞得只比大山高,还不能算“会飞”,有本领的鹰应该飞得比这更高。

<6>.怎样读老鹰得话?(亲切、和蔼、带有教育孩子的语气)

<7>.分角色读这两段

过渡:后来,小鹰又是怎么做的呢?

3.学习5、6自然段

<1>.自由读5、6自然段

思考

⑴ 小鹰跟着老鹰又飞到什么地方?(更高的天空)(出示幻灯片8)

⑵ 从哪儿可以看出它飞得更高了?(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矮了)

⑶ 小鹰怎么会飞这么高?(刻苦练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它练得很刻苦?请同学们用笔划出来。(鼓起劲、拼命、飞呀,飞呀、急促)“拼命”是什么意思?

⑷ 怎样读出这样的语气?(自由读、师范读、再练读、再指名读)

过渡:这时的小鹰还会像前两次那样肯定的对老鹰说话吗?(不会)

有什么不一样?(问话、不敢肯定)

⑸ 指导读小鹰说的话。

“总算”是什么意思?注意句中的“……”(练习读、指名读)

小结:经过老鹰的几次教育,小鹰不仅越飞越高,而且变得虚心了。

⑹ 老鹰又怎么回答?(“孩子,你抬头看”)小鹰看到了什么?(出示幻灯片9)“盘旋”是什么意思?(环绕着飞)

⑺ 启发思考:小鹰看到更高处还有鹰在盘旋时会想些什么?它又会怎样做呢?(继续往高飞。)当它飞到和那几只鹰一样高的天空时,它又会怎么想呢?(我要继续往高飞。)看来学习是没有尽头的,这就是学无止境,然而我们知道要飞得更高,必须怎样?(不断努力,才能攀登新的高峰。)

师小结:看来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小鹰认为自己飞得已经很高了,原来还有比自己更高的。这就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永远前进,不断进取。

⑻读读这些词语(出示幻灯片10)

人外有人 山外有山 学无止境 不断进取

师小结:这几个词也正是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一个深刻道理。

⑼分角色朗读全文,再次体会小鹰学飞的过程。

想想:通过学习课文,你认为小鹰是一个什么样的小鹰?我们应向小鹰学习什么?(评价:大家的感受很深)

⑽作业:a.把《小鹰学飞》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b.把小鹰学飞的这种精神用于自己的学习中。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2

《浪花》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语“迈着”“搔痒”“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

2、能力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为扩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基于本课教材持点、学生的年龄持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变式教学法、动作演示及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对话。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请学生趴在桌面上,闭上眼晴仔细倾听,感受一下,我们现在来到了什么地方?(放海浪声)

2、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大海风光。

小朋友,海美吗?(美)沙滩美吗?(美)浪花美吗?(美)想到海边去吗?(想)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一起看美的大海、美的沙滩和美的浪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想,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之前,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海浪声”“海”“浪花”引入教室,让“海浪声”“海”“浪花”直接诉诸于儿童的感官,使学生对教材由“远”及“近”,由“近”感“真”,由“真”感“亲”,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

(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模仿浪花的动作、用词说话、找关键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又”等词语,体会文中“我”和“浪花”的快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用读表达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这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因而引导学生进行 “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学习词语,让学生模仿“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还让学生“悄悄地搔痒同桌的小脚丫,感受被浪花搔痒的感觉”等做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寓学于练,积累语言。

(1) 连一连,读一读。

蓝蓝的 贝壳

金黄的 小虾

雪白的 沙滩

青青的 海水

(2) 照样子,说一说。

我坐在沙滩上 玩耍。

爸爸坐在沙发上 。

妈妈坐在 。

设计意图:语文作为实践的工具,非得在实践中反复地操作、运用和练习才能熟练地掌握它。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不能光靠课堂听老师讲,还要靠课内和课外大量的听、说、读、写和实践活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读一读、连一连”,“照样子,说一说”两道练习题,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的同时,注重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组合和调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的材料。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纵深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五)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3

《春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分小组读等不同的朗读形式,能够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利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记本课生字。

3.找、读、了解反义词的意思,能够记住古诗中的反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插图和学习课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十一个生字,会写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想象法、自主识字法等教学方法。通过想象画面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由地学文识字。

1.通过朗读、看图完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2.自主识字,交流识记方法,重点字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以此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教师请学生猜字谜:空山之中一亩田。(谜底是“画”字)

2.教师再请学生猜谜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谜底还是“画”)

3.导语:刚才我们猜的谜语,就是一位古代诗人以画作为谜底写的一首诗。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

【设计意图】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自学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的会认字。

(2)请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拼音,给会认字表中的会认字标好拼音。

(3)课件出示会认字,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认字,交流方法。

(1)课件出示:“远、近、还”,请学生说一说这三个字的共同点,认识“辶”。

(2)课件出示:“惊”,认识“忄”。

(3)请学生任意挑选会认字,试着组词语。

3.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课件出示:“人、火、文、六”的笔顺,请学生按照笔顺记忆字形。

(2)全班学生跟教师书空“人、火、文、六”四个字。

(3)学生分别用“人、火、文、六”组词语。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字、学词,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三)看图读文

1.看课文插图读古诗,想一想,每一行诗句主要说画了什么?

2.全班交流,师总结:山、水、花、鸟。

3.请学生在古诗中找到这四个字并圈起来。

4.指导学生读古诗,注意把“山、水、花、鸟”这四个字读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读文,指导学生抓住每行诗句中的重点词,了解古诗大意。

(四)了解诗意

1.想象画面,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

(1)一边看图想象画面,一边读第一、二行诗句。读后说一说山怎么样,水又怎么样?

(2)学生交流“山”和“水”的样子。

(3)导语:远远望去,一座座青山连绵起伏,一股清泉从山间流过。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行诗句。

(4)请同学们把耳朵贴近书上的插图听一听,是否能听到流水的声音,感受画中的水像真的一样。

2.联系生活,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第三行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春天的花是什么样的,课文里是怎么说的。感受画上的花不论春秋冬夏,始终盛开。

(2)指名读第四行诗句,说一说生活中的小鸟在树枝上休息,要是有人来到它的面前,小鸟会怎样。感受画中的小鸟不怕人。

3.朗读并且背诵古诗。

(1)根据提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2)按照“山、水、花、鸟”的顺序背诵古诗。

4.找出诗中的反义词。

(1)学生在古诗中找出三组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

(2)课件出示“我会说”,学生练习说反义词。

(3)男女生分成两组,开展“反义词擂台赛”,比比哪组说得多。

【设计意图】1.通过想象画面和联系生活实际,把枯燥地讲解古诗意思形象化、生动化。2.借助划线法和重点词提示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五)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人、火、文、六”,学生观察这四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学生观察交流。

(1)四个字中都有“撇”:“人”字中的“撇”是“斜撇”;“火”和“文”字中的“撇”是“竖撇”;“六”字中的“撇”是“短撇”。

(2)三个字中都有“点”:“火”、“文”和“六”的第一笔“点”都是“短点”;“六”的第四笔“点”是“长点”。

(3)三个字中都有“捺”:“人”、“火”和“文”字中都有“捺”。

3.教师范写“人、火、文、六”。

4.学生描红、练习写“人、火、文、六”。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4

《东方明珠》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东方明珠。

2、出示课题。指名读题,注意正音。

二、看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映出东方明珠的画面。

2、教师在配乐中叙述: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上海黄浦江边,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东方明珠。

3、欣赏配乐朗读。

三、初读指导

1、让学生借助拼音大声读课文,要求做到:

(1)读准字音。

(2)画出遇到的生字,多读几遍。

(3)把不理解的词圈出来。

(4)标出自然段序号。

2、出示生字新词。

3、指名三人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点名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2)指名答。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介绍一下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及名字?

(4)你喜欢这座塔吗?为什么?

(5)指导用喜爱的语气读第一自然段。

2、尝试背诵。

3、小结。

五、指导写字

1、记忆字形,提醒注意。

2、照笔顺在书上描红。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自然段。

映示东方明珠。

(1)指导看图,学习第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东方明珠的样子。指名说。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2)出示: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指名读。说说怎样的人才是“巨人”?点名读,集体评价。

(3)看图联想,学习第二句。

出示句子: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点名读。想象美丽的夜景。直到朗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游客们,看到这里,你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什么感叹?

(2)出示句子:上海广播电视塔,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

(3)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3、尝试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三、巩固

1、小导游介绍东方明珠。

2、想象一下,当那些外国游客看到这美丽的东方明珠,他们会怎么说?

四、指导写字

1、认读。

2、指导书写。

3、学生在《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仿影,临写。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5

《静夜思》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静夜思》(板书课题),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卡片,扫清字音障碍。

3、再读课文,质疑。

(三)讲读古诗,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全诗的意思。

1、理解课题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说说“静”、“夜”、“思”三个字的字意。

再看图选字意。

静,安静。夜,夜晚。思,思念。

(2)看挂图说说“静夜思”就是诗人在什么时间怎么样?(在静静的夜晚引起对家乡的思念。)

2、理解第一行诗句。

说说明月是什么意思?(明亮、皎洁的月亮。)板书:明月光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床前地面上一片银白色的月光。)

3、理解第二行诗句。

(1)“疑是地上霜”这一行诗句中你哪个字不理解?重点解释“疑、霜”二个字。疑本义是怀疑的意思,在这里是好比、好似的意思。霜,引导学生查字典。(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靠近地面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地面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

(2)谁说说这行诗的意思?(好似地上结了霜)板书:地上霜

(3)把一、二行诗句的意思,合起来说一说。

4、理解第三行诗句:

看图,诗人在干什么?(抬头看天空中的月亮)。诗句中哪个字是抬的意思?(举)。板书:举头望

说一说这行诗的意思。(抬头看天空中的明月。)抬头望(

)的明月。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具体。应是:抬头望着高挂在天空中的明月。

5、理解第四行诗句。看图,看诗人的表情,说说他在想什么。(他思念起家乡来)读第四行诗。板书:(思故乡)指名说说思故乡的意思、谁能说说这行诗句的意思?(诗人看见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6、指名读全诗,并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7、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写“静夜”之景,用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清幽境界,表现客居他乡的孤独生活。(板书:客居他乡、深感孤独)后两句写“思”,诗人见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陷入深沉的思绪中。(板书:思念故乡;想念亲人)

8、指导朗读,在画“/”的地方稍加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