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素材五篇

阿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

《有的人》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语气语调抑扬顿挫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评: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

《用心灵去倾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与作写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教学方法:教法:谈话法(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式(启发学生相象、感悟课文)

学法:朗读法(整体感知课文)、想象(引导学生想象感知课文)、练习法(及时巩固所学内容)、背诵(积累语言、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等。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教师活动)

1、教师:同学们都到医院里看过病,当你找不到看病门诊室、检查室、化验室的时候,你会怎么办?(医院的问询处给患者带来了方便,这体现了医院对病患者的关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认真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去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学生活动)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画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讨感悟(师生活动)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的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1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教师活动)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要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的我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结构就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3

《月光曲》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情境。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1、同学们,大家好!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共渡这短暂的四十分钟。今天,老师带来一件礼物送给你们,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播放:月光曲)

2、听了这首曲子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这首曲子叫作《月光曲》。点击课件传说它是贝多芬先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即兴创作的。

3、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第26课《月光曲》。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月光曲》情景的段落。

二、直视课题,重点研读第9自然段。(读中悟,读中体会)

1、学生自读,体会其中的意境。

2、指名学生读。

现在,老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悟。

(1)现在,请听老师朗读,大家一边听一边体味其中情景的变

化。

(2)学生汇报:先是月亮升起,海面呈现一片微波粼粼的景象,再是月亮升高,穿过了微云,最后是月亮照耀在海面上,海面上风起浪涌。

(3)这些变化情景源于什么?(源于贝多芬所弹奏的曲子的曲调的变化。)

(4)你能通过自己的理解谈谈曲调的变化吗?出示课件请同学们看屏幕,自己领悟曲调的变化。

3、教师指导朗读

根据曲调的变化,在朗读的时候,前面的部分可以读得徐缓、抒情些,随着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节奏越来越快,这时语调就应该慢慢高昂起来。

4、学生朗读

(1)请同学们根据你理解自由地练习朗读。(教师巡视并指导)

(2)请同学们齐读该段。要求:读出情景的变化,意境的美。

5、你们读得真棒,听着你们的朗读我已经陶醉了。看来贝多芬先生弹的这首曲子真的很美妙。

难怪,皮鞋匠在听着贝多芬先生的琴声时,眼前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刹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的妹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光汹涌的大海。)

6、请同学们再听第9自然的朗读,思考.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过渡:这么美妙的曲子,让人陶醉,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曲子,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创作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语句中找出来。

2.创造性地阅读。(要求:先自读自悟,再前后桌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四、作业布置

1、背诵第9自然段,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收集并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3、有条件的,听一听《月光奏鸣曲》。

五、结束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4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要求】

1、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学会本课生字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3、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4、熟练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当写哪些内容?(这篇课文应当介绍有关地球的知识,而且还应写出地球只有一个。)

二、初读,自学生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

⑴划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注意:“赐”是平舌音,“矿”、“慷”、“贡”是后鼻音,“滥”是前鼻音。

⑵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渺小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

2、检查自学效果

三、细读,理清层次

1、细读课文,思考、回答:

⑴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⑵这篇课文怎样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讨论分段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地球的外部形态;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讲地球的面积;

第三段(第三、四自然段)讲地球的资源;

第四段(第五至八自然段)讲地球与人类的关系;

第五段(第九自然段)讲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四、识记字形,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裹着渺小矿物恩赐慷慨贡献滥用威胁目睹

二、精讲训练

1、精讲第一段

⑴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什么?

(这一段课文主要写地球的美丽、可爱。)

⑵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可爱?(地球是“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⑶课文把地球比作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你是怎样理解的?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离不开地球,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地球与人类不可分离的关系。)

⑷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这一段课文。

2、精讲第二段

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写地球面积很小,人类活动的范围更小。)

⑵课文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数字说明、比较说明)

3、精讲第三段

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从三个方面:一是不加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二是随意破坏自然资源;三是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药品。)

⑵这样做的后果如何?(这样做不但使人类所需要的资源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如气候恶劣、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从而使土地荒漠、粮食减产、空气污染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4、精讲第四段

⑴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科学家已经明,在茫茫宇宙中,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到火星或月球去建造移民基地,也仅仅是科学家的设想。所以说如果“只有一个”的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⑵课文第五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⑶指导朗读第四段课文。

5、精讲第五段

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这一段有两句话,第一句讲的是只有一个。如果它被破坏了,或者不合理利用它的资源,我们将无法生存;第二句讲的是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⑵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前一句是讲原因,后一句是讲结果,是因果关系。)

⑶这一段课文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内容,揭示课文中心。)

三、渗透德育

1、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

2、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说说应该怎样做?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5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初探课文,认识老人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话题:一个人到了七老八十的年龄,该怎样度过晚年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就绿化荒山,植树造林,发明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山不老》,板书课题。

2、认真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情况:

默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预设交流点:

⑴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板书:

离世

⑵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板书:

过世

⑶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身也会爬不起来。

⑷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由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板书:

再也出不来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青山之美,环境之恶

1、正是这样的一位古稀老人,在年迈之时却发明了一个奇迹,再读课文,找找老人发明了什么奇迹。

预设交流点:

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让同学计算3700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教室的面积。

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这段话中有两个“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读这段话。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同学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⑶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板书作用(坚持水土)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发明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同学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嘘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发明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三、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所以,作者在离开老农的小院时,深有感触。你能找出作者的感触吗?

2、出示: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已经将自身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老农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⑴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身的感想。

⑵每人想一句宣传环保的口号或标语。

四、总结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学习这位老人,用自身的双手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让绿色流进每一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