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词汇,疏通文章大意,概括七绝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学会提炼归纳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汇,疏通文章大意,概括七绝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
教学难点:学会提炼归纳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本单元主题为“山水清韵”,在学习了《白洋潮》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山,跟随同时明朝作家的袁宏道,一同游览位于浙江的天目山(出示天目山的照片)
二、 初读疏通,落实字词
1、借助字典,自主学习本文中的陌生字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落实
2、梳理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
古今异义:可、鲜、率
通假字:颠、县、直、分
词类活用:面
3、疏通文意,合作落实
三、 品读“七绝”
1、作者感受到的天目山总体特征是什么?
2、天目山的“幽邃奇古”表现在哪些方面?自学课文,完成课本上的表格
(学习重点),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绝写得最令人神往?作者的写法上好在哪里?
四、 “天人合一”的精神
1、第七绝“茶香笋鲜”与“幽邃奇古”吻合吗?结合你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2、适时简介袁宏道的“性灵说”的文学主张和古人“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五、 练习巩固
1、练习:我们复旦初级中学所在的新华路是上海著名的景观道路,一边是法华古镇,一边是欧式别墅,不少出自著名设计师邬达克的手笔,道路两边梧桐夹荫,过去一直是上海迎接外宾的必经道路。请你用200字,写一写新华路的几个“绝”
《天目》原文和译文
原文:
[原文]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①。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②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③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睛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④,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袁宏道《天目》,选自大众文艺出版社《荆楚古诗文赏读》)
注释:①病:毛病,缺陷。②骨:品质、风骨。③出缠:指超脱尘世。④子分:指缘分。
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
译文:
目山幽深奇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位于天目山的山脚的双清庄到山顶,路程大约有二十余里。一般来说,位置偏僻的山大多荒无人烟,陡峭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精巧雅致的趣味;以至于山高的话,就缺少流水潺潺,岩石陡峭的话,就缺少茂盛的树木;这些都是山的缺点。
天目山到处都是丘壑峡谷,瀑布水流潺潺,如同很多白色的丝绸(倾泻而下),这是一绝。
山石的颜色深沉润泽,山石的棱角巧妙精致,山路盘旋迂回,悬崖陡峭耸立,这是第二绝。
虽然山谷偏僻幽深,山石耸立险峻,但寺庙都建筑的很好,这是第三绝。
我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而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听到的好像婴儿的啼哭,这是第四绝。
我早早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晓,在悬崖峭壁,云彩洁白纯净的就像棉花,飘荡变幻如同浪花,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散落的浮萍,这是第五绝。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平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完全明白云彩的形态。
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围”是计量圆周的单位,但具体是多少,说法不一。一说五寸为围,一说直径一尺为围,也有说两手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为围,还有说两臂合抱的长度为围。)松树的形态如同伞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第六绝。
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茶叶芳香扑鼻,比龙井茶还要馥郁。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然而更加清淡悠长,这是第七绝也。
我说,长江的南面,学佛归隐的地方,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就起了归隐山林的念头。
我们住了一天,第二天早晨起来去看云彩,巳时(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之后登上了天目山的顶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天目山地名,以险峻出名)。等到明天,从活埋庵找到上山的路,顺势下山。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为这十分不平常,都下山互相集聚庆贺。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非常谦卑恭敬的遵守着礼节,争着请我们吃饭。等到要走的时候,和尚们说:“天目山荒凉偏僻,不足以招待你们这么重要的客人,真不知道怎么办”。我说:“我们和天目山也有些细微的缘份,僧人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接受这种当面的赞誉”。于是众人开怀大笑,互道分别,离开了天目山。
《天目》同步练习
《天目》(明)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数日晴霁甚,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解释
选自
作者
朝代
1. 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2. 峭削者鲜迂曲,
3. 天目盈山皆壑,
( )
(袁宏道 )
(明 )
( 同巅 )( 大约 )
( 稀少 )
( 满 )
4. 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5. 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
(详知 )
( 超过 )( 同值 )
6. 不足当巨目,奈何?
7. 某亦不敢面誉。
值得
夸奖
句子
1.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2.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
3.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绝也。
4. 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5. 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
三、理解
1, 天目山有什么特征?(用文中一个词语回答)
( 天目山的特征:幽邃奇古。 )
2, 第2段的内容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 内容:写一般山的种种弊病与不足。 作用:衬托天目山的完美。 )
3,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比喻:①飞流淙淙,若万匹缟
②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
③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④松形如盖
排比: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②石色苍润,石骨奥巧,石径曲折,石壁竦峭
③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对偶:①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
②貌古则鲜妍不足,骨大则玲珑绝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