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沪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秦风学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平凡之中见深远、叙议结合的写人记事的笔法。

2、理解蔡元培先生作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说明:当今天的教育正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的痛时,再一次缅怀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先生显得多么的重要。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方式走近了蔡元培,提炼出蔡先生崇高人格的整体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最可贵处更在于作者没有因为人物精神的抽象而流于平板,而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叙事议论,于平凡处见人物的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蔡先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圈点品读、勾划重点词句和具体段落,学习本文以平凡见深远勾画人物,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 难点:对蔡元培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

说明:高中阶段学习写人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出了怎样的一个人,更应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

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之高令后人仰视,对其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是难点。高明的作者巧妙地选取平凡的事例来勾画一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议论恰当地点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我们要重点领会。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事例把握主旨,理解蔡先生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的内涵;探究以平凡见深远的写人记事的特点,摄取片断品味平实而细腻的如茶的语言风格。

练习举隅

1、作者与蔡元培仅一面之交时,就感到蔡先生是一位“慈祥诚恳”的“蔼然仁者”,这种印象可靠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章第22自然段写道:从1917年到1919年仅仅两年多时间,蔡先生就把北大从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这里的“名副其实”具体指什么?“战斗”指什么?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在写人记事时适当地插入议论的语句,请找出一处,谈谈其表达效果。

4、蔡先生下车伊始,就在北大树立了新的学风,有口号曰:“为学求而学术”,但后来蔡先生又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似乎涉及了政治。这是否自相矛盾?请说说你的理解。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课堂实录

师:上课。

学生:起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教师板书: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冯友兰)

师:已布置大家课外看了。有几个问题:你看懂了多少,还有哪些不懂的?

生1:了解他身边发生的事情。

师:简单说说,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生:开证明书的事。

师:一件小事,是吧?

生2:读懂的是蔡先生的教学方法,风趣、幽默。

师:还有哪些不懂的呢?

生:“三不主义”。

师:这里介绍一个:不做官。还有:不纳妾、不打麻将。

生3:蔡先生是很伟大的教育家。

师:包括哪些方面?

生3:春风化雨,兼容并包。

师:还有哪些不懂的?

生: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背景不太清楚。

师:这个书上有介绍,第10段,老北大是什么?官僚养成所,培养做官的地方。详细的了解还有待课外查找资料。

师:大家都看了。文章比较长,这么读呢比较困难。标一下段落,多少段?24段。这么长的文章,要从结构入手,这是读书的方法。请大家看一看,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俗一点说,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刚才3个同学,对文章都有所了解,如果想对文章有整体把握,要从结构入手。

生4:第1段,总起;第2-22段,是分说;第23-24段是第三部分。总分总,中间部分又分为两层,2-9是第一层,10-22是第二层。

师:你怎么知道正好切在22段。

生4:正好能够回收第2-22段,照应标题,“我所认识”。(师:还有什么你看这一段最后一句是什么?)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家。(师:跟前面哪句话是一样的?几乎一样。)第一句话。

师:写文章特别是散文,特别像散步,你晚上出去散步,你总要回家,兜回来。虽然在路上要过一条小桥,甚至一条河,甚至什么什么,但是总归要兜回来。“他是中国现代的大教育家”,兜了这么一圈子,又回来。读文章要注意作者兜回来的地方,起承转合,是吧?请(生4)你上黑板把“春风化雨”、“兼容并包”写一下。其他同学考虑一下,她这么划分段落你同意吗?交流一下,思考:你同意她这样划分吗?包括细部,中间部分她分成两层,2-9是春风化雨,10-22是兼容并包。

(生4板书,其他同学窃窃私语,小声讨论)

师:我注意到有的同学在说,有的同学没有说。没有说,我特别能理解,你一旦思考这个问题,你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因为你粗略一看,好像是对的,再一看,又好像是不对的,再一看,又好像是对的。

生5:我同意她。

师:有没有不同意的?刚才她这么划分?“没有”?“没有”没问题。等一会我们再深入地研究下去,她到底有没有道理,包括整体的总分总也好,深层次的结构也好。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讨论清楚这两个问题(指“春风化雨、兼容并包”),这是文章的主干。他是个教育家:春风化雨、兼容并包。“春风化雨”是什么意思?注解是怎么说的?“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阅读练习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ǎi)然仁者 蔼 ②名(fù)其实 副

2.解释文中加点字:(2分)

①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②宿儒——老成博学之士,素有声望的学者。

3.第②节中作者用了两组“没有……,也没有……”的句子,请仔细阅读体会,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运用白描的手法,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蔡先生的工作环境,有说服力地表现蔡先生虽处校长之位却仍保持书生本色,虽在事务之中却能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大意)

4.蔡先生的兼容并包具体表现为(4分)

①不论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学有专长,就受人尊重,聘其为教师(大意)

②不论年龄、资历,只要学有专长,就聘期为教师(大意)

5.为什么春风化雨比兼容并包更难做到?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100字左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