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
《黄河颂》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不忘过去,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
1、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写作此诗的意图。
教学难点:把握诗文的基调,加强对诗歌的朗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创作背景
《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 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 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 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三、解题:
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
四、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注音
山巅(diān) 澎湃(péng pài) 狂澜(kuáng lán) 屏障(píng zhàng) 哺(bǔ)育 浊(zhuó)流
九曲(qū)连环 浊流(zhuó) 滋长(zī)
2、释词
山巅:山顶。
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哺育:喂养。
五、合作探究: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颂黄河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历史贡献、地理特点、自然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
河精神。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4、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六、总结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七、作业布置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
《邓稼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二)、解释词语,并注音。
邓稼jià先 元勋_ūn 至死不懈_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三、分析理解: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1、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2、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提示:
(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3、文中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突出环境的艰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本文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明确本节课教学要点
二、整体感知。
1、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 (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三、研读欣赏。
1、以第三部分为范例,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
a.以上语句或语段,大多运用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达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究来认识这一点。]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两小节中的关键词语,说明这些词语各自概括了这一部分的那些内容,说一说这样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好处。
b.四人合作小组讨论2—3分钟,然后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c.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2、默读第一部分。说说本段的作用?
3、默读第三部分。分析邓稼先的精神,并说说他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自主选择其他部分,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好处。(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两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2、全班讨论: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3、 叙述你收集的邓稼先的故事,加上简要评论,表达你对他的情感。
五、总结课文。
1、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2、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七.教学反思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
《邓稼先》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学习,责任分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搜集、整理、交流有关杨振宁、邓稼先的资料,并了解传记的特点;
3、通过速读,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并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手法和通篇布局的手法。
情感价值观: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重点难点:
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3、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4、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用具: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设计一:
1、导入新课:
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2、板书课题:
3、了解人物: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背景介绍: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了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了这篇文章。
活动设计二:
1、自由阅读课文,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重点词句:
①、生字:
稼先 元勋 殷红 至死不懈
选聘 无垠 筹划 鞠躬尽瘁
②、成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3、默读课文,总体内容把握:
本文共有大部分,且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 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夜走出的迷们,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国母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草、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婉,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象,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教师总结,解析六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4、速读课文,思考在文章中的小节里,你读到了一个 的邓稼先。(可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
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来源:学科网Z__K]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来源:学|科|网]
活动设计三:
总结内容;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活动设计一:
1、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①、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教师总结: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②、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教师总结: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③、“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阐释这两句话?
教师总结:“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_”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④、“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教师总结: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2、重点精读,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
①、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②、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③、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的精妙之处。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来源:学科网]
3、精读探究:
①、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②、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有三。
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其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其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活动设计二:
1、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胸中有一颗滚烫的爱国心,将个人的生命无私的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他是我们的自豪,我们的骄傲!
2、布置作业: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提示:祖国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作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作后盾,那有小家的和平与安宁,那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
《音乐巨人贝多芬》
一、说教材: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第三单元是名人故事单元,学习这类题材的课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探寻人物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本课叙述的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学习这篇课文,营造审美氛围,从贝多芬的肖像入手,让学生对贝多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感受。 “相由心生”,贝多芬的外貌是他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的折射,激发学生对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贝多芬对待扼运的态度,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在苦难中造就的伟大品格对学生能起到一定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课文内容与教学实际,我设计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人物的肖像描写的技法——“形神兼备”。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和方法】:
1、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2、引导学生从感受人物的肖像描写进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说过程:
1、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情导入,然后介绍他的生平。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2、本单元的重点就是通过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为此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对精读品析课文做了有利的铺垫。
3、在整体阅读基础上,学生精读课文品析人物形象。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我从 看出贝多芬是一个 的人。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对课文的信息进行细致的筛选,从而对人物形象也有了一个立体的感知。
4、人物形象的感知如此的立体,这得益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精到的描绘,特别是对人物肖像的描写。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再读有关贝多芬的肖像描写的句子,总结描写的要点,并进行实践环节:请学生进行人物速写,选取同班同学,描写外貌,三五十字即可,不提及姓名,文成朗读大家一起猜,同时我适当点拨写法得失。
5、语文在于积累,教师要实时指导学生知识的迁移,为此我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还知道哪些像贝多芬一样,身患疾病,不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的强者?你了解他们多少故事?勾起他们探求这些人伟大事迹的渴望,并结合教学实际,我选取了《名人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世界——无声 无光 无语》《我的生活——海伦凯勒自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几篇励志书籍,让学生课外阅读。
四、说教法:
1、根据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的思想,我确定了自己阅读教学的课型——“五步推进式”教学模式,即“资料助读-整体感知-精读研讨-学练巩固-积累迁移”。这种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对阅读材料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从教读过程来看,既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运用知识进行训练的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也都得以体现。
2、兴趣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导入,教师利用鲜活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的转移到教学的活动中,是一堂课顺利进行的前提保证。为此根据本课的特点,在课前播放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一是激起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二来也为学生探究本文做了心理准备。
3、以读为本,运用各种朗读法,欣赏品味文章。“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语言比较地生动传神,也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话,不可能光靠着语言的传达给学生,在这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学生多次的朗读来引导他们自主地欣赏品味这些语言,教师灵活地运用快速阅读、默读、齐读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其中的内涵,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
4、重视学生能力的养成,文本就是例子,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例子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指导,本课就利用学以致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得到“渔”。另外,语文在于积累,教师应依据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知识迁移,转化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不仅在课堂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语文。
5、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创设有助于师生对话、沟通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互动、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激励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组织多种形式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赏识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发展的目标,为此,老师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和手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点评要适宜。这样就能全员参与积极提高。事实上我的学生也真的让我刮目相看了。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我们班级中的学差生,让他们在一个宽松和谐的气氛下,勇敢地表现了自己。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目标:
1. 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准备 :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查找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 整体感悟
1.导入
星期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师生共同读课文,老师正字正音。
记住下列生字的读音 ? 鉴(jiàn)赏 ? 白晳(_ī) ? 捋(lǚ) ? 脚踝(huái) ? 面庞(páng) ? 荒谬(miù) ? 迸(bèng)发 ? 滑稽(jī) ? 义愤填膺(yīng)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读课文。
a.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那些?
c.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 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b. 核心人物是福楼拜。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学生在书上标记出)
c.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到这里来聚会。课文着重写了四位作家相会时的言语、行动,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屠格涅夫——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荡漾。
都德——机智、善谈、举止活跃、性情活泼。
左拉——朴实、固执、聪慧、坚强、沉默寡言。
二. 研读与赏析
1.福楼拜家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都有客人来。以至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是什么原因吸引着众多的客人前往呢?找出原句读一读,并说说那些词语用得好。
全班讨论明确:
好客:表现在——一…就…;总是亲自去开门;他分别送到前庭;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博学:第九自然段;…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正因为主人热情好客,所以客人们愿意来,更因为主人公博学睿智,“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会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作者是怎样描写其他三位作家的呢?这些描写又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你知道他们有那些作品吗?
2. 学生在书上勾画出刻画这些作家的语言、行动、外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总结初步其性格特征。
A、福楼拜:
外貌: 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子,蓝色的大眼睛
语言:声音洪亮、雄辩过人、思想飞跃。
动作:把红纱毯盖在桌上、开门、拥抱、送、谈话、握手、拍肩。
性格: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谒可亲、博学睿智。
代表作品《包法利夫人》
B、屠格涅夫
外貌:白晳的脸。
语言:轻轻的声调、慢慢地讲、流利地翻译诗句、有魅力。
动作:仰坐在沙发上。
性格: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代表作品:《前夜》、《父与子》
C 、都德
外貌:头小、卷发、卷曲的胡须、眼睛眯缝、近视。
语言:只用几句话勾画出某人的轮廓、独特的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 动作:用手捋胡子尖、举止活跃、手势手动。
性格:生性活泼、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代表作品:《最后一课》
D、左拉
外貌:中等身材、发胖、朴实固执的脸庞、头颅不漂亮、发达的脑门、竖立着短发、直挺挺的鼻子、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近视
语言:很少讲话,不时发出几声,不慌不忙的讨论,声音平静、句子温和。
动作:爬六层楼,累得直喘,歪在沙发上,寻找谈话气氛,压着一条腿,抓脚踝,听大家讲。 性格: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代表:《小酒店》、《萌芽》、《娜娜》等。
三. 文章思路:
福楼拜家
福楼拜 屠格涅夫 都德 描 外貌 表现人征 特 写 语言 行动 的星期天(聚)
(抓住人物特点) 左拉
四. 体验与反思
1. 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是福楼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假设在这
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四人会谈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会说什么?他会有什么表情?
2. 延伸作业:
将上文整理在作业本上,识记“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课外阅读五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下节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