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诗歌以其高度概括、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在文学领域中一直被视为最高的艺术形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它有着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特殊的教育作用。语文教学应充分注意到诗歌教学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以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注重情境的创设
这节课,我根据不同内容创设了不同的教学情境。如课前搜集有关1938年祖国状况的资料,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通过查书籍、看影视、问他人等多种渠道获取了知识,也锻炼了能力,使学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总向课外充分拓展和延伸,注重过程和方法的情境创设,同教师的灌输讲解所得的收获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象征“这一难点问题,再创情境。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以”一只鸟“的身份舍身处地的去体会作者对”这土地“的挚爱之情。对主题的理解事半功倍。三、注重评价
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其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我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评价在生生、师生之间充分展开。对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评价不仅使师生之间增加了亲和力,而且使教与学同时变得生机无限,摇曳多姿。
三、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首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的素材。结合社会背景的对比分析,学生对经历磨难的祖国心生敬佩,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这就在教学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过分遵循教学模式 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解读过程没有充分放开 学生讨论、总结、交流之后,教师不必重复归纳。这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他回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只点拨补充即可。
“教学有法,教无法定“,这只是对诗歌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
《我爱这土地》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
1.本诗的作者是 。
2.本诗写于1938年,你知道当时的的背景吗?
3.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 。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读课文,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⑵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5.从诗中选一两句你有感受的东西,谈谈你的感受。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6、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7、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一)
时间是一把剪刀
汪静之
时间是一把剪刀,
生命是一匹锦绮;
一节一节地剪去,
等到剪完的时候,
把一堆破布付之一炬!
时间是一根铁鞭,
生命是一树繁花;
一朵一朵地击落,
等到击完的时候,
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8.诗中运用两组不同比喻,来表达同一个思想:
⑴第一节把时间比成 ,生命比作 ,裁剪的结果是 。
⑵第二节将时间比作 ,生命比作 ,击落后的结果是 。
9.诗人运用鲜明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什么?
10.诗人对“时间”形象的比喻,可以看作是诗人对 的形象描绘,是他 心情的间接表现。
11.诗的用韵严格:
⑴第一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
⑵第二节是 句押韵,韵脚是 。
12.作者在诗中赋予“时间”的含义是什么?
13.根据诗的内容和形式,运用恰当的比喻,续写一节。
(二)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4、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15、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16、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17、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18、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我爱这土地》答案
1.艾青 2.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4.⑴暴风雨打击着土地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的悲愤和激怒;温柔的黎明象征人民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⑵对祖国的挚爱。 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略 6.B 7.A 8.⑴一把剪刀;一匹锦绮;一堆破布付之一炬⑵钱鞭;一树繁花;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 9.人生本来是美好的,可惜时间太残酷无情,随着时间的消逝,生命惨遭摧折。 10.当时艰难处境;苦闷 11.略 12.暗指当时的黑暗、冷酷的现实。 13.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14.老师的粉笔 15、排比;设问 16、各种颜色的粉笔 17、最后一句 18、科学知识的世界;世界每个地方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