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学方法
一、更新理念,角色定位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课程理念将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思维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教师预先也没有想到的,这种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的习惯。
二、转变方式,激活资源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文本与阅读主体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惟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三、品读感悟,高效阅读
新的课堂,教师不是告诉而是启发、激趣、组织,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灵活运用,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目标下,摆脱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高效阅读的教学模式。
初二语文教学工作措施
目前班级学生最大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尾巴"较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语文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来说是如鱼得水,但对我们这样中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福音。加上本期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所以抓时间赶进度尤为重要。 先是尽量赶进度,保证提前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拿出足够多的时间搞好复习。平时主要任务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抓住学生的写作环节,提高写作的水平。培养优秀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拿出充足的时间复习,复习要有系统性,指导要注意方法,多点拨,少说教。多实践,少理论。具体做到如下几点:
(1)主要做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3)培养优秀学生,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4)促进后进生的转化。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情境设置,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导语是课堂教学关键的步骤。教师声情并茂的开场白,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那些典范佳作,“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中,能迅速进入角色,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有五种感觉器官,如果失去一种,比如听觉,这样的人痛苦吗?(学生答:“痛苦。”)那如果失去三种呢?(这时学生唏嘘不已,非常惊讶。)今天我们所讲的作者海伦?凯勒就是一个五官三残,只能用手感知世界的人。遭遇到如此生理缺陷的人是少有的,但是对于作者,生活依然美好。在文章中,她以动人的、富有诗意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虚构中三天的生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她坚强不屈、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受到她对生活和人类的热爱。作为健全的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呢?”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受到巨大的精神鼓舞和人生感染,为下文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认识和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主要源于内部动机,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学习”。语文教学中,学生不应是消极的听众,而应是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
三、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展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补充大量课外知识
要想讲好每一篇文章,仅仅理解文章内部的知识点还是很不够的。我们要想把这篇文章讲活,讲得生动、自然,还离不开课文以外大量材料的补充。
例如在讲解鲁迅所写的《故乡》一文时,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故乡》一文所揭示的主题,语文老师就要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背景,了解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农民所处的境况,同时还应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我们知道鲁迅开始学医是为了医治中国人肉体的痛苦,但到日本留学后才发觉,医治肉体的痛苦不能解决根本,要想使中国从列强的压迫、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还必须解放中国人的思想。正是在这一觉悟号召下鲁迅先生又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写下了许多激人奋发的文章,激励许许多多的人投入到革命救国的洪流中。这样,许多知识点综合起来就使《故乡》一文有了立体感,显得更真实、更生动有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老师对于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不断补充大量课外知识对讲解语文课的重要性。
四、生活处处皆是课堂
“生活即教育。”语文知识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生活是最好的教师。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不应该只盯着学生眼前的考试成绩,不应该只盯着眼前的教参课本,必须有一个大语文教育的思想。 语文教育不能与生活脱节,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通,天然联系在一起。
初中语文新课程实现了生活化拓展,学生可利用自己的经验学到教育者试图带给他们的一切。《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建构生活化语文课堂,或把生活引入课堂,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运用语文,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目标。语文一旦离开了生活,就变成了空壳,没有了实际内容,听说读写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活动。
总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树立大语文教学的观念,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