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理论课教学设计五篇

黄飞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是关于高中政治课堂理论课教学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政治课堂理论课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课第四框题的教学内容。监督权是我国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之一,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也是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本节课主要学习民主监督权利的具体内容,进行民主监督的渠道、意义,使学生正确行使监督权。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的落脚点,同时又为后面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做好必要的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较强,因此本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在思辨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树立正确参与民主监督,共同守望公共家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公民监督权的内容;明确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途径和方式;理解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意义;懂得公民要负责任的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2、能力目标

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进行归纳;对进行民主监督的行为能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正确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民主监督的意义,珍惜自己享有的权利,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加强法制观念,养成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方式、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意义

2、教学难点:正确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

五、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高中政治课堂理论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梳理货币产生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课时安排:3~4课时

知识结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外汇和汇率。

四、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学生活动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高中政治课堂理论课教学设计3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

能力目标: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自己的比较、鉴别能力。

2.学着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

二、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预习提纲

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2.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我国*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四基础知识梳理

(一)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阅读教材77页,思考民族自治区确立的法律和理论依据是什么?并分析探究与共享问题:1.你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吗?2.法律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哪些自治权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具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教材77到78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1.含义:

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

(1)自治层次:

民族自治地方的三个级别是

(2)自治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①含义

②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阅读教材第78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并思考课本上所提出的探究题目

③其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阅读教材第79-80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高中政治课堂理论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传承的含义、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的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认识中国丰富的文化历史中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难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根据我们上节课所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最终并不是原封不动的被承袭,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即所谓的“扬弃”,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那么传统文化是怎么在承继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呢?[过渡]让我们看一个例子:P43,思考:在我们身边,你如何运用“实事求是”呢?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看P44,对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的两种看法,谈谈你们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的?

分析: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将继承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应怎样对待两者的关系呢?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所以,要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文化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继承的目的不在于束之高阁,或者拿来供奉景仰,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服务于当代社会需要。因此,不能原封不动的承袭文化,而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有所扬弃,发展文化。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的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思想有其糟粕和消极之处,也有着思想的精华和合理之处。对此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面回归。如“孝道文化”,因此,要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实现文化繁荣,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但是,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若要实现文化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很多,恐怕我们用一两本书都难以详细归纳,这里我们只能以最为重要的几方面来认识。

1.社会制度的更替

文化是由一定经济和政治所决定,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必然要求为之服务的文化随之取代旧的文化形态。这里新旧文化力量的斗争,就有力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比如说历每次制度更替都会带来文化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启蒙运动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2.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文化范畴的一部分,其进步不仅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整体文化的发展。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使之成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强有力工具,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分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文化的推动作用(超越时空限制、无限共享)

3.思想运动的推动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思想文化在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探究:诸子百家,学术争鸣。

4.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P47这幅有关教育变革的图片,思考:在“由私塾到课堂教学再到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说明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并总结)

私塾这种教育方式依靠老师对学生的教授,将自身知识传给学生,对文化传承有一定的作用,但规模小,影响有限。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网络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使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也起了重要的影响。

那么,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起了哪些作用呢?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这种与我们最近的教育方式来理解。

首先,教育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动性活动,对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自身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教育使用“传道、授业、解惑”方式,把文化传递给受教育者,是人类世代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最后,教育是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但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其中,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思想运动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

高中政治课堂理论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这是经济学常识的第一个知识点,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经济学常识的兴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经济现象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理解*商品经济,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要求:

识记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概念。

能够准确的识别判断商品和非商品。

理解并能够独自讲述商品产生的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品的概念

难点商品的产生

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前言部分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经济就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板书)我们说一个活动过程都必然有它的载体,经济既然是一个活动过程,那么它的各个环节都必然有着他的载体。我们学习经济常识就从经济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开始,这就是——交换。那么交换环节的载体就是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内容——商品。

板书课题

提到商品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那么在讲课之前,我想让大家来做一个选择,在下面我要列举的这些东西中,大家认为哪些是商品?听好了,太阳光、床单、粮食、花。我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他的回答对不对呢,我们先不急着判断。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商品?商品的科学概念到底是怎么界定的。大家把课本翻倒第六页看黑体字部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我们来看这个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我们可以运用一下初中的语文知识,划分一下句子成分啊。看句子的主干部分,商品是劳动产品,也就是说商品首先应该是劳动产品。同时再看状语部分,用于交换。这就是说我们判断一件东西是不是商品必须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第二,看它是不是用于交换。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把握商品的概念,大家跟着我来看这样一个过程。比如说__同学的爸爸对根雕很在行,星期天他去郊外的山上寻根,找适合根雕的材料。他发现了一截造型很好的树根,板书那么__爸爸找到的这截适合根雕的树根是不是商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