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定义:燃烧通常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达到着火点(该物质着火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的温度
可燃物与氧气/空气充分接触
(一)二氧化碳与镁带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2Mg+CO2(点燃→)C+2MgO
现象
结论:具有剧烈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都是燃烧
(二)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2Na+Cl2(点燃→)2NaCl
现象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的反应
即A+BC→B+AC
火柴杆竖直之后为何会逐渐熄灭?
答:因为火柴杆的温度会达不到着火点
3、特殊的燃烧
自燃
白磷:少量白磷保存在冷水中(隔绝氧气)
缓慢氧化:积聚热量引发自然(缓慢氧化,不一定引发自燃例如:铁生锈、食物变质、人类衰老、橡胶老化)
爆炸:可燃性气体、液体的蒸发或粉尘在空气中(必定有氧气)浓度达到爆炸极限时,点火或遇火星会爆炸H2,CO,CH4,C2H5OH,面粉
中考化学知识点:燃烧与灭火的误区
燃烧与灭火的误区
误区一:燃烧必须有氧气参加
分析: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中,绝大部分燃烧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发生的,如木炭、硫、磷、铁、镁的燃烧。但有些燃烧就不一定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如金属镁可以在氮气和二氧化碳中燃烧,这些化学反应都具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因此燃烧不一定都有氧气参加。
误区二:燃烧不能在水中发生,因为水可以灭火
分析:只要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在水中仍然可以发生燃烧现象。如往80℃的热水中加入一小块白磷,然后往白磷附近通入氧气,就会发现白磷在水中燃烧,因为此时白磷燃烧的三个条件均已满足。
误区三:燃烧时必须有火焰产生
分析:有许多燃烧发生时,可燃物以固态形式直接与氧气反应,这种燃烧只发光、放热,或出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如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火星四射的现象。因此燃烧不一定产生火焰。
误区四:燃烧不一定发光、发热
分析: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所以燃烧必须发光、发热。
误区五: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分析:不一定。燃烧属于化学变化,许多物理变化也有发光、发热的现象,如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电炉通电后也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都不是燃烧。
误区六: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分析:不一定。如自行车轮胎爆炸、高压锅爆炸都属于物理变化。一般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误区七:可燃物的燃烧与爆炸是两个化学反应
分析:可燃物的燃烧与爆炸是同一个化学反应,两种不同的反应现象。
误区八:发现室内液化气或煤气泄漏,应赶紧打开排气扇把气体排出去,或打电话报警
分析:打开排气扇或打电话都有可能产生电火花,将泄漏的可燃性气体点燃而发生爆炸,因此不能这么做。正确的做法是先将阀门关闭,再打开门窗通风。进屋时最好将鞋子也脱掉,以免摩擦产生静电,这样做会更安全。
误区九:燃烧与缓慢氧化都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其生成物是一样的
分析:不一定。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反应发热、发光,瞬间反应完毕;缓慢氧化只放出热量,不发光,反应时间较长。有些物质如镁、铝在发生燃烧和缓慢氧化时,都生成一种物质。但有些物质如铁在纯氧中燃烧生成的四氧化三铁为黑色固体,在空气中缓慢氧化时生成铁锈,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为红色固体。
误区十:灭火时可采用“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方法”
分析: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应该采用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方法,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误区十一:发生火灾时都可用水扑灭
分析:电源或电器设备着火时,由于自来水能导电,所以不能用水来扑救。油锅着火也不能用水扑灭,因为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油会浮在水面继续燃烧。
中考化学知识点: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合反应吗
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合反应吗?
不是,石蜡跟氧气反应,生成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共两种生成物不符合化合反应的定义。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石蜡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就叫氧化反应。
所有的化合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吗?
错误。由者的定义可知:化合反应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发生的反应;氧化反应必须有氧气参加,只有当参与化合反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当有一种物质是氧气的时候,化合反应才同时为氧化反应。同样,我们也不能说,所有的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我们知道,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请问催化剂有什么特点?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时,加入了少量的二氧化锰。通过实验观察到:二氧化锰不能放出氧气;但是,它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未改变,我们称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催化剂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一变两不变”,所谓“一变”指:化学反应速率改变,可能变慢,可能变快:“两不变”指: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