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复习策略:中考地理解题思路训练
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是进行练习,完成作业 ,参加考试,解答各种类型的地理问题。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完善地解答好各类地理问题呢?
这就需要我们 了解并掌握解答各类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适当加强解题训练,逐步提高解题能力。下面介绍一些提高地理解题能力的途径、主要的地理题型及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最后还附三套综合训练题 以让学生进行解题训练。
一、提高地理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书图并重,狠抓“双基”,掌握要点——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条件
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离不开空间地域分布,能不能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是能不能学好地理的关键 所在。地理分布知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地图来反映的,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一样,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地理“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许多地理试题和练习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地图知识有联系。
因此,在学习 和复习地理时,必须书图并重,既要熟悉、理解教科书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怎样描述、分析、概括的 ,又要了解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区域分 布的轮廓图,从而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等要点,并力求做到十分熟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正确地解答填图、读图及其他各类地理问题。
例如:只有当你书图(如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进行复习,掌握了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和世界各主要 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等基础知识要点,同时又掌握了气温、降水等各种气候资料、图表的含 义、制作与使用方法等基本技能,才有可能根据有关的气候资料、气候图表(如各月或一、七月和全年气温、 降水数字资料,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分配柱状图等)或某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等,对其气 候类型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答来。否则,是不可能的。
2、联系地图,理解记忆,融会贯通——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切不可将它 们割裂开来,孤立地死记硬背。应当结合地图,把有关的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 较、推理,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进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例如:在赤道附近,因终年受到太阳光的直射或近于直射,获得的热量多,促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这种气候又为热带植物、热带森林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多样的植物和丰富的 果实,则为多种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可见,地球表面热量的分布影响着水分的分布,从而形成一定的 气候特征,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有不同的植被,而植物和动物又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样,分析黄河流域的地势、 气候、植被特点,可以推导出黄河的水文特征,从而找出、河流特点的形成和发展、演变,同时受着地形、气 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规律。像这样来理解记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其规律性,做 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就有可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分析、解答类似的各种地理问题。
3、学会审题,理清思路,切题解答——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要对各类地理问题作出准确无误、完整清楚的解答,逐步学会审题,进而做到善于审题是关键的一步。审 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决不要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善 于审题既能避免重复、遗漏,又能提高答题质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 脑,清晰的思路。一般说来,审题应做到:
(1)不急于作答,先将要作的题目全部从头到尾阅读一遍,看看 究竟有些什么样的题目;然后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确定先答哪些,后答哪些,作到心中有底。
( 2)在具体解答某题之前,再将该题仔细阅读一遍,弄清题目的要求,全面正确地理解题意,想一想从哪几个 方面进行解答?有几个要点?先后、主从关系怎样?用很短的时间理清思路,在心中拟个提纲,打个腹稿,做 到方向明确,胸中有数,为答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完试卷或练习以后,还要将各个题目和答案对照进 行系统检查,发现错漏之处,及时加以修改补充。总之,无论解答哪一类题目,都要认真审题,理清解题思路 ,据题回答,切题解答,既不要下大包围,更不能丢三拉四。
例如:问“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只需答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着、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三大特 征,并简述其表面的主要标志即可;若问“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为什么?”则不仅要答出上述三点,还 要从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分别分析这三大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如果胸中无数,提笔就答,想到哪点就答到 哪点,势必造成主次不分,杂乱无章,不得要领,或颠三倒四,重复遗漏,层次不清。
4、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讲究方法——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必要的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别要通过对一些分析性、比较性、概括性、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和读图题、问答题的解答来进行综合分析 训练,做到分类熟悉范例,理清分析思路,掌握解题规律,逐步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对不同类型的地理题 ,要掌握它们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解题方法,从而逐步做到切题解答各类地理问题。
要尽量避免写错别字,特 别是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方面的错别字。对那些涉及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既不能等闲视之,轻易 放过,更不能采取畏难回避的态度绕开走,而是要特别认真对待,加强练习。只有通过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教 训,才能摸索出解答这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综合分析的能力。
5、独立思考,加强练习,严格要求——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本训练
适当加强解题练习,是检查学习与复习效果,巩固复习成果,提高复习质量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 发展智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有力措施。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巧。最好在教师指导下,精选一些带启发性 、灵活性、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习题来进行练习,以便从中受到启发,逐步掌握解答各类习题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有的人在作解题练习时,不肯动脑筋,不下深功夫,常常离不开教科书、地图或复习资料,边翻书,边答题 或边看图,边答题,甚至照书抄,照别人编写好的“题解”抄,这样作是不会收到良好的复习和练习效果的。
因此,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像考试时一样,离开有关的书、图、资料,养成独立思考、独立练习的习惯,并根 据习题的分量多少定时完成。这样独立进行练习,即使解答错了,或答不完善也不要紧,只要事后对照有关书 、图资料进行认真检查,找出解答错误的原因,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适当时候还可再重新练习。只有这样 ,才能练有所得,才能逐步加深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自己的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
从学习一开始和在整个复习练习过程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进行基本训练,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 良好学习习惯,逐渐减少和杜绝练习和考试中的过失性错误。不少同学在考试中,因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错别字 和其他错漏是十分惊人的,其主要原因是平时不重视自己良好学习习惯。因此,无论是读书、读图,还是填图 、书写,都必须认真对待,不能马虎从事;每次练习或考试都要力求做到审题严谨,分析细微,答案规范,书 写整洁,完卷检查;每次练习或考试以后,都要认真听取教师的评讲,同时要自己找一找、算一算失分率,分 析造成失分的原因有哪些?不断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引为鉴戒。只有这样经过多次严格的训练,才能逐步养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作风,这不仅在练习、考试时可以尽量减少或避免因粗心大意而造成的过失性失分,而 且对于今后参加*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都将大有益处。
在学习初中地理的过程中,除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认真、扎实地理解掌握 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弄清各部分内容的知识要点 及其相互联系外,还要学以致用,重视对地理基本概 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做到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回答有关的地理问题, 进而使自己的地理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中考地理解题的方法
1.某地区地理位置的描述:
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纬度位置:描述其所在温度带、中低高纬度
海陆位置:东西南北中靠、濒、临、地区
相对位置:位于某地区的某个地理方位
2.气候特征的描述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首先找出最冷月或最热月、找出降水量最多或最少的月份(季节)。依据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常用描述语言有:夏季高温或凉爽、冬季寒冷或温和、全年炎热、全年严寒、全年温和等。
(2)依据降水量柱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降水量年变化大致有: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全年湿润。注意少雨与干燥意思相近。
(3)归纳气候特征:气候特征= 时间(季节) + 气温特点 + 降水特点
四种热带气候的分布及其显著特征
两种亚热带气候的分布及显著特征
三种温带气候分布及特点
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及特点
3.分析影响气候因素的方法: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4.地形特征的描述
(1)地形类型多样或单一,以某种(几种)地形为主
(2)地势起伏状况(大、小),哪里高,哪里低
(3)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主要的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5.分析某地的发展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
自然条件包括:地、气、水、土、生。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交、劳、科、政。
(1)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数量 5.科技(基因、保鲜、冷藏等)6.工业基础
(2)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工业区发展的条件:自然条件:①矿产资源、②能源、③水运与水能、④土地资源、⑤生物资源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社会因素:政策、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6.分析城市分布方法(聚落):城市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的地区
7.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1)火山、地震:位于板块边界类型、火山地震带(2)滑坡、泥石流的成因:①地形因素(地形陡峻)②地质因素(如断裂发育岩性破碎)③植被因素④气候因素 (如夏季多暴雨)
8.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有关
(6)凌汛(取决于所在纬度和流向)
(7)补给类型:雨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
9.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2)水文特征(3)降水特征(降水量、时长、强度)(4)气候异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例如“百年不遇”)
人为原因:1.植被破坏(乱砍乱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能力降低;植物涵养水源、调节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蓄洪峰能力下降。)
10.缺水(旱灾)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中考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技巧一 去伪存真——排除法
排除法就是利用选择肢错误或题干与选择肢逻辑不相符,将错误答案排除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运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一般来说,对于选择题,尤其是单项选择题,正确的选择答案几乎直接来自课本或信息,其余的备选项要靠命题者自己去设计,即使是高明的命题专家,他所写出的备选项也有可能一眼就可看出是错误的答案。尽可能多排除一些选择项,就可以提高选对答案而得分的概率。排除法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最高体现,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应用情况:
1.选择本身存在知识性错误:存在这种况时,该选择即被排除
(1)据图文材料分析,影响葡萄酒产业布局最主要的一组区位因素是
A.原料、劳动力
B.原料、市场
C.技术、市场
D.交通、能源
(2)对图中葡萄酒产业特点的描述,符合图文信息的是( )
A.以工业为基础,产业部门单一
B.地域文化决定了葡萄酒的产量
C.工业产品间都有“上下游”联系
D.产业结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解析 第(1)题,解题的关键是阅读题目中的文字信息,由“葡萄酒用新鲜葡萄或葡萄汁酿造而成”,可以得出影响葡萄酒产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原料;由“近年来,我国葡萄酒产量及消费量快速增长”可以得出市场也是影响该产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第(2)题,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葡萄酒产业以农业为基础,可排除A;市场需求量决定了葡萄酒的产量,排除B;工业产品间有“上下游”联系,即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也就是一类企业的产品可作为另一类企业的原料,而图中仅仅是废弃物再重新利用,因此不是生产工序上的联系,排除C。答案 (1)B (2)D
[技巧方法] 准确理解题干意思是运用排除法的前提条件。当面对一道选择题时,第一步就要明确题干的意思,也可以说是题目的指向,即到底是考查什么知识点,才能知道要排除哪些选项,做到有的放矢,排除时更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