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三生家长开学前和孩子“三聊”
开学在即。对新初三生来说,这一学年是关键而忙碌的一年。这一年里,他们的心理、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变化,都关系到中考成绩的高低。因此建议家长们除了帮孩子准备开学报到用具和检查作业外,还要和孩子聊三个问题。
一聊孩子的优点,帮他们树立信心,保持良好心态。现在还没开学,一些初三生家长就忙开了,买补品、请家教、报辅导班……可这些关心孩子并不一定买账。有些初三生认为,家长对他最大的帮助就是什么都别干,保持常态就好。很多教育专家也建议,面对初三生,家长不管心里多着急多紧张也不要表现在脸上,不要把家庭的重心一下子全移到中考上,这样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家长对孩子要多鼓励,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保持良好心态为主,关心要适度,不要整天跟在孩子后面谈学习,最好适当选择一些轻松愉快、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的心情放松下来。与孩子沟通时,家长的态度要温和真诚,千万不要用责备、质问的语气跟孩子说话,更不能采取打骂的粗暴方式,那样只能激化矛盾,既解决不了问题,又容易加深隔阂。
二聊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和想法。进入初三,孩子的学习一下子紧张起来,作业多了,练习多了,各类学习上的问题也会接踵而来。作为初三生家长,就要适时适当地帮助孩子认真分析问题,找出薄弱环节,想出解决办法,当好学习参谋。由于每个考生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有差异,存在差距是难免的。初三生家长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考试分数,而要多花精力帮孩子分析还有哪些提升空间,做一个准确定位,并对提升目标保持清醒的认识。
三聊孩子新学年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既要有总体计划,又要有各个阶段的小计划。计划要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过高也不能过低,而且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家长还要花一定时间和孩子沟通,帮他们找出薄弱科目,并及时与老师沟通,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弥补。
开学第一课:如何预防孩子性早熟
性早熟惹祸青春期孩子长不高
身高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指标。不过性早熟“催生”的长高,反而会使孩子日后变得矮小。为什么性早熟会阻碍青春期发育呢?一般认为女孩在8岁以前出现乳房发育,在10岁以前月经初潮;男孩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并伴有体格的过速发育,称为性早熟。
如孩子出现性早熟,由于性激素提前大量分泌,生长激素会伴随大量分泌,使孩子身高加速增长。虽然在早期身高暂时会比同龄孩子高,但由于性激素的刺激,骨成熟变早,骨骺会提前闭合,导致生长期缩短,使身高发育过早停止,最终导致身材矮小。
营养太丰盛“吃”出来的性早熟
除了性早熟患者自身比较复杂的原因外,各种潜在诱因也很多。目前医学上可知的性早熟发生的主要客观原因有营养过剩、光照过度等。随着饮食营养结构不断完善,人工添加剂增多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使得社会上儿童生长发育年龄普遍提前,性早熟儿童也越来越多。
专家表示,营养过剩是性早熟的一个重要诱因。不少家长有一个营养的误区,认为加强营养一定要多吃鸡鸭鱼肉。可实际上,过多蛋白质的摄入,会增加肝肾负担,易造成消化不良、便秘,反而抑制孩子食欲。有些孩子营养过剩后造成肥胖,容易引发性早熟,最终使得身材偏矮。而且高糖、脂肪过多的食物,还有可能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此外,一些习惯开灯睡觉、长时间玩电脑,接受光照过度的儿童也容易性早熟。
养成好习惯预防孩子性早熟
专家强调,性早熟的问题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性早熟的孩子往往骨龄超前,透支了生长潜能,骨骺提前愈合,进而影响最终的身高。因此,一旦出现性早熟的临床表现,家长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般来说,性早熟可以通过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来抑制性发育。
家长应该从孩子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防治性早熟。饮食方面,在保证儿童饮食量充足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和多样化,即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不挑食,不偏食,不要过多地吃零食而影响重要营养物质的摄入。
睡眠方面,建议家长让孩子熄灯睡,避免光照过度。儿童21时前入睡,可以使自身生长激素分泌高峰与生理生长激素分泌高峰相重叠,促进骨骼生长。
“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几天来,这篇直播事件进展的帖子被各大网站、论坛、微博广泛转载,又一次引发了关于“熊孩子”的热烈讨论。在这个话题上,广大网民似乎永远有着吐不完的槽,“熊孩子”成了人们随处可见、令人无计可施的存在。这不,杭州又有一个8岁大的“熊孩子”光腚大闹科技馆,一群大人无奈报警。男孩提出穿衣服得有条件:穿一双鞋子50元、一件衣服100元,换个地方玩200元。
“熊孩子”,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疼的群体。他们总是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破坏力和充足的时间。他们无厘头的要求往往弄得你不耐烦乃至抓狂。他会删掉你的文档,摔坏你的模型,划烂你的屏幕,甚至还死乞白赖地要抢走你心爱的漫画、游戏、玩偶……深受其害的网友甚至总结出“熊出没注意”的经验帖,按“战斗力”将“熊孩子”们分成三个梯队,七岁八岁狗都嫌的“熊孩子”们正是在那战斗力的顶端。
“熊孩子”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永远不用承担责任,有些家长还不管,觉得小孩子犯点儿错无所谓。“小孩子不懂事”是许多家长最常使用的“挡箭牌”。殊不知,“熊孩子”之所以“熊”,就是因为他们背后有这么一群“熊家长”。正是他们的爹妈把他们宠成了面目可憎的模样。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在一些“熊孩子”的眼里,你的珍藏可能跟外面的地摊货没啥区别。他们号啕着想要你的宝贝,心情就跟在大街上想要一根雪糕差不多。孩子的管教是父母的责任,每当犯“熊”时,父母应该告诉他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同时自己要做好表率,不然,对于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并导致在日后持续犯错,让“熊孩子”一“熊”到底。
每位父亲母亲都应深知,任何一个“熊孩子”,都终有走出家庭、踏入社会的那一天。如果不把“熊”性扼杀在摇篮里,将来犯的错是不可能用“不懂事”来敷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