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材施教原则
有由于先天的跗和生活、环境、教育的影响,总是千差万别的。教育的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1、注意观察,学其所好。
孩子的爱好是多种多样的,家长道德要注意观察,从中找出孩子最有前途的爱好,加以引导。全国“棋童杯“冠军常昊从小有着广泛的兴趣,喜欢玩的东西很多。倡家长发现孩子从幼儿园回来的路上,跑去聚精会神地看大人下棋。家长就决定发展他的这个爱好,家长亲自教,还让孩子拜名师高手学棋。孩子长进很快,爱好下棋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缍成了全国冠军,九岁就达到了我国五十年代一流围棋手的水平。
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他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家,和他父母的细心观察是分不开的。有一次,父亲让他画菊花,结果他把菊花画成了几何图形,不是三角就是圆圈,或者是梯开。父亲又进一步观察发现他对数学很感兴趣,于是就开始教他几何学、代数,果然麦克斯韦很快在数学上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十五岁写出论文就让教授们惊叹不已。最终成为和牛顿齐名的大科学家。
2、知人善教,不要逼迫。
教育孩子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和性格特点,因势利导。
谢军7岁学下棋,10岁夺得北京市少年冠军。教练认为高压军很有天分,希望她成为专业棋手。开始,谢军的父母认为,下棋作为一个业余爱好是可以的,而要以下棋为“职业”,内心总觉得很可惜。于是,谢军面临的一场严峻的选择:要么退学到体校去下棋,要么放弃下棋与同学们去上学。爸爸、妈妈左右为难,矛盾重重。他们既不想因为家长的干预,而真的断送了一个下棋的“天才”;更不愿意学棋未成,而贻误了女儿的一生。考虑再三,妈妈与女儿面对面地长谈了一次:“你喜欢下棋,是吗?”妈妈问。小谢军觉得有点奇怪,看到妈妈严肃的样子,也认真地考虑了一下点了点头。“那好,你就下棋去吧。但你必须记住,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选定了,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从此,谢军进了北京市队,14岁获国家大师称号;20岁升国际特级大师;21岁改写了棋坛历史:打破欧洲棋手对国际棋坛64年的垄断,登上“皇后”宝座。谢军回忆说:“那时我人虽小,却十分倔强,而妈妈首先新生了我,让我选择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这使谢军心里升腾起一股激情,激励她去拼搏。
3、扬其所长,因势利导。
我国游泳世界冠军庄泳,原名庄咏,父母希望她将能成为一名歌唱家,帮取名“咏”。庄咏长大了,并不喜欢唱歌,对游泳情有独钏,体育教练也认为庄咏是块“好料子”。父母改变初衷,让她去学游泳,改名“泳”。小庄如鱼得水,训练非常刻苦,在教练的悉心指导下,终于走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4、量力而行,要求适度。
著名相声演员牛群,三十六岁得子。在爱人刚怀上牛童不久,他就开始了胎教,搞来一大堆名曲、名歌磁带,把录音机的耳塞紧紧贴在爱人肚皮上,让骚动母腹中的胎儿贪图音乐美感节奏。牛童一生下来,果然对音乐特别敏感,牛群欢天喜地,心想:咎童这小子,很可能是歌唱家的料子。于是想方设法,教牛童练唱,还给儿子制定了学习音乐的计划:每天必须学会唱一首新歌,星期天要学会两首,每首歌的歌词不得少于八句。这时牛童非但不学新歌,就连老歌也不唱了,牛群怎样说也都无济于事。牛群抓孩子的早期教育,培养了牛童的音乐兴趣是可取的,但对孩子要求太高、太急,反使孩子没了兴趣。如果牛群对孩子的要求是秩序渐进,量力而行,也许牛童可能真的成为歌唱家。后来牛童改学电脑,聪明的牛群也许是总结了经验,要求得法,孩子也一举成功,获得全国少儿计算机大赛一等奖。
二、合理施爱原则
爱子女是做父母的天性,也是子女接受教育的前提,爱子女就像对庄稼施肥一样,要讲究合理。施肥不当,肥田产瘪稻;爱不得法,惯子也不孝。
养而不教,溺爱,毁了孩子;“棍棒教育”,同样毁了孩子。现实社会中,家庭生活的传统观念还有一定的市场。许多家长出于保护子女的心理和传统的教育方式,把子女束缚在自己的“卵翼”之下,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认为,子女在父母面前永远幼稚,生活经验不足,知识能力有限,只有听从家长的管教,才能健康成长,因此对子女一味地严加管教。有的人对待不服从或违背他们意志的子女,采用身心施暴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
据一个调查:北京有一所小学,一年级一个班的48名学生,都是清一色的独生子女,因为学习问题挨家长打过的竟达47人。其中27人是被用棍子和扫帚打过;8人被脱了衣服打过,10人被拧过,2人受脚踢过。具体地说,因功课学习遭打的23人;因强令学琴、学画、学外语,而孩子不想学或学得不好被打的20人;因孩子不听话遭打的4人。棍棒相加的结果,造成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于是逃学孩子日渐增多。据报道,一九九六年一至三月,仅广州火车站拦截的10至15岁学童谒达900多名。据一名流生哭诉:“一次,我考得不好,爸爸妈妈把我赶出家门。天晚了,我无处可去,就跑到一棵大树底下。妈妈说,你就住在大树上吧!我难过极了,呆了一会,就向小河边走去。爸爸说,你就喝小河水吧!我痛苦万分,不知是死是活好……”更有其者,有的孩子因学习一时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竟被家长活活打死、吊死或踢死。青海省有一名10岁四年级小学生夏斐,期末考试,语文、数学分别考了79分和82分,没有达到妈妈要求的90分的标准,被活活打死。贵阳市7岁的谢晔,一时忘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工人的爸爸一怒之下,竟用烧得红通通的铁钩,在孩子身上连烙20余处。
当然,这些家长的本意,并非想把孩子赶出家门,赶上刑场,或者打死。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出于一种爱。可是溺爱或苛爱都是爱过了头,失去理性,导致一幕幕悲剧的发生。合理施爱,就是要爱而有度,严而有格,爱而有教。爱而有度,就是不溺爱。有些家长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基本教育知识,对孩子只知道本能地去爱。情感有余,理性不足。一味地迁就预习孩子,不适当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袒护包庇孩子的缺点错误,最终把孩子爱入歧途。有的家长有过重的怎么心理,爱孩子只因为孩子是自己的亲骨肉,而不管孩子的是非善恶。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幼年时期有天然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独生子女家庭如果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也就必然强化这种心理,培养出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甚至“小霸王”。法国哲学家卢梭尖锐地指出:“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这和中国的谚语一样:“惯子如杀子。”
严而有格,就是“责恶匆太过,当思其可爱。”是指经过子女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反之,“严而出格”,提出的要求超过孩子心理和身体随的负荷,达不到要求。这样,使父母失去教育的前提,甚至赞成子女破罐子破摔。孩子有了错,可以亮“黄牌”,给予批评或适当的惩罚,停他喜欢看的一场电影,暂不带他去公署游玩、、、但应禁止体罚。
体罚孩子,往往产生不良后果。首先,体罚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的最大的动力和最强的约束力,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就是保护了教育孩子的'一切措施的支点,有的孩子如成绩不好或做错了事,本来就已觉得抬不起头,若再加以体罚,无疑是雪上加霜,势必使本来已经自卑的心变得更为悲观捻,无形中失去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其次,体罚容易诱发孩子说谎和不诚实的坏品行。在体罚前,孩子的错误言行是外露的,而被体罚之后,孩子有时并不明白其错误所在,于是,他就采用隐瞒和说谎的方式来对抗。
再次,被体罚的孩子,往往进行“压力传递”,在家被父母打,到学校就打同学,有个学校曾作过调查:喜欢打架斗殴的学生中,80%是经常挨父母打的。有首儿歌也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首次挨打虎兢兢,再次挨打哭不停。三次挨打眉头紧,多交挨打骨头硬。挨打练成功夫到,学着父母打别人。体罚孩子更严惩的后果,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对家长由爱转为恨,感到家庭没有温暖,容易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家长为体罚孩子找“特区”,认为孩子的头和背不能打,打手心和屁股没有事。要知道,在你生气的时候,或者孩子向你反抗时,你下手的力量能控制吗?你拳头落点有那么准吗?为了孩子和家长的明天,要禁止体罚。爱而有教,就是家长在爱孩子的时候,要使孩子懂得家长的爱心,教会孩子对别人也要有爱心。
住在南京郊区的一位母亲,冒着鹅毛大雪到市里买了一串香蕉,回到家里先尝了一口,儿子看到了大声训斥:“吐出来!吐出来”母亲咽不下,也吐不出,满面泪水。平时好都依着儿子,儿子吃剩或不吃的,她才吃。现在她才痛心地感到:自食苦果!自食苦果的原因是平时没有教育,孩子只被爱着而缺乏爱心。
在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妈妈喂孩子吃饭,孩子嫌菜味道不好,从妈妈手里夺过碗摔在地下,还大哭大闹起来,妈妈一边掏出手帕给孩子擦眼泪,一边对孩子说:“是妈妈不好,是妈妈不会烧菜。”天冷了,爸爸给孩子买件新羽绒衣,孩子一看火了:“土老冒.”爸爸哄着孩子到商店又买了一件。公共汽车上,一位老人站着,一个孩子坐着,售票员说:“小学生学雷锋,让老人坐好不好?”老人说:“没关系,他是我孙子。”教育孩子有爱人之心,才会在别人需要帮助之时伸出热情之手;有爱家之心,支委会在父母耄耄之年尽一份季心;有爱国之心,支委会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
三、循循善诱原则
伊索寓言中有一个关于太阳和风的故事。一天,太阳和风争论究竟谁比谁强大。风说:“我比你更强大,你看,下面那个穿着外套的老人,我打赌可以比你更快让他把外衣脱下来。”风说完后,便使劲地向着老人吹去,想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他愈吹,老人把外套紧紧地裹在身上。后来,风嗲累了,没有力气再吹了。这时太阳才从云的背后走了出来,江河地把阳光撒在老人身上,没有多久,老人就开始擦汗了,并把外套脱了下来。太阳对风说:“温和和码头永远胜过激烈的狂暴。”家长在对孩子教育时,如果认为越批评,他就越听话,行为越端正,越爱学习,那么就犯了和风一样的错误;你把孩子批评得越厉害,孩子就会用消极的态度和方法保护自己,达不到批评的目的。
刘源是刘少厅的小儿子。源源小时候,刘少厅可没为他少费心,在小学里,源源是一个有名的淘气包。有一个星期六,学校食堂午饭吃的是枣窝头,就是在玉米面窝头中央有几颗红枣。源源一看又是窝头,双眉便不由自主地皱起来了。心想,晚上就可以回家了,回家再让妈妈做点好吃的,下午饿点也没事。他把枣窝头的枣抠下来吃了,把剩下的窝头悄悄地扔掉了。没想到,他的浍都被班主任老师看在了眼里。老师把抢叫过来,给他讲了个粮食的故事,还把这件事记在《学校联系簿》上。那天晚上,刘少厅像往常一样打开《学校联系簿》,看到了老师写在上面的话。他脸色一沉,迅速地转过身来,刚想对站在身边的源源进行严厉的批评,但想了想,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片刻后,他用一种平和语气问儿子:“那一首关于粮食来之不易的诗,还记得吗?”源源以为要挨一顿训斥,没想到爸爸只是问起那首诗,于是赶紧回答:“记得。”接着就背诵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爸爸,我错了,你批评我吧。”背完诗,源源都快要哭出来了。刘少厅沉默着,他转回身,提笔在《学校联系簿》上写道:“老师说得对,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用血汗换来的,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果实。浪费最可耻,节约最光荣!要和劳动人民同甘苦,不要搞特殊。”经过父亲的教育,源源到校后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把自己扔掉的已经风干了的窝头剥掉脏皮,大口吃掉了。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做家长的,当听到自己的孩子做了错事时,要冷静,要像刘少厅那样“想一想”控制住自己,切忌狠狠一顿臭骂,要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
四、以身作则原则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身教,两千年前的孔子就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是孩子的天然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南京秦淮河畔,从一间十三平方米的阴湿小屋里走出四名博士和两名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支撑这六位兄妹成才的是一位普通母亲——她的名字叫邓素珍。邓素珍是我国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先在昆明一所中学圪,后因丈夫错划为资本家,她被牵连受掩护,独身一个带着六个子女回到南京夫子庙,借住在侄女的一间十三平方米的小屋。身陷困境的邓素珍,深知学习的重要,先后把六个孩子送去上学。每天孩子放学回家,上铺下床都成了他们的课桌。邓素珍就挤身于孩子们中间悉心指导。六个孩子六张嘴,加上穿衣和学习费用,每月开支只靠丈夫寄来的几十元。平日,全家限定饭量,只有过年和孩子考试才能饱餐一顿。而邓素珍从没有吃过一顿早饭。三年困难时期,她因身体过份虚弱面晕倒在两张床铺的夹缝里。孩子再也不忍心上学了,谁知邓素珍火冒三丈,把孩子们又打进了学校。文革期间,六个孩子先后失学,邓素珍只好亲手抄书给孩子们读。大儿子高考时,需要一些学习材料,无奈没有钱买,她又拿起了笔,为孩子连天加夜地赶抄资料,累得双臂红肿,两眼通红。多年来,邓素珍常以她的手抄本为孩子提供了多方面的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