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医实习总结范文(精选五篇)

张东东

  省医实习总结1

  经过了几个月的实习生活,我内心百感交集。回想这半年的实习时间里,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游刃有余,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实践的过程是所有课本都不能给予的,所以这更是一种磨练,是一种巩固理论知识的实践生活。

  第一个科室,我被安排到了中药房,对于一名中药专业的医学生而言,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的了。抽拉式的药箱,称药的戥子,熟悉的药材名,甚至不时的捣药声,一切都向我展示着中药的神秘,我喜欢这个地方。从当初老师抓一副药而我称出一味药的无奈到单独完成一张处方的从容,我得到了太多东西。记得第一次体会到取错药的尴尬,将先煎的黑顺片一股脑的分到群药里,然后被查药的老师纠正,又重新分发。中药房的工作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交到患者手中的每副药是整个中药房所有人共同劳动的结果。实习快半年了,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团队协作的优势,学会与人配合,学会条理分明不慌不忙工作的态度,牢记并严格执行流程的各个环节。也是在这,我受到了教育,开始关注细节,想干好并达到熟练必须发现细节,刻意练习,需要认真用心去学。

  第二个科室,我轮转到了病区中心药房。个人认为门诊药房与病区药房其职能虽然都是发药,但是门诊需要面对所有的病人,而病区不需要,只要将患者需要的药品全部拿好交给护士即可。然后给住院患者的药品,需按每日服用的剂量分好。一个科室会有许多的患者,打印单子会很长,拿药的时候需要更加的认真仔细。病区药房的针剂也较门诊的要多,在遇到一张处方中有大玻璃瓶与小针剂时,应当拿两个袋子将二者分开,以免放置或者搬运途中针剂被压破。对于贵重药品,每天早晚,老师都会嘱咐我,盘点两次。通过每天拿处方对各个科室发药的过程中,我对常见科别病人所用药品及其使用范围有了大致的了解。

  第三个科室,我来到了中药库。在这里我意识到了中药储存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医院药房中正常药品的供应, 药库中应有1 ~ 3个月的药品储备量。由于中药所含的成分复杂, 性质各异, 如果储存不当会出现不同的变异现象, 使中药饮片质量受到影响, 甚至失去治疗效果, 有的还会产生不良反应。正因为如此,我们药库才会挂有温室表,以便随时观测。定期还会有专业捕鼠人员,来药库进行工作回访。

  在我的这一段实习生涯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做一名调剂人员的不容易,想做一名好药师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之后,我会更加谨记“业精德诚”的'校训,争取做一个好药师。

  省医实习总结2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xx在紧张忙碌中度过,不知不觉地带着收获悄然离我们而去,回首在xx市中医院实习的半年是紧张的半年也是充实的半年!

  根据科教科老师的安排,我先后在中心药房、中药房、煎药房、药库、西药房实习过。记得刚轮转到西药房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在这个小小的的药房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药品,药房工作人员来来回回地穿梭在药架间拿药,给人一种忙碌而充实的感觉!从刚开始的摸索到后来的熟练,多听多看多问,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在西药房的实习中,我学会了对处方的分类和管理;知道了药品摆放的位置和分类,以及贵重药品等特殊药品的管理方法;了解发药退药的过程,以及一些常用药品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紧张又忙碌的工作中总是要制造一点小惊喜!最搞笑的就是黄欣怡,老是要我们大仙大仙的叫她,还用她那不标准的建瓯普通话来带坏我们的普通话,还把我们大**的方言学得溜溜的!

  因为是西药专业,所以对中药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来到中药房的时候感觉就像穿越到了古代,鼻尖闻到的都是满满的中药气味,看到的是一层层的药斗子。实习期间,跟随我的带教老师许志彬学习了审方、调配、核对、发药,并熟悉了需特殊处理如先煎、后入、烊化、包煎等药品,清楚了哪些是常用中药,了解了有毒性的中药及其危害。使用戥子称药是要计数准确,称完以后要由老师核对无误后才可以分装发药。阿志老师在工作上,总是给予我及时地指导,在错误上并没有批评我,而是耐心地给我讲解。

  实践才刚刚起步,经验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慢慢积累,技能还需要很大程度的加强。这就是我实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总结,对学做一名合格药师的体会!

  省医实习总结3

  来到xx市中医院实习的第一个科室是西药房,在这里我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学到很多知识,每天都过地很充实。我的带教老师是友好和善的张水清老师,她首先带我熟悉了药房的环境和各类药品摆放位置,然后郑重地教导我“四查十对”和调配注意事项。渐渐地,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比如在标签上如何填写药品服用方法;发药前必须核对患者的姓名和取药号码并双签才可发药;发药时要向患者交代每种药品的服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还了解了药房里的精一药品如布桂嗪注射液、布桂嗪片、美施康定、可待因缓释片、芬太尼贴剂等;精二药品有酒石酸唑吡坦片、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佐匹克隆片等等。精麻药品放在专柜里专人、专账、双人、双锁管理。

  第二站来到病区中心药房,因为在西药房实习过,对药品有了大致地了解,工作起来会更自如。在这里带教的是郑楠老师,在病区每天要把住院病人的药按处方单认真摆好;每个病区都有很多病患,打印的单子很长,发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不能发错;每天上下班都要对药品进行清点。

  中药房实习时,我的带教老师是林铭海老师。他首先带着我学装药,装药时必须认真核对药材性状以及药品和抽屉上的标签一致。接下来学习称药操作,老师教我如何正确使用杆秤,分药要先称准总量然后以逐量递减的方法把药物平均分,在称药过程中有需要特殊处理的药品需要用专门的袋子包装、贴上标签并向病人作特别交代,如先煎、后入、冲服、烊化等。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生,在中药房认识了很多中药材,了解了中药性味功效以及一些药材的别名,如火炭母又叫赤地地、阴地蕨又叫小春花、爵床又叫六角仙、龙舌草又叫蟛蜞菊、卤地菊、银杏又叫白果仁、野麻草又叫铁苋菜、寒草又叫蓝花参。还跟着铭海老师学习了现场制作黄连油、热奄包等,增长了见识,积累了实践经验。中药房的工作看似简单,但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都是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坚持的。

  在工作上,老师们总是能给予我及时地指导,在错误上并没有批评我,而是耐心给我讲解错误在哪,要怎么纠正,让我很快地从错误中、不解中走出来,通过半年的学习,丰富了我的知识面,增长了许多实践经验,积累了许多社会经验,使我成长了不少。感谢每一个老师对我的指导和教诲,我从中受益匪浅,并会努力完善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药人员。

  省医实习总结4

  在呼吸科的五周过得很充实很忙碌,每天开始于一大早的测血压和测指脉氧,紧接着就是查房,开医嘱,写病历。满满的行程,或许还会伴随着加班。

  在进入呼吸科前,便听闻了呼吸科的忙碌,并且给学生独立管理病人的机会,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呼吸科。第一天,敏杰老师便让我独自收病人,有些手足无措,毕竟老师不在身边,自己要像一个真正的医生一样完完整整的问诊。在去收病人前,老师会把整个流程在讲解一遍,包括呼吸科要往哪几个方向问诊。在没有老师在旁指导下第一次收了一个病人,向老师汇报病史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自己遗漏的很多,但是正是这些遗漏,为以后每一次问诊做好了准备。敏杰老师说只有当自己独立去采集病史,才能发现自己对一个患者主诉是否能对点去系统问诊,虽然会有遗漏,但是经历过才会记得牢。在之后每一次收病人采集病史的时候,我便能一次次总结上一次的不足,将问诊更系统化。

  呼吸科最常见的便是感染了,所以在这里能初步了解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确定引起感染的病原体,选择疗效高、毒性低的抗菌药物治疗。如果尚未确定,常采用联合用药或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加之呼吸科最常见的病是肺部感染,根据最经常导致肺部感染的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并且大部分病人都是社区获得性感染,所以通常使用的抗生素有莫西沙星、头孢类等,同时要注意患者呼吸道症状,例如咳嗽,要应用减轻气道高反应的药物,有痰的病人要注意应用化痰排痰的药物。时刻要注意抗生素的使用时间,避免未到疗程或超过疗程。危重病人也是常见,确诊为危重必须对患者行评分,确诊后要注意和其他科的配合,更应注意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必要时行有创治疗,遇难而上,不惧困难才可以成长。

  呼吸科的五周,虽然忙碌,但确学习到很多知识。点点滴滴零散的知识,经过反复的雕琢,找到相关联系后,便是系统的知识。

  省医实习总结5

  时光荏苒,一转眼,在心内科的三周时间就结束了。想起刚入科时的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到现在的略有所得,感谢老师及学长对我的谆谆教导和循循善诱使我受益匪浅。

  古话说“人心难测”,在心内科就可以充分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我来心内科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值班,中午的时候还相安无事,临近下午上班时间时9床突发心慌、心悸,在老师的指导下急查床边心电图示:心房颤动,急予胺碘酮150mg静滴15分钟,观察有无复律, 若无,继续前法15分钟,而后300mg 胺碘酮按1mg/min的速度维持给药。由于患者年事已高加之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本应该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查看患者血小板数值较低,故不予使用;患者心率120次/分,暂不予控制心率治疗。经过处理,患者无明显心慌、心悸,直到晚上19点心律才渐渐恢复正常。“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在还没真正下临床之前,我们只知道心房颤动要预防血栓形成、复律、控制心室率,但并不知道何时要预防血栓形成?血栓要该如何使用?何时要控制心室率?要控制到多少?复律何时用药物何时用直流电?药物的具体使用方法?经过这一次的临床实践,我怕是永远不会忘掉心房颤动的具体治疗原则。三周的时间,短短的21天,从基本的测量血压到规范的心脏叩诊,从开始的害怕到现在的熟练,多亏老师和学长的悉心指导。

  人“心”难测,心内科的病症变证迅速,这就要求我们要足够了解病情的变化过程,熟练掌握疾病的诊疗经过,为患者争取时间,缩短判断时间,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