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位于县城西南21公里,下辖4个社,现有农户246户,农业人口705人,耕地580余亩,截止2020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00元,为州级“四好村。”一直以来,乡党委、政府将“四好村”创建工作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立足我乡实际,按照“业强、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着力打造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乡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全村人民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坚持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果调整“两手抓”,村内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配套,经济发展多元,正行驶在脱贫致富的高速路上。
二、主要成效和亮点特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切实抓好“四好村”创建工作,乡成立“四好村”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马麟、乡长赵洪渊任组长,负责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乡党政办,落实专人负责全乡各村创建活动的申报审核、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明确了村两委的职责分工,由村支部书记全面抓,村主任具体抓,村两委成员全力抓,以确保创建“四好村”人员到位。
(二)责任落实到位。制定详细的“四好村”创建实施方案,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四好村”创建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研究、亲自安排、亲自推动、亲自检查,对本地的创建活动负总责。定期召开党委会研讨“四好村”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严格对照“四好村”创建标准和考评指标,层层传导压力,细化落实责任,确保创建活动长期有人抓、有人管。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要严肃问责。立创建考评小组,分领任务,强化督促、指导各村抓好经常性的学习教育、经验总结、自查自评等,推动本村“四好村”创建活动常态化进行,确保效果明显、成效突出。
(三)创新振兴产业。构建新型农业体系是农户脱贫致富的长久之策。以“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为基本原则,促使我乡产业集约化、产业化、链条化发展,最大化农业现代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效果。铜坡养獐场采用“公司+科研院所+农户”经营方式。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入股”和“入股+贷款促收”的增设新模式。通过企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参与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让养麝厂有了更优质的饲料来源,更让农户有了稳定的财源,给企业发展提供一台“加速器”,让农户吃上一颗“定心丸”。目前,养獐场二期工程竣工,规模达到近300头,已有30余户农户参与到养麝厂建设当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另外,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不仅降低了贫困户的风险,而且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有效调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让贫困户的思想由“要我富”变成“我要富”转变。通过股红、劳务及种植收入,贫困户每年增收可达4800元,
(四)宣传引导正气。结合弘扬“孝善和俭”工作,以“涵养好家风,形成好风气”为目标,培育“四好村”精神内涵。坚持开展移风易俗,促进农村形成崇德向善之风、勤俭节约之风、文明健康之风。一是以“村规”为准神,“规”出好风气。按照“强化领导监督、广泛宣传动员、精心组织起草、反复征求意见、依法表决备案、认真组织实施”的标准,科学制定村规民约,运用“村规民约”强化依法治村,让村规民约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秩序的“习惯法”的作用。二是以典型引领,“引”出好风气。举办乡甜樱桃采摘节暨孝善和俭表彰大会,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好媳妇评选、好家规评选、洁美家庭评选。弘扬良好家风家训,树立农村孝德典型,以促进好风气形成。三是以村民自治,“管”出好风气。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持续推行深化“一定两议三监督”,“村财民理乡监管”,让广大群众充分参与本村事务管理,引导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让移风易俗真正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村民对参与创建不够自发,导致创建工作常规推进、按部就班。只注重抓“硬件”建设,对形成好风气、养成好习惯等“软件”建设认识不准、重视不够。
二是宣传动员欠缺。“四好村”创建的氛围还不够,仅靠文件部署、会议传达,宣传标语少,专题宣传“四好村”创建活动的内容不多,基层群众对“四好村”要求和内容不清楚,没有形成人人皆知、广泛参与、热火朝天的创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