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党员观后感心得五篇

张东东

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观后感范文1

20_年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脱贫攻坚“打头阵”,乡村振兴“稳后方”,脱贫攻坚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摒弃“歇歇脚”“到站下车”的消极思想,乘势而上,传好脱贫攻坚的“接力棒”,朝着乡村振兴“启航程”。

创新乡村治理,筑牢“桥头堡”。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要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拓宽选拔渠道,注重从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创业能手和致富带头人群体中,把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热爱基层工作、扎实肯干的人才选育成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知识培训,通过集中授课、实际考察、交流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班子成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多方联动、协调参与的原则,在基层治理中积极引导乡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者、医生、教师、普通群众等各方参与,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

打造特色产业,激发“源动力”。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产业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火车头”,是确保目标实现的动力源泉。要坚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从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等方面入手,依托当地既有产业结构进行有效“嫁接培植”,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要拓展产品营销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产业”的模式,发挥“直播带货”“农村淘宝”等互联网新兴功能,通过网络宣传加强市场竞争力,让农村产品能够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繁荣乡村文化,增强“软实力”。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智慧之源,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不仅能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良好社会风尚,更是我们民族传承与复兴的精神力量。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结合历史遗存下来的文物古迹、传统村建筑、农业技术、民族风情等,打造区域文化特色品牌。要积极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集中力量创作富有区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展示当地文化的深厚底蕴;结合区域发展定位融合地理特点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精心打造当地文化内涵,推进景区文化建设。

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观后感范文2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把脱贫攻坚摆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举全党全国之力,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近日退出贫困县序列,综合全国毛南族脱贫情况,毛南族已实现整族脱贫;被称为“悬崖村”的四川凉山昭觉县支尔莫乡的阿土列尔村84户贫困户告别大山,搬进县城新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19年和今年以来的工作时称:“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截至5月17日,全国已有780个县宣布脱贫摘帽……一串串数据昭示着中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为人类反贫困斗争提供了有益借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实干、巧干、齐心干,中国有信心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遇到的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也越要响鼓重锤。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也是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必须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成就,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中华民族向来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实干为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能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观后感范文3

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扶贫攻坚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党中央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既有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十八大以来,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就需要改变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福利化、平均主义倾向,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一些地方在识贫工作中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就是实践中管用的好方法。各地要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各地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对那些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对那些居住地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对那些丧失了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政策实施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通过医疗救助帮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需要看到,现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此产生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精准扶贫,需要切实解决这一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供更加精准、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各地要通过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大病保险和新农合等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和老人不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更加精准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老年人的关怀照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实现这一承诺,需要各地付出更大努力。贫困不是一两天产生的,要想根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和发展相结合。各地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相关要求,下定打攻坚战的决心,以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享受到扶贫开发的阳光雨露。

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观后感范文4

中国梦,是近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步入全面小康社会,是2020年完成的目标任务。然而在大山深处还有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城市街头还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济,这样的梦就缺了一个口子,这样的任务不算完成。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

用心扶贫

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用新扶贫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白塔畈镇项冲村为例,镇村两级干部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茶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万盛集团制定养鹅计划、发展光伏扶贫、通过村里种养殖大户带动群众、与石料厂签订协议雇佣具有劳动能的贫困户等切实可行地措施帮扶贫困群众,同时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帮助生病的群众和学生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基层干部的自我价值。

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观后感范文5

“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只有努力让自己与群众成为“知心人”,搭起“连心桥”,引领“心风尚”,才能知道民间疾苦,才能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带着烟火气,成为“知心人”,“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脱贫攻坚到了现在这个时候,难啃的都是“硬骨头”,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的考验,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变得更为迫切。要想解决问题,就得先发现和找准问题,从群众中取到“真经”,就要迈开腿、弯下腰,俯下身子深入到基层一线、群众家中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更加灵活、轻松、接地气的土言土语与群众交心谈心,拉长耳朵倾听群众声音。只有做到“进得了门,谈得上话,交得上心”,才能让群众把自己当作“知心人”和“自己人”,才能自觉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打拼在一起。党员干部只有到基层、到群众当中沾染了烟火气,才能于细微处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

带着真感情,搭好“连心桥”,“路遥知马力,日久知人心”。群众不是石头,大家的共同努力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思想上淡忘群众,感情上疏远群众,对群众疾苦缺乏深切感受,工作肯定难做,脱贫攻坚必然浮于表面,没有办法真正解决根源性的问题。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并不是将原则、政策、规定都抛在脑后,乱表态、乱承诺,而要既讲原则也讲感情,做到较真不冷漠,热情不失格。只有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心里始终装着群众,立足于“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才能真正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通过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真情,感受到政策的温暖。

带着硬功夫,树立“心风尚”,“知己知彼,将心比心”。群众反映每一件“小事”是构成国家、社会的“大事”,在解决群众反映的一些小事上不能“以事小而不为”。工作落实得好不好、能不能满意,群众心中有杆秤。每一名党员干部始终要牢记为老百姓服务,解决百姓的困难,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也是党员干部的“心风尚”。对群众反映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容村貌整治不力等烦心事、急盼事要马上办、立刻办,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想,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做好政策宣传,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政策、技术服务指导,拓宽就业渠道,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只有带着“烟火气”“将心比心”,把群众的小事当成我们的大事、把群众的难事当成我们的心事,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理解与支持。

群众工作是最接地气的工作,把群众的事看成大事、急事、难事这不仅是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转变,更是一种爱的境界,只有用辛勤的汗水才能让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成为群众走上“康庄大道”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