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李焕英征文1000字能得奖范文五篇

阿林

我和我的李焕英征文1000字篇一

【母亲的顶针】

周日打扫卫生,翻出了一只针线包。解开袋口,线轱辘、线板子、针拔子、勾被针、缝衣针以及各种纽扣赫然眼前。母亲做针线活时曾经戴在手指上的那枚顶针已锈迹斑斑且变了形,上面用来抵住针鼻儿的小窝也填满了灰尘。但内心处,它却是熠熠生辉和闪闪发光的,一如母亲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像顶针那样,能屈!”——顶针上一个个小窝窝,彰显能屈能伸之情怀

80年代初,我们三姐妹尚小,上学、穿衣、吃饭……家里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微薄的工资根本不够花费。捉襟见肘的日子里,母亲想出好办法。她买了山芋苗,悄悄种下。“这是资本主义尾巴。”生产队长看到了,将山芋苗拔了个精光。母亲默默走开,没有与他理论。她又在村头小树林边开辟一些荒地,种上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秋日,向日葵成熟,打下的葵花籽晒干后装进口袋。“那块地是我先开垦的,凭什么你来种?”李大妈跑过来,扛起口袋就走。“为什么?”这一次,我们攥起了小拳头。“李大妈儿子残疾,丈夫常年卧病在床,她够可怜了!”母亲纳着鞋底,看针鼻儿顶进了顶针小窝窝里了,才平静地对我们说。

母亲能屈能伸的性格也影响着我的处事方式。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家长。诸如孩子摔跟头、手擦破了皮、被同伴撞了一下……他们会颐指气使当面质问我。这时,我会认真听他们将话说完,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述一遍,最后再强调:“孩子是要经历挫折和困难才会健康成长的。”

“像顶针那样,能抵!”——遭受钢针一次次顶撞,凸显坚不可摧之精神

一年冬天,祖母患病,母亲悉心服侍不离半步。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也患了严重的眼疾。晚上,给祖母、父亲端茶倒水的同时也闲不下,纳鞋底是主打行当,她点起煤油灯,捏起针在自己头发上摩擦一下,然后将针插进鞋底,用顶针抵住针鼻儿,见针尖从鞋底的另一面冒出,她随即用拔子将针拔出,再拖拽棉线根部至鞋底面,并拎起棉线用牙齿咬紧,如此反复。稠密工整的针脚从鞋底的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到这一头……冬夜很长很冷,往往鸡叫两三遍,母亲才和衣而躺。

我相继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学院大专以及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两个本科专业的自学考试。当时每门功课只有一本教材,无任何辅导资料,加之自己基础薄弱,学习难度可想而知。夜晚,我铺开书本孜孜耕读,母亲搬张凳子陪伴在我身边,她专注纳着鞋底。遇到困难,母亲手上的顶针会给我勇气。“像顶针那样,抵住艰难困苦!”我在心底说。

“像顶针那样,能寂!”——没人留意过顶针的存在,方显幕后英雄之胸襟

张婶是我家邻居,她身体不太好,做事效率低。无论是割麦,还是栽秧,她总要和母亲分在一个组,手快的母亲总是将张婶落下的活顺带做完。还有一次,母亲所在的生产小组要举行劳动技能竞赛活动。头一天晚上,母亲精心做着比赛前的准备。“妈妈明天一定能拿第一名!”我和妹妹给妈妈打气。第二天,妈妈却退出了比赛。“队长说张婶懒散。让她参赛,能改变队长对她的成见。”妈妈告诉我们原因。“你老是做幕后英雄。”妹妹嗔怪妈妈。“都说我的针线活好,顶针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又有谁夸过它呢?”缝着衣服的妈妈抚摸了一下手上的顶针后意味深长地说。

“王老师,感谢你的辅导,我的公开课得了一等奖。”新来的刘飞老师激动地跑来告诉我。年轻老师的成长关乎幼儿园的发展。平时,我不仅带领他们学习幼教理论、专业知识,还手把手教他们组织、设计、实施课程。我想,这应该源之于童年受母亲“顶针”理论的影响吧!

母亲没有文化,她用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用顶针教我们做事做人要学会拐弯、迂回;遇到困难积极面对;助人不张扬、不声张,学会沉寂!这些浅显、直白但又深邃、富有哲理的家训将伴随我们一生。

我和我的李焕英征文1000字篇二

【母亲的灯】

我生于七十年代,小时候一直生活在小山村,我人生的最初记忆,就是从母亲那一盏晃悠悠的油碟灯开始的。

(一)油碟灯

日之将夕,倦鸟栖息。躬耕的母亲背着满筐的月亮往回赶,灯也随之点燃。

说是灯,其实那是降低了灯的标准。一小土碟盘、蚯蚓般的灯草,蘸着清香的清油,跳跃起火苗。白色的灯草头在不经意间便烙下一截的焦黑。火苗不大,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温暖的,更主要的是解决了照明问题。劳作了一白天的母亲,手里有许多的事需要在灯下完成。她总会将灯蕊捻到最小,借着昏昏的灯光,又开始了忙活张罗,纳鞋底、上单棉鞋,缝补我们因调皮划破的衣服裤子。

母亲心灵手巧,在地邻上是出了名的。就说衣服打补丁吧,母亲总是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补丁的颜色与衣服的颜色搭配协调、行针均匀、针脚细密……

而我喜欢靠着母亲的膝盖坐着,一双小手放在大手心里,缠叨着母亲讲述小时候躲土匪、避“棒老二”的惊险,及迎解放军进山走村的喜庆欢乐。天晴之日,偶而会有一弯明月挤过门窗缝,昏暗堂屋光亮了许多。母亲这时总会轻轻吹灭灯火,心情似乎也敞亮开来,我也趁此央着躺入母亲的怀里。看母亲依旧忙碌不停的手,针线穿飞……夜空里那一弯月,慈眉善目地笑吟俯视,或许也在静听母亲轻述的故事吧?直到眼皮打架,微鼾声响起,这应该是母亲平生最爱听的快乐乐曲吧!

灯光里融入那一刻,母亲无可修饰的双手,带出的温暖永远在我们的背后。

(二)煤油灯

一盛煤油的墨水瓶,用铝片或牙膏皮裹成的灯杆,并在三分之二处套上环形铝薄作为盖子,这就是煤油灯在记忆的原样儿。

煤油灯的出现大概是煤油便宜的缘故,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当时正是“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每家每户缺盐少油是常事。大人只要吱上一声,我们小孩便会到邻家去借。当然,邻家从来都不担心因为我们是小孩子,家里的大人不认账,只要开口,谁家都会赏脸、给面子的。即使没有多少,也会爽快地匀出一点,度过那黑夜的。

每每夜幕渐浓,无论是远山深处,还是邻近屋宇,到处散落着灰暗浑浊的煤油灯光。一家人围在灶房,母亲卷起衣袖开始捣米下锅,大姐递入灶堂的柴火毕剥而快乐地舔着锅底。

这时的煤油灯便会被放在方桌中央,母亲依旧忙活,而四姐、五姐和我会拿出书和本子开始作业。这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打记忆起,在我们的读书上,母亲就没有操过心。现在,母亲也经常幸福地提及出来教育侄辈们。

借着煤油灯散发出来的浑浊光芒,母亲轻车熟路地忙着手中的活。慈母手中线,一到秋末,母亲便会开始为全家打制一双双新棉鞋,一如那《纳鞋底的老人》:目光低低地垂下,沉稳得像一位得道的高僧,手指像一朵盛开的兰花,挣扎着沉吟飞落……偶尔母亲将头抬起看看我们,嘴角边泛着那丝丝浅浅的微笑,让我悦纳至今。

灯花开是常有的事,可母亲每次都高兴不已。她总说,这是吉祥、这是好运。品着喷香的饭菜,嚼着母亲的话,我相信,我们一家子一定会好运当头的。

(三)电灯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我们在语文课本最琅琅上口的。这应该是那年月里,人们心中最美好憧憬和期许。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春风西南拂,土地下到户的政策接地气,聚村头,进田头,家里也迎来了第一次安电灯。母亲将厨房、主屋都安上。从屋外的电线杆上分支出红蓝两种电线,拉得很长。红蓝两种电线从“梦鸽”处入屋,在房梁上游走,母亲说红的是火线,蓝的是零线,是动不得的。一条垂下的绿色拉线,只要轻轻一拉,一屋光亮如白天温暖呵护着我们的成长。

尽管山村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物质、精神生活依旧贫瘠。在最艰难、最平凡的生活中,母亲教会我们插秧、割麦、上山放牛、砍柴……细细体会到了双脚踩在大地上的踏实感,日子里填满了知识。每当我们捧回一张张奖状慰藉母亲,灯下的她总是用那双粗糙的手捧着我们的小脸蛋,欣慰地笑着,似乎她一天的疲劳也在那一刻被驱走,这是我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

日子总在岁月的呢喃中飞驰而过,在艰辛的岁月中,乐观开朗、任劳任怨的母亲也以她的衰老作为儿女成长的代价。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皱纹岁月痕。在母亲最无私、最圣洁的母爱呵护照料下,我哥也娶妻生子,三个姐姐也相继结婚。

戚戚慈母心,记得踏上工作岗位的前一天晚上,母亲特下厨烧了几个小菜,取出多年的老酒,端碗自斟。我知道那是父亲去逝时留下来的。其实,从我记事起,母亲根本就不沾酒。伴着轻微地咳嗽声,灯下母亲眼里噙着泪水,像儿时一样用那双“粗糙”的手抚摩着我的脸。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时光的流逝中,永恒的是那挚朴地母爱。我没有为母亲斟酒,虽然我知道,母亲很希望我能为她斟酒,但我却埋头扒饭。因为我怕流泪。那晚,母亲醉了……

笔走于此,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而母亲这盏明灯却弥新历久,照亮了我的人生之路。

我和我的李焕英征文1000字篇三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她教会我为人处世的道理,她教会了我懂事听话,谦虚上进,她教会我宽容待人,讲究诚信…。她既是严师,又是慈母,那就是我的母亲。

和大多数母亲的形象相似,长头发,中等身高,标准身材,许多亲戚都夸我的母亲贤惠能干,人人说她做饭好吃,她还十分谦虚地说:“哪有啊一般般啦!”。小时候过年走亲戚时,亲戚一见我就说:“这姑娘长得可真好看!”这时我总是乐开了花,而当有人因为我太好动淘气而说我时,我又开始生气,我见不得别人说我一句不好的话,母亲看见了边圆场边瞧我几眼,回家后,她让我站在客厅中,开始教育我;“你为什么总要别人夸你?你是真的觉得自己漂亮?”“那些亲戚说你淘气说的对吗?”我点点头,然后她走过来,盯着我说:“所以,别人夸你是客套话,别人批评你,那才是真话,太骄傲不好。”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一个道理,永远不要把别人夸你当做真话,批评你那才是真的。

记得幼儿园大班时,正式开始学写字,母亲为我买了一沓生字本,下午从幼儿园回来,她在厨房做饭,我则站在碗柜前写字,她不允许我用橡皮,写字不好就撕,那时的我写得手都快麻木了,已经不知道被母亲撕掉了多少纸,小学时,每一项作业她都得检查,主要看我的错题与不会的题,她从不允许我翻看答案,除非我做出来之后。

二年级时,我开始学单簧管,学了一段时间后有点厌烦,每天练习时都偷懒,有一回被母亲发现了,为此,母亲她狠狠教训了我,还打了我,母亲对我说:“不管学什么只要坚持练习就一定能成功,”我听了母亲的话后,也不再偷懒,直到现在,我已坚持学单簧管6年,如果不是母亲严厉和督促,我也难以有所成就。

最记忆深刻的是6岁那年要回老家了,我却不小心把脚烫伤了,奶奶急得训母亲不操心,明知水那么烫还让孩子去接水,母亲也是又急又自责,眼睛中泛着泪光,找遍很多地方,为我买来很贵疗效很好的药,那时的交通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宝鸡直达绥德的火车,所以母亲和我回老家,说她一路上都一直背着我,倒了一趟火车,一趟汽车,母亲的手也被割了一道特别大的口子,而且缝了好多针,母亲背着我也不知道疼痛,那时我不懂事,现在的我才恍然明白母亲她心里的疼痛比我烫伤的脚重多了。

也许正是母亲的善良,宽容、谦虚的本性,她的朋友有许多,她也与妯娌的关系很融洽,家里所有的人都喜欢她。

如果我学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如果我学会了什么是懂事听话,谦虚上进,如果我能宽容待人,讲究诚信——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她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我和我的李焕英征文1000字篇四

曾经有一个人,在你即将归来的时候高兴地彻夜未眠;曾经有一个人,在你毫无理由地嚎啕大哭时着急的手足无措,那个人,就是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有着一双小眼睛,浓却稀疏的眉毛。一个鼻子和由两层薄又粉嫩的嘴唇勾勒出的嘴巴,画在一个略显肉的鹅蛋脸上——这就是我的母亲,相貌平平,个子并不高挑,微胖的一个人。她的腰已不再像以前那么直了,再也不是那个拉着我的手到处跑的青年女子了。岁月悄悄地流逝,在风的指尖划过,使她那曾经白皙的脸上也爬上了皱纹,乌黑的头发里也藏有几根刺眼的白发,但在我眼里,那是一道最美的风景线。她的美丽虽然不在了,可母亲却一如既往地爱着我。

母亲性格淡,性情温和,笑就是笑,哭就是哭,恼就是恼,从不隐藏。母亲喜笑,她总是很阳光,很灿烂,心态也很乐观,是个实实在在的乐观主义者。母亲总是乐呵呵的,嘴角微微上翘,她的笑是那么自然,那么纯真,像一个孩子。她的笑没有任何杂质,让人忘记一切烦恼与忧伤。母亲总是开导我这个顽固的悲观主义者,她总是不断地向我传递正能量。母亲常对我说:“凡事要尽量往好处想,不要死钻牛角尖,放开一点,对自己好。”

母亲很少发火,除非打破了她的底线才会彻底爆发。能忍则忍,对别人有怨气,说出来就释放,在我眼中认为这是母亲最好的地方了,不必像我如此死心眼。

有时,母亲会像孩子一样,吃我和父亲俩人的醋,也会像孩童一般的撒娇。记得有一次,父亲独自带我去外面吃饭,还连续吃了好几顿 ,妈妈后来得知,便嘟着嘴说道:“你看你爸,都没带我去过,你却享了好几天的福了,要女儿都不要老婆了。”这番话引得我和父亲忍不住发笑。母亲虽然已四十出头,但却拥有一个孩童般的内心。

母亲无时无刻不关心着我,怕我走的太慢,不适应生活残暴的竞争,又怕我走的太快,错过了路上美好的风景。母亲的爱上最温暖、最原始的,这种爱布满全球,遍布着宇宙每一个角落。

记得有一次,我上完补习班准备回家的时候,外面天很黑,而且狂风呼啸,大雨瓢泼,我站在门口,不禁打了个寒战:“真冷啊。”霎时,一道闪电划过天空,像黑暗中伸出的魔爪,我害怕得寻找着母亲,因为我每次上完补习班母亲都会准时地来接我,风雨无阻,可是今天我却没有看到母亲的影子。“妈妈,你在哪儿呀?”恐怖的夜空催下了我的眼泪。渐渐地,同学们都走光了,天也越来越暗了,仍不见母亲来接我。母亲不知道在忙什么,居然把我给忘了,我恼火地想着。想着想着,我哭得更伤心了,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落。突然,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雨中奔跑,啊!是母亲!母亲来了!我不顾一切地奔向母亲,像一只小鸟儿终于回到了温暖的巢穴。母亲带着抱歉的口吻对我说:“今天下班晚了,外面下着大雨,路上又堵车,妈妈只能跑过来,接你晚了,让你着急了,原谅妈妈好吗?”我看到母亲前面的衣服都湿透了,母亲不好意思的笑着说:“哦,因为跑得太急,不小心摔了一跤,没事的。”顿时,我心里酸酸的,说不出的心疼。原来妈妈为了按时来接我,不让我担心,还摔了一跤,而我刚才还在责怪她呢。此时此刻,我懊悔极了,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不过这次是感动的泪水。

后来我想,因为母亲每次都按时来接我,所以我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从来没有想过母亲会遇到什么困难,而母亲的一次晚到都会令我失望、恐惧,原来这无所不在的爱早已紧紧地把我包围,但我却习以为常,甚至忽略。

爱就像空气,因为看不见,摸不到,所以我们经常容易忽视了它,但如果离开了它,我们一秒钟也无法生存下去,就像母亲的爱一样,虽然它是无形的,却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

有人说,爱如春风,温暖柔和;有人说,爱如泉水,清澈甘醇;也有人说,爱如玫瑰,轰轰烈烈……我说,爱如空气,无所不在。

我和我的李焕英征文1000字篇五

【母亲的鞋垫】

从读书开始,我离家的距离越来越远、离开家的时间越来越久。父母的关心成了电话那头的思念,但是母亲对我的爱,却一直在我身边。每当我要离家前,母亲总会在我的箱子里装上几双鞋垫,嘱咐我好好照顾自己。

小时候,母亲是我的专属“造型师”,上到发型、下到鞋垫,都是母亲一手打造的。那时候,母亲每年总会为我缝制许多鞋垫。每年有什么新花样的时候,母亲总会到各处“求学”,买回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线,准备着一年四季的鞋垫。母亲做的鞋垫,什么样的花样、什么样的款式,什么样的搭配都有她自己的一套方法。

母亲会在平日里积累起一块块布头,还会买一些白布。过了正月,选择一个春光明媚的中午,母亲在客厅里,用面粉打一些糨糊,在桌上放一块木板,铺一层布,之后抹上一层糨糊,再铺那些零零碎碎的布头,如此反复几次,达到认为满意的厚度。把方桌放在木板上接受中午三两个小时的阳光。直到晒干成硬邦邦的布壳,在圆珠笔在最上面的白布上,画上边长两毫米左右的正方格子。

几天后,母亲开始根据我的每双鞋描鞋样,按比例画在一张纸上,夹在成型的布壳上。心灵手巧的母亲会把布壳最大限度的利用,鞋样前后一颠一倒着剪裁。再把剪好的鞋样用一层白色的棉布沿边用线纳严实,在正方格子里用笔描绘好鞋垫的花样,用顶针按花样一针针纳花样。

伴随着细密的汗珠,母亲用一根扯不完的线,和着扯不完的爱,用劲把又厚又硬的鞋垫穿透。一块块有着朴素质地的布,再用一根银针穿插游走,一双布鞋垫就出世了。灯下的母亲不时用那根银针在头发上滑几下。

每年开春母亲将大小不等的棉鞋垫、单鞋垫会赶在中午摆放在室外的阳光照射到的地方晒上几天。这是母亲的佳作,邻家的叔叔阿姨们看到这些式样不一的鞋垫也都会艳羡几天。

出门在外的我,如今学会了油光锃亮地走。我穿过旅游鞋、休闲鞋、皮鞋等,唯一不变的是鞋里母亲纳制的鞋垫。在商店里我看过毛毡鞋垫、竹编鞋垫、纳米通气鞋垫,它们都无法取代母亲的鞋垫,那里包含着母亲对我的爱和关怀。

我打着赤脚,来到这个世界上,母亲的鞋垫像母亲那双温暖的手掌,托着我从姗姗学步到如今的步履平稳,从泥土、石头和荆棘上走过来。伴随着生活的坎坷、生命的艰险,伴随着孤独和爱情。穿上母亲纳的鞋垫,心中油然而生的温暖、舒适,足以支撑我走得更好、更稳。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了对家的这份依赖和眷恋。母亲一辈子辛苦地维持着我们的家,满脸皱纹、须发鬓白,双手沾满了油烟味,心里却是快乐的。虚伪寒暄,不必刻意去琢磨、掩饰但内容是真实的。我穿的每一鞋垫,都有母亲缝补的细密针脚,母亲把对我们的爱、对家人的情,都密密地缝在她的针线里。

母亲勤劳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她身上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我。我感谢母亲,她给了我好家风,成为我一生成长的生活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