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作文五篇

黄飞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1

“年”是什么样的?“年”是彩色的。鞭炮、灯笼、红包的红,对联、“福”字的金,新衣服的彩,再加上烟花的绚烂,一下子就凑成了一个彩色的“年”。 从鞭炮的火药味中我嗅出一股浓厚的年味。

“年”是什么样的?“年”是香香的。大年夜,家里到处是糖的甜味、糕点的香味、腊肉的鲜味、海鲜的腥味…家里的亲人都聚到一起吃饭,大家畅谈这一年里的趣事和收获。共同畅想美好的未来。我从饭的香味中感到了一股浓浓的年味。

“年”是什么样的?“年”还是暖暖的。只要“年”来了,爸爸妈妈就会好好地休息下来,陪我读书,陪我看报,陪我去做很多我想做他们又没有时间陪我做的事,有爸爸妈妈陪伴,“年”多么暖暖啊!只要“年”来了,我的“小小银行”就会塞得满满的,因为长辈们都要给我压岁钱,我可以趁机发一笔小财,这些钱我能用来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哈哈,这样大家都温暖了,“年”多暖暖啊!也只有“年”来了,很多外出打工的人才能赶回家里团聚,使他们品尝、享受着团圆的温馨和幸福,“年”多暖暖啊!

“年”,我喜欢你的色彩,你的味道,你的温暖,愿你永远陪伴着我!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2

在鲁西北那片广袤的平原上,有一个叫“三图李”的小小村庄。我在那儿度过了欢乐的童年时光。尤其是儿时过年的记忆,曼妙了四季轮回的风景。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幼年时那快乐的童谣,在阳光里穿梭着,至今犹在耳畔萦绕 ……

一进腊月门儿,便有了一两声的“手摔炮儿”的炸响,于是,小村子里便热闹起来,年味儿也会愈发地浓重 。

腊月初八,是母亲最忙碌的第一天,她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了,淘洗各种米、豆、红枣和花生米等,然后在大地锅里舀上多半锅水。等把水烧开了,便把淘洗好的混合米下到锅里。白色的泡泡儿托着各种颜色的粥料,上下翻滚着,煞是好看 !香气氤氲里的母亲,那姣好的面容,更加白净俊美了 !我常常趴在炕沿儿上,翘着头,看母亲熬制八宝粥 。在我期盼的眼神里,八宝粥终于熬好了。母亲总是先让我给五保户陈奶奶送上一小盆儿 ,陈奶奶每次都笑呵呵地夸赞我的母亲:“孩子,你妈妈真是个善心的大美人儿啊!”回到家之后,母亲早已给我们姐弟几人盛上了满满一大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热气腾腾的八宝粥,笑语盈盈,其乐融融,那香糯清甜的味道,在我心里无人能及 !

腊月,是奶奶剪窗花儿最忙活的时候。母亲常常用童谣来形容奶奶剪的窗花儿“剪只鸡,剪只鸭,剪只喜鹊叫喳喳。”奶奶剪的窗花儿,十里八乡都有名气,外村人家办喜事,还有不少慕名前来让她剪窗花儿的呢!因此,我们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儿,都爱往我家跑,来跟奶奶学习剪窗花儿,奶奶当然是有求必应 。于是,小小村庄的窗户棂上 ,贴出的窗花儿,几乎都是奶奶打样儿设计并亲自裁剪出来的 。奶奶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感念和向往,都绕成了指尖儿的绚烂 ,她剪出的那些活灵活现的小生命,陪奶奶度过了岁月里的安暖时光 !年幼的我,最喜欢干的活儿,就是帮奶奶打扫碎纸屑,那些大红的纸屑,被调皮的我,任性地安放在院子里的大雪堆上,像极了朵朵红梅傲放于寒雪之中 ……

腊月,也是老爸最忙活的日子 。毫不夸张地说,全村过年和孩子们结婚时所用到的对联儿,老爸全部承包了。要过年了,乡亲们早早地在集市上买来了大红纸,老爸逐一在红纸的一角写上名字,然后抽空就写上几幅春联。老爸写春联时,我绝对是最好的小帮手。别看我当时才六七岁,却啥活儿都能干,帮老爸裁纸、叠格儿、研墨、晾字 、涮笔……老爸写好之后,我就双手端起来,放在院子里 。红红的春联,被我摊晒在冬日的暖阳里,柔和的光线亲吻着她,散发出缕缕醉人的墨香。那时,我家的院子里简直是一片红色的海洋 ,壮观得很,我常常引以为傲 !墨迹全干之后,我小心翼翼地卷起来,按照老爸的吩咐,挨家挨户去送春联。乡亲们都亲昵地称呼我“送福小天使”,听了之后,那欢跃的心情无法比拟 !

腊月的记忆里,还有飘香的炸绿豆丸子,一家人欢欢喜喜赶年集,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孩子们手提自制灯笼的嬉戏声 ……

儿时过年的美好点滴,都已刺绣在记忆的帷幕上,岁月的风雨,无法让其褪色,且愈来愈清晰,愈来愈珍惜 !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3

说起年味儿,小朋友都会想到熬肉、炸丸子、包饺子、穿新衣,我家的年味和其他小朋友家不一样。

今天我的好朋友涵涵来找我写作业,每次我写作业时,妈妈都会放下手中的活,默默地陪着我,她练字,我学习。我看到妈妈今天没练字,就好奇地问了妈妈,妈妈说:“近腊月,年就越来越近了,我在整理红纸。”涵涵好奇地问:“阿姨,这是在干什么呀?大红纸折过来折过去的?”妈妈说:“准备写过年用的春联呢!”“第一次见写春联的,你们家不买春联吗?”涵涵反问道。“我们家都是贴手写春联,这样才有年味儿,妈妈说过,过年的仪式感不能丢,手写的春联,红纸黑墨,很有感觉。”妈妈在旁边边听边说:“其实,春联最早并不是现在这种形式的,它是源于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就是后世俗称的‘桃符'是镇宅驱邪的。随着人们对音韵和格律研究的深入,对仗的文字开始大量出现,对联就出现了,挂桃符就逐渐演变成为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咱们中国人,从宋代开始手写春联,明代开始,因为朱元璋极力推崇写春联,所以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写春联,贴春联盛行,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过年,家家户户的门前手写的春联越来越少见了,都变成了金光闪闪的印刷品。印刷字体雷同,内容千篇一律,一眼望去,我家与你家贴的没有什么不同,手写的祝福被整齐划一的工业印刷品取代,这不能不说是中华传统民俗的一种缺失。你俩说是不是?”听了妈妈的一席话,我和涵涵一起点了点头。我和涵涵睁大眼睛看着妈妈拿出笔墨纸砚,准备写春联儿了,看着妈妈一笔一画的写起来,不一会儿就写了一副漂亮的春联,涵涵看的目瞪口呆,她小声地、吞吞吐吐地对我妈妈说:“阿姨,我爸爸妈妈不会写毛笔字,我们家过年都是买对联,您能给我家写一副对联吗?”妈妈停下手中的毛笔,抬起头笑了笑,说:“好呀,孩子!这副刚刚写好的春联,吉星高照家富有,大地回春人安康。牛年大吉。你喜欢不?”涵涵高兴地直点头:“没想到今年我们家也有手写春联贴,我也要和您学写字。”“好呀!那阿姨就再送你一副----牛耕福田四季春,牛转乾坤新机运。牛年大吉”

我们高兴地连蹦带跳:“好呀!好呀!贴手写春联才更有年味儿!”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4

儿时的记忆,多与春节有关。春节,是梦寐以求的新衣,是紧握红包的欣喜,是热气腾腾的饺子,是漫天烟花的绚丽。这些斑斓的记忆藏在心底,却是难以寻回的童年时光。

一、记忆中的期盼

对于新年的期盼,是从放寒假开始的,我每天都会掰着手指头倒数,距新年还有几天。然后提醒母亲,该去买新衣了。母亲被我念叨烦了,便带我去铁塔商场。商场里人头攒动、比肩接踵,热气腾腾,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母亲紧紧地攥着我的小手,从人堆中挤到了服装区,手拿样衣在我身前比量。选中衣服后,我小心翼翼地将它抱在怀里,心满意足地离开。这身叠放在床头的新衣服常常让我兴奋得难以入睡。初一清晨,我早早地换好新衣,迫不及待地外出炫耀,渴望着众人对新衣服的夸赞。那时的日子纯粹而质朴,但孩子的快乐却简单又真实。

二、记忆中的味道

百节年为首 ,民以食为天,年的味道必定是美食的味道。大年三十,我和父母早早地来到奶奶家,为过年做准备。大人们分工明确:打扫屋子、贴福字和春联、备菜……我们小孩子则穿梭于各个房间,嬉笑打闹。随着一声“噼里啪啦”,屋子里顿时充满了香味,我们被香味吸引,双脚也似乎被那香味勾住。来到厨房,看着一个个裹上金色外衣的小面团从锅里,被捞到盘中,我的心立马兴奋起来。我用脏兮兮的小手挑了个稍大的丸子放到嘴里,一口咬下去,“咔嚓”一声响,一股热气在嘴里散发,香气四溢。谁能抵挡住这美味香甜,不一会儿,盘子里的丸子便消失大半。没等中午开饭,我们这些孩子早已吃饱,心满意足地离开厨房。午饭是炸货荟萃:丸子、藕合、带鱼、湖虾……酥脆的外皮裹着嫩滑的肉,唇齿留香。

夜幕降临,鞭炮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亮起了灯。除夕夜,我们围坐在桌前,品尝着鸡鸭鱼肉,诉说着这一年的酸甜苦辣,这一刻,家才有了家的味道。然而,再丰盛的菜肴,也抵不过一盘热气腾腾的水饺。吃完年夜饭,大人们会以最快的速度打扫“战场”,取而代之的是面团和馅。一大块面团在三四双灵巧的手中,变成了一个个可爱又美味的饺子。我也会拿着面团学着母亲的样子,煞有介事地包饺子,然而成品却是瘫坐着,“垂头丧气”地根本站不起来。奶奶会挑一个饺子,在里面放入硬币,谁吃到这个“幸运”饺子,便寓意着来年会有好运气。

大年初一,饺子会在鞭炮声中下锅,第一盘饺子是要放在供桌上,让祖先吃的。我眼巴巴地看着这一个个“小白船”从锅底漂上来,静静地躺在盘子里。饺子配上翡翠色的腊八蒜,吃到嘴里的每一口都是幸福的醇厚。奶奶说,初一的饺子是不能全部吃光的,得留一两个,意味着新的一年有余粮。我的心思全部放到了那个有硬币的饺子中,为了吃到它,会多吃几碗。直到大伯发出一声惊呼,把硬币放到桌上,我才遗憾地放下手中的筷子,摸摸圆圆的肚子,暗自期待明年初一的到来。

三、记忆中的声音

“爆竹声中一岁除”,离新年越近,鞭炮声越响。除夕夜的烟花色彩斑斓,流星般的火花落下,璀璨了夜空;伴着院子里的鞭炮齐鸣,大地随即铺上了一层“红毯”。我和小伙伴们点燃“窜天猴”,比赛谁的炮飞得更高。“观众朋友们,过年好!”“亲爱的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每当听到《春节序曲》,我和小伙伴便往家里跑。嗑着瓜子,看着春晚,无比惬意。宋丹丹、赵本山、蔡明、冯巩……喜剧演员们用自己生动的表演,为我们带来了快乐。这一场高质量的晚会,让新年更加和谐完美,也在人们心中种下了温暖与希望。

大年初一吃完饺子后,我们就开始走街串巷拜年。脸上的笑容、甜甜的祝福换来了糖块、瓜子、压岁钱。一声声的祝福,一句句的关切,化作一年最美的开始。鞭炮声、欢笑声、祝福声,此起彼伏,这些声音为我的童年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当想起这些春节记忆,不由得露出笑容。我的童年没有“70后”的物质匮乏,也没有“80后”的生活拮据,温饱有余。如今,我已为人母,这些记忆会变成故事,化为孩子的想象,也让她能感受传统、体会变迁、心存感念。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5

还记得那年初二,带着两个娃和老公,浩浩荡荡向娘家的方向进军。

那是我跟老公结婚的第六个年头,虽然他早已不是新女婿,但是老公依然谨言慎语,面面俱到,信誓旦旦要把女婿“做足”。平时看他大大咧咧的,但是对家人的喜好比我都细心。老妈血糖有点高,他买的无糖高钙奶;爷爷爱喝二两酒,他拿了两瓶好酒。侄子、侄女爱吃坚果,他买的坚果仁和一些水果,老爸爱抽烟,他特意买了一条烟(瞒着我买的,因为我一直想让老爸戒烟),还有给老爸的护膝……

中午两点吃完饭,就开始闲聊,天南海北的聊,母亲也不搭话,但是就是那么坐在我们身边,看着我们说话,一脸的幸福和满足。不知谁提议,照张全家福吧,大大小小的十四口人,也是满满的大家庭。母亲充满爱意地看着这些儿女和孙子们,眼睛里有湿湿的东西。以前她会经常提起,当年和父亲建立一个家,带大我们姐弟三人,真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儿女们都很争气,都已成家立业,家和万事兴是父母的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熏陶了我们这些儿女。等返程的时候,父母早已围攻了我们的后备箱。我觉得老公够细心,可是和老妈比起来,简直弱爆了。

整个后备箱,满满的,连个蚊子都飞不进去。

老妈给我们带的简直是杂货铺,老公胃不好,老妈准备的生花生,特意嘱咐老公每天吃一把,带了足足有十多斤;老爸给我们腌制的酸豆角,装五升矿泉水的一大桶,真不知道他是怎么一根根装进去的;还有各种瓶瓶罐罐,知道我爱吃黄桃罐头,黄桃成熟季节,她专门自己熬制了六七瓶,平时冷藏在冰箱里,这次让我一次性带走,还有她在老家买的枣花蜂蜜……

回婆家,亦然。

婆婆给我们装满了一大袋子新鲜的白菜,近百个笨鸡蛋,还有家里磨的小米近三十斤,以前我们会跟父母争执,不带这个不带那个,从去年开始,我跟老公约定,后备箱任由父母捯饬。直到再也装不下,就连前面的副驾驶座上,婆婆给我们装满了她蒸的大包子,还有煮好的排骨,甚至他们舍不得吃的一些东西,都让我们带着。

最让我动容的是,我们的车已经开出五百米了,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然一路小跑跟着,因为我对象给公公买的烟有点贵,我公公舍不得抽,婆婆竟让我对象带走,我对象执意不带,老人竟然一路跑着送过来了。

不和父母争执,其实是为了满足父母对儿女的一份爱,这也是一份孝心。看着他们心满意足地装着后备箱,开心地跟我们再见,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望着父母日渐佝偻的身影,直到越来越小,我慢慢地摇上玻璃,抹干眼泪,继续奋斗人生。

返程的路上,在朋友圈里,我发了一条“有一种过年,叫装满后备箱,无论你家还是我家”,短短几分钟,获赞近百个,他们纷纷给我留言,很有共鸣。看来,天下所有的父亲和母亲都一样,恨不得把家连同自己那颗心都给孩子装走。

有一种过年,叫装满后备箱,直到再也装不下。其实,那后备箱里装的不是普通的食物,而是父母爱意满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