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注意事项
1.必须正确的对待三伏灸。
关于三伏灸的概念,最初并不是指在三伏天时艾灸,而指的是在三伏天时在特定穴位上贴中药进行防病治病的一种冬病夏治的中医治病方式。前人已经有重视在三伏天艾灸的观念,但三伏灸用来指在三伏天艾灸应该是近一二十年的事。
艾灸一年四年都可以灸,只要对症,都有很好的效果,不能盲目臆断为艾灸就是三伏天时艾灸最好、天越热越适合艾灸。日本灸家八隅景山曾说过,施灸不为寒暑限,确实为真知灼见。
某些问题在三伏天施灸效果可能较其他季节较为好一些,需要承认三伏灸有一定的特殊性。
2. 三伏灸的穴位问题
很多刚接触艾灸的朋友,喜欢问三伏灸灸哪些穴位。三伏灸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灸法,说到底它不过是在三伏天做艾灸罢了。艾灸的时候选择什么穴位,这取决于被灸者的身体状况和存在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所有的人都灸相同的几个穴位。比如咳嗽可以灸风门或天突,过敏性鼻炎可以灸大椎和印堂,腹泻可以灸天突和三阴交,肠胃问题可以灸足三里,痛经、白带多可以灸关元,腰疼可以灸腰部痛点也可以灸气海穴。
3.三伏灸的频率
艾灸的频率,没有那么固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说是要连续灸、灸够多少天,或者说是隔天灸等。毕竟每个人情况不一样,病情有轻重、病程有长短。总体来说,凡是适合艾灸的体质,只要没有口干、口渴、嗓子干等上火的症状或者没有出现灸后更加乏力的情况就可以连续灸,灸的次数多一些会更好。
我的做法为,急性问题,应该连续施灸,尽快见效;慢性问题,前三五次或者九次应当连续施灸,见到效果,把紧要的症状改善了,然后再慢慢艾灸,改善体质。
4.三伏灸的发汗问题
对于寒湿体质的朋友,在不上火或者乏力的情况下,可以认为,适当的多一些汗,效果会好一些。气血亏虚的朋友,艾灸的时候,最好选用手持悬灸,减少发汗,以免伤津耗气,有害健康。
三伏天艾灸的常用穴位
1、后天之本,气足之源——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在我的临床中,气虚、血虚首选足三里、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
一次一个穴位不少于10分钟,如果身体差,气血差的那灸的时间需要长一点,最好是按摩后再灸,效果最好。你自己观察,如果坚持灸足三里10日,你会感觉你精神好了,睡眠足了,吃饭香了,面色红润了。
2、任脉穴位关元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简便取穴,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关元穴的作用:温肾阳、提性欲,补虚,壮阳的作用。关元穴是小肠经的募穴,也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位于下焦,内有肾脏、小肠、膀胱、妇胞宫、前列腺等脏腑组织,故有统治三阴经、任脉诸经疾病。
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从古到今都把此穴作为保健要穴。
3、人体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神阙
神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的时候,是靠脐带连接到胎盘接受母体的营养,古今以来,大家都十分注重神阙的保养,称神阙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生命之根蒂”。
本穴喜灸而禁针刺,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
4、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中脘穴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尤其是对于胃的各种疾病具有良效,总之以治疗消化系统为主,如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三伏灸适应人群有哪些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里面通过艾灸的方法达到冬病夏治的功效,但是三伏灸只是一种养生灸,并不能包治百病,主要适应症包括以下五种:
1、颈椎病、腰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筋膜炎等慢性疼痛性疾病;
2、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慢性病;
3、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各消化系统疾病;
4、放化疗患者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
5、平日体质虚弱容易感冒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亚健康状态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