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味的历史知识
从你的世界“卤”过的休闲零食当中卤味占零食的百分之40左右,卤菜最初的形成经历了从秦惠王统治巴蜀也就是公元前221年,至今大约经历了千余的时间。秦代蜀郡太守冰率万余民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又派人“穿广都盐井”生产出四川最早的盐井,西晋人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在追述当时饮食习俗就有“尚滋味,好辛香”及“鱼盐、茶蜜、丹椒”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岩盐和花椒制作卤水。
到西汉时,由于井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川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惯已经初步形成。西汉左思在《蜀都赋》中就有“调夫五味”,“之和,五肉七菜,朦厌腥臊,可以炼神养血者,莫不毕际”的记载,调夫五味讲的就是卤的调味方式。经过三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铺垫,川卤在唐朝时已经迈了一大步,唐朝的迁客为了找到诗中的灵感,都喜欢在写诗时酒与廷的饮酒作乐。而饮酒又少不了上乘佳肴。这样就促进了川式卤菜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明代,人们的饮食习俗注重养身食疗。特别是明代的《饮膳正要》和《本草纲目》的问世,促进了朝野人士对食疗的重视。由于记载的药料中有一些能防病、治病、又能产生香味的药料,从而达到调味的目的,所以大部分都被作为卤菜调料。
从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内的发展,从事川味卤烹饪技术的专业人士不断增加,使川味卤烹饪技术更加的精湛,品种更加的丰富。由此,川味卤菜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昌盛时期。
川味卤菜形成之日至今,便被广大群众认可,由于卤菜具备的烹饪的制法不是单一的,火候相对比其他菜好掌握,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特别是会做饭的家庭主妇,因为:一方便,可丰可俭;二质地可口,口感丰富;三香气宜人,润而不腻;四携带方便,易于保管;五增加食欲,有益营养。至今仍然是聚会酒桌上的美味佳肴,上乘菜肴。
历经千年的历史,至今仍然魅力依旧,芳香扑鼻,回味无穷!
七种常见着色料的用法和用量
白卤——白卤不会在卤水中添加任何的着色料,突出食材本身的色泽。
黄卤——黄卤一般用栀子或姜黄调色,卤出的产品呈金黄色或淡黄色,调基础卤水时可按每10斤高汤加入栀子或姜黄10~15克,后期卤制产品可按每500克食材加入栀子或姜黄1~3克。
红卤——红卤根据卤制产品的色泽不同,由浅到深可分为红黄色、枣红色、红黑色。
红黄卤——红黄色一般用栀子和糖色调色,调基础卤水时可按每10斤高汤,加入糖色200~300克、栀子5~8克,后期卤制产品可按每500克食材加入糖色10~15克。
枣红卤——枣红色一般用老抽或草菇酱汁调底色,用栀子、糖色和红曲粉来调卤水的肤色,在调制基础卤汤时可按每10斤高汤加入老抽30~50克、糖色200~300克、红曲粉15~20克、栀子5克,后期卤制产品时可按每500克食材加入糖色10~15克、红曲粉2~3。
酱红卤——一般用老抽或草菇酱汁调底色,用栀子和糖色或红曲粉调卤水的肤色,在调制基础卤汤时可按每10斤高汤加入老抽30~50克、嫩糖色800~1000克、栀子3克,后期卤制产品时可按每500克食材加入嫩糖色25~30克。
卤味食材挑选知识:新鲜度是做好卤菜的基础
卤菜制作过程中,选料也是很讲究的,如今顾客都喜欢新鲜、健康的食品,做好纯正的卤菜有好的卤菜方法是必然的,但是食材的新鲜程度同样十分的重要,食材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卤菜的口感,也影响着卤菜制作过程中的每一道程序,可以说卤菜的新鲜度是做好卤菜的基础
卤菜在挑选原材料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各种原料的品质,特点,使用方向等。只有充分了解并利用每一种原料的特性,才能做出美味可口符合卤菜本味的美食。
鉴别原料是否符合要求,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由食品管理单位或食品专业检验人员通过科学仪器进行检验,从而来判断其原料是否符合要求,这称为理化检验。另一种是通过人们的感官(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用望,闻,切,尝等方法来判断原料是否符合要求。
1、观外形:看肉皮有无红点,无红点是好肉,有红点是坏肉
2、看颜色:看肌肉,新鲜肉有光泽,红色均匀,较次的肉稍暗,看脂肪,新鲜肉的脂肪显洁白或淡黄色,次品脂肪缺乏光泽,变质肉脂肪呈绿色。
3、闻气味:新鲜肉具有正常的气味,较次的肉有一股氨味或者酸味
4、摸 软硬:一是要摸弹性,新鲜的有弹性,压下立马能恢复,次品肉弹性差,指压后恢复得很慢或者不能恢复。变质肉无弹性;二要摸粘度,新鲜的肉表面微干或微湿润,不粘手;不太新鲜外表干燥或粘手,新切面湿润粘手;变质肉严重粘手,外表极干燥。有些注水严重的肉也完全不粘手,但可见到外表呈水湿样,不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