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常见疾病及预防方法有哪些

王明刚

秋冬季节常见疾病

一、呼吸道传染病

由于天气干燥的缘故,导致呼吸道致病性微生物异常活跃。随之而来的便是发热呼吸道症状病人增多,再加上呼吸道疾病传染性很强,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肺炎和肺结核等。表现的共性分别为发热、乏力、头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尘埃进行传播。病人在讲话、咳嗽、打喷嚏时可以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病原体的黏液飞沫悬浮于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即可造成传染,并可造成大面积流行。

预防措施:①科学穿衣:在活动时,容易出汗,人们普遍会脱去外套去汗,但这正是导致感冒的错误举动。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注意适时增减衣服。②勤洗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③多喝水:秋冬季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④空气流通:为了预防病毒通过空气传播。保持教室内空气清新,要常开门窗通风,良好的通风可消除80%自然菌,所以自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至关重要。⑤加强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保证足够的营养,以增强自身免疫力。⑥加强锻炼:注意日常体质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⑦保证睡眠:保持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防止过度的紧张和疲劳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尽可能不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⑧另外可进行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预防相应的呼吸道传染病。

二、肠道传染病

有些引起肠道传染病的病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如痢疾杆菌在许多食物中的生存时间较长,伤寒杆菌在0℃以下时仍可存活1个月,甲型肝炎病毒在- 20C的低温条件下仍可存活。再加上秋冬季食品储存时间较长,如熟菜、生菜和剩菜等,人来客往时餐具消毒不严,给秋冬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留下了隐患。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肠炎、食物中毒、伤寒、副伤寒、霍乱等。表现的共性分别为腹泻、腹痛、呕吐伴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病菌随粪便、呕吐物排出体外,污染的水、食物(蔬菜、瓜果、水产品、奶制品)或其它生活用品,再经口食入而传播。不良的生活习惯是感染和传播的重要因素。病人或肠道传染病带菌者是传染源。

预防措施:①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物,不吃苍蝇叮过的、蟑螂爬过的食物,不生吃海(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去皮。 ②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喝开水,饮水用具定期消毒,保证饮水卫生。③讲究个人卫生:勤换衣服勤洗手,勤洗脸,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保持环境整洁。④增强身体抵抗力:平时多进行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同时也可进行相应预防性接种,增强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三、五官疾病

秋冬季气候寒冷,空气湿度小,且多风雪天气,由于面部五官裸露在外,与这种不良天气直接接触的机会最多,所以容易罹患多种疾病,应注意加强预防。

1、口角炎:秋末以后,空气干燥、寒冷、多风,口唇也因为发干而感到不舒服,这时一些人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舌头去舔,而唾液暴露于干燥的空气中,就会立刻蒸发,结果是越舔越干,直接导致口唇、口角皮肤的干裂。因而在口角和黏膜的交界处,出现潮红、脱屑、皲裂、出血、疼痛、糜烂等症状,称为口角炎。这时若口腔中的细菌乘机而入口角处,就会引起口角发生炎症。所以,当冬天出现口唇干燥不适时,决不可用舌头去舔,而应用油性护肤品去搽抹,但不宜用甘油。

2、青光眼:青光眼是以眼内压力升高、视乳头血流灌注不良、合并视功能障碍的一种常见致盲眼病。此病分先天性、原发性和继发性三种。除先天性外,后两种均以冬季发病率最高,尤其是在强冷空气过境后24小时内最容易诱发。这是气温降幅过大,使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而干扰了血压,造成眼压波动所致。

3、雪盲症:又称雪光性眼炎,此病形成主要是因为太阳光中的强紫外线经大片雪地反射至人的眼部角膜,导致角膜损伤所致。研究表明,阳光中300微米的中波紫外线照射到雪地上,由其反射的阳光射到眼睛上,便可能引发雪盲症,出现畏光、流泪、红肿疼痛、奇痒及眼内异物感等症状。所以,大雪天若到野外去,一定要戴墨镜,防止雪地反射的强光刺激眼睛。

4、鼻出血:又叫鼻衄。出血多为一侧。主要是由于鼻腔黏膜内(尤其是鼻中隔前下方)的小血管常呈现扩张、破裂而致,几乎有半数以上的鼻出血皆源于此。冬春季节,由于气候干燥,鼻黏膜容易结痂,因而会产生鼻中不适感,有的人常有意无意地用手指去抠鼻孔,从而导致结痂脱落而出血。此外,冬季还是鼻炎、流感的高发期,因过敏导致的过敏性鼻炎或流感引起的发烧等原因,也容易诱发鼻衄。若能每天坚持用冷水洗鼻子数次,不但能增强鼻黏膜的湿润度,增强鼻黏膜的抗病能力,还可预防流感,避免鼻出血等发生。此外,饮食宜清淡,应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之物,以免助热生火而诱发鼻出血。

5、耳冻伤:耳朵之所以最容易发生冻伤,与耳朵的构造有密切关系。因为整个耳廓除了耳垂有脂肪组织可以保温外,其余部分只有很薄的皮肤包着软骨,里面的血管非常细微,保温能力极差。特别是冬季,耳朵因受到寒冷气候的刺激,耳部血管的血液供应比其它部位会更少,末端血液循环障碍,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容易发生冻伤。所以天冷时,应戴帽子或戴耳封,以加强对耳朵的保护。

四、心血管疾病

秋天是心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

五、秋燥症

秋季雨少天干,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滋润,人易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燥症,俗称“秋燥症”。秋燥不仅使人感觉不舒服,而且还会诱发许多感染性疾病,如感冒、疖肿、鼻炎等。因此,秋天必须养阴防燥,在饮食上宜常喝开水和菜汤,多吃些梨、葡萄、香蕉、银耳、青菜等滋润的食品,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在起居上要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鲜空气,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秋冬季常见疾病预防方法

1、养阴注意多喝水

干燥的秋冬季每天通过皮肤蒸发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补水必不可少。一个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证肺和呼吸道的润滑。

虽然为了健康、减肥、美容等推荐每天多多饮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况下,一次性饮用大量的水,违反生理需求,就会造成反效果,水分超越身体必要量,细胞中水分含量上升膨胀,最坏的结果会引起“水中毒”,危害生命。正确的饮水量要根据个人每天的日常活动量进行调节,正常情况下,每天至少饮用1.5~2L水。每次的饮水量控制在1~2杯。

2、穿衣注意保暖

有些人比较粗心,天冷了没有及时添加衣服;有的人为了漂亮,本来穿得就少,还不扣外套。一早一晚天冷风大的时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会肚子疼、拉肚子,这是胃肠道的一种自然反应,最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多穿点,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严实点。

选择冬装的首要标准就是保暖。在众多的衣料中,羊毛、氯纶、腈纶、蚕丝、醋脂粘胶棉保暖性最高,而锦纶、丙纶、涤纶的导热性较高,不太适合用于御寒。衣料中所含的空气越多,保暖性就越好。厚的羊毛织物和蚕丝含空气量大,保暖性就好。尤其是羊毛织物的气孔不是直通的,因此,保暖性更佳。

3、朝喝盐水晚喝蜜

入秋后会经常觉得口渴,光喝白开水,不能抵御秋燥。人体水分,很快会被蒸发或排泄出体外,所以,应该“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就是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举三得。

盐有清热、凉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盐水,有利于降火益肾,保持大便通畅,改善肠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觉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温开水调服,不仅可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还有镇静、安神、除烦的作用。此外,盐水和蜂蜜水还有防止血压升高的效果。盐中含有大量的钠,可能会引起血压升高,而蜂蜜中钾含量较高,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钠。

4、饮食注意预防秋燥

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还可适当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特别是白萝卜、胡萝卜。秋分养生虽然以多吃“辛酸”果蔬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饱太撑,以免造成肠胃积滞。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凉气氛日渐浓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经常腹泻的人,水果吃多了容易诱发或加重疾病。

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比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能有效预防秋燥。若出汗较多,还可适量补充些盐水。秋分的药膳可善用百合,比如:百合莲子羹、百合莲子瘦肉汤、银耳百合羹等。

5、洗澡时间不要太长

秋冬季洗澡的时间不要太长,这样会使皮肤表层的油脂失去保护,让皮肤更加的干燥瘙痒,严重还会引起皮肤发皱、脱水。建议盆浴时间20分钟最好,淋浴的话3至5分钟即可。很多人很喜欢热水澡,尤其有些鸡皮肤的妹子,有“滚烫的水能洗去鸡皮肤”的心理。但是其实水温过高也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让毛细血管扩张,加剧皮肤的干燥。建议洗澡水温在24度至29度最佳。

秋冬季洗澡不要太勤快,很多人认为洗多了身体才会越来越干净,其实这样做只会让皮肤越来越干燥,反而会加重皮肤瘙痒的问题。导致表皮变弱,受到细菌和真菌的侵入,造成其他皮肤感染。

6、多睡一小时

中医认为,秋冬为阴令,秋时阴收,冬时阴藏。故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也。所以秋冬之季养生,注重阴之收藏及睡眠质量提高,则事半功倍。“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是此时主要的睡眠养生之道。具体睡眠时间,建议每晚亥时(即9点-11点)休息,争取在子时(11点-1点)入睡。因为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之时,此时睡觉,最能养阴,睡眠质量也最佳,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正常人睡眠时间一般在每天8小时左右,体弱多病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头北脚南定位准确。人体随时随地都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睡眠过程中,大脑同样受到磁场干扰。人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姿势,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磁场的干扰,使睡眠更加香甜。睡觉姿势张弛有度,身睡如弓效果好,向右侧卧负担轻。

秋冬防病原则

一、养肺先要宁心神

养肺首先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万物萧条。通俗地说,心平气和是养肺的最好方法,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绪变化表现最显现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急促、不平稳不仅增加肺的负担,同时也会使身体里的气外泄,这与“秋收”恰恰相反。因此,秋天的精神调养很重要。

二、起居有度适秋凉

秋季天高气爽,应早卧早起,这样有益于“秋收”。进入深秋以后,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着衣要随天气变化而增减,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睡觉要护住胸背,因为五脏的腧穴都汇集于背部,如果邪风侵入,容易中风。

三、秋补宜滋阴润燥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贴秋膘”的习俗,每至立秋,家家户户就开始“食肉进补”。对此,在饮食调养方面,要按照《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可食用银耳、甘蔗、燕窝、阿胶、梨、芝麻、藕、菠菜、乌骨鸡、猪肺、豆浆、鸭蛋、蜂蜜等。若是脾胃功能低下,时常脘腹胀满、大便泄泻,最好不要吃上述食品和药膳,因为它们性偏凉,应先调理脾胃功能,在脾胃功能恢复后,再少吃一点滋阴食品和药膳。

秋季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但注意不能超量运动,且尽量减少剧烈运动,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

四、饮食应少辛增酸

秋季饮食还要注意“少辛增酸”。也就是说,要少吃辛辣的食物,以防肺火太盛。中医认为,肺火太盛会损伤肝的功能。因此除“少辛”之外,在秋天还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火的侵入。根据中医营养学的这一原则,在秋天一定要少吃辛味的葱、姜、蒜、韭、椒等辛辣食物,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酸味的水果有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总之,秋天要适当多吃酸的食物,从而达到养肺同时养肝的目的。

五、秋冬艾灸身体好

秋冬季做艾灸,从养生出发点而言,则可说成是“雪中送炭”。秋季天气转凉,秋风瑟瑟,人体内的阳气也是内敛及下降的趋势,科学地进行艾灸保健可以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俗话说“秋季无病三分虚”。入秋后,气温下降,人体易出现各种不适,患上“换季综合征”,而艾灸有温经散寒,活血逐痹,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功效。除了保健养生,艾灸还可以预防调理一些季节性身体问题。秋季是感冒、腹泻等疾病的多发期,如果能在肺经、脾经、胃经的穴位上艾灸得当,呼吸道、消化道疾病问题便可以轻松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