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案例范文400字左右

王明刚

  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描述的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场景,表达了教师对教育学的体验和感受。下面是教育案例,欢迎参阅。

  教育案例

  “学生打岔”可能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的一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当学生插入老师的口型时,当老师讲解、指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句子;当学生插入学生的嘴时,当学生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时,一些学生会无意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两种现象给老师们带来了多少烦恼,多少困惑,多少欢乐,多少思考!作为一名新老师,在这几个月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

  分析:1。在传统的“问答”和“听说”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为教师的“谈话”;学生不敢在雷池上走半步,只有先举手再发言,只有得到老师的同意才能发言,课堂上不会出现“学生打岔”现象。新课程倡导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研究者。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打岔”现象是合理的、无可争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学生打岔”是学生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不受限制、无负担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打岔”。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专注的、有益的。这是一种从学生的直觉、洞察力和灵感中迸发出来的创新思维。3.新课程人格强调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使课堂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才能的平台。“学生打岔”现象将检验教师的教学理念、控制水平、应急潜能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学生打岔“不令人满意”时,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坐下;如何激活教学,如何进行教学的“二次设计”,如何在学生“打断”的同时使学生“打断”充满挑战,成为学生探索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和学习资源。

  小学特殊学生教育案例

  53班的一个小女孩,她的父母离婚了。她爸爸给她找了个新妈妈。新妈妈做饭、洗衣、打扫房间,还经常买新衣服。每周一次在学校,孩子们很有活力,他们的校服很干净。看来新妈妈还是很关心她。

  然而,孩子们很少在课堂上交朋友。他们经常在课堂上分心。他们的眼睛很迟钝。当他们写作业的时候,他们写,手牵着手,不停地转。他们和她说话时,总是面无表情。家庭作业很少按时完成。有一次,我说我会让父母们谈谈这个问题。她哭了又哭。我问发生了什么事?她说老师不会邀请我父亲来。我父亲知道他会把我扔进下水道。我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我问了家长们:我和家长们讨论了孩子们在校园里的情况,并询问了把孩子们扔进下水道的问题。爸爸说:“我的孩子经常和妈妈吵架,并叫她妈妈。(这个孩子不到六岁就被她妈妈带来了,她对妈妈的影响很深)我们不同意。我们害怕影响孩子和新妈妈之间的关系。同时,我告诉她,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在校园。如果老师问家长,我们会把你放在路边的下水道里。我们害怕。”吓唬她。“我们从这次谈话中学到了一些东西,但不是全部。

  还有一次,当我去上课时,孩子擦了擦眼泪,以免影响其他孩子的上课。我没有问过。20分钟过去了,她还在哭。我把她叫到教室外面问发生了什么事。她说:“我想念我的妈妈,明天是我的生日,我的父亲说,我妈妈是国外。”当时,我还很难过,以为我的孩子认为母亲是她的权利,为什么我本能地度过她父亲的电话,讨论现场.

  教育案例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教育案例

  教育无痕”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不露痕迹的教育方式,教师需要这种智慧,班主任尤为需要这种智慧。在平时工作中,我们班主任经常公开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惟恐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良苦用心,孰不知画蛇添足的说教不只降低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及期望值,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案例概述

  一次以《--我想对你说……》为题的作文课上,全班大部分同学都把倾诉的对象放在了老师和父母身上,其中有一个小男孩的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学习好的同学,我想对你们说……》这一文题就与众不同,其间表达了他也想向优秀生那样出色,但他们的一些行为,却也让他不满,例如都不爱值日、常欺负人等。小作者叫刘帅,是班内一名学习中等的学生,平时言语不多,可这次的作文却写了500多字。

  二、思考及处理

  读罢他的文章,我没有及时写下评语,仔细地审视了他在作文中所提出的关于“学习好的学生的问题”。下午放学值日时间,我装作匆匆忙忙去教室拿东西,进屋的短短几秒钟,我偷偷地环顾了教室一周,确如刘帅所写的那样,正在值日的是几个平时学习上不太突出的甚至较差一些的孩子,而另外几个所谓的学习优秀的学生正在闲聊、看书,我什么也没说,快速走出了班级……当天晚上思索着事件的前后,我们是小额班级,人数少导致学生两极分化问题较突出,优秀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较多,长期以来他们心里就产生了优越感,这确实是个问题。

  第二天的晨会上,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了新的值日工作分组方法,那就是抽签法,这一提议激起了大家的兴趣,当然谁也想不到我在其中动了手脚!抽签结果很快出来了,几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分到了一组,他们欢呼着,觉得自己是高层次组合呢!两个组还分别起了个名字,“必胜组”和“加油组”,接下来的一星期内先由“必胜组”做值日,他们在一周的检查中共扣了5分。一周过去了,我只是静静地观战。第二周时,我悄悄地给“加油组”开了个小会,鼓励他们在劳动上胜过第一组,并教给了他们秘方:分工负责,团结协作!果然在这一周中我们班的卫生检查获得了满分的好成绩。当流动红旗挂在教室门前时,我召开了班会,大张旗鼓地表扬了由刘帅等人组成的加油组合,表扬他们为集体着想,注意细节,团结协作等。看着几个优秀生低下了头,我依然什么也没说。班会后,我留了一篇日记,第二天的日记批改令我感到欣喜:李杰写到“我们组成员在值日过程中没有做到团结协作”,李兰写到“我平时总跟陈明艳一组值日,倒垃圾的活都是她的,这周我们分开了,可我给班级扣分了”刘帅写到“我喜欢现在的值日组,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很高兴”。是时候给优秀的学生开个会了,我把他们几个单独召集到一起,当着他们的面故意卖弄了一下我写给刘帅的评语:“教室盆里的水,总因你的勤劳而清澈;卫生角的工具,总因你的认真而整洁;同学们的队列,总因你的指挥而整齐!”孩子们的脸红了,他们纷纷向我道出了平时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也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表示要向其他同学学习,争取改掉自身的缺点。现在的他们,值日工作已经不用老师再操心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改变,当然是让人欣喜的改变!

  三、主要依据

  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在处理这一案例时,我运用了心理暗示法,以无批评的形式使学生接受批评,对学生不产生心理压力,不强求学生接受,而最终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优秀生往往长期处于金字塔尖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所以,在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有时甚至可以人为制造一些障碍,正确运用“识己暗示”来引导他们来认识自己的不足,使优秀生在与他人集体互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一句好的评语,给学生增添一份自信,同时也拉近了你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也会乐于与你亲近。切记:赞美莫忘中等生!

  四、自我评价和体会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颇深。在思考这个案例时,我不露声色地引导了优秀生戒骄戒躁的心理,帮助中等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我觉得,班主任要培养良好的班风,一定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而前提是要深入学生生活,细心观察;要面向全体,一视同仁,捕捉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细心观察学生要做到:第一,见微而知着。对学生的观察应从审微开始,审清其微,才能明辨其心,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二,察近而料远。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应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学生,看得远一些,想得深一些,要知利害,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