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有感五篇

孙小飞

最新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有感1

电影《起跑线》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女择校演绎“孟母三迁”的故事,虽然题材聚焦当下热门的择校话题,却在点映时让不少观众乐出声。多数观众表示观影过程非常轻松愉悦,也有部分观众表示有些情节让自己哽咽,不刻意煽情,但有着感同身受的力量。虽然电影中涉及到择校、学区房、入学面试等现实元素,但导演却选择了用轻松的喜剧来呈现,不仅能从电影中照见现实,更能从这对印度夫妻身上看到爱的力量,尤其是片中拉吉和米塔这对夫妻为了女儿入学搬到贫民窟学区房后“水土不服”的情节,更是让人又好笑又心酸,“原本以为印度电影就是燃,就是感动,没想到可以这么欢脱,还能让人思考更多”。亦有观众表示《起跑线》打破印度电影的煽情套路“个人觉得好看过《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更好笑,也更贴近我们的现实”。

据了解,电影《起跑线》在印度上映时就曾引发媒体和观众的讨论,票房成绩与同期上映的《神秘巨星》不相上下,更在有“印度奥斯卡”之称的Filmfare中力挫《神秘巨星》获得最佳影片的殊荣,同时伊尔凡·可汗所饰演的拉吉更摘得最佳男主角奖项。不少观众表示影片中父亲的角色有温度,有厚度,“吵不过妈妈的时候,特别可爱”,“为了女儿很拼命,也有很多手腕,但没有丢失良心”。不少带着孩子参加点映的家长觉得这样题材的电影国内太少,“这就是我们的真实写照”,“没想到孩子很喜欢”,“我孩子说这是他的心声,我可能要重新考虑他的教育问题了”。该片在年轻观众当中的认可度也颇高,“忍不住深思”,“在职场上有时会被逼得无路可走,就像(电影里)爸爸那样,但他的选择确实感动了我”。

该片点映时,不少观众对于妈妈米塔的焦虑感同身受,执意要上最好的学校,进行最好的教育,认为这和当下的情况太过相似,有年轻女观众分享自己的经历,“想起那年中考没有考上时我妈的样子,真的心疼,女主角演的真好”。电影《起跑线》中这对活宝夫妻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从普通人家“穿越”到上流富人区,又“穿越”到贫民窟,在妈妈米塔一次又一次对“最好”的追求中引发层层笑料,同时也带来思考——所谓的最好,对于孩子而言真的是最好吗?不少观众很认同父亲拉吉最后的演讲,认为现实很强大、择校很重要,但“成为什么样人更重要”,拉吉那句台词“如果你都不是一个好人,那你就不可能做个好老公或者好爸爸”,引发了他们的强烈认同。不少年轻观众有感于爸爸拉吉最后的正能量选择,表示“很戳心、却又很温暖,有一种善良和底线在”。

最新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有感2

昨天偶然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这是我最近看过的印度电影里不太喜欢的一部,影片当中的重重矛盾,都是因为女主人公米图一心想要挤进富人圈子所导致的一系列故事环节。为了得到进入顶级学校的有限名额,不惜一切代价去做各种努力,学区房、办派对邀请想要巴结的各款高端人群到家里做客。在经过各种努力后无果缠无奈之后,一听说名校每年都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份额是留给穷困生,又实在没办法交代给周遭那些好不容易接触到的高端人群,就借口去巴黎旅行,还在摄影棚摆各种姿势拍照发到网络,要羡煞众人并宣称已然成为了所谓的“高端人士”,其实却是听信了小商贩的伎俩去穷人区租了一间破旧肮脏的平民窟房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要通过顶级学校的关于申请RTE”穷人名额的测试,可谓不惜一切代价。电影里那些为了显示自己是高富帅的举动让人啼笑皆非,满身的名牌和logo,以及故意炫耀的各种在外人看来多么可笑。故事里倒是多了几分戏谑,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而不是因为听到了自己喜欢的音乐就开始不顾旁人肆无忌惮地摇摆起源自本能和热爱的印度舞舞风。结局很显然美好,因为孩子的父亲拉吉因为当众揭发了校长包庇和袒护作假家长令许多穷人孩子失去了上好学校的机会,自己也因此主动申请转学,送孩子去了公立学校,就是那所因为他们经历了各种苦难的过程中曾经为他们伸出援手的贫民朋友们给了他们上过的关于贫穷的一门功课,令他们内心有愧想要偿还给那个曾经被自己偷窃了上高学校机会的孩子的好朋友的学校。

中国也有关于学区房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为什么没有导演去拍同样题材的电影呢?印度底层的社会问题,中产阶级的焦虑在这部电影里非常清晰的呈现了出来。全都是为了孩子,但为了孩子做到这么不惜一切代价的家庭少吗?不少。持有这么急迫想要让孩子成才的愿望,我相信世界上每个角落都会有。阶层固化与贫富差距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被电影赤裸裸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仿佛是导演向世人挥出来的一个耳光,现实里我们需要多一些这样的反思,才会有进步的机会。

最新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有感3

最近几年的印度电影总能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印度电影《起跑线》也是如此哦。看过这部电影后,我觉得特别的感动,特别的欣慰。

在印度这样的社会中,孩子们的教育成为了家长们的头等大事,他们认为只有好的教育,才能有好的出路,才能结识更多上层社会的精英,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能让自己的孩子上上好学校比什么都重要,家长们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对孩子们公平么,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呢,他们的童年还会快乐么,有没有留下阴影呢。

在影片的结尾处,剧情终于反转喽,充满着无限的正能量哦,让人看了不由得觉得很感人,很满足,给予了人们很大的希望,让做家长的人们终于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出路。不要太重视教育的硬件了,好的教育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出现。做教育前,先做人,唯有人品过关了,交出的学生才会在社会上有很好发展,才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哦。

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们都能从中学到些东西,拓宽自己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哦。

最新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有感4

这部片子在电脑里存了好久,终于在一个不忙的下午看掉了。

电影里的父母主人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德里top5的幼儿园(都是私立),绞尽脑汁,拼尽全力,又心酸又搞笑。这部电影大部分是写实的,我相信大部分90后的中国人都会很有共鸣,比如我。我看到了许多小时候的影子:我的父母为了让我在小升初的大军浪潮中有竞争力,从4岁起,我的每个周末、假期,就在各种课外班和去各种课外班的路上度过。从小到大,我上过14个课外机构的奥数班,上过手风琴、舞蹈、唱歌、游泳、乒乓球、篮球、写作、画画、英语。能学的基本上都学了,很遗憾我妈并没有送我去学相声。我爸开玩笑说我小小年纪,就已经在大北京城的各个角落留下了我自己的足迹。现在回想,不只是我的足迹,跟随在后面的,还有我父母的身影。

这个世间是不公的,我的良知仍在,只是我选择顺从。

男主在结尾的演讲里说:“如果一个法国人或者德国人英语说错了,我们不会认为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一个印度人说错了,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废物,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废物。”

至此,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熔炉里讲的:“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多么难能可贵。

最新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有感5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主要讲的是一对夫妇为了自己的小孩可以进印度前五所的私立学校读书,从旧市区搬到新市区,从炫富到装穷的过程。最后他们在贫民窟里遇到一个乐于助人又很真诚的家庭,他们很信任米图一家,认为他们是落难的新贫民,甚至分享自己的配给给他们。最后那个很穷的贫民为了给皮娅赚生活费,还故意出去给车撞拿赔偿金。最后不幸的是他们家没被校长抽签抽中,米图他们家就觉得有亏欠于他们的儿子。就资助了公立学校。后来另外惊喜的是,不是那个很穷的叔叔去学校告发他们,因为他认为皮娅也是他的孩子。后来米图的丈夫醒悟了,主动发声,说很多有钱人冒名去占领那些贫穷孩子的名额是不对的,自己也主动将皮娅送去公立学校。

说实话,这部电影是有戳到我的泪点,我有一个朋友。她小学初中都是在一些很普通的学校读书,家里人也没有知识分子,从小就没什么要上重本大学、重本高中的压力。但是她遇到了一个数学老师,那个数学老师会和他们讲一些以前她从来没听过的鸡汤。而且他的教学方法很特别,总是能让那个女生保持很大的冲劲去学习、读书,走出这小小交际圈。那个女生就从全级排名40多慢慢地进步,直到中考的时候她拿了全级第一,顺利考进了重点高中。但是在重点高中她完全跟不上。不仅是在学习方面,而且也融入不了他们的交际圈。为什么融入不了呢,她思考了四年,终于何凯文回答了她。是因为自己不够主动,内心太过傲娇,总是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可悲的是,这个在高中经常被认为很勤快、很努力、总是在复习功课的`女生竟然没有考上重本,成为全部寥寥几个没上重本的女生。于是这个女生在大学期间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很开朗,很主动,不爱学习,更加不想让别人知道她很勤快。在高中的时候她很喜欢Taylor swift,很喜欢听歌,而到了大学就很少了。可能是不想回忆起那段可笑又可怜的回忆吧。可是人的本心是很难改变的,这个女生在大三下学期又突然想考研。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好的大学的门槛,结果又没考上。我朋友和我讲真的不是找借口,其中一门专业课的分数不可能这么低的。我只能说是差一点运气,不知道是好还是坏,最后她也如愿以偿地调剂到自己理想的院校了。

说这么多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朋友说如果再让她选择一次,她不会选择考那个重点高中,但是她不会改变考研所选的一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