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感悟作文(一)
“年”是什么?据说古代人过年是躲避一个叫“年”的怪兽,在驱逐“年”兽时人们发现:“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年的除夕家家贴上红对联,户户灯火通明,人们燃放爆竹,一家老少守更待年。王安石的《元日》诗,给我们形象诠释了过年风俗的隆重和亲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那种殷切的心情就如同饥饿的乞丐等盼一锅出笼的热包子。可我等盼的究竟是什么呢?想想无非是一顿能带点肉腥的饺子,给长辈们磕头赏的一毛两毛压岁钱,还有隔两年才有的一件新褂子……在那个物质匮乏、多数人家都很窘迫的年代,只有过年父母才肯缓释一下平日的节俭,让我们尽情享受一顿不限量的白菜帮加带点猪肉馅的水饺,对于平时以窝头地瓜干为主食的姊妹们而言,的确值得期待。除夕夜守岁,父亲会满上一杯九分钱一两的地瓜干酒,敬完祖上再自饮,还会念念有词:“过年过年,富人过年穷人过关。”父亲说他小的时候,穷人管过年叫“过关”,因为那年月穷人借债的多,到年底就要还清一年的债务,有民谣道:“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债主如果看到对方家里贴上了红对联,就不能再上门催债了。穷人家这一关就算过去了。“为什么呀?”我们不解。“因为贴上对联就说明人家一家人开始过年啦,怎能再上门催债?那就太不‘仁义’了,整个正月都不得催债。中国人还是很讲究‘礼仪’地。”我就很为《白毛女》上的杨白劳不知道早早贴上对联,而被黄世仁逼死在大年三十咋舌惋惜,现在想来“桃符”能挡“鬼”一说还是不无道理的。讲这话的时候,父母亲都满足于自家过年没有上门讨债地,能安心安稳地吃顿水饺而感恩社会的进步。孩提的我则感叹那红对联的神威。
八岁那年,我们家还真就开始了卖对联的修行。父亲是运河沿大小码头一带公认的秀才,那一手苍劲漂亮的毛笔字更是人见人夸,于是每年从腊月二十几,手拿红纸找父亲写春联的左邻右舍便不断登门,赶上那年爷爷去世,我们家三年不能贴对联,这给正在为我们学费钱犯难的父亲开辟了思路,也开启了我们家历时三十年的“卖春联”生涯。父亲白天上班,晚上加班写春联,学校一放假我们姊妹就去闸口丁字路口出摊。卖春联不仅解决了我们交学费的问题,同时宽裕了过年的开支,餐桌上有了猪头肉,手里的“扑拉激”变成了火花,兜里的钱除了交学费,还多出了几毛买花生粘吃。除夕夜的气氛较以往更加欢快,父亲的话题也经常围绕我们的学费和学习展开:“学习要用功,知识装到肚里,风吹不掉,雨淋不湿,小偷偷不走,强盗抢不跑,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只有学问才配受人尊敬。都说阴天饿不死瞎眼雀,那是没挨过饿的人说的话。”父亲的教诲至今萦绕于耳,就像每年除夕的钟声警示着我们,不敢懈怠生命的时光。
白云苍狗岁月催人,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过年早已超越了温饱的需求,演变为“团聚”的代名词。日常忙于工作、生意、孩子、家务的我们,在为生计奔波的岁月里,迷失在春夏秋冬之中,似乎麻木了自己,只有当街上挂起摇曳耀眼的红福字,才猛然意识到“年”的来临,心底涌起对儿时过年的怀恋与追忆,开始期盼过年时与父母姊妹团聚的时光。至于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就是能围在父母跟前感受亲情,挤在陋室里叙家常亦是周身的温暖。爱心回家成了过年最本质的旋律。不管是布衣平民还是事业有成,无论是不愁吃穿还是腰缠万贯,都没有回家与亲人团聚有着最真切实在的幸福感。只有与亲人共享成就,与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共享快乐,才是真正令人陶醉的成功。
曾几何时,过年回家在国民心目中究竟有多重大?看看每年的春运大军,那大包小裹的人流,那排山倒海的气势,就知道“年”的威力和黏性。或许,在交通部门看来过年是春运,在机关企业眼里过年是放假,在经营者那里过年是商机,外国人定义中国的年是停工停产……然而,对于游子,年是回家,在亲人心中,年是团圆。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姿多彩。过年的形式也愈加多元化。前些年旅游过春节成为一种潮流,大概人们倦怠了吃饱喝足看春晚的乏味,不愿再蜗居宅家,众多时尚一族借着假期开起私家车,拉上一家人,有说有笑去奔赴一场游走的春节,在领略异地风情中开阔视野,在游山玩水时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进而很多老年人开启了候鸟式旅居模式,在经历半生劳碌之后,开始品悟生活的本真,享受心灵放飞的畅然。退休后的老人们夏季欣赏北国风光,冬季又纷纷来到南国之乡,感受温润清新椰林婆娑的南国风景。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里,我带着黄河运河远古的尘烟,也随候鸟人流来到碧波蓝天的南国海岸,体味一种别样的“过年”,如果说苏东坡“身心安处即是家”的观念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候鸟一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惬意,则是一种主动地追寻,让自己生命的内涵得以延伸、拓展、超然。
去年,一场突入其来的疫情,搅乱了人们过年的心境,也改变了众多精心策划的过年方略。瞬间,14亿国人众志成城,千万个步调统一在一致抗疫的旗帜下,在安静、紧张、坚守、期待、信念等五味杂陈的氛围中,我们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然而,正是这个特殊的春节,验证了我们的党一心为民,验证了我们的政府担当作为,验证了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无私无畏,验证了我们的军队勇往直前,验证了我们的人民听从号令……民心更加凝聚,国家更具威力。今年的春节,大家都时刻准备着,为了安全,为了家国,为了明天的美好,过一个服从安排的“年”。
过年,始终跟随时代的脚步在与时俱进:从神话的桃符到诗词的对联,从噼里啪啦的爆竹到环境治理的安静,从磕头作揖拜年到贺卡微信问候,从回家相聚到出游赏景……年不断演绎着形式,丰富着内涵。年的姿态越来越丰满,年的旋律扣动着我们的心弦。当然,无论何时,年是新旧交替的接力,是岁月静好的延续,过年的隆重没有变,过年对未来的希冀没有变。
过年,永远凝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感悟作文(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中国人而言,春节不仅是一段假期,更是亲情与文化的载体。今年,很多人因疫情防控等原因选择“就地过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生活保障、福利补贴,还有情感互动和心灵抚慰。如何让异乡客在南京过出“年味”,找到家乡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都要行动起来。
近日,中央和省市相继发布通知、出台举措,加强对“就地过年”群体的服务保障。从提高加班费、发放红包礼包、发放消费券,到衣食住行保供稳价,这些举措诚意满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意识。不过,要想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精准施策、精细安排,把政策举措变成可操作性强、有温度、有内容的具体行动。另一方面,这些“硬举措”大多是在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满足留守者的情感需求,避免他们“吃喝不愁,但心里空落落”。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伸出双手,用南京人的热情填补他们的亲情空白和情感遗憾,他们都有参与感、充实感、幸福感。
所谓“年味”,很大程度在于仪式感。贴春联、包饺子、年夜饭、守岁、拜年……这些集体活动承载着中国人的人伦秩序和文化归属感。在南京过年,这些该有的仪式也应尽量满足。针对农民工、企业员工、大学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不同群体,可以拿出对应的方案,提供必要支持,帮助他们与家人多沟通交流,实现云团圆、云聚会。同时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或相约聚餐,或结对互助,一起包包饺子、看看春晚,一起围炉夜话、守岁倒数……相聚团圆就是年,心安处就是家,这个“南京年”,完全可以像家乡一样热闹喜庆、安心舒心。
选择“就地过年”,对个体来说也为防疫大局做出牺牲。对这种牺牲的回馈,除了“你加班、我给钱”式的公事公办,更需要换位思考、共情共鸣,报以感恩之心和善言善行。丰年留客足鸡豚。南京是一座博爱包容的城市,也是一座爱才聚才的城市。无论选择南京落脚的毕业生、在宁创业的企业家、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外来务工人员,都是曾经的客人、如今的家人。相聚是缘,一起守岁更是缘。我们理应守望相助、携手共度,让这个疫情之下的“南京年”,成为新老南京人增加了解、增进感情的契机,成为新南京人融入城市、完成身份转换的契机。当日历翻过新的一页,会有更多人爱上南京、选择南京,为南京骄傲自豪。
年,是中国人最看重的时间节点和情感节点,也是内心最温暖、最柔软之所在。我们感谢每一位留在南京过年的人,愿每个人都被善待,都能在浓浓年味中感到快乐幸福。我们也相信,这个“南京年”会成为值得珍藏心底的美好记忆。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感悟作文(三)
在我的家乡湖南邵阳有句俗语:大人盼载田,小孩盼过年。对于农村人来说,一旦春天把秧苗插下去,就有了秋收的期盼,民以食为天嘛。孩子则是单纯地盼着过年,有让人流口水的鸡鸭鱼肉和零食,更有压岁钱和新衣服穿。其实,大人又何尝不盼着过年。“过年”的“年”就是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刻在骨子里的集体记忆。
顺口溜里的年味
我已近耄耋之年,有着满满的童年的过年记忆。从小就记住了家乡流传的关于过年的顺口溜:二十二,进城恪;二十三,萝卜担;二十四,祭灶司;二十五,蒸酒磨豆腐;二十六,杀厩厩;二十七,杀阉鸡;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准定有;三十日,放肆吃。
……
下面选几条说说——
二十二,进城恪。“恪”是家乡的土话,就是“去”的意思。到了这一天,各家的女主人提着鸡鸭和黄豆、花生、瓜子等土特产结伴进城换钱,采购烟花爆竹、糖果饼干,给孩子扯布做新衣服。
二十三,萝卜担。我们村里的地土质坚硬,种出的萝卜不好吃,附近有个叫“沙子田”的地方土质松软,种出的萝卜肥嫩带甜味,年前多去那里买萝卜。杀年猪时,需要用到大量的萝卜与猪蹄猪骨一同倒入大锅炖,炖熟后保存至瓦缸,留着过年和平日做“水菜”。也就是因为萝卜,流传着“养女要嫁沙子田,萝卜不用油和盐”的顺口溜。
二十五,蒸酒磨豆腐。这是年前最忙的一天。酒要做白酒和甜酒两种。白酒也称烧酒,原材料就是大米,需提早泡发蒸熟放酒药发酵;甜酒则要用糯米,当天短时间浸泡就行了。此外,黄豆提前一天浸泡。
酒香飘溢功夫深
到了这天,母亲就交给我们姐妹磨豆浆的任务,她自己则把糯米倒入蒸笼蒸熟后,盛到案板上,用筷子挑松摊凉,再拌上酒药,入缸压实,正中挖个凹留“酒酿”,再用棉絮和稻草将缸捂紧包裹好,放到炉火旁保温,三天后酒香四溢。
我在家最小,俗称“满女”,深得父母宠爱兄姐呵护,好吃的留给我吃,新鲜东西让我先尝。甜酒启槽,母亲会舀小半碗让我先尝,其他的要等过年才配水煮开吃。想起来那个甜呀,沁入心脾。
烤烧酒是个细致的技术活,要有一种下方有一个圆洞的蒸笼与双层的竹筒对接,再连到一个酒坛盛酒。将发酵好的米饭倒进蒸笼,放到一口盛有半锅水的大锅里,下面用小火慢慢煨烤,让酒汽浸入竹筒内,竹筒外则引冷水冷却筒内的酒汽。当时年纪小,怎么也想不明白,米如何变成白酒,长大后学了化学专业,才明白并赞叹老祖宗的智慧,早早就懂得蒸馏原理。
烤酒也是个慢活儿,从早烤到晚,白酒是父亲的“嗜好”,他自然乐此不疲。一向不苟言笑的父亲,此时脸上堆满笑意,时不时用小酒杯接一点品尝,直到酒味变得很淡了才从容收摊。
五花八门做豆腐
而这边,母亲处理好米酒后准备一个大缸,加上水,用石膏在缸壁上来回摩擦,让水变成乳白色后,便把我们磨好的豆浆用包袱过滤掉豆渣再将豆浆煮开,而后快速倒入有石膏水的缸里,搅匀,盖上盖儿,等候片刻,哇,满满一缸豆腐花就出来了。这时,母亲又会装一小碗放少许食盐让我享受“特权”。然后把豆腐花装进准备好的几个铺有滤布的木匣,包紧盖上盖儿,用砖头压实,让水滤干,这样豆腐便做成了。
做好的豆腐有多种吃法,煎煮炸,烘晒豆干等,我们那儿最具特色的要数“猪血豆腐圆子”,家家户户都做。做法并不复杂,把豆腐用手挤碎,将一定比例的肥瘦相间的新鲜猪肉切成拇指大小,再加一定比例的新鲜猪血和食盐,沾油和匀,挤出两个拳头大的球,双手交换轻拍成光滑的圆形,排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篾盘上,用谷壳或锯木灰点燃小火慢慢煨烤,等圆球缩成一个拳头大小,切开后小肥肉块呈半透明水晶状,猪血豆腐圆子便做成了。这种豆腐存放时间长,吃起来方便,口感好,很受欢迎。因烟熏作用外观呈黑色,虽看上去像只煤球,但切开却是美食,用“外黑内秀”形容不为过。
杀猪 打糍粑 守岁
二十六,杀厩厩。“厩”从字义上泛指牲口棚,在我们家乡演变成“儿语”,融入亲昵意味,把猪说成“厩厩”二字,把肉说成“巴巴”二字。
每年的这一天也是很忙的。要请屠夫,要有劳力配合杀猪和解剖猪的各部位。前面说的做猪血豆腐圆子,猪血就是这天用盆接的。家乡不产茶油,猪板油和部分大肥肉炼成猪油应付全年炒菜。猪肉除留足过年及人情来往,其余砍成条烘成腊肉,有些人家会出售一点补贴家用。
二十八,打糍粑。各地年俗不同,北京、广东、江浙等地兴年糕,而湖南、江西一带则用糯米打糍粑。打糍粑更是一个体力活儿。洗净石臼,准备两根手臂粗、一米多长的大木棒,我们叫粑槌。将煮好的糯米饭依次放入石臼,两个壮劳力你一槌我一槌用力舂糯米团,直到糯米团成细泥状。把槌好的糯米团摆放到撒有面粉的木板上,再填满圆形的模子摊放晾干,倒出模的就是糍粑了。记得我家的模子中央雕刻有牡丹花和“福禄寿喜”繁体字,出模后还用筷子头点上红色,红白映衬好看又喜庆。
糍粑的吃法很简单。父亲用铁丝编成一个铁架,把糍粑放煤火或柴火灰上烤,一次五六个,要不断翻烤避免焦糊,等到烤软最好是热气爆开再吃,原汁原味的糯米清香四下飘散。母亲会拿块小黄糖塞到糍粑里烤融给我吃,又香又甜。
三十日,放肆吃。这天过大年,饭菜非常丰富,可以放量海吃。不乏仪式和规矩,先得备香烛鞭炮祭祀祖宗,而后家里最权威的长辈动筷,其他人才能开吃。
吃完年饭后,一家人围坐火炉旁,继续嗑瓜子剥花生讲故事,但要讲吉利话。紧接着大人给孩子分发压岁钱。大年三十这天睡得晚,我们那叫“守岁”,若有小孩困了想去睡觉称作“挖窖”,意喻睡梦中挖金银财宝发大财。
穿新衣 串亲戚
再说说“头初一,大现身”这句俗语。年前大家各自准备年货深居简出,大年初一这一天该出门互相拜年了。记得这天提前吃完早饭,家里男主人就带着孩子和乡亲汇合,成群结队挨家挨户拜年。每到一家,家庭主妇热烧酒煮甜酒,摆出腊肉、腊肠、腊猪肝、腊鸡胗、猪血豆腐圆子等做下酒菜热情招待,将花生、瓜子、糖果、饼干、桔子之类的零食大把塞进孩子的口袋。衣服裤子没口袋是不行的,年初一那天孩子们会穿上上下各有两个口袋的衣裤。
慢慢的,乡里逐渐跟城里同化,服装的变革追赶潮流,男孩穿上西裤双手插入裤兜里昂首走路“扮酷”,女孩双手插入上衣的衣袋里“装嗲”。我的母亲比较开明,给我做了条背带裤,又叫“工装裤”,胸前还贴了个口袋,全身加起来五个口袋更神气了,比只有四个口袋的孩子能多装些零食,心里美滋滋的。
大年初二开始,成了家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轮番给父母、岳父母拜年,或走亲戚,一直可延续到初十。歇几天又到了元宵节,耍龙灯唱大戏地热闹几天,之后才有“吃了元宵肉,各人寻门路”之说。意思是过了元宵后,就该各就各位干活觅食。种地的开始春耕播种,做生意的开门大吉,出门打工的整装待发了。
之所以写这些曾经或延续到今天的风俗,是让自己不忘来路,记住乡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以及给予我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
如今,我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的深圳,幸福祥和地过着晚年生活。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感悟作文(四)
你们心目中过年是怎么样?是得红包么?是玩游戏么?是放鞭炮么……不是,都不是,我们家过年最让我盼望了,因为过年可以做与平时不同事:
镜头一:杀鸡
过年了,餐桌上当然少不了鲜美鸡肉了。看奶奶杀鸡,只见奶奶把烧好热水放入事先准备好脸盆里,然后让爷爷把鸡脚与翅膀抓住,奶奶拿着明晃晃菜刀,先把鸡脖子上毛毛拔掉,然后用刀割断鸡脖子上血管,血就从鸡脖子里流出来,这时候鸡进行最后垂死挣扎,没过一会儿鸡就不动了,奶奶把鸡放到事先准备好脸盆里。
镜头二:烧火
同学们家应该都看到过父母烧菜做饭吧,但今天我要带你们去一个别样厨房,看,这个厨房烧菜做饭用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煤气而是自己做大灶,上面放着一口很大很大锅,下面是用柴火作为燃料,听奶奶说这叫大灶,以前城市农村做饭都用它,现城市生活条件好了已经不用了,农村还保留着,不过也只是偶尔用一下,我要求下,今年年夜饭就是这口大灶里烧出来,我与弟弟自告奋勇承担起烧柴火活,先用松毛把小柴引着,然后根据烧菜火候添加或是减少柴数量。这可是烧菜关键,柴太多菜就容易烧焦,反之就不容易熟。用大灶烧饭可真是一门学问啊,奶奶手把手指点下,我与弟弟勉勉强强才把这任务完成了。
镜头三:吃年夜饭
忙碌了一个下午,终于大家努力下做了满满一桌丰盛菜肴:瞧刚刚还是活蹦乱跳鸡啊,鱼啊,现已经被奶奶搬到了餐桌上了,除了鸡啊,鱼啊,还有奶奶自己种各种好吃蔬菜,我与弟弟最喜欢吃奶奶烧五香牛肉啦,开饭了,随着奶奶一声令下,我们家女将们把事先准备好菜一盘一盘端到桌上,大家一起围坐餐桌旁,一边吃一边聊,爸爸妈妈们向爷爷奶奶汇报一年工作情况,我与弟弟汇报我们一学期学习情况,这次考试弟弟比我考得好,我暗暗下决心下学期要超过弟弟。然后就是长辈们给我与弟弟发红包,我与弟弟打算把红包一部分拿去让爸爸去投资,一部分留着买学习用品啊。一年一度年夜饭一声声祝福中结束了。
同学们看了我家过新年一定很动心吧!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感悟作文(五)
又不能放鞭炮?哈哈,那没关系,就算少了喜庆的轰鸣,我的除夕依旧年味十足。
当迎来大年三十的第一缕阳光时,我便知道这是辞旧迎新的一天,一种兴奋占据了我的全身,这感觉很奇怪,我明明不知为何而兴奋,却无端地兴奋到20_。
照例,我们来到乡下过年,从下车起,我就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可比城里清爽多了,顿感心旷神怡。接下去当然是张罗大年三十的晚餐,于是大家一起忙碌起来,我当然也加入其中,一方面做小帮手,另一方面也尽情体验令人向往的农村生活。
首先是摸鸡蛋。“喔喔喔”鸡窝内传出鸡鸣声,奶奶说:“鸡蛋生出了”。我一听兴奋地跑向鸡窝,我眉头紧皱,捏着鼻子,嫌弃地看着堆满鸡屎乱蓬蓬的鸡窝,我有点退却了。但在老妈坚持不懈的怂恿下,我终于把头探进鸡的“温馨家园”,为了摸蛋,我把捏在鼻子上的双指松开了,那一刻,只觉得两股小型旋风冲进我的鼻孔,瞬间觉得头晕目眩,这可真是奇臭无比啊!我连忙屏住呼吸,左手碰到了一个近似圆形的东西,我嘴角微微上扬,心想摸个鸡蛋难得到我?我稍一用力,却听到一声鸡鸣,“哎呦”我一声惨叫,一看手上肿起一个红胞,原来摸到了鸡脑袋,我恼怒的“啪”的一下赶跑了母鸡,终于摸到了鸡蛋,还热乎乎的呢!我兴奋把鸡蛋交给奶奶,让奶奶今晚就把它烧菜吃掉。
接着是生煤炉。在我看来,这玩意儿早落伍了,可是在乡下仍是烧菜做饭的好帮手。听爸爸说,生煤炉只需点着干柴,放上煤饼,再用扇子加个风力就行了。我一听,就有点跃跃欲试,却没想到第一步就出了岔子。我不懂常识,拿起打火机迎风站着点引柴,一按下按钮,火便借着风烫到我的手指,疼得我哇哇直叫。之后,扇风时风向不对,把灰都扇到自己的眼睛里。爸爸在一旁哈哈大笑,告诉我别小看这种小事,方法不掌握是不能取得成功的。随后,我按照爸爸的方法把煤炉生好了。煤炉上炖上了猪蹄,不一会儿,家养猪肉的香味扑鼻而来。
剖甲鱼、刮鱼鳞、拔萝卜、洗青菜……,我们一家人忙的不亦乐乎,奶奶掌勺、爷爷烧火,不一会儿,一桌丰盛的晚餐呈现在大家面前。然后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着大家津津有味地吃着我参与劳动的几道菜——清炖猪蹄、红烧醋鱼、绍三鲜……,心里特别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