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银行家的调查报告

秦风学

2016关于中国银行家的调查报告

  进入2016年,全球经济仍处在缓慢复苏阶段,增长动能不足。进入新阶段,中国银行家对于经济增长也呈现了同往年不同的观点。2017年2月24日,《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6)》发布,《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普华永道共同发起、巴曙松教授作为项目主持人负责实施,已经持续发布了八年。本年度的报告系统反映了当前银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充分体现了银行家最真实的判断与思考,有效提供了监管机构制定政策的决策依据,积极引导了行业改革发展与管控潜在风险。本文系《报告》部分内容摘编,敬请阅读。

  一银行家预期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对未来三年中国GDP增长率区间的调查结果显示,78.7%的银行家认为经济增长率区间为6.0%-7.0%,其中41.2%的银行家认为增长率区间应该为6.5%-7.0%,37.5%的银行家认为该区间为6.0%-6.5%;17.2%的银行家认为增长率将低于6.0% ;仅4.0%的银行家认为增速将达到7.0%以上。对比往年调查结果(2015年85.1%的银行家选择6.5%-7.5%,2014年72.6%的银行家选择7.0%-8.0%),2016年银行家下调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全球经济增长找不到新的增长引擎,国内正处于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阶段,这使得银行家认为未来三年中国GDP将难以实现7.0%以上的增长。

  图1 银行家对未来三年中国GDP增长率区间的看法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改革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手段。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60.7%的银行家认为是经济增速放缓,58.6%的银行家认为是经济结构失衡,51.3%的银行家认为是产能过剩风险,34.7%的银行家认为是地方性债务风险,还分别有25.5%和24.4%的银行家认为是全球市场波动和房地产市场调整。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经济运行中的多方面风险正在逐渐积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并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图2 银行家对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看法

  二科技创新和经济金融改革政策受到更多关注

  在对银行家最应该关注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调查中,产业结构调整(67.5%)最受银行家关注,其次是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44.7%)和社会融资的多元化(44.5%),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也受到了43.6%的银行家的关注。相比2015年,银行家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注度有所下降(2015年73.5%),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关注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14年41.4%)。很明显,在银行家看来,中国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等各项改革发展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一些结构性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企业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一方面要通过体制创新消除制度性障碍,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调整、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未来重要的变量。

  图3 2016年银行家关于银行经营者最应关注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看法

  图4 2015年银行家关于银行经营者最应关注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看法

  在日常经营中银行家最关注的外部环境是经济金融改革政策(55.7%),其次为金融监管政策(55.5%)和宏观调控政策(53.8%);紧随其后的是风险因素,包括企业经营风险、行业性风险、区域性风险。从关注度看,银行家对于政策的关注度要明显高于对风险的关注度。**市场经济带有明显的政策烙印,这也体现在银行家对政策的关注整体大于对风险本身的关注,政策变量仍是主导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与2015年相比,经济金融改革政策成为银行家更为关注的外部环境因素(2015年第三位)。

  图5 2016年银行家日常经营中最为关注的外部环境因素

  图6 2015年银行家日常经营中最为关注的外部环境因素

  三宏观政策整体评价较高,利率市场化仍受近八成银行家关注

  与往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银行家对2016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总体评价较高,平均分为4.02分(满分为5分),比2015年的平均分高出0.1分(3.92)。其中,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得分分别为4.11、4.03、3.92和4.04分。就单项政策效果而言,产业政策的得分最低,但仍旧高于往年平均分;货币政策效果的得分最高,这与近两年来面对经济基本面变化时,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不断提高密不可分。

  表1 银行家对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评价

  为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更加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并适应资产多元化的趋势,中国人民银行从2016年起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以下简称MPA)。我国的MPA将原来单一指标进行了拓展,重点考虑金融机构的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大方面的十多项指标。这是我国央行监管理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央行更注重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以及时识别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在对新实施的MPA对银行业产生影响的调查中,有68.6%的银行家认为资本金成约束,高资本消耗业务面临较大的压力;有47.8%的银行家认为会使代持、同业投资、SPV投资等资产腾挪的可行性降低;另有44.6%的银行家认为这会制约“大资管”模式的资产配置方式;还有41.0%的银行家认为依靠同业负债来进行资产配置的发展模式受到约束;也有37.0%的银行家认为不同银行影响差异化,银行业将出现分化。

  图7 银行家对新实施的MPA对银行将产生影响问题的看法

  中国的金融改革依然走在路上,利率市场化改革仍然是银行家认为对银行经营影响最大的因素(79.8%),其次是综合化经营趋势(45.3%),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和银行业准入紧随其后,分别有37.6%和37.5%的银行家认为会对银行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图8 银行家对各项金融改革的关注度

  四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仍被看好

  受今年一季度房地产市场政策宽松影响,房地产市场热度持续上涨,全国房地产销售量创出同期历史新高。在银行家对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的调查表明,银行家对不同城市意见仍存在较大分歧。对于一二线城市,超过九成的银行家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销量和价格会上升或至少持平,不同的是大约六成左右银行家认为未来一年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销量上升占54.1%,价格上升占66.5%),而对于二线城市只有四成左右的银行家认为房地产市场会量价齐升(销量上升占36.7%,价格上升占41.8%),而对于三四线城市,有超过八成的银行家认为未来一年这些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和销量会下降或最多持平。

  图9 银行家对未来一年房地产走势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三季度以来,部分一二线重点城市陆续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政策,或将使得后期房地产销售市场承压。

  五人民币纳入SDR带来新人民币业务机遇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新的SDR篮子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在人民币纳入SDR后对宏观经济主要影响的调查中,有75.8%的银行家认为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53.9%的银行家认为会加大对人民币资产配置,增加人民币业务机会,另有51.2%的银行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有利于中资企业“走出去”。人民币纳入SDR,人民币成为继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SDR货币,人民币入篮会增加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对人民币国家国际化进程带来深远影响。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为正在受到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盈利放缓、利率市场化推进挤压利差空间等多重因素考验的中国银行业提供了难得的新增长点。与此同时,我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加频繁互动,将使我国汇率与利率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图10 银行家对于人民币纳入SDR后对宏观经济的主要影响的看法

  六“债转股”需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机制

  在经济下行,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承压的背景之下,各方力量都在积极谋求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路径,“债转股”成为重要的选项之一。在“债转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的调查中,有64.9%的银行家认为“债转股”将化解不良,降低企业债务困境,有利于缓解市场信用风险和金融体系风险;57.5%的银行家认为“债转股”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业务创新带来新方向;43.8%的银行家认为债转股可以促进投贷联动,扩大综合化经营。但也有银行家对“债转股”存在顾虑;有38.7%的银行家认为不良债转股难以大范围铺开,影响有限;35.7%的银行家认为债转股将增加银行资本金消耗。不难看出,银行家对“债转股”多元化目标实现有一定预期,但多元化的目标之间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制约关系,如何实现“债转股”多元化目标之间的平衡,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1 银行家对“债转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问题的看法

  47.1%的银行家认为债转股的主要困难是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机制,29.7%的银行家认为是操作细节和方式带来的挑战,还有22.6%的银行家认为是“债转股”过程中对企业资质的认定存在困难。债转股的重点在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化解系统性风险。如此,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才能撬动民间资金参与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才能够健全市场经济的法治基础设施建设,真正促进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因此,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机制成为本轮债转股能否成功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