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必须拥有健康的心理,而在现实生活中个别教师虐待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弄清我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我们开展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标准及对策研究》的南充市普教科研课题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摸清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为县教育局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为课题后期研究成果提供对比的依据,并为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基。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国家级贫困县--仪陇县中小学教师。我们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本县仪陇中学、金城中学、复兴中学、永乐中学、马鞍中学、金城小学、永乐小学、马鞍小学等12所中小学的367名教师组成样本(其中高中教师133名、初中教师142名、小学教师92名,女教师129名),作为研究对象。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工具
运用精神卫生界临床常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测试工具。该量表共有10个因子、90个评定项目,其中包括思维、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内容,能全面反映被试心理和行为全貌。量表采取五级评分制:无该症状反应的评1分;轻度评2分;中度评3分;偏重评4分;严重评5分。
运用“工作压力自测问卷”为测试工具。该量表20道选择题,选A得3分,选B选得2分,选C得1分,并将各小题得分相加。
2.调查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发出问卷400份,采用团体施测法,由经培训的教师担任主试,由主试向被试说明测查要求后,被试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课题主研人员确定有效问卷367份,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均数差t检验、z检验和方差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教师生活在沉重的压力与焦虑之中。
(二)结果分析
1.近1/5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其主要心理障碍是强迫症状、躯体化、饮食与睡眠、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其中发生率在4%以上的因子有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该结论也与国内许多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很多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使人的自信心下降,工作的紧张性增加,工作满意感下降。还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多数对个人在工作中的角色不清楚,因此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使躯体健康下降,饮食睡眠不好,抑郁增加。同时,工作中的人际冲突也会使工作满意感下降,强迫是工作及生活紧张导致心理压力的一种反映,教师普遍责任心强、工作强度大,常常为了工作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这显然不利于心理健康。
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导致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佳的原因可能有:一是社会转型期道德伦理等的新旧交替,使社会行为标准出现了暂时失范现象,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及教育学生的必要性,使他们对这一现象体验得更深刻;二是大幅度的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在学历、现代教学方法与技术、知识更新等方面要有全面的发展,使得教师很容易产生压力和焦虑;三是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家庭负担重;四是教师渴望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社会对教师这一群体的期望值太高,家长、学校、社会的压力,使得教师长期生活在压抑的氛围中;五是教师之间的相互竞争,衡量标准的单一化(仅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使得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六是教师的娱乐时间很少,得不到有效的放松等。
2.男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如女教师
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尤其是住房改革和医疗制度的改革,对于传统意义上担负养家糊口职责的男教师,冲击力远远大于女教师;另外,工资待遇低、住房紧张、经济困难这些生活事件很容易带入家庭,从而引起家庭矛盾,而男性又通常被认为是有责任改变现状的角色,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对男教师的影响无疑比女教师要大得多。
3. 40-49岁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说明体力心力的自然消耗、知识技能的相对滞后,会使中年教师感到不适。另外,人到中年子女成长不利,父母年迈多病,家庭住房等,都会增加一些忧虑和实际负担。并且这些教师的教龄大都在20年以上,长期单调刻板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很容易引起职业倦怠,出现情感冷漠和身体虚弱。强迫症状较突出可能与教师职业特点有关。作为教师,往往追求完美的人格,把教育作用绝对化,不给自己留有余地,无形中容易损伤自己的心理健康。
已有研究表明,40--49岁年龄段教师,主要担心的是子女问题、健康问题和住房问题,大多数学校目前都实行竞聘上岗的举措,这给教师的生存带来了压力。并且,40一49岁的教师正处于生活事件多发阶段。所遭遇的生活事件越多,尤其是负面生活事件,则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越多。
四、调查结论
1.农村教师心理趋于健康。本研究的367名中小学教师在躯体化、焦虑因子上得分高于全国成人常模,精神症状得分与全国成人常模一致,其余7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其中躯体化得分呈极显著性,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趋于健康。
2.男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如女教师。男教师与女教师相比在敌对、躯体化、强迫症状上呈显著性差异,在人际关系上呈极显著性的差异。
3.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或不显著差异。其中40--49岁年段教师心理障碍多于其他年龄段教师,说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程度不一。
4.存在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健康困惑的教师人数比例低于其他同类研究。低于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省中小学教师的抽样结果(51.23%)的32.97%;低于刘霄对中西部地区教师的调查结果(25%)的6.74%。
5.对不同群体教师心理健康的特征研究结论亦不一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课题组对辽宁教师研究的结果是:“从心理有问题教师的分布上看,小学多于初中,初中多于高中,城市多于乡村,而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另据刘霄对中西部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结论:“中西部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成人常模;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教师;40岁以上教师躯体症状、强迫症状问题较突出;40岁以下教师在人际关系方面问题较突出”。而我们研究的结论恰与国家课题组的结论相反:从心理有问题教师的分布上看,中学教师多于小学教师,男教师多于女教师。与刘霄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如男教师”结论例外)。
6.重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与教育。在新课改实施中要想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重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