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打报告的幼儿教育随笔9篇

马振华

爱打报告的幼儿教育随笔1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有孩子到我这里来报告,“老师,__小朋友裤子没有塞紧,我提醒他,他还不塞好”“老师,__小朋友在厕所里讲话”“老师,__小朋友跟人家在吵架”等等。听得多了,我就开始注意起这个问题来了。照理说,中班阶段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但是为何在大班阶段依旧频繁出现呢?对此,我对经常报告的孩子名字进行了梳理,并决定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追踪,希望找到真正的原因和对策。

  片段一:这天,孩子们在厕所里如常地盥洗,我则悄悄地躲在门边观察,不一会儿就情况出现了。嘉晔小朋友三下两下就把手洗好了,给值日生检查。小艺检查的非常认真,他仔细看了嘉晔的手,马上指出来说:“你的手没有抹肥皂,而且手很湿,没有擦干净。”嘉晔无奈的说:“好吧。”于是他又胡乱地洗了一通,结果可想而知,第二次又被值日生退了回来,于是嘉晔失去了信心,开始耍起脾气来了说:“是这样的呀,我已经洗好了。”说完不顾值日生的反对就要跑出来,值日生当然不肯,两人由此发生了矛盾。

  片段二: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分散在各个地方尽情的玩。哲哲和一凡两人一起在玩“变形魔尺”,哲哲提议来比赛:看谁变得像,一凡同意了。一番变形后,哲哲变出了一座楼梯,而一凡则变出了数字“2”,到底谁变得好呢?于是两人争吵起来,哲哲就用手去戳戳一凡的额头,一凡不乐意了,也用小手去还击他……。哲哲看自己占不了便宜,于是向老师来报告。

  片段三:午睡时,小朋友做好盥洗活动后陆续进房间。杰杰一看老师还没进房间,于是他围着小床来回的奔跑,一边跑一边还开心的笑着,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不满,于是有小朋友来向老师报告了。

  大班的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明显增强了,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的约束自己、控制自己,从而较好的遵守游戏规则和集体生活规则。但是班中总会有一部分孩子,行为习惯偏差,和其他孩子有所差距。对此我们老师要正视这样的情况,面对这样一些孩子采取了一些措施:

  1、举一反三。事情发生后,让这些孩子一起来说说事情的经过,问题出在哪里?应该用怎样的一种方法来解决是妥当的。我们知道,这些孩子还缺乏一些自我解决的能力,因此我们采取通过同伴榜样示范的方法,老师阐明道理等来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些规则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生活中举一反三,引发孩子对问题的思考,从而能较理性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和举动,从内心形成自律,学习与人和谐在一起的处世之道。当然要形成他们良好的个性,需要反复进行,坚持不懈。

  2、扩大范围。我发现:往往习惯类似的孩子喜欢在一起,而正因为这样,他们产生的矛盾或是问题也越大。我们可以要有意的帮助孩子扩大一些交往的范围,有时可以特意的在学习、运动、游戏等环节中安排,通过与不同个性孩子的接触,同伴孩子的良好特质慢慢会对他产生影响,久而久之改变孩子一些习惯。

  3、关注引导。作为教师,对这样的孩子要在各个环节给予关注,多用肢体语言来暗示孩子,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动作等,让孩子有意的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变经常打“小报告”情况。

  打“小报告”可能不是一件坏事,他是孩子成长的转折点和关键期。我们教师要善于观察,有针对性的采取策略,让孩子在环境中习得交往表达等能力,为他们今后适应新环境而提前做准备。

爱打报告的幼儿教育随笔2

  产假结束后,我被安排在小班任教。班上的一个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叫瑶瑶,细声细语,非常文静。班上其他两位教师都说她特别内向、胆小。平时,我总是向她投去鼓励的眼神,及时在集体面前表扬她的点滴进步。慢慢地,她跟我亲近起来了,她爸爸妈妈也告诉她如果有不开心的事可以马上告诉老师。对此,我感到我的付出颇有成效。

  出乎意料的是,新的问题出现了,瑶瑶开始不停地向我打小报告了。比如,晨练后,孩子们在洗手、喝水,瑶瑶不到一分钟就跑过来找我:“文文和轩轩在洗手时把水溅到我身上了。”我一了解,其实也就溅到了一两滴水珠。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在意,可瑶瑶打小报告的行为并没有停歇。这一天下来,她一会儿跑来跟我说某个小朋友在走路时碰了她一下,一会儿来报告某个小朋友做操时偷懒,一会儿又来告状小朋友拿走了她最爱看的图书……我开始招架不住了,因为瑶瑶打小报告的频率实在太高,有时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我该怎么办呢?我陷入了沉思。

  一天,我打开一位专家的微博,刚好读到这一方面的内容。专家认为,爱打小报告是四五岁孩子处于秩序敏感期、很在意大家是否遵守规矩的正常表现。我茅塞顿开。后来,遇到瑶瑶打小报告时,如果瑶瑶说的是关于别人的事情,我就不动声色地回答:“我知道了,谢谢你告诉我。”以满足她想要获得关注的需要,淡化其告状行为。

  如果瑶瑶是因为和同伴产生了很小的矛盾而告状,我就鼓励她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给予她具体的方法的指导。我还与她父母沟通,告诉他们瑶瑶的情况以及我的教育策略,以取得他们的配合。之前瑶瑶父母认为瑶瑶内向、胆小,怕她在幼儿园被欺负,所以告诉她如果被欺负,立马告诉老师。经过沟通,瑶瑶父母也意识到瑶瑶需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表示会配合教师对瑶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瑶瑶终于不再整天打小报告了,而是积极愉快地沉浸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了。

爱打报告的幼儿教育随笔3

  今天下午的离园时间我准备请孩子们玩桌面玩具,这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所以孩子们显得有些兴奋,就像是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开始吵闹了,因此我让孩子们趴到休息一会,并告诉孩子们老师会请一个小值日生给最安静的那组小朋友先发玩具,班级顿时安静下来,可是没过几分钟就有小朋友来告状说:“老师,杨彬鑫老是玩桌皮。”“老师他老是挤我,老师,他又下座位了,等等”。

  杨彬鑫小朋友在我们班是个调皮的孩子,因为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陪伴的时间很少,每天都是阿姨负责接送,这个孩子比较任性、自理能力弱,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也容易和同伴发生争执。陶泽雅小朋友跑了过来说,“老师!老师!杨彬鑫老是按我的手。”陶泽雅小朋友的手因为在暑假的时候受了伤,因此我们会注意不让小朋友碰她的手。我走近一看,杨彬鑫的小手总是没有放好,别的小朋友的小手都藏起来了,杨彬鑫依然不听话。孩子们唧唧喳喳地向我诉说他的“恶行”,这让我比较头疼。一方面这个小朋友确实调皮,另一方面他们对同伴也缺乏应有的宽容。在平时,我会引导孩子不将小手塞到桌皮下面,不用小手去“打”同伴。于是,我把杨彬鑫小朋友喊过来,同时也喊了陶泽雅小朋友:“杨彬鑫,你刚刚有没有去按她的手啊?”杨彬鑫低着头不说话。“你看看陶泽雅的手上都受伤了,你按她的手,小朋友会疼的”。杨彬鑫似懂非懂的点点头,要完全改变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不能靠一时的教育,而是靠平时在日常活动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也留意到,每当我批评调皮的孩子的时候,我问其他孩子:“为什么老师要批评他们?”孩子们都会说他们不守纪律、打人、不好好吃饭等等。长期下去,幼儿满脑子都是同伴的缺点时,会影响同伴关系。因此作为我们老师也应该反思,怎样向幼儿展示正确的处理方式。首先当同伴间发生问题时,我们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可以来找老师。对于调皮的孩子,老师要找到管理他的方法,不要心急,要循序渐进的帮助他约束自己,关注到孩子每一点点的进步我们要让也许我们应尽量不使用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的语言,如“你又这样啦?你怎么老是这样呢?”等等,避免给幼儿消极的暗示。

  在幼儿对同伴产生无意伤害行为时,教师应尽量不表现出对过失方的严厉指责和批评,而是冷静地引导幼儿复述事件的过程,找出引起伤害行为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日后应注意的事项。

爱打报告的幼儿教育随笔4

  爱打小报告的小朋友,真是令幼儿园老师又爱又恼。恼的是,他们把芝麻绿豆大的事情都夸张的不得了,让老师花费许多精力去解决小朋友之间无关紧要的“错误”与纠纷;爱的是,某些时候孩子的“通风报信”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了这些小眼线的监督,老师会更迅速的了解到孩子的状况,更好的保证他们的安全。在幼儿园,几乎每个班都有一两个爱打小报告的小朋友,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他们爱打小报告的现象呢?

  观察一:

  今天给小朋友上音乐课的时候,我正在弹琴教小朋友学唱新歌,其他小朋友学的很认真,就在这时,我听见旁边有个怯怯喏喏的声音:方方姐姐,璇璇正在玩发卡,没有跟着唱歌!”“噢,是吗?我很高兴你告诉我!那灏灏你学会了吗?”灏灏说:“我也没有!”“那老师先教你们唱歌好不好?"

  观察二:

  这天,我们刚做完早操回来,小朋友们都在自行整理自己的外套,这时灏灏跑过来对我说:“方方姐姐,你看我叠的衣服,整不整齐?”“嗯,不错,表扬灏灏,衣服叠的又快又整齐!”这时其他小朋友也相继跑过来向我展示他们叠好的衣服,我一一表扬后,这时灏灏又跑过来说:“方方姐姐,你看我叠的衣服就放在这,整齐吗?”边说着边拉我走到他的柜子跟前,“整齐!”边说着我边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观察三:

  准备午睡时,小朋友们有的在脱衣服,有的在盖被子,这时灏灏跑过来给我说:“方方姐姐,政阳他揪我的被子,还打我的手!”我走过去,抬起他的手检查了一下,“没事,你的小手还是又白又嫩的,一点也没受伤!”这时,政阳爬起来说:“对不起……”“好啦,大家都是好朋友,睡觉起来以后我们再一起玩好不好?”边说着边给他们盖好被子,这时他们也都乖乖的闭着眼睛躺着。

  观察分析:孩子们打小报告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时候小报告的内容幼稚的令老师很是无奈。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在老师面前打小报告更多的'是想让老师注意到他们,与老师亲近,以及被别人关注。但也有时候,有些孩子是在寻求帮助,特别是被人欺负后,想寻求老师的保护;有的孩子则是希望被老师看到他好的一面,给他更多的肯定。这会使他得到满足感,自豪感。

  观察指导:首先,对于他给别的小朋友告状时,我们要耐心的聆听,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随便的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尊重的、不礼貌的。不管孩子打小报告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们都要告诉孩子,很高兴他愿意将这件事与我们分享。

  其次,在弄清事情真相后,我们不急着告诉孩子的做法是对是错,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这件事,让他们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如果他们自己解决了事情,那我们也不吝啬赞扬他们,给他们一个鼓励的拥抱,或者亲吻。

  最后,让他多学会发现别的小朋友的优点。能够指正别人的缺点这是对的,但是如果能多多发现别的小朋友的优点就更好了,比如:你看小毅跌倒了,都没有哭,这是勇敢!你看雯雯吃饭又快有干净……等等。

  爱打小报告的孩子,身体其实都有很多闪光点:他们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关心班集体,而且他们做事都很认真严谨。但是,他们毕竟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会要处理一些简单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渐坚强、更加懂事。

爱打报告的幼儿教育随笔5

  许多孩子喜欢打小报告来亲近老师,向同龄孩子彰显自己与老师的关系更好。其实这是幼儿吸引他人注意的行为,也是打击别人突出自己的做法,如果不能正确加以引导,孩子会日渐形成爱揭露别人缺点以满足自己的自负心理。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好预防工作。从孩子入园开始,老师必须尽可能的给与每个孩子大量个性化的关注与鼓励,让每个孩子都意识到在老师心中他是特别的、被爱的。我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为:

  1、在小朋友中间引导他们表扬自己的同学,可以一天集中表扬一个同学,让每个小朋友都来说一下他的优点,他为其他同学做过那些事,以此来增加孩子之间的相亲相爱,一个月下来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表扬,获得了老师的关爱。

  2、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帮助他人的小朋友一定的得到感谢与奖励,做错事情的孩子要学会道歉,受到委屈的孩子要得到安慰,旁观的孩子必须学会宽容而不是借题发挥。这些美德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养成的,老师要用直接的、形象的方式进行,例如发小红花,老师带头表扬。

  3、对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不予理睬。孩子的这些行为就是为了唤起老师的关注,如果老师给与过分的关心,下次就不只是一个孩子来打小报告了,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受关注的,“我说的话老师都相信”。对那些特别热衷于此事的孩子,老师必需及时加以适当的批评来规整孩子的言行。当然最好是与家长一起,学校家庭双方共同努力,跟孩子角色互换,让孩子体验被告状的心理感受,促使孩子认识的自己的行为会带给他人伤害

  3至6岁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在学校里对老师的依恋十分强烈,他们渴望成为世界的中心,自己的言语行动都能得到老师的关注,成为老师心目中的乖宝宝,所以他们会极尽可能的表现自己,当寻不到合适的方法时,打小报告就成了一种沟通媒介,他们认为自己会因此增加在老师心目中的重要性。

  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尽量做到公平做到对待每个孩子,给与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爱打小报告不是问题,其背后隐藏的信息才是关键,对此,我们老师一定要合适引导,帮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爱打报告的幼儿教育随笔6

  班里有个叫琦琦的小女孩,聪明伶俐、活泼开朗,而且爱唱爱跳,就像一只小黄莺,十分活跃,深受小朋友的喜爱。琦琦很有能力,常常组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下课后还会主动帮老师收拾玩具。但就是这么一个老师和小朋友都很喜欢的女孩,却有一个连老师都有点儿“犯怵”的习惯——爱打小报告。

  琦琦对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似乎很敏感,小朋友一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她就会马上跑去告诉老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打人,一会儿又说那个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把图画贴反了,一会儿又说那个小朋友把桌子弄脏了……

  琦琦妈听说自己的宝贝在幼儿园经常告小朋友的状,很担心这样时间长了,琦琦会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也担心琦琦太过傲慢,反而不利于她今后的成长。

  在幼儿园,几乎每个班都有一两个像琦琦一样爱打小报告的小朋友,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他们的状告行为呢?

  她的心思:

  1、渴望被关注。很多时候,宝宝打小报告的目的并不是让老师惩罚其他小朋友,只不过是想借机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罢了。宝宝很喜欢被别人关注,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宝宝在家时,父母长辈都是以他为中心,在幼儿园时,他同样想借助老师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中心地位。

  2、关心班集体。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爱打小报告的宝宝,身体都有很多闪光点:他们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关心班集体、富于正义感,而且他们做事普遍都很认真严谨。从这个角度看,宝宝打小报告其实都是出于善意。

  3、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宝宝还很小,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不知道该怎样解决。虽然宝宝打小报告的方式欠佳,但却是他们想出来的一个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毕竟老师是一个班集体中最权威的人物,遇到问题找老师解决也很正常。

  解决方法:

  1、别太以他(她)为中心。现在的家庭,宝宝从出生起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围着转,俨然成了家里的“小太阳”,这样很容易使宝宝形成依赖思想。对于过于依赖别人关注的宝宝,在家庭生活中,不去特别关注他(她),或许是个好办法。可以不用每次都陪他(她)玩游戏,而是让他(她)学会自己待一段时间。要教育宝宝,宝宝有自己想做的事情,爸爸妈妈也有啊,如果宝宝只顾自己,那爸爸妈妈的事情就没法做了。

  2、引导他(她)自己解决问题。当宝宝打小报告时,应该引导他(她)先自己解决问题。爸爸妈妈可以在家里和宝宝一起玩模拟告状的游戏:比如爸爸把图画贴反了,可以引导宝宝帮爸爸正过来;爸爸把桌子弄脏了,告诉宝宝,可以提醒爸爸注意,并跟爸爸一起把桌子擦干净,而不是向妈妈告状。这样,宝宝可以学到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还要让宝宝体会到,这样解决问题的效果要好于打小报告。

  3、给他(她)一点小挫折。有些宝宝能力很强,在同龄小朋友中很强势,他们像“小大人”一样,总觉得自己比其他小朋友优秀,做什么事都喜欢指挥别的小朋友,这样的宝宝很容易形成骄傲心理。我们知道,在宝宝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永远是第一、永远强势,这样的宝宝一旦被别人比下去,往往会遭受很大的心理打击,不利于其成长。对于这样的宝宝,家长可以在家庭生活中有意给他们安排一些比较艰巨的任务,让小困难不时挫一挫他们的傲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其实跟别的小朋友一样,也有做不来的事情。

  4、让他(她)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能够指正别人的错误当然不错,但如果能多多地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就更好了。对于爱打小报告的宝宝,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当着他(她)的面夸奖别的小朋友:小唯真乖,妈妈来接她晚了,她都不哭;豆豆真懂事,知道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的小朋友玩……宝宝也能做到吗?

  家长要教育宝宝,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和优点,宝宝要多学习其他小朋友的优点,对于小朋友的缺点,也要尽量包容,要学会处理与小朋友之间的矛盾,不能只知告状。

爱打报告的幼儿教育随笔7

  小雅是班上爱打报告的孩子,大都是芝麻绿豆的小事,比方说有一次她说瑞瑞抠鼻子,还有次说豪杰打人,等等这样的事。

  这件事使我知道孩子们爱打小报告有各种原因,有的时候小报告的内容幼稚的令老师很是无奈。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在老师面前打小报告更多的是想让老师注意到他们,与老师亲近,以及被别人关注。但也有时候,有些孩子是在寻求帮助,特别是被人欺负后,想寻求老师的保护;有的孩子则是希望被老师看到他好的一面,给他更多的肯定。这会使他得到满足感,自豪感。

  我们所能做的是首先,对于她给别的小朋友告状时,我们要耐心的聆听,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随便的敷衍,这样对孩子是不尊重的、不礼貌的。不管孩子打小报告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们都要告诉孩子,很高兴她愿意将这件事与我们分享。

  其次,在弄清事情真相后,我们不急着告诉孩子的做法是对是错,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这件事,让他们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如果他们自己解决了事情,那我们也不吝啬赞扬他们,给他们一个鼓励的拥抱,或者亲吻。

  最后,让她多学会发现别的小朋友的优点。能够指正别人的缺点这是对的,但是如果能多多发现别的小朋友的优点就更好了,比如:你看尤尤跌倒了,都没有哭,这是勇敢!你看昕昕吃饭又快有干净……等等。

  爱打小报告的孩子,身体其实都有很多闪光点:他们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关心班集体,而且他们做事都很认真严谨。但是,他们毕竟已经长大了,应该学会要处理一些简单问题,这样才能使他们逐渐坚强、更加懂事。

爱打报告的幼儿教育随笔8

  “老师,李树祥又抢我的玩具了,浩浩又抓我的脸了!”不用猜,这又是我班的张静文在打小报告了。每当听到这些,我心里总是特别烦。因此,我不太喜欢爱打小报告的孩子。

  可是,今天发生了一件事,却让我对张静文小朋友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今天下午离园时,小朋友们陆续走出活动室,突然,静文大喊一声:“老师,你看李树祥!”我回头一看,吓出了一身冷汗,只见李树祥双手抓着楼梯扶手,两脚在半空中乱蹬,真危险!我赶紧跑了过去,把他从楼梯扶手上抱了下来,那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一场意外伤害事故避免了,我转过头对张静文说:“好孩子,老师谢谢你!”此刻,我的耳边又响起了一个个小报告,我忽然觉得这些小报告不能忽视,因为它为我提供了真实鲜活的教育素材又为我敲响了警钟,同时这也是孩子们关心他人的表现,所以,我决定以后要多留心我班的“小报告”。

爱打报告的幼儿教育随笔9

  小磊在升入大班后,爱打小报告的毛病还是一点也没有改,周三到了卫生大扫除的日子,我在忙着擦桌子……小磊又来打小报告了,我在一旁忙没有理他,他见我没有理他就回去了,谁知从那次之后他就没有再打过小报告。

  其实,小磊爱打小报告的原因就是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对于表现欲很强的孩子来说这种不理不睬的教育方式很有效,孩子打小报告时如果你表现得很在意,他就不会就此罢休,因为他的“小阴谋”得逞了!反之,如果你不理不睬,他就不会再用这种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了,因为他们知道那根本没有用,但不理不睬并不代表不理睬、疏远、隔离等‘冷暴力’对待方式。

  用关爱的语言感化孩子的心灵,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的父母,若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因材施教,关注好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