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目的
依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我们对全镇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的开设、体育艺术群体活动的开展、场地设施、器材、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旨在全面分析我镇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采取的促进策略与措施,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艺术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调研对象及调研方法
(一)调研对象
各中小学、教学点
(二)调研方法
1、问卷法:
调查体育艺术教师师资队伍状况;经费投入;未来7年发展规划。
2、访谈法:
与体育、艺术教师、校领导、办事处教研干事及学生面谈。
3、观察法:
看档案资料;看场地、设施设备;看器材
三、调研综述
(一)我镇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发展成绩
1、开齐开足了课时,严格组织管理
根据调查发现,全镇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教学管理的依据完全来源于上级下达的指导性文件,各校体育艺术工作由校长亲自负责,下设由主管副校长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安排和实施。各校均开齐开足了体育艺术课时,并把体育艺术活动在学校工作计划中做了细致认真的安排,并得以落实,组织领导与管理体制健全。
2、因地制宜落实群体活动,竞技成绩、艺术成果喜人。
其中全镇各校积极开展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了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校“两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克服场地、器材、经费的限制,因地制宜搞好学生群体活动,做到有时间保障,有训练内容、方法,有训练记载,充分调动了义务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以体促智,以体育美,以体育乐的目的。“课外一小时锻炼活动”开展率达100%。
在各校体育艺术兴趣小组及运动队训练达98%,俱乐部式的体育艺术教学法模式营造了生动、活泼、友善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集体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各校坚持举办1—2次春季或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展月或季体育艺术活动,如“三大球”、“三小球”、广播操、拔河、踢毽子、歌咏比赛、美术作品展等小型多样的比赛活动,在参加各级体育、艺术比赛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体育艺术教育设施简陋,但成果喜人。
3、体育艺术教师素质迅速提高,稳定教师队伍
积极响应国家、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争取指标先后组织体育艺术教师到武汉等专业培训机构接受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为体育艺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创建平台,落实体育教师服装等有关待遇,并在评先晋级中优先考虑。真正提高体育艺术教师地位和待遇。
(二)我镇学校体育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体育艺术教师地位不高,编制不足。
调研中发现,我镇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教师人均每周上课在14—18节不等,但额外工作量大,按照21世纪课改的要求,义务教育学校1—2年级小学体育教师应该保证每班每周4节体育课,其它年级3节体育课。目前体育艺术教师编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村小师资严重匮乏,学生只知道上体育课就是玩。
从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看,中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仅占5%,而高级职称为零。从社会舆论看,虽然近年来反复提倡提高体育艺术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可实际落实还是远远不够,存在的差距还很大,轻视体、音、美和对体育艺术教师的偏见依然存在,多数学校在评先评职时不能够考虑体、音、美学科的特殊性和艰苦性,晋级评优存在偏重文化课教师的现象,体育艺术学科教师评高级职称更是可望而不可及,部分体育艺术教师被迫转岗或下海,造成体育艺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
2、资金投入不足,场地、设施失修。
义务教育经费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由于经济比较落后,财政困难,尤其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学校体育艺术不能很好开展。调研发现,许多学校体育艺术经费所占比例不到学校教育经遇的1%。有的学校每年甚至零投入。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艺术工作不够重视,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等、看、靠的思想,没有积极主动地想办法给予解决。
部分学校体育艺术场地设施建设不够科学,部分设施被占用,体育艺术设施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由于养护不善,大大降低了器材设施的使用寿命,致使器材频繁损坏,甚至报废,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春、秋、冬多风季节,各校体育场地扬尘现象严重,很大程度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给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隐患。
(三)促进体育艺术教育持续、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措施建议。
1、加强体育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狠抓师资培训。
对于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体育艺术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新时期学校体育艺术的开展给体育艺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和艺术,更要有突出的学识和引人注目的人格风范,还要充分认识学校体育艺术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法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求知精神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因此必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加大体育艺术教师培训的力度,教育部门应把体育艺术教师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一方面要抓住“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的培训工作,制定政策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我镇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形式,对现有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开展本校教学改革试验、校际相互观察、交流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派出部分兼职体育教师和有兴趣的富余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培训和函授状大队伍。提倡校际之间教师相互聘任。促使他们更新知识,增进专业教学能力。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使体育艺术教师享受与其他教师相同的待遇,改善工作、生活条件,调动积极性,稳定体育教师队伍。
2、不断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办学条件。
要严格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件》中规定的体育经费,努力达到全国平均,在经费的使用上,每年应有大致的固定比例,切实解决有些领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计划但难以落实的问题。
在教育经遇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为学校体育艺术经费增加创造了条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不断加大对学校体育艺术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也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经费,迅速改变学校体育艺术遭遇严重短缺的局面。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学校体育艺术场馆设施不被侵占,不断完善学校体育艺术活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配置,从制度上保证学校体育艺术工作的正常运行,创造一个卫生、安全、整洁、舒适的现代化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翠绿的草坪、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运动场景中,去奔跑、去跳跃、充满生机和活力地成长发展。
3、重视群体教育,促进良好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氛围形成。
实现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仅重视体育艺术课程教学而且还应重视群体活动和兴趣小组的训练等群体教育,坚持每年举办两次田径运动会制度,积极组织“六一”、“五四”、“元旦”及“三八”师生体育、艺术汇演活动。因此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校的群体活动。建立青少年业余体育艺术俱乐部,组织多种运动项目的课外训练运动竞赛,并以“体育与艺术”“积极生活”为主题,有计划的开展体育艺术节等活动。建立群体教育的评估标准,把体育艺术群体活动作为对学校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要从提高学生的体育艺术认知水平、体育艺术素质、体育艺术能力和意识着眼,构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新体系。将体育艺术教育的实施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课内、课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采用教育部门、体育艺术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多边互动的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氛围。
4、加大体育艺术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力度。
其中体育艺术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为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艺术的目标,国家教育部把体育课改变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是我国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面临新的教育观念、新的环境、新的要求,体育艺术课程必须加大改革和建设的力度,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修订体育艺术课程计划,使体育艺术教学体现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教学内容要多样化、弹性化符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艺术实践能力和体育艺术素养,使学生的终生体育艺术思想形成和发展。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间互动为原则,改革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的体育艺术教学环境。
20xx年,我率领教研中心主任肖贤、副主任李立强等一行5人对区属各校(园)的教育科研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项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学校的专项汇报,组织了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基层教师的心声。调研中我们分别针对每所学校教育科研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并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中肯、专业性的建议,给学校指明了方向,拓宽了科研工作的思路。
一、调查目的
进入新世纪,教育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在一个区域内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需要研究,大到教育发展战略,小到课堂教学的改革,都要在调查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区域教育科研建设已成为推进区域教育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对东湖区的教育科研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为充分了解本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的研究、培训和管理模式,使教育科研工作更加务实,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发现其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整体推进全区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客观的依据。
本次调研,普选了全区20所学校(园)(九年义务教育学校6所、小学1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所)为对象,采用材料汇报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围绕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认识、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看法、“九五——十五”期间开展教育科研的情况及“十一五”期间承担课题研究的现状、学校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等问题与各校(园)领导进行了座谈汇报;就个人教科研的体验、开展课题研究的经历和参加教育科研培训情况在教师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调研内容
此次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
1.了解目前全区教育科研现状(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2.对学校教育科研所涉及的体制、机构、运行机制、研究方法、现代技术、专业引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知识管理和生态环境、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教育科研成果的评选与奖励方法等作较全面的调研。
三、学校教科研队伍现状
对教师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执教年级及所教学科情况。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1.科研骨干队伍年轻化。
通过调研数据,我们发现:
从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来看,所调研学校的科研骨干队伍偏于年轻化,平均年龄不到31岁,各个年龄层教师呈现梯状分布,也相对比较均衡。这样的队伍结构,对于老、中、青教师间的教学经验的传递、对于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有积极的意义。年轻教师的比例高一些,对于推动教育科研进程是有利的。因为他们顾虑少,接受信息快,年富力强,是东湖教育科研的新生力量。
2.职称水平良好,教师富有教育教学经验。参加问卷的教师中,有高级职称(中学高级)的4人,占总人数的2%;中级职称中一2人,小高86人,占总人数的46%;初级职称中二7人,小一63人,小二10人,占总人数的42%;无职称青年教师20人,约占总人数的10%。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但职评与教师教育科研水平的相关性不高。
3.从所教学科来看,语文教师97人,占总人数的50.5%;由此可见,在教育科研队伍中,语文教师居多。数学教师44人,占总人数的22.4%;综合学科教师占总人数的27.1%。在综合学科中,又以英语学科教师居多,说明在综合学科中,英语教师还是具备一定的教研科研能力的。
4.从任教的年段情况来看,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初中教师,在小学中,以四、五年级教师为多。希望在教育科研方面要诱发初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四、学校教科研情况分析
1.寻求合作。
要把一种理念、一种方案付诸于实践,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总结、提炼、推广,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既要有学校管理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还需要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建立合作的研究群体,保证学校教科研的健康发展。东湖区教育科研的多年实践表明,寻求三个结合,是建立乐于合作研究群体的有效载体:一是基层学校与教研、科研机构的结合;二是基层学校教师(实践)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理论)结合;三是学术因素与非学术因素(特别是利用当地人力资源)的结合。通过这三个结合,既发挥了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教研、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科研员所具有的理论和信息优势,也发挥了基层学校、特别是一线教师所具有的实践方面的特长。
尤其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好江西本土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资源,博采众家之长,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避免走歪路,是合作研究群体有效运作的关键。东湖区近几年来所取得的比较重大的科研成果,均是这三者有机结合、有效运作的结果。
2.明确意识。
把科研工作摆在“先导”的位置,是大部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共识。各校领导都明确地认识到了教育科研是区域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全体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座谈会上,不少校长都谈到要依靠教育科研更新观念、提升专业水平。如,育新学校向科研要质量,不仅是学校的观念,更成为全校教师的共识。学校形成了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科研为主线、以课题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立足课堂教学带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邮政路小学一直坚持以“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显校”为治校方略。百花州小学以创建科研教师队伍、学习型校园文化为目标,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绩效显著。豫章路小学作为名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积极打造科研型、学者型、管理型三类骨干教师群体。
3.保障经费。
多数学校能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于开展教科研工作所需的财力、物力,给予有力的支持。如,对人员培训方面舍得投入,在教科研活动中分批派实验教师外出学习。使立项课题能按期保质完成,同时也促成了课题管理的规范。
在192位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有65位实验教师参加过1-2次的课题专项培训,25位实验教师参加过3-4次的课题专项培训,83位老师参加过6次以上的培训。只有19位老师没有参加过课题专项培训。
4.夯实校本。
在与各校的座谈中了解到,学校普遍认为培训教育科研人员是至关重要的一部。据座谈与问卷得知,教科研教师参加课题专项培训情况,其中国家级27人次,省级50人次,市级57人次,区级53人次,校级65人次。其中国家级培训中有部分属民间团体,校级培训占多数。
5.落实制度。
为确保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制度建设方面,不少学校力求从学校发展的需求出发、逐步完善,将教育科研工作制度、教育科研管理条例、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制度等一一列入学校章程。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的积极性,使课题有序规范地开展,有些学校还制定了一些相关制度和措施。如,育新学校在课题研究中力求做到“一个建立(课题组)、一个严格(考核与奖励制度)、一个确保(资金)、三个突出(科学性、规范性、群众性)”。百花洲小学的“两评两选一奖励一评价”激励制度使课题发展得到有力保障。邮政路小学制定了《课题研究成果奖励制度》。豫章路小学制定了内容详细的课题《同伴互助》活动考评条例。城北学校制定了《课题组考核激励制度》,将课题研究与职务聘任挂钩。右营街小学的“课题实验工作奖励条例”明确规定:课题组优秀实验教师在学校评优、评先、晋级、聘任等方面享受优先待遇。课题管理人性化,激励机制的健全,大大推动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和可持续发展。
6.扎实工作。
(1)从调研资料显示,目前,全区各校(园)都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校校有课题。如育新、邮政路、豫章路、百花洲、滨江等学校在原有诸多的“十五”教育科研课题顺利结题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而百花洲小学由一个大课题辐射出十个子课题,课题涉及的面广,参与的教师多,使科研深入到年级组、深入到普通教师当中,在全校营造了浓郁的科研氛围,众多教师在科研中专业素养得到了发展。
(2)各校对教育科研工作有整体规划,大部分学校的课题组在学期初能认真制定计划,科学安排活动内容,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好阶段性总结,如育新、豫章、邮政路、百花洲、滨江、向荣、凤凰坡、东幼、青桥等。有的学校注重了对资料的规范管理,分门别类归档。滨江学校在开展课题研究中不仅能扎实地去做,更重要的是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做研究,重数据、重过程、重提炼,显示了实验教师较高的科研能力。
(3)大部分学校能定期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教科研活动坚持以校本研训、校本研究为导向,重在日常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的个案研究、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研究,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结合起来,活动形式有专题研讨、观课评议、科研讲座、成果交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等。调研中发现不少学校科研特色鲜明,形成了良好态势。如豫章路、凤凰坡、培智、向荣等学校在实验中能结合本校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凤凰坡小学能根据学校生源状况,开展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课题研究,被评为省级重点课题,课题进展扎实有序,有效实现育人与办学双赢。有些学校能结合课题开发校本课程,彰显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如向荣小学结合校本课程《诗歌教学》,开展了学校诗歌教学文化特色展示活动,在全区乃至全市产生了轰动效益。
五、东湖区教育科研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素质的熔炉,是使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名师和专家学者的必经之路。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区教育科研发展不均衡,现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
1.人员层面:
(1)科研培训措施有待于加强。
从调研情况来看,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均有待于提高。学校要搞好教育科研,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校要根据承担的课题情况,积极开展科研培训,采取“分批培训”的办法,开展“青蓝工程”的科研培训方法。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作为重点,以提高创新型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点带面,以面辐射全校教师,让老师尽快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
(2)领导认识不够到位。
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学校教育科研发展不同。一些教育科研氛围浓厚的学校,发展势头猛,工作水平提升也很快。如南昌市育新学校在校长的带领下,主动联系专家,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的实际,从“八五”期间就开始确立了研究课题,通过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使课题研究的过程同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在实践中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研究成果被评为中央电教馆、中央教科所、省市电教馆、教科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的知名度也大幅提升。但也有部分学校领导表面重视科研,却没有切实深入到教育科研一线,没有主动寻找专家支持,难以找到切合学校实际的研究课题,搞教育科研或流于口头或只是教育科研专干的事,因此,教师积极性不高,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3)教师缺乏科研意识。
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教师缺乏一定的科研意识。
据数据分析,40%的教师曾参与课题研究。60%的教师没有搞过课题研究,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怎么研究”,对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多,操作层面的科研方法、技能更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片空白”;绝大部分教师不了解“课题研究方案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可见,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必要性,也有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开展教育科研的知识和方法,使他们想投身于教育科研,却难以进入。
2.操作层面
(1)课题多杂泛滥,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各校课题很多,但杂,哪类都有。有的课题的选择缺乏科学、规范、有效的论证,选择的课题往往过大,超出了学校的'能力范围,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影响了实验的深入开展和实效的取得。有的定位不明;有的选题太广,研究范围太广;有的思路狭窄、内涵有待拓展;还有的课题研究内容笼统,目标不明确,面面俱到,往往没有重点,实验成果出不来。有些学校在某项课题研究中,完全充当了“替人打工”角色。如有不少学校承担了《同步教学》课题,实验教师只是为完成输送资源的任务,并未做其它研究和思考,没有达到该课题总课题组的研究目标,失去了进一步升华的机会,很可惜。其实利用网络共享、交互的大量资源,是有许多文章可作的。
(2)科研机制不全,制度不完善是影响教师科研自觉性的客观因素之一。由于科研管理的力度不同,学校教育科研发展不同。教育科研发展迅速的学校,教育科研分工明确,参加课题的领导、老师都知道自己的项目任务,如百花洲小学。而有些学校由于分工不明确,或分管教育科研的领导人事变动,科研管理有些混乱。似乎大家都在做,但没有人主管,所以造成问啥似乎都知道,却说不明白;材料都说有,就是拿不出手。还有些课题研究队伍不够稳定,研究人员的结构不够合理,专业人员培训未跟上,致使实验效果受到影响。
(3)缺乏严谨的科研态度,科研氛围不浓,影响了教师科研的自觉性。许多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相关理论知识,不能规范地、科学地进行教育科研。如大部分课题实验缺少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使课题的信服力减弱,而这是典型例子替代不了的。而有的有调查问卷,但没有进行分析;有的设计不科学,分析不深刻,思考的对策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特点;有些学校在课题进展中,过程性资料归档不规范,不齐全;还有的学校在实验中存在浮躁心理,急于结题,取得所谓的成果,至于实验任务是否完成的有效等问题考虑不够。调研中,我们对20所学校的192位教师进行了有关教育科研方面的问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老师大部分对学校原有课题了解不够。有的学校的老师对学校原有课题名称的填写不正确正确。大部分参与了“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教师对课题名称、级别选择正确,但部分学校参与问卷的个别老师因为没有加入“十一五”期间课题研究,没有填写。
(4)科研能力急待提高,缺乏专家引领和技术支持。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培训缺乏,理论与专家的指导不够,制约了教师科研水平的发挥。实验老师文科占多数,所以课题的质性分析较强,量化分析欠缺。
六、今后教科研工作的几点思考及对策建议
根据此次调研,对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1.促均衡,谋发展
一个区域范围内的教育科研均衡发展并不是要求同步发展,而是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多样性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均衡发展。就东湖区而言,要实现教育科研的均衡发展,当前应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更新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在正确的科研观念指导下,才会有正确的教育科研行为。必须强调,中小学搞教育科研一定要有课题,因为课题是教育科研最基本的“细胞”,特别是开展科研活动的起步阶段,学校应该挖掘影响本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形成学校的“龙头课题”,通过“龙头课题”的研究,全面带动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进而形成学校良好的教科研氛围。
但是,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决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要逐步拓展到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开发、学校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兴校”、“兴教”、“兴师”的助推器。
二是稳定队伍。区教研中心作为一级科研机构,不仅应该拥有专职的教育科研人员,指导基层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组织科研培训、完成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任务等等,而且应该逐步形成高学历、专业化发展的教研队伍。以促进教育科研向纵深发展。
学校教科研负责人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带头人,是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实际组织者和操作者,频繁更替,尤其在课题研究周期内的频繁更替,会影响、甚至终止课题研究的进程,不利于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教育科研管理条例中,是否可以增加相应的条款,如:学校教科研主任最短任期为3年,保证学校教科研主任队伍的稳定和水平提升。
三是加大投入。开展教育科研需要经费的保障,教育行政部门除了继续争取外联相关部门的支持,将课题纳入当地有关部门计划项目之中,争取项目和经费支持外,自身也应该有专项科研经费。
2.提高认识,强管理
领导对教科研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发展。领导不能回避教育科研,要从推动学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来考虑新的工作方式。以科研促教研、以科研促发展,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各校领导要静下心来思考,因校制宜,推进“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调动更多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的积极性,不要使老师们都跟着校长的思路转,要让老师们更多地承担责任,自主思考,自选路走。
3.区域培训,带骨干
区进修学校和各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重视专家的引领和理论建构,切实加大对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力度。学校要充分认识到越是在关键时期、转型时期,越要积极通过科研之路把教师引向幸福之路,消除倦怠感。要通过加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科研素质,为教师的终身发展谋算。
4.扎实研究,重实效
课题研究要严格按照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进行操作,要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数据的搜集、分析,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对比等。申报课题时要力求突出权威性、学术性,要加强与教育科研专门机构的挂钩。我们还要充分意识到,开展教育科研不在于学校大小,只要选准富有时代性,针对性的课题,小学校同样可以在教育方面走出成功的路子,(凤凰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自身找到发展的机会。
5.建激励机制,促持续发展
在政策措施上,把教科研与学校评估督导结合,把教育科研列入评比、评职称、考核的内容,提高学校教育科研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才能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6.可持续发展
在区域范围内如何使教育科研保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要实现区域教育科研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以点带面、区域推进的策略。
首先,东湖区今后应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各种层次的课题研究,鼓励校际合作研究,在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科研基础上,整合区域优势,注重区域推进解决全区教育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其次,加大优秀成果推广的力度。目前,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优秀科研成果的推广,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近年来,东湖区取得了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优秀成果,对这些成果推广、深化研究,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因此,建议在成果推广这一课题上进行探索,包括成果推广的模式、机制、策略等等。有必要强调,从一定意义上说,优秀成果的推广,是一种行政行为,需要行政领导牵头,才能顺利推进。可以建立“教体局——教研机构——学校”三级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网络,教育局主要抓好领导、决策、调控;教研机构抓好宣传、指导和评价;学校则着力抓好优秀成果的应用和反馈。多方力量的有机整合,确保优秀成果的推广应用落到实处。
第三,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时,必须摆脱狭隘功利主义的羁绊,克服科研为获奖的错误倾向。必须从本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致力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根据学校教育科研的原有基础,采用不同的策略,科研基础好、氛围浓的学校,可以在原有优势研究项目上挖掘、创新,寻找新的研究点;科研基础薄弱的学校,先找影响学校全局的问题,逐渐转化为学校的研究课题。在学校教育科研过程中,还必须建立有专家和教师组成的合作研究群体,重视专家的引领和理论建构,但同时也不能走入误区,完全依赖专家,毕竟学校教科研的主体还是教师。
东湖区的教育科研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居危思安,通过寻找问题,以促进今后更大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本次调研的目的所在。我们相信,东湖区的教育科研工作在后续的“十一五”末期乃至“十二五”期间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一、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起步最早、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塑造了一个人个性、品德、修养、爱好、才能等,对促进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质量,也决定着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本次对本地区的学生家庭教育情况的调研,将有助于家校的相互配合,提高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二、地区现状分析
我校地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沟口办事处,距离城区较远,学校服务范围4平方公里,人口9千人,本地主要经营果园和农产品,经济产品比较单一,被规划为防护林带。随着城市化进展的加速,本地区人口逐渐减少,有75%居住的是老人,还有一些是租地种粮和租果园的,隔代教育、单亲家庭是这一地区家庭的特点。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对象主要为小学二至九年级学生的家长,发出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
四、结果与分析
对问卷所得资料进行了定性分析,再结合访谈所得的材料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家长的学历来看: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亲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我校学生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大专文化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1.55%;父母亲是高中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5.1%。父母亲是初中以下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83.35%。
(二)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家庭收入不容乐观,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约占68.65%,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的约占26.74%,家庭经济状况很差的约占4.61%。
(三)从家长的教育观念来看:几乎所有的家长关注的是孩子的品德教育,其次是身体健康,再次是智力开发。家长的教育观念有所转变,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从“投资让孩子课余参加培训”来看,小学家长比较重视“唱歌、跳舞、美术”等,而初中学生家长比较重视“文化课补习”,从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满意看,小学学生家长满意程度较高,而初中学生家长满意程度较低。
(四)从家长的教育内容来看:还是重视书本知识,课外阅读书籍极少,但从“您孩子经常做的家务”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在“扫地倒垃圾、洗衣服、做饭”方面做得比较好。
(五)从家长的教育方式方法来看:大部分家庭民主氛围较浓,从“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采取的教育手段”来看,大多数家长都是“谈心”,“责骂、打罚”较少。从“您教育孩子最大的烦恼”来看,“孩子个性强,不听话”较多,其次是“没时间”。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有很大改善。
五、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责任观念仍然落后
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教育孩子就属于学校的事了,培养和教育好孩子是学校的应尽之责。近些年,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就不闻不问了。特别是到了高年级,有些家长从来不到学校或向老师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连家长会也不来参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老师是谁,对孩子学习情况就更不清楚了。家长不关心在校子女的表现,,有些家长还习惯替子女说话,庇护孩子的缺点和错误。部分家长与学校缺乏配合和协调,致使学校教育成效减弱。
(二)家长不主动与学校的联系
被调查的老师均表示,目前家长与学校联系的较少,很多家长不主动与老师联系,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思想状况。目前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有些家长还不一定到,来的家长大多数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二是班主任老师电话联系,有的以没时间为理由拒绝来学校。三是教师不定期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多数学生家中没有家长在家。
(三)家庭缺失家教知识不足
从我校学生家庭结构变化看,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多元化,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家庭的主流格局,还出现了较多的流动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多种类型的家庭,家庭的缺失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困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良好夙愿仍旧是每一名学生家长的共同心声,当家长发现孩子做错事情,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会严肃批评教育,但总感现在的孩子不服管、不听话,所掌握的家教知识不足,远远满足不了目前家庭教育的需要。
六、建议和对策
(一)家庭层面
社会在发展,竞争在加剧,家长应把子女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每一位家长都要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要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要过分依赖学校,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起到一个榜样示范作用,并且积极主动寻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点,培养身体健康,人格健全,习惯良好的好孩子。
(二)学校层面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教师的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养。改变家长会形式,制定家长学校章程和考核办法,落实好家长学校的任务。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研究指导要跟上形式的发展。要创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密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三)社会层面
政府应加强社区家庭教育的管理、研究和考核,举办家庭教育学校,落实家庭教育经费,配备家庭教育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进一步加强家庭、学校、社区的合力,形成时时处处教育的网络格局。
一、我校教育教学的现状
近些年来学校以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突破,坚持“学习、改革、发展、提高”的办学思路,坚持“立足人本,注重校本,为教师成功搭台,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唱响了“教学质量是从教之基,立校之本,扬校之根、发展之源”的主旋律,保证了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有所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我校教育教学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管理不规范、不细致
教务处忙于上传下达,对教学研究管理不深入,教学管理措施不完善或未落到实处,教学管理不规范、不细致、不科学,属“粗放型”。部分教师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能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差异发展的要求。
(二)学生两级分化严重
我校生源复杂,覆盖面广,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层次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教师变动特别大。虽然实行了136910工程,但总还是“青黄不接”。骨干教师群体相对薄弱,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缺乏高层次的专业引领,新教师的成长需要专业发展制度作保障。
(四)部分课堂效率低下
部分教师向40分钟要质量的“有效教学”意识不强。课前准备不足,教案简单,对教材拓展不够,补充不足,挖掘不深;课中教师包办代替多,师生互动少,联系学生实际少,有效训练的时间和内容不足,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差;课后学生练习量不够,教师辅导不到位等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
(五)教学基本条件急需继续改善。近几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学校教育教学条件虽大为改善,但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图书室、实验室以及实验器材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目前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基本框架已经完成,但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制度相对较少,仍然停留在限制、约束与管理的阶段。
(七)教科研没有实效性。教研与教学不够紧密,公开课与平常课两样上,差距较大;老师静下心进行教研的心态不够成熟。
(八)对写字课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书写习惯较差。
(九)超级大班现象严重,致使老师超负荷运转,学生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影响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
(一)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建设(包括制度执行)有待加强。
目前我校教育教学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是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制度空白的地方,需要立即建立健全。另外,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制定出来了,但是在工作中,常常碍于人情面子,执行打了折扣,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因此,制定出来的制度急需加强执行力。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我校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教师的勤变勤换严重影响了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会议、活动太多,老师疲于奔命,心理压力大,没有职业幸福感。
(四)学生朗诵能力较差。晨读时间不充分,学生到校后大多在进行清洁大扫除,白白浪费了一天的黄金时间;课堂上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读。
(五)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不符合农村小学学校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有些课没有设备、没有教材,老师又没有太多的精力充分准备,学生收效甚微。
(六)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创造适应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配套条件,否则谈质量提升也只是一句空话。然而,目前我校基本建设尚未完成,对于教育教学的投资力度较小,特别是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这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
(七)超级大班现象严重,教师压力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对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德治、法治、情治”相结合,增强师生的幸福指数。
在学生层面上,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先”的理念。校园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感受人生幸福的空间。教师在学校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校园应该成为让教师感受职业成就和生存幸福的场所。对老师既要注重“用”,更要注重“养”。在“用”上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在“用”中实现教师的职业成就;在“养”上积累教师的精神财富,在“养”中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
(二)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和谐、进取,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职工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增加培训经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满足受训者的不同需求,激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自觉性。二是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岗位自学,建立严格的教师继续教育检查和考评制度。三是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四是切实解决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三)坚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扎实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
(1)道德行为教育。在各年级认真贯彻执行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继续开展长江小学一日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2)坚持德育工作贴近我校学生生活。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形成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意志、兴趣、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四)坚定教学为主,质量第一的教育观,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常规教学环节实现整体优化。
一是抓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二是打造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特长,形成个人教学风格,配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三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强化培优辅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良好发展。四是注重教学反馈,精心设计作业。五是抓好教学质量的终端检测与分析。
(2)探索有效教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从理论层面加以深化和提升,操作层面加以细化和实施,从质量层面加以监控,从评价层面抓过程落实与质量创新。
(3)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一是抓好教学规范管理,以规范保证质量的落实。二是通过理顺教材体系,力求无缝衔接。三是探索适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四是以个别化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发
展。五是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学生的后续教育打下基础。
(4)以课堂教学,广泛开展以课例研讨为载体的教研活动,通过考核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形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5)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课改中形成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进行课程改革研究。
(6)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研究力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7)加强理想教育,寻找成功的典范;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进而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与能力。
(五)坚定科研兴校信念。
(1)立足教师,加速专业成长。
(2)立足真实课堂,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3)鼓励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扬长补短,并将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和学校特色风格相结合。倡导教师在站稳站好讲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认真撰写科研论文。
(六)加强学生读的指导,建设书香校园。一是保证学生晨读时间,二是多举行一些朗诵、演讲比赛,三是号召各班成立图书角。
(七)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争取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相结合。
面对新工作,迎接新挑战,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工作,克服保守思想,消除传统思维定势,认真分析与科学发展观相抵触的问题,努力解决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不断解放思想,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档次,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