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村落面积19.11公顷,宏村始建于宏村建于南宁绍熙年间(公元1131年),至今800余年。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特别是整个村子呈“牛”型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宏村又名弘村,都是取宏广发达之意。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村子始建于宋代,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特别是精雕细镂、飞金重彩的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敬修堂和气度恢宏、西朴宽敞的东贤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镜的月沼和碧波荡漾的南湖,巷门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朴的观店铺,雷岗上参天古木和探过民居庭院墙头的青藤石木,百年牡丹,森严的叙仁堂、上元厅等祠堂和93岁翰林侍讲梁同书亲题“以文家塾”匾额的南湖书院等等,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至清代宏村已是“烟火千家,栋宇鳞次,森然一大都会矣”,至今仍为际联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至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旅游业,乔石、朱钅容基等先后来宏村旅游考察,陈复礼、琼瑶、陈凯歌等先后来宏村进行艺术创作。进入九十年代,宏村入境游客人数每年以40.5%的速度增长,其中又以港台及海外游客为多。去年共接待中外游客4万人次,门票收入60.8万元,比上年增长8%。在20xx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安徽省六安地区金寨县西南角,与湖北省罗田、英山接壤,是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景观集山水风光之大全,有水景、山景、石景、云景和洞景等,享有“植物王国”、“动物乐园”、“云雾的海洋”、“清凉的仙庄”等美誉。
天堂寨森林公园总面积为120平方公里,境内千米高峰有15座,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为大别山主峰及第二高峰,其间雄关漫道,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龙潭飞瀑,奇松怪石颇多,气势雄伟壮观,古称“吴楚东南第一关”。森林景观是天堂寨森林公园的主体,以林木为依托,形成了“花的海洋、鸟的乐园”。这里的植被为原始次生天然林,覆盖率达95.4%,天然林错落有致,色调鲜明,经考察保护区高等植物有3000多种,维管束植物1700余种,珍稀孓遗属国家保护的树种38种,动物200余种。
天堂寨林区为水源涵养林,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山有多高,水也有多高的奇丽景观。在海拔1700余米的天堂顶有一口天塘,塘水不溢不涸,俗称瑶池;景区内泉眼密布,山势陡峻,落差大,水流湍急,形成了接力式的龙潭瀑布群,区内共有大小瀑布108道,其中落差达50米以上的就有18道,有人统计过,在半径不到3公里的范围内,竟有常年瀑布6条。
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公元923年,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故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即随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1087年,郡北许村的许贵一、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们不忘姑父的收养之恩,仍沿用“唐模”这个村名。唐模村庄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制。
忠君铸造了唐模,尽孝则成就了名闻遐迩的檀干园。相传,清初唐模许氏有一位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爿当铺,时称36典。其母想往杭州西湖游览,苦于山高路远,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堤遍植檀花和紫刑,供母娱乐,并报答乡邻相助之恩。田园内遍植檀花,又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而名曰“檀干园”。现修葺一新的园林,由94岁高龄的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顾廷龙老先生于1997年4月题写了“檀干园”三字,古朴苍劲,题字数月,顾老先生即飘然仙逝,令人扼腕长叹。
园中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所以有“小西湖”的美称。以“玉带桥”分外湖、内湖,形成“外西湖”、“内西湖”格局。过桥便是园内的中心“小瀛洲”(镜亭),3塘相连,宽亘10亩,灌田60亩,把“36典”也巧妙地隐喻进去了。
镜亭是全园的中心,四面环水,结构精巧。亭外留有石砌平台。亭柱有楹联曰:“春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全联格律谨严,意境高远,恰如其份地写出了“小西湖”的四时美景、山形地貌。亭内四壁用大理石建筑,上嵌历代名家书法长刻石貌。亭内四壁用大理石建筑,上嵌历代名家书法长刻石18块。当中6石较短,刻朱熹、苏轼、倪云路、赵孟頫、文征明、查士标6人的行草。旁12石较长,刻米芾、蔡襄、黄庭坚、董其昌、祝允明、罗洪先、罗牧、程京萼、陈亦禧、八大山人的行草书和陆岳的篆刻等,石质细腻,石刻精美,铁画银钩,龙蛇隐壁,气势恢宏。一室之内竟珍藏历代书法大家世擘之精品如此之多,简直像一个书法珍品的博物馆,可见徽商经济的繁荣和由此带来的文化昌盛。据悉十年动乱时期,此亭发作了牛栏,才使这些无价之宝幸免于难。
檀干园边有一棵已有400多年的古树。树端下部中空,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在张口凝目,电视剧《天仙配》中为七仙女和董永开口做媒的槐荫树就是在此拍摄的。离树不远有一座“沙堤亭”,建于清康熙年间。此亭形式独特,亭分上下两层,上层中空,四边有虚阁,八个角的飞檐上各悬铁马飞铃,微风吹动,叮当作响。从不同角度看,每个平面均为八角,故又名“八角亭”。由“沙堤亭”前行便是同胞翰林石坊,为纪念清康熙钦点许承宣、许承家兄弟俩同入翰林而建,因其工丽典雅,雕刻精美,被誉为唐模的门户和象征。
高阳桥连同建于其上的廊房现已改建成茶室,置身桥上,冲一盅黄山毛峰,边细细品茗,边浏览水街的景色,边欣赏旅游部门组织的歌舞或戏曲演唱,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水街两岸分布着近百幢徽派民居和夹溪而建的街道市井。街上杂货店、百货店、油坊一应俱全,杏旗飘扬,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色彩。沿街筑有40余米长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设有“美人靠”,供人来往歇息聊天。映入眼帘的还有衣袖上卷在溪埠浣洗的村姑的倩影,以及声声入耳的捣衣槌声和她们相互用当地方言交谈的喁喁细语。“千门万户捣衣声”的意境,于今已十分难寻,闻之真如置身明清街市之中,顿惑古韵悠悠,乡情淳浓。这种平静祥和、朴素恬淡的生活给人以极大的安定感和无限的憧憬。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
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一望东南形胜阔,何须海上问蓬莱!”今日来“长江绝岛”小孤山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坊位于巢湖的西坝口,是湖滨大道的入口处,建于1994年仲夏,是一座仿古牌式坊古人文景观,雄立湖滨,气势恢弘,象征巢湖的东大门。石坊两侧有四副楹联,由方克逸亲自撰写。其中有“位列五湖,水秀出明千里锦;名驰四海,地灵人杰万年春”,分别由刘子善、王公寿等书法家题写。穿过古坊就来到了湖滨大道,湖滨大道东起巢湖市区,西至中庙镇,全长53千米,是集旅游、防洪、交通以及高科农业发展于一体,建于1991年的那次洪水过后,总投资2亿元。滨湖大道为三级柏油路面,沿途亭台水榭,花香草茂,自然成趣。市区西坝口路段,已成为市区早晨锻炼、假日郊游、周末垂钓和夏夜纳凉的最佳去处,与上海外滩有异曲同工之妙。
滨湖大道还是观赏巢湖风光和体验巢湖民情的前沿,湖光山色与风土民情往往交映生辉,融为一体。规划中的湖滨大道,将兴建休闲度假村、湖滨浴场和水上游乐园等,最终成为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皖中第一长廊。现在大家往左边看就是我们的巢湖,巢湖湖区水面800平方千米,是全省最大的湖泊,被列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与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相比,巢湖面积居小,但却别具特色。巢湖沿湖23个乡镇,岸线周长180千米,水面东西最长55千米,南北均宽15千米。水位12米时,面积800平方千米,容积48亿立方米。巢湖是因登山远看象一个鸟巢故得名。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故事略)。巢湖水系发达,自古号称“三百六十汊”。
现有入湖河流主要分布在湖区的西部和西南部。如发源与皖西大别山的南淝河,汇经上派、中派、下派的派河,流经三河的丰乐河,金牛河接流的白山河,相传曹操开凿的马尾河,源于桴槎山东麓的柘皋河。裕溪河又名运漕河,古称儒须河,西起巢湖东湖口,东南流至裕溪口,全长75千米,与长江沟通,是巢湖唯一的通江水系。巢湖流域面积总计32345平方千米,由于水源丰富,气候适宜,素为皖中鱼米之乡。右边大家看到的是龟山,登山瞰湖,只见万顷碧波至此陡然收缩,东拥而去,大有湖水自西天倾泼而来之势。此山酷似巨龟故名,是巢湖的三龟之首。另二龟分别为南龟山和东龟山,南龟山位于巢湖南岸的桃溪嘴,与此龟山是遥遥相望,东龟山也就是濡须山,位于湖东钓鱼台。
与龟山相对的是一座石龟,此石龟为四不像,因为它是龙头、凤爪、龟身、··,此龟为我们巢湖的镇湖之龟,相传很久以前,湖内有一水怪,常年在湖中兴风作浪,使周边的百姓不得安宁,且庄稼遭秧,颗粒无收,后来人们听说此水怪最怕的就是龙、凤、龟及·,于是人们就在湖边建了这一石像,因与龟山相对,故称为石龟。巢湖又称为焦湖,关于它的形成在我们巢湖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华东大地上有一座巢州城,城内……(故事略)。到前面就是中庙——姥山景区。中庙有名“忠庙”,位于巢湖市居巢区中庙镇,距市区48千米,古因居巢州、庐州中间,故曰“中庙”,号称“湖天第一胜境”。由于历代香火旺盛,素有“南九华,北中庙”之说。中庙初建于汉代,历代屡废屡修。
后唐龙纪元年重修的庙宇,“鸳瓦搀空,虹梁用状,妙臻土木,美极丹青”。南唐保大二年再修,共6排24间,“丹脸桃红,双眉柳绿”的太姥神像“立于宝室,列位于香坛”。元朝将庙基圈拱成桥,称“熬背洞”,在洞上建殿。清时庙有“杰阁,有拜殿,有亭,有栏榭”。光绪十五年李鸿章倡募重修,分前、中、后3殿,70余间,后殿藏经阁3层,窗开八面,四角飞檐,角角系铃。民国十年加以装修,民国二十七年底,后殿因火灾被毁,仅存前、中两殿及厢房。1986年以来中庙多次整修,再具规模,殿内壁梁壁画也更彩换颜。中庙坐落在巢湖北岸延伸湖面百米的巨石矶上。石矶呈朱砂色,突入湖中,形似飞凤,通称凤凰台。古庙坐北朝南,横峙湖岸,凌空映波,殿高压云。庙门上有“巢湖中庙”书刻。
整个庙宇楼阁重檐飞出,似丹凤之冠,在晚霞的照射下,灿灿生辉。中庙现供奉关羽、观音和诸神。据传原奉还有泰山玉女、巢湖焦姥。……位于巢湖水面中心,距中庙镇4千米,离巢湖、合肥二市各的姥山,传说陷巢州时,焦姥舍身济世,变成此山,故名。姥山实为一亿多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湖心岛,海拔105米,面积0。86平方千米。山呈椭圆形,远看是三山,近瞧有九峰。据《南塘通志》记载:“姥山,又名南塘。”在姥山上有一座文峰塔,伫立在姥山之颠的笔架山上。雄伟壮观,是观赏巢湖风光的最佳处。传说焦姥登塔可以更好的看望姑山,故又名望儿塔。此塔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庐州知府严尔圭倡建,建成四层,因农民起义而辍工。清光绪四年,李鸿章倡捐,委江苏候补道吴芬续建三层完工。塔共7层,133级,高51米,系条石青砖结构,八角形,层出飞檐,每檐悬铁铃,内有砖雕佛像802尊,匾额题词25件。因建塔是为了显示地方人文之胜,故名文峰塔。有民谣云:“姥山宝塔尖一尖,庐州府里出状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由外壁、画廊、塔心三个部分组成,奇巧堪绝。塔门刻有“云梯”二字。
天堂寨奇松、怪石、云海、溪泉、飞瀑巧夺天工,变幻无穷。
一位旅游专家在游览天堂寨后,称之谓:“游遍黄峨庐岱,唯有天堂之水”赞誉天堂寨集黄山、峨眉山、庐山、泰(岱)山等全国名山大川之精华。目前,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旅游配套服务体系,还修有一条长达1500米的高空索道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