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期中考试讲评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
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丽的景色,江如奔马,舟若飞箭。请大家思考:三峡的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
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
师:很好!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强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发展。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师: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请同学们看图片和材料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荆江河段险呢?
生:(讨论后回答)因为荆江河段特别弯曲,所以水流不畅,容易溃堤。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呢?
生:属于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师:不错。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课文并思考讨论。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
师: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如果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逐渐演变成了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请看下图并思考讨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说明理由。
生:B点。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堆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师:分析得很好!请读教材图4.17,这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不停地进行,河谷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呢?
生:出现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
师:对!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同学们看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师:不错。我们了解了河谷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看看大家对刚才学的内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出示张家界有关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
张家界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强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
师: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殊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
(活动探究)
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寻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片,试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测其形成过程。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地理期中考试讲评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
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
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
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学生活动:
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
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
2.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胁。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胁,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
板书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河谷向源头方向延长溯源侵蚀
2.“V”型谷下蚀
3.“U”型谷侧蚀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2.冲(洪)积扇:河流出山口
3.三角洲:河口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理期中考试讲评教案3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整个单元的知识基础,关于这一点教材在引言部分叙述的较清楚,引言部分说明岩石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环境和整个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要素,是陆地上生命及人类生存的基地。岩石是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这在第二节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关系,岩石是土壤的发育及其物质组成的基础,这可从第四节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别提到岩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也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种矿产资源。引言部分叙述较为概括、简练,并且与后面章节的联系较为紧密,也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了较好的铺垫。
除引言外,本节教材还包括三部分内容:岩石的组成、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的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系及地壳物质循环。这三部分知识环环相扣,由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三大类岩石及其简单成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换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利于学生的学习。
在“组成岩石的矿物”这部分内容中,教材首先介绍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并以圆内扇形百分比图的形式呈现,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了解了地壳中化学元素的组成,教材进而说明矿物和矿产的概念,这部分内容突出的特点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特别是所举实例都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密切的,学生最为熟悉的,拉近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同时所列举的矿物实例又兼顾了学生对于岩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矿物与岩石的关系,而且配以图片增强对矿物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对矿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矿物与岩石关系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岩石及其成因”的内容,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岗岩为例介绍岩石的概念,其次介绍了三大类岩石分类依据、简单的成因以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几种常见的岩石及其特点以及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介绍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实质上是阐明三大类岩石之间相互转化关系,这部分教材是为后面了解地壳物质循环作知识上的铺垫。强调岩石与矿产、矿石的关系,是为了强化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够明确学有所用。关于地层和化石,教材通过正文、阅读材料和示意图三种方式呈现,既不加深学习的难度,又使学生能够认识岩石在科学研究上的意义,了解一些关于地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地理期中考试讲评教案4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1课时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采集和狩猎阶段
(1)影响因素: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①地理环境,生存和发展受自然界②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
(2)人类活动分布区:少数③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④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是人们主要的生活来源。⑤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2)人类活动分布区:⑥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⑦三角洲、盆地。
3.工业社会阶段
(1)基础条件:能源资源、金属资源、⑧交通状况,是工业和商品贸易的基础。
(2)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丰富的⑨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能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a.资源型工业基地
矿产资源的数量、⑩质量和组合状况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 →一些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矿产地附近
b.临海型工业基地
无大型铁矿、煤矿等资源优势,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工业基地往往分布在港口附近
4.后工业化阶段
(1)影响因素:由于?新技术的兴起,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2)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
新技术产业大都要求四季温差小,温度、?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无污染或污染很小
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分布在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区
优越的环境可以吸引技人员定居,提高科研效率,从而形成?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关采集和狩猎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
b.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很少受地理环境影响
c.人类的繁衍生息比较活跃
d.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较强
答案 a
解析 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差,衣食住行极大地依赖于地理环境,生存发展受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只有在少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类的繁衍生息才比较活跃。
2.农业社会阶段,不属于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的是( )
a.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b.印度河流域
c.尼罗河下游 d.刚果河流域
答案 d
解析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是尼罗河下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
3.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
a.采集和狩猎阶段 b.农业社会阶段c.工业社会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答案 c
解析 资源型城市兴起于工业社会阶段。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往往伴随着城市的兴起。
4.下列关于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在各历史阶段是一致的
b.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发展逐渐增强
c.优越的自然环境是农业文明产生的重要自然物质基础
d.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生产的分布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使工业生产只分布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
答案 c
解析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同时,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减弱,人类活动对陆地地理环境的依赖减弱。
方法技巧练
方法 案例法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匹兹堡最初只是印第安人的小村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
材料二 到“二战”前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是美国的“钢都”。“二战”结束后,军火需求量剧降,匹兹堡钢产量削减一半,不少钢厂倒闭,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匹兹堡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经济基础——钢铁工业在国外竞争和需求下降的双重打击下已经名存实亡,其经济也不断衰落。
材料三 匹兹堡迅速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经济结构从单一的钢铁工业向多样化的服务行业转变,由此而化险为夷。在整个80年代,匹兹堡地区丧失了12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同时创造了11.5万个新就业岗位,这些就业机会大都在教育、保健和研究部门,其中先进科技领域发展最为迅速。
材料四 从90年代开始,人们在匹兹堡看到的另一个变化是一批总部设在该市的百年大公司,如海湾石油等纷纷做出重组或改变经营方向的重大举措;另一类公司已在匹兹堡市内外安营扎寨,这批公司主要是高科技的保健产品制造商、因特网软件制造公司和ibm的计算机软件子公司。在上述3 600家公司中,这类公司占了一大部分。
(1)从匹兹堡市的起源看,其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世纪中叶,匹兹堡市得以迅速发展的技术条件及区位条件是什么?
(3)分析 “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匹兹堡经济衰落的原因。
(4)根据材料分析匹兹堡经济得以重新崛起的原因。
答案 (1)资源 (2)第一次技术革命极大地刺激了其工业发展,而这里又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且靠近五大湖,工业用水充足,水陆交通便利,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3)①生产结构单一,工业生产集中于煤炭、钢铁等部门,钢铁工业是其经济基础;②世界性钢铁过剩;③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调整工业布局及结构;③发展科技,繁荣经济;④改善交通网,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解析 匹兹堡最初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二战”前后,处于工业化阶段,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美国“钢都”。“二战”之后,经济衰落。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方法技巧
案例法是学习人文地理常用的方法。主要利用一个典例的案例来阐释某一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案例法的关键要学会举一反三,注意知识的迁移。
一、选择题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 1.d 2.b
解析 读图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农业社会以植物性能源为主,获取薪柴可能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产生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
3.有关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凡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都有城市出现 ②工业革命后,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 ③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兹堡都是以煤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
④随着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已无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有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或因地形复杂,或因气候恶劣等原因,并未形成城市,甚至人烟稀少。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些资源的数量确实在减少。但是,靠近原料地、燃料地仍是工业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仍有着巨大的影响。
4.有关农业社会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采集和狩猎的果实和动物
b.人类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栽培的作物和驯化的禽畜
c.人类逐水草而居
d.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欧洲
答案 b
解析 a项是采集和狩猎阶段的方式,c项指畜牧业中的游牧业,d项世界最早的农业文明出现在亚洲和非洲。
读下图,回答5~6题。
5.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正确的是( )
①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 ②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皆全年少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6.下列关于图中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右图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②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右图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右图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左图是我国新疆特有的坎儿井,是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右图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窑洞。两地多为粉砂性土壤,但黄土高原因夏季的暴雨加上黄土疏松的土质,水土流失严重。第6题,黄土高原不是主要牧区,也不是水稻产区,故选b项。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中国历曾有关中地区、成都平原、华北北部(燕京一带)、江淮以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福州及其西南一带)及盛京(沈阳一带)等7个地区被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年,中国评选出新的十大“新天府”。
(1)简述历的“老天府”分布地区的共同优势条件。
(2)除成都平原外,其余的“老天府”在“新天府”的评选中黯然落选,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3)古人对天府的描述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民丰物阜”。评选专家给出的“新天府”标准是:应该是人人向往的居住地,幸福感较高,是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这说明与“老天府”相比,“新天府”的评选标准更重要的是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江平原从解放初的“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1999年,北大荒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现又被评为“新天府”。试分析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答案 (1)都分布在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好的地区。
(2)人口急剧增加,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3)人地协调发展
(4)解放初,随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开垦了“北大荒”;经过几十年的开垦,“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由于过度开垦使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所以国家出台了全面停止开荒,实施退耕还林、还湿、还“荒”的政策,湿地面积缩小趋势得到了遏制。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里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且区域内环境优美,污染很小,因此被评为“新天府”。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由题干“天府”所在地自然条件优越,结合图示,依据自然区位的诸方面因素进行分析。由“老天府”所在地可知,大部分“老天府”现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环境破坏严重,从而落选“新天府”。结合古人对天府的描述和专家对“新天府”的评选标准,可以看出人地协调发展,注重可持续发展是“新天府”的共性。三江平原农业地位的变迁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北大荒――→人口增多,粮食需求增强北大仓――→生态环境变化退耕还湿地――→生态好转新天府。
第2课时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不同历史阶段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阶段
项目 航海早期 近年以来
空间利用 ①大洋是难以逾越
的障碍,是文化传播
的界限 大洋成为交往频
繁的通道
资源利用 有限 越来越多,资源开
发的领域大大
②拓宽和加深
人类活动 大陆③内部 向沿海地带集中
海洋地位 不被人们重视 领海成为各国政府
关心的焦点之一
2.不同历史阶段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工业化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 ④低,文化、技术大多由大陆传入。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关海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是( )
a.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阶段性
b.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人们重视海洋环境的利用
c.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内陆
d.随着技术的进步,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域大为扩展,但深海锰矿还没有开始采掘
答案 c
解析 海洋作为覆盖地球的主要部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在航海技术落后的阶段,大洋阻碍了人们的交流,海洋不被人们所重视。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大洋成为人们交流的通道,人口和城市开始向沿海集中,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内陆的原有经济中心地区。随着技术的进步,美、日、英、德等国已经开始采掘海底锰矿。
2.在下列海洋矿产资源中,目前发现只分布于深海海底的是( )
a.锰结核 b.天然气 c.煤炭 d.石油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海底矿产资源——锰结核的分布规律。解此题关键在于抓住“只分布于深海海底”这一分布特点,即可判断正确选项为a。
考查点2 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关于岛屿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工业化前,海岛的社会经济水平比大陆高
b.日本成为东亚经济的领头羊,是与充分利用岛屿的港口优势有关的
c.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海岛的经济发展潜力更为突出
d.许多国家之间发生的岛礁归属之争,实际上是为了控制岛礁周围的广大海域
答案 a
解析 在工业化开始以前,海洋中岛屿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比大陆低,故a选项错。
4.读“海南岛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岛最有名的盐场是________盐场,这里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椰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____________一带,其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海南岛拟建一纯碱厂,此厂应建在____________附近,根据是:纯碱厂需要________________。
(4)海南岛上的高品位优质铁矿,从经济角度最适宜运到( )
a.包头 b.鞍山 c.上海 d.武汉(5)我国承办的非政府级别的亚洲经济论坛在海南岛的________举行,这里是海南省东海岸河海交汇处的旅游胜地。
答案 (1)莺歌海 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地带,晴天多,蒸发旺盛
(2)东部沿海 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丰沛 平原分布广
(3)莺歌海盐场 接近原料(海盐)产地
(4)c (5)博鳌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一个地区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解答本题,思路如下所示:
方法技巧练
方法 框图法理解领海和专属经济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读下图,完成1~2题。
1.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图中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 )
①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 ②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 ③领海范围为a——12海里 ④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近些年探明,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已日趋成熟。开发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 )
a.可以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
b.没有二氧化碳排放,减轻温室效应
c.可部分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
d.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专属经济区与领海的概念。公约规定:从海岸线计算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以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其中200海里包括12海里的领海。第2题,海底“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水电站无污染,不存在取代问题。
方法技巧
一、选择题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小鱼。据此完成1~2题。
1.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导致气候异常
b.石油污染的结果
c.修筑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2.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
a.对部分海域实行季节性“休渔”
b.改革渔具,加密渔网
c.推进海洋农牧业生产
d.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 1.d 2.a
解析 我国渔获量下降,主要原因过度捕捞,对此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季节性“休渔”。
下图是“热带太平洋上的一座岛屿图”,据此回答3~5题。
3.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4.在图中放大海湾的四个位置中,最适宜建海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5.有关该岛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
b.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c.该岛最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是矿物能
d.该岛没有利用价值
答案 3.b 4.c 5.a
解析 第3题,由于该岛位于太平洋热带海区,盛行风以东北风为主,b地位于岛上山地的迎风坡,所以降水丰富。d地虽位于迎风坡,但地势较低,水汽凝结较少。第4题,适宜建海港的条件是优良港湾,港阔水深,只有③地最符合条件。第5题,由图上可以看出,该岛是风景秀丽的热带岛屿,可利用当地的阳光、海滩、波浪发展旅游业。
-年4月26日,海南迎来建省23周年纪念日。结合下图,完成6~8题。
6.海南岛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其发展借助的条件有( )
①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 ②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 ③我国海洋面积的省,海洋资源丰富 ④国家政策优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近年来,海南岛成为我国冬季的蔬菜生产基地,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优越的气候条件
b.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较低
c.政府的优惠政策
d.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8.下列关于海南岛开发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我国加强对南海海域的管理和开发
b.可在岛屿中部地区建设工业区
c.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外贸型经济
d.充分利用海岛风光和海洋资源,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答案 6.d 7.d 8.b
解析 第6题,海南地处南部边陲,区位优势明显;海南岛是我国的全部位于热带的省,光热充足,夏长冬暖,有热带资源优势;海南岛是全国海洋面积的省,有海洋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国家的政策优势也极大地推动了海南岛的经济发展。第7题,解题关键“近年来”,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大扩展。第8题,结合海南岛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判断。
二、综合题
9.我国“-”规划把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市区与海滨之间,规划面积2 270平方千米。在“-”期间国家将重点开发这一地区,从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进而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南快北慢”的局面。
材料二 “-”规划中投资的项目——曹妃甸港口项目集群已正式启动。随着港口建设和首钢的搬迁,曹妃甸地区将建成一个国际铁矿、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集散枢纽港、中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以及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1)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业发展重点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简述其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条件。
(2)简要分析曹妃甸地区建成我国未来钢铁、重化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
(3)下图为曹妃甸工业区循环经济示意图。简述该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目的。
答案 (1)制造业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科技和教育发达,人才众多;便捷的交通。(2)资源、能源优势:石油(天然气)、海盐、煤、铁等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政策支持;依靠京津唐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市场需求量大;有强大便捷的海、陆运输能力。
(3)目的:实施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重复利用(或清洁生产);保护环境(或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 (1)天津作为京津唐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同时高校较多,科技和教育发达,有充足的人才保证;交通方面,有优良的港口与海外联系,有便利的陆上铁路、公路与华北连为一体。(2)曹妃甸附近有开滦等煤矿资源、海上石油资源、迁安铁矿资源以及中国的长芦盐厂等,是中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生产协作上与京津唐工业基地相邻,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交通便利。(3)实行循环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地理期中考试讲评教案5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过渡:人类是在土地上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物质基础,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等不同类型。
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
商业区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
设问:西安市的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引出中心商务区: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发达。
住宅区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数城市中,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此处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对比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的形成: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的。这些工业专业化程度高,且有很强的协作性。由于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要求,故工业区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厂房、仓库等设施。
以上3个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有以下3种。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这3个模式的阅读属于扩展学生知识面的,故我让学生自己阅读即可。
3、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经济因素、经济收入、知名度、宗教种族、历史原因等,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由于城市里各种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应是有限的,因此地价决定了每种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而地价取决于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此处PPT出示经济因素对功能区的影响示意图。学生看《新新学案》大册子第25页。分析功能区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