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伴关注天津历史上的地震信息,本文北文网帮大家整理了关于天津历史上地震记录、天津地震带分布的相关知识,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有记载的天津地震:
成化十七年(1481年)5月24日顺天府蓟州及遵化县地震。六月一日又有震声,日凡三次。
弘治八年(1495年)8月9日顺天府蓟州、遵化等城,及永平府滦州各地地震有声。
弘治九年(1496年)2月14日蓟州及遵化县两次地震,俱有声如雷。
正德六年(1511年)11月12日京师地震,河间、保定2府,蓟州及宝坻等8县同日震,皆有声如雷,动摇房屋。
嘉靖二年(1523年)8月28日蓟州子、卯、午时地震3次。未时雨雹如栗大,遵化尤甚。
嘉靖三年(1524年)8月23日天津地震,声响如雷,动摇住房,民皆惊恐。
万历四年(1576年)2月26日蓟辽地震,次日复震,滦河断流。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3月6日天津卫地震有声。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9月30日天津各处地震,“有声如雷”。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我国河北省唐山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整个唐山市几乎在瞬间被夷为平地,地震共造成24万人死亡,16.4万人受伤,唐山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时间已经过去40多年了,人们在沉痛悼念这场灾难死难者的同时,很多人忽略了受地震波及最严重的城市天津。
距离唐山仅108公里的天津,1976年的那一晚同样受到了重创。
天津市64%的房屋被破坏,14%的房屋被完全震毁,30%以上的公共设施,包括医院学校、历史遗迹、商铺商场在地震中倒塌或者严重损坏。
全市共伤亡达11万余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近75亿元。
当时天津市区主要是四平道、贵阳路和甘肃路一代受灾最为严重。现在天津的丽思卡尔顿酒店,是在原市政府大楼的基础上重新装修改建的。在此之前,这座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政府的所在地,19世纪天津体积最大的建筑戈登堂。戈登堂在地震中被严重损毁,最后不得不进行了拆除。
著名的望海楼大教堂,同样也没能幸免,同样遭遇了灾难性的损毁,一直到1983年才逐渐修复了原貌。
不仅是市区建筑,天津市的工厂也遭到了地震的严重破坏。作为当时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全市42%的工厂受到影响,其中33%的遭到严重破坏,2600多台机床被震损,4600多台工业专用设备被损坏,12出电信枢纽被破坏,21座桥涵被毁,全市多处铁路路基下沉,铁轨弯曲受损……
作为当年仅次于唐山的受灾城市,当晚熟睡中的天津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楚。
震后,天津市民学校操场、市区公园、体育场、小广场搭建了20多万间抗震棚,马路两旁也成了密密麻麻的帐篷区,170多万市民暂时居住了进去。
灾后重建漫长而艰辛,直到1981年的时候,仍然有10多人住在临时搭建的抗震棚里。
天津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天津以东有郯庐断裂经过,以北有燕山断裂带经过,天津市张道口地区有沧东大断裂的分支和白塘口西断裂带经过。
中国地震局于2000年提出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通过对部分大中城市进行活动断层鉴定和地震危险性评价,为国土资源的规划、利用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针对天津的天津断裂和沧东断裂进行了探测,经过科学探测并确定天津无活动断层。
1、要避免地震的灾害,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做好预防灾害的准备。一般家庭常备的东西有粮食和饮水,以每人平均保存5天的份量为佳。另外再准备一些防灾用品,如防灾头巾、手电筒、急救药品、蜡烛、半导体收音机等以及一些逃生用具,如毛毯、便携式炊具、固体燃料等。
2、由于住宅不宽裕,人们总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如棚、架、搁板)。不过,由于地震的震动,搁板上放置的重物是很容易掉下来的。因此,平时放置东西要多加考虑。
3、人们对黑暗很难适应,这不仅仅是看不见,还在心理上增加了压力。因地震而停电是不奇怪的,黑暗中就是在自己的房间也很难分辨东西南北,所以手电筒随时带在身边,就不会有太多的恐惧了。
4、地震发生后,电视中断,电话不通,报纸停刊,信息来源完全被断绝。此时,只有小型的收音机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重要情报,从而可以更好地应付不断变化的情况。
5、当大地震平息后,首先感到困惑的是饮用水的问题。这种场合,水道断水是经常的事,城市中井水很少,所以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有必要每晚睡前准备一些应急的饮用水。
6、考虑到地震后的混乱情况,准备好三个月的现金花销是必要的。因为地震之后,银行、邮局等处往往取不出款。
7、人们总喜欢把急救用具藏在某一角落,或不起眼的地方,可是,这些东西在地震中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平时要把它们放在某一固定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
8、地震时,穿高跟鞋对避难百害而无一利。平时应穿或备用跑得快、耐用、平跟的棉鞋或运动鞋。拖鞋和草鞋都不合适,高跟鞋绝对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