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的读后感(通用10篇)

王明刚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1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真是一部开阔志趣的好书。

  哲学家冯友兰夸赞它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本书从原古时代史前文化开始,纵横中华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直至明清,作者带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艺开展了一次鸟瞰式的美的巡礼。其中内容深厚而简约,充满哲思之光,语言精炼优美,使人一唱三叹,流连忘返。

  读《美的历程》,仿佛在登临一座风景奇秀的高山,满眼的绝胜风景,气喘吁吁并吸收升华着,令人心旷神怡,大获裨益。常常是读着画着,不知不觉就把一页书画满了。

  本书从艺术和政治、经济等社会发展各部件的联系出发,对各个不同时代独特的美的元素,进行了鸟瞰式的观花,从龙飞凤舞的原始图腾,到青铜饕餮;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主义;从佛陀世容的虚幻颂歌,到盛唐的杜诗颜字韩文;从宋元的山水意境,到明清的文艺思潮……你会不知不觉中仿佛走进了一座宏大的艺术博物馆:那人面含鱼的彩陶盆,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那道不尽说不完的宋元山水画,还有那些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屈原,陶潜,李白,杜甫,曹雪芹……

  感叹作者的宏大构图,哲理辩思,艳羡作者的深厚积淀,高屋建瓴。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2

  本学期,我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作品《美的历程》,书中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读者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全书共十个章节,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书中李泽厚先生带领我们领略了中国书法“线的艺术”美,细细品味唐诗的丰神情韵少年才气和宋词的筋骨思理、思虑深沉,聆听李白那飘逸而瑰丽的浪漫文学交响诗,深度解析杜诗颜字韩文中的“破旧”与“立新”,体味宋代艺术追求上的空灵、含蓄、平淡与自然之美……同时,让读者认识到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与韵律。强调的更多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非对立面的排斥与冲突。

  书中多次提到的“有意味的形式”让我印象深刻。“有意味的形式”是贝尔提出的,他认为视觉艺术的根本在于他们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坚持从“美在客观”来解释美。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而中国书法艺术则是后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阐释,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书法“线的艺术”的美感。它不是线条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同时,让我对“有意味的形式”有了新的认识,它并不是客观世界刻板、不动的,而是有生命的脉动在其中。正如宗白华《中国书法中美学思想》提到,“至其针垂韭笔致,横直转折,安排紧凑,又如三等角之配合,空间疏密之调和,竟能给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观。”书法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书家情意结构所成,骨子里透着一股灵气。

  书法到了唐代,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将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如草书与狂草,像李白诗一样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流走快速,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而“美在客观”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在书法中与主观情感结合,将“线的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正所谓“情形而言,去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伪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李泽厚先生的笔下所经历的一次“美的历程”,让我对中国古典文艺和各个时代特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其中体味古迹斑斑的美。不仅领略了书法艺术的灵动,也感受了建筑的巨大空间感受漫游,还有宋代瓷器艺术中讲求细洁净润、色调单纯、趣味高古,还有绘画中的“气韵生动”,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矛盾与融合统一,以及明清文艺思潮中市民文艺背后的近代资本主义萌芽。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3

  暑假要求阅读一本书,我选择了《美的历程》。拿到这本书,看着封面,并不能像其他一些书籍一样,可以从封面猜到一些关于文字内容的信息,充满了神秘感。在还未打开书之前,先了解了一下大家对这本书的认识:

  冯友兰说过“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是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一部中国史。”也有人问过:“这是一本专论?不是。这是一本通史?不是。这是一本散文?不是。这是一本札记?不是”。其实它可以什么都是,而它又什么都不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书,可以是一本思想书,也可以是一本美学书,因为它包含了很多哲学分析和美学介绍,也包含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历史文献在内。

  作者李泽厚本人是这样认为的:“大部分的历史论著把很活泼的文艺创作僵化成死板的东西,许多文学史与艺术史把文艺创作割碎了。我认为不管是艺术、文学还是美学,都离不开人的命运,也离不开历史。”所以,它就是一场美的历程而已。

  说实话,这本书初读起来有些晦涩和吃力,很难走进去。翻了几页之后,合上书,似乎什么都没读,内心深处又似乎被狠狠的触动了一下,脑海里涌现出前所未有的画面,似杂乱,又似清晰。于是继续打开书,随着文字一行行的转换,一幅幅画卷模糊又清楚的跳跃在眼前:远古时代的龙飞凤舞、青铜时代的狞厉之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度、佛陀的悲惨世界、盛唐的夺目灿烂、中唐的韵外之致、宋元的山水意境、明清的文艺海洋。

  李泽厚先生没有用传统的历史书般的传统介绍,它是从陶器、青铜器到铁器,从诗词、歌赋到文学,从雕塑、绘画到建筑,李泽厚先生把美与文学,美与历史,美与哲学始终结合在一起,让艺术的美感逊色于生活内容的欣赏,让高雅的趣味让路于世俗的真实。正如书中写的“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传大成果”。

  在美的历程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所有的这些美的作品中,展现的永远是当时最真实的生活。这些已经逝去的,存在的,即将到来的,每一种美,都将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场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4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但作者却没有把各朝代的界限分明地划分出来,反而让人感觉本书有故意化解朝代之间的隔膜的迹象。读者在历史教科书上面读到的一直都是清晰的朝代界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在很长一段时间让普通读者曾经认为唐诗就是唐代才出现辉煌的,却不知道诗歌从内容的广度到形式的完美都经历了前代的积累;误以为宋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却不知道唐朝也有不一样的“唐词”风格,清代的词却是在内容形式上臻于完美了。

  作者的这种做法使得每个时代不同的艺术特征之间的衔接十分自然,而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到两个相邻或间隔的时代之间的历史联系。正如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所说,“延绵不断”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放之于中国美学史的发展里自然是合理的。李泽厚先生正是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才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感觉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并不像西方艺术发展一样断断续续,而是浑然一体的。我们从此可看出李泽厚先生在连贯性、简洁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5

  先秦指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巫术宗教观念开始解体,儒道互补成为了两千年来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儒学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堪比宗教对某些国家的影响,孔子也因之成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奠基人,在他之后,孟子、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学,它的本质是把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俗生活中,重视社会性和伦理性,或称为实践理性,而远离了纯粹理性和神学。

  中国文学作品也因之不同于古希腊艺术的宗教情绪净化作用,而是重在抒情,最早的.文学作品可追溯至《诗经》中的国风和先秦诸子的散文,由此奠定了基本的美学原则:赋、比、兴。赋是白描,比兴是以物寓志。因之,中国的哲学阐述也不同于西方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而是有某种想象力,比如庄子的《逍遥游》:“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便是一种充满了想象力的哲学理论。

  中国建筑亦受实践理性精神的影响,着重与世俗生活的联结,这跟西方国家的宗教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前者在面上展开,方便生活,后者则以单体建筑取胜,并且在宗教意识影响下修得很高,比如哥特式教堂,可惜中国建筑以木为基本材料,后人只能看看瓦当来想象当时的宏伟和精美了。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6

  “美”这个词太抽象了,因其本身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它只能依附于某种物质,比如人、自然,当然还有人类创造出来的种种艺术品(建筑、绘画、雕塑、诗歌、瓷器、园林等等),本书也就是围绕这些各擅其美的艺术形式以时代为线索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欣赏。

  我没有从开篇的远古时代之龙凤艺术看起,而是从中间向前后延伸开去。因为每一章都可以自成一体,所以这样看也并不觉得混乱。其中我最喜欢的有两部分。

  一是写初唐诗歌和苏轼,书中对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赏析很能引发共鸣,少年意气风发,虽然心头偶尔划过的无常感给人生蒙上了一层浅灰,却是同整个国家一样处在欣欣向荣的上升的时期,让人觉得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而苏轼作为词人在文学上的地位我是了解的,但是没想到他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是那些绝妙的文字,更重要的是从屈原、陶渊明以来文人的自我精神救赎到他那里终于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对人生无常的彻底勘破。

  二是佛陀世容,结合当时的历史去看那些千百年前巍峨的佛像和石窟,一下子便让这些静穆威严的雕塑有了丰富厚重的内涵。佛像愈高大,人在现实中的地位就越渺小;佛像愈和蔼,人的苦难就越深重。一旦有了这种对立的视角,你会发现艺术和美有时纯粹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信仰。

  此外其它如讲魏晋、宋元山水画等等章节,无一例外地都能从思想上给人以启发,从语言上给人以享受。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7

  上学期期末华桢老师推荐下买的,这学期在老师带领下系统化的读。也看了差不多一个月(从八月补课开始算的话,于9.10结束)今年严格意义上的第四本书,上一本是8.7的林清玄的一本散文集。

  这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并不能看看太懂,以后有机会再读的(吧)。

  感觉还挺有趣的,讲点自己看得懂的,远古时代图腾是部落的象征,从现在仍有流传下来的图腾中大抵可以见得,最后是龙凤的模样,龙凤本没有这种事物的存在,是各种动物的部分拼凑而来,在《美的历程中》讲到远古部落各自发生战争,彼此兼并融合,原本部落单纯的“龙蛇”图腾也在过程中相互融合,加上融合的部落的图腾的特点部分,融合成一个新的形象,久而久之不断的融合而成了“龙凤”,成为部落的象征,他们也是巫术礼仪的图腾。

  远古陶器上精致的几何图案可曾震撼过你?到有说法是那不仅是几何图案,而是部落图腾的几何化,几何化的图腾刻在部落所拥有的器皿上,还真有点今年我们社会“商标”的感觉,莫非远古的人在那么远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商标意识?说到器物,我还想起了远古时代巫术礼仪偏爱红色,还会在人逝世后,给他们的身体绘上各种图腾,以祈佑他们安息。这也是种“标志”一种“符号”,一种远古初初觉醒的美的意识,他们认为这样的图形有特殊含义,是一种生命的美的觉醒。

  从远古陶器到夏铸九鼎开启青铜时代,伴随的是统治者阶级逐步出现。为了适应统治需要,彰显威严,画风狞厉的饕餮,夔龙夔凤出现在器物之上,他们表现出来的是威慑与强大,兼有保护和恐吓双重作用,而正是那种粗野狞厉带来的命运感,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给人带来深深的震撼。这与蒙昧的远古时代已有大不同了。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8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需要让我去给“美”这个字填充使它变得不抽象,我会找一个自己喜欢的物象来解释。当再问我“什么是美”,“美从何而来”,我会意意识到自己不懂美。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我对美才开始了解。不是冗长的资料,读起来会有散文的趣味。我喜欢的是书中把美的发展历程联系到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社会时代发展上。

  从史前文明的“自義农,至皇帝”到明清时期的“清太祖,膺景命”。第一章的龙飞凤舞的图腾文和原始歌舞,第二章的青铜饕餮,都包含了人在自然崇拜时期对"神"的普遍观念。人们的文明还是在思想启蒙阶段,对美的执着来源于心中的敬畏。其表现形式也是在生活的日常,也是初生阶级统治者的美好幻想。之后就是三四五章的先秦理念,楚汉浪漫,文晋气质。人类文学启蒙到初步形成格局,类似于诗经的赋比兴,诸子百家,到后期魏晋南北朝曹氏三杰,以及引入印度的佛教。

  诗歌又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折的新兴文化的端倪。楚汉浪漫又发源于地主阶级追求生活的丰满。文晋风度又显现出门阀士族"非汤、武而薄周、孔"的价值追求。佛教的引入也是为了执政者融合儒家文化巩固统治。从各个时间的作品可清晰看出。最后的几章唐宋明清。唐朝的诗让美开始有了自由的形式,人们开始抒发自我意识,把主观情绪融入进作品。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则更多的表现了人的现实生活的悲伤和下层市民的希冀和愿望。还有近代人们对于表达的要求更直白,直接导向本质的现实生活。这是我看完第一遍的清晰印象,其中可以聊的话题甚多,它就像一幅宏大的美术图。其中的宗教思想我看着挺累的,因为联系到了康德哲学,更喜欢书中感性的文字,有趣的看着中国文化在艺术长廊的发展。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9

  我以前很自信的认为,自己明白了美丽的真谛;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然而镜中花,水中月,需要静静地欣赏……

  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实践流淌年华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需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事看见自己的内心的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得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中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阴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美的历程的读后感 篇10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作者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美的历程》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书中对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艺术的审美把握既灵动恰切,充满个性体验与感悟;又理性思辨,洞悉艺术发展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同时,注重考察艺术品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寻找其历史文化土壤和美学风格成因。

  《美的历程》在总结普遍性、规律性艺术特征的同时,还注重个体审美感受和体验,灵动而个性地把提了历史分期与艺术类型的交叉关系。李泽厚以自身特有的对艺术的体悟力,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的把握以感悟内在审美特质和艺术美学风格流变为主,打破历史分期的时间局限,跨越中西的空间限制,对艺术的体悟可以穿越古今,纵贯中西。他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历史分期,从史前到明清按部就班地描述中国古代艺术史和美学史(这是大部分艺术史和美学史书籍的写作方式),而是在基本遵循历史分期的基础上,或以某个时期的主要美学风格为中心,或以某种突出的艺术门类为线索来展现中国古代艺术的内韵,书中十个部分的标题就体现了这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