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课堂革命》读后感

张东东

  假期细细品读了《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读过之后,理解了学校为什么这么大力推荐了这本书。自从课改以来,学校一直要求老师们从改变自己的课堂开始,从每天改变一点点开始。尽管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可是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还在我们的骨子里,没有改变。总是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思想,设计了这样那样看着热闹非凡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似乎拼命地举手卖力的回答,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课。

  可是,读过了《宁静的课堂革命》的我,却想到了那些热闹的后面是不是真正落实了课堂教学的实效,学生们真的学会了吗?

  书中提到:这种宁静的革命,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呆坐的学习走向活动性的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那种“sit in lines”的课堂已经越来越多的变为以小组为单位“sit around tables”了。拘于我们的客观条件,我们的教室还是传统的模式,但是,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不能再继续传统下去,也要随着教育的改革进行宁静的革命了。

  宁静的革命主要是指心的宁静。只有心静下来,才能学进去,学扎实。浮浮躁躁的心是一点也不能多学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真正地去想。诚然,班级中的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尽相同,知识的储备量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前要有意识地做好给学生留足“想”的时间的准备。

  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针对什么水平的学生?有多少学生能够动脑思考?还是只需要学生简单而又机械、甚至猜谜语一样的“yes”或“no”?还是只是为了有个提问的环节还进行提问?

  “八木老师的课堂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有部分男生发言,而且多半时间都是由部分男生的讨论为主。令人尴尬的是课堂讨论越是偏离预设的方向,八木老师就越要依靠那几位经常发言的男生。这样,打扮的女生缄口不语,如同客人一样默默无言。八目老师希望能建立宁静的、互相倾听的关系,却一直未能解决部分难上独占课堂发言权的问题。”

  当看到这一段时,我想到了我的课堂。这样的情景多么熟悉啊。这样的'场面不也经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吗?

  提出的问题,往往只有那几位同学进行“抢答、必答”。总是有一部分学生静静的坐在那里被动地接收。这样被动地宁静,有的只是“我听到了”、“我看到了”,而不是“我认为”、“我觉得”“我同意、我反对……的观点。”

  那么,我们的课堂上是否给学生提供了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们是否像八木老师那样“用语也变得凝练,不急不躁悠然自得的展开”教学的每一步环节?

  教师内心的宁静是源于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烂熟于心,才会张弛有度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宁静是源于具有个性的发展和思考,才会诚实地去想问题、说想法。

  当然宁静是相对的、是适度的。宁静地听过、宁静地想过之后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吐为快、或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唇枪舌战”,宁静不是一味的安静、寂静。

  从“倾听”、“串联”、“反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独立的思考,对问题的独到辨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等。

  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扎实、更高效、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