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八篇

孙小飞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八篇

  【篇一: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在《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的卷首语上这样写到: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在本书中作者用清晰活泼的笔调,对孔子的教学及《论语》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其间旁征博引,用钱穆、章太炎等学术大师关于孔子的研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大教教心”;学第一,教第二。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让我们有机会跟随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来审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老师,以及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

  “心中有爱”。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自己所爱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处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从三十岁执其教鞭开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他对教学无限的爱超越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本身,让众多的弟子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努力求学

  “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才会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养学生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习,并随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学而时习之”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好学,而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如何“学而时习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学和不息探索,为学生的求学、正心做榜样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人生道路。这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正确轨道。孔子快到五十岁时依然真诚地对学生说自己还没有明确人生的真谛,仍会犯错,所以要再积累几年,准备从五十岁的时候钻研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的《易》,使自己能够成为“在《易》里面读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虽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这样的说法,但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培养“圣人之心”正是朱熹为什么从事教学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学是从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

  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用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

  【篇二: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用了几天时间将周勇所著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细细品读了一遍,心涌无限感慨,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只有执著求实地学习创新,才能创造让学生永远留恋的求学岁月。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但他并不侍才为傲,反而更加谦虚。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即便是学富五车,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卖力求学,近50岁攻克天书《易》。所谓“教,然后知困”。学生不仅明白什么叫谦虚,而且立志与老师一样好学上进。因此,“学”仍然应成为现代教师的第一命根。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更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的成长尤其需要源头活水的滋润,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部分来自读书学习。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常学常新,特别是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更要不断地自我充电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信服。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一旦教师拥有丰富的学养,哪怕没有孔子及弟子的“从游之乐”,也能存天地于心中,讲出学生喜欢、爱上的课来,让学生养成近乎天地的浩然正气。

  《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真该好好向孔子学习,仔细研究他的思想,我们也一定会学有所获。

  【篇三: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作文

  为提高自身素养,暑假里,我特别拜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很早就听同事介绍这本书,说它是一本指导教师很好地进行教学的必读之书。

  拿到书本,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距离我们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便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观看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不足。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周勇博士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本身不是考据式的评点,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本书中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无论是教育名家还是文化巨人,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个性,崇尚真理、摈弃世俗的傲气。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成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老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我最欣赏的是“大教教心”这个教育理念。其实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这四个字,而是教育家朱熹时常说起。我们知道孔子一直推崇仁义之道,不仅对他的弟子,还对那些古代君王。透过关于他的相关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一切教学努力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有一颗“仁心”。这也可以说是他的教育“核心”。孔子不仅把自己的“学”传授给学生,而且将自己通过“学”培育起来的一颗“仁心”教给学生。而这“求仁之教”也便成了令人赞赏并流传至今的“孔门之教”的.特色。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这番话,我们都非常熟悉,曾经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人和做事。而做事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做事也就是做人。我想,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事实上也是对孔子教弟子“学会做人”理念的延续。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欣赏孔子的“求仁之教”,他不仅将孔子称为“圣人”,还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而孔子的“教心”,并不是教给学生一些毫无生命力的道理,他总是将自己的活生生的对于历史的钻研与理解教给学生,是将自己的对“仁心”的体悟传递给学生,他传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份真诚的大爱。“孔子葬狗”的记载虽然简洁,却说明老师的“仁心”焕化的一个小小的行为已经成了学生最好的学习实例。

  记得翻看《跟孔子学当老师》的前言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教师的,如果能收获半点孔子的从教感受来,即可算没有白当一回教师了。这正是我们‘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根本意义所在”。我觉得这句话仿佛有股强大的力量,牵引着我去探寻,关于孔子的教学行为,关于孔子与弟子之间真切的教学交流。

  【篇四: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近期,随着基地教师休整,我有幸拜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读过之后让我深感受益匪浅。

  古代,教师职业并不是一个风光无限的职业,但孔子为什么能做的有滋有味,还让自己的职业思想在两千年后依旧让后来者传诵。

  孔子是真的有学问肚子里有满满的“墨水”,所以心中有底。书中说道:“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须遮掩,是一件多么体面、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就如《围城》中的方鸿渐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滑稽戏”。孔子虽未有过章太炎:“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如此大气的开场白,不过他同样潇洒自如,从未发怵,哪怕遇到一些故意捣乱的学生,他同样不会辱没“斯文”之威严。

  作为老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这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孩子,他们更是一群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各有特点,各有长短,偶然一次犯错我们能谅解,这不算什么,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也能谅解,并作出相应的耐心教育,这才是圣人所要达到的境界。今天的学生,受着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想已不再那么单纯,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更有效,是不是更要努力学习孔子教育学生时因循诱导,跟人商榷的儒家态度呢?

  孔子一生也非常爱好学习。《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在这本书中,作者又再次强调了在孔子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真贵时,又教会我应把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学习之后,又懂得思考,就在这些之后,他又告诉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跟孔子学当老师,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篇五: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在去年暑假匆匆读过一次,到了寒假,我又拿出这本书认真读了。读后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为师之道又有了新的认识。孔子——这位万世师表,虽然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经成为中国教师精神的象征。

  首先让我们感知孔子的“教学之恋”。教学就是孔子的“恋人”,而且孔子痴恋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不仅如此,孔子之于教书,似乎从未说过“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孔子心中,教学,远比让人中意的绝代佳人,更容易把握在心。对孔子来说,相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活,无论有多麻烦,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好,无论何时想起它,孔子均会不禁感叹“不亦乐乎”!光着一点,孔子便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学习。真正需要怀疑的倒是,眼下众多广大教书人面前担任榜样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有心像孔子那样痴心教学,并真正体会到了“孔子式的爱情”所包含的那种因为痴恋教书而带来的极致情感——死心塌地、痛快淋漓与无怨无悔?

  其次让我们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没有写过专门探讨教学的“论文”,但许多后人相信他有非常好的“教学理论”。钱穆先生曾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其实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我由此觉得,教师可能面对的命运有许多,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教师的终极命运乃是:倘若我们有幸能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在教师可能得到的各种生活中,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无疑是境界最高,最让人幸福的命运,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师的终极命运。也许我们无法像孔子那样幸运,但即使是“心向往之”,也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精神快乐。

  最后让我们耕耘自己的《论语》园地。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在《论语》中,孔子是优点与不足、高兴与悲伤、成功与失败皆能尽情释放的“坦荡君子”,学生在其眼中自然不是清一色的“答题机器”。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作为一线中的普通教师,孔子实在令我们仰视,但既然两千多年前孔子已为我们做出榜样,我们定当明白自己的使命,应着力开垦出属于自己的《论语》园地。

  《跟着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周勇以质朴简约的笔调、别具一格的叙述,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而意味深长地孔门教育场景、故事、细节,追寻着那份令人沉醉的“教学之恋”——在我看来,这种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正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最动人之处。

  【篇六: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无论是历代封建皇帝,还是驰骋于历史浪尖的国学大师,抑或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都崇拜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之精髓,经久不衰。

  孔子是劳顿的、寂寞的。他鞍马劳顿去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仁义之道,不辞劳苦,几经周折,食不果腹、遭人辱骂甚至大打出手是常有之事,这些从未改变过先师的意志,他的壮举怎是一个“苦”字了得!他有弟子三千,他要操持弟子思想、学业、品行之事,而且要“因材施教”,这哪是一个“忙”字了得!孔子“恓惶、无奈、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狗”,怎一个“惨”字了得!而比较孔子的劳顿和寂寞,当今教师的苦和忙碌就相形见绌了——孔子经历的,我们没有。

  作者在书中称对教学的热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这种比喻太贴切了。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他们都有着令人诚服的坚定信仰,令后人千古传送,声声不息。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最能令人折服的就是他的仁义和教学之道以及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或曰信仰。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精神是我们当今教师的“灵魂”或曰“根”。我们做教师,我们做人,我们传播文化,我们理应先内化这种信仰和精神,然后去从事文化熏陶,即“教书育人”。不敢奢求孔子的辉煌,但相比于孔子对教书育人的信仰和坚韧,当今教师的种种抱怨就远去了……——孔子有的,我们有吗?

  不久前,网络上曾有“孔子给于丹的情书”和“于丹给孔子的回信”之事,虽属八卦,我理解为——此类皆属众生对孔子思想和精神的不朽关注。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不少朋友向我要孔子《论语》双语版,每每这时内心会涌起一种渴望——细读《论语》,可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我想这应该是自己的愚钝和无知使然。这次拜读《跟孔子学当老师》真正受益了,所以,对这次读书沙龙活动,我内心充满了感动。

  我们教书多年,有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点什么?是否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心思考点什么了?坦率地讲我自己没有做到。向孔子学习教育细节、教育思想、教育行为理应成为我们教师今日和明天的功课,不是吗?作文

  【篇七: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刚看到名字《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一尊巨大的严肃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当瞄到了旁边的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心中又会心一笑,觉得说的对极了,我们就是在和教学谈恋爱。

  作为工作一年的老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充满热情和憧憬,以为会沉浸在美好中,但事实给了我狠狠一击,顽皮的孩子,多样的家长,快节奏的教学生活,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时间一久,我才慢慢发现,如果说教学真的是一场恋爱,他绝不是轰轰烈烈的热恋,而是细水流长的,既有孩子带给我的感动、有快乐、有甜蜜,更加有迷惑、有犹豫、有发脾气,这种种感觉都非常的真实。

  朱自清、胡适、孔子等许多的年轻人,刚踏上讲台时都是这样,百感交集,甚至不被学生承认,然而当他们真的走了这条路时,内心却是清醒的,他们的心中怀着一份纯净的理想与信念,那是一块心灵的净土,不会被现实中的“饥饿”、“遭人白眼”所影响,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是有那块净土的,但在现在,要守住成为比有更加困难的事,我们做的工作和儿童有关,我们有没有像我们身边的孩子学习呢,学习他们的“傻劲”,即使我们什么都明白,变傻一点吧,那样你更快乐,更投入,更能沉浸其中,享受这一生的恋爱,教学之恋。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了解学生情况,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针对学生智能的高低,孔子也进行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能力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能力已达到相应的水平,孔子才进一步具体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反。对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而我常常在教学中错误的以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每个孩子要做的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相比有没有进步,老师应做到对“坚强”的孩子批评点拨,对“脆弱”的孩子支持鼓励,用适合的“爱”促进他们成长。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学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学当老师,学习他的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好,学习他感受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篇八: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这两天看了一本书,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题目很吸引人,是华师大出版社大厦书系其中的一本,以前看过其中的几本,所以印象很好,所以读得很快很轻松。周博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老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本身不是考据式的评点,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老师才成为可能。

  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还没有机会与作者周勇博士进行本书的交流,而且读了这本书之后,的确很想和他进行一次读书的交流。他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距离我们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便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观看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不足。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这本书并没有严格的体例,自由本身就是思想的乐园。如同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有这方面的大气。这其实是作者的自信,不循规蹈矩,不耿耿于怀于考据,活读《论语》,妙解孔子。循规蹈矩难有真情,更难有激情;不耿耿于怀于考据和历史的真实,才给我们自由解读的无限空间和个性的张扬,从而完成了孔子和自我的思想对接。所以,这本书与其说在写孔子等,不如说是写如何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丰厚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跟孔子学当老师》的题目太好了!

  写这样的文章需要才气,需要自信。敢于把自己和孔子等名人扯上关系的更需要自信甚至张狂的个性。本书中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无论是教育名家还是文化巨人,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个性,崇尚真理、摈弃世俗的傲气。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称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老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梁启超第一次做研究生的导师,上课时,他走进教室,望着天花板,然后突然说:“兄弟我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之后,才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章太炎先生的开场白比梁启超自信的多:“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但是国学大师不能没有学生,所以他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敢这样说话的老师不多,有这样能力这样说话的老师更少。我突然问自己:“兄弟”凭什么当老师?作为语文教师,读了这本书,我实在汗颜,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把《论语》认真读一遍,更不要说读懂,读到潸然泪下!马上要补上《论语》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