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听过一句话:早熟的人势必晚熟。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我觉得这句话有些道理,同样,反过来也说的通:晚熟的人势必早熟。既是推理人的成熟程度,用人际关系来证明想必是最有效的,少年不知所以然,中年已然在里面,多少有点感慨。
一位老同学推荐我看莫言先生的新作《晚熟的人》,似乎说他就是那种晚熟的人,懂事儿太晚,以至于过早的放弃后来看挺好的工作、频繁换行业、身边的人也总来来回回,还说我比较早熟,上学的时候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一直坚持。这让我有点诧异:到底什么是晚熟或早熟?关于这个讨论,我先放到后边再讲,先来看看莫言先生在小说里写了什么。
《晚熟的人》是一部小说集,刚开始因为长久不看小说,对里面平铺直叙的介绍及人物关系理不顺,多次有想放弃的念头,坚持下去却愈看愈吸引人,文风就是家长里短,时而透露出带点讽刺的莫式幽默,如在《等待摩西》中,主人公柳卫东条件一般,硬是把已经订过婚约的马秀美拉过来,被马家哥哥痛打一顿也宁死不屈,也或是因为此,这马秀美一辈子死心踏地的跟着他,好日子好过,坏日子坏过,最让人揪心的是,柳卫东生意失败后人间消失,整整消失了三十五年,期间,马秀美不停的找他,最后柳卫东回来后,周围都觉得这人真可恨,该被打、被唾弃,可是到了马秀美这里,“但眼前的这个人,身体发福、面色红润,新染过的头发黑得有点儿妖气,眼睛里闪烁着幸福女人的光芒”,一看就知她根本就没有计较。“我看到院子里影壁墙后那一丛翠竹枝繁叶茂,我看到压水井旁那棵石榴树上硕果累累,我看到房檐下燕子窝里有燕子飞进飞出,我看到湛蓝的天上有白云飘过......一切都很正常,只有我不正常。于是,我转身走出了摩西的家门”。一切都很正常,大自然在它的`世界中自然的运转,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我们什么也做不了,谁人的幸福谁知道,哪怕受苦受累也是幸福的,因为她有希望。
带讽刺的莫式幽默,又如《贼指花》,这可夹杂了一些对于人性善恶美丑的故事。一群文学作家坐船到东北游玩,一路上,各种故事热闹又紧凑的发生着。其中,撂翻狂傲的驾船大汉及空手捉苍蝇的武英杰被大家连连拍手称赞,同时,帮助女记者教训小偷的光亮事迹更是让人佩服,外加送给女记者的一首诗,将因被报复而留在脸上的一道疤写出另一番美:
我梦到那断指,如同接穗
嫁接在你的腮
萌芽抽条并开出
诡异的花朵
仿佛猫的笑脸
贼指开花
贼指花
有无可替代之美......
就这样一个光辉形象的武英杰,从姓名里可以感觉到的威武英雄的人,在后边的真相中,原来不仅玩弄了一位女性,而且还真正是一个小偷!当时作家们游玩时,胡东年的钱包丢失,多重逻辑及线索都指向“我”,而“我”真的很冤枉啊。听了尤金让的故事,再加上“我”的亲眼所见,“那么,我想,尤金讲述的他和范兰妮的故事,也许是他编的,而偷了胡东年钱包的人,也许是尤金,或者,真的就像他们怀疑的那样,那个贼,就是我”。表面上一幅正气凛然的样子,背地里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贼,让正常的人无以应对,也不想、不屑于应对,干脆就是“我”吧。
《晚熟的人》里也有很温情的故事。地主孙敬贤半带病半带猾的与“我”在一个生产队里割麦子,既不是很努力又不是很倒退,一直保持着一种状态,“我”感觉不对,看到孙敬贤眼珠子里射出阴沉沉的光芒,因此写了一篇文章叫《地主的眼睛》,把他在当时当地搞的受了不少苦,你说冤枉他吧,也不算,但这孙敬贤就只记住这些,恨恨的把这传给他的儿子及孙子,大概太坏了,得罪到自己家人,自己的孙子都已经不认可这些狡猾的心思,对地的喜爱没有减少,但后代孙来雨已然成了一个踏踏实实种地的“农场主”,真心的在乎那些闲置的地,为了能每年多生产百万斤粮食。后来孙敬贤离世后,孙来雨的爹给他爷爷办了个类军队的葬礼,像唱戏一样,孙来雨跟“我”说“我爹与我爷爷一样,就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是不是胖子,别人一眼都能看出来,做出来的和性格里自带的差别总是很大,不然,在孙来雨想多要地的时候,“我”为什么真心想要帮他呢?
最后一个故事是悲情的《火把与口哨》,讲述人和狼的故事。村里教堂里有一幅壁画,画着一只母狼和两个吃狼奶的男孩,后来教堂失火,在里面住的宋老师和儿子烧死在里面,出殡那天与三叔娶三婶的喜事碰上了,再后来,三叔家一连串的不幸,三叔死在煤矿瓦斯爆炸中,狼把三叔家儿子叼走吃掉,引起一圈人对三叔闺女的误解,这闺女委屈的服毒自尽,三婶带着愧疚与仇恨,沉静地削酸枣木杆、缠铁钉、融蜡烛、缠布条,一层一层,迸发出非于常人的力量、提起非于常人的胆量将狼窝端掉......太过用力,终气消云散,带着与三叔的口哨情缘,奔向地下的一家团圆......故事荡气回肠,再看仍心存悲伤,这大概也就只有回望才可平静。
小说集看完,我像通过看书看到了人生百态,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构成了社会,构成了世界,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什么是早熟?什么是晚熟?我想也没那么重要了,“早熟”的人以为他聪明,过早的展现他那一点能耐,结果反弄巧成拙,竟也成为真正晚熟的人,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成长,到老来终混混沌沌;“晚熟”的人带着一股憨态、一副真诚,踏踏实实做着自己,对人对事自然而然,终将得来内心的安稳和圆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反倒是真正的早熟,只是当事人并未觉悟。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因为拥有符合规律的思维方式,所以做的事情根本就不会越出边界,这也是骨子里早熟的人所未察觉到的真理逻辑吧。
再回到当下,前述同学口中称自己晚熟,是在感叹他追求一个人、选择一项工业时,只觉当时的安逸和满足,偏离了人之本性的核心,没有看到事情真正本源的品质,遇事轻易放弃,甚至连自己都不够了解;他羡慕甚至嫉妒的是,身边很多人都可以遵从内心,随心所欲且能在该做什么的时候做什么,慢慢地去接受世界、融入世界,进而寻求到平淡真诚的心境......人生没有重来,不管是早熟或者晚熟,选择过怎样的人生是我们的权利,用一颗善良、真诚、热忱的心对待人生总不会错。
面对一部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面对小故事里的大道理,我心忐忑,读后感或许还疏浅,再过十年或许有新的体会,愿界时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