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一直在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本书,感触颇深:要做,就该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方法上来。管孩子就是用各种规则和批评、惩罚手段迫使孩子就范,哄孩子就是用表扬、赏识等手段诱使学生走成人设定的道路,这两种办法都强调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外部干预。帮孩子则不然,它是先搞清孩子的特点,从他的现实出发,帮他实现自我。
管孩子时,教师是指挥者;哄孩子时,教师是鼓动者;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管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害怕,恐惧是动力;哄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欣喜,兴奋是动力——两者都主要诉诸感情,比较情绪化。帮孩子则不然。帮孩子时,教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帮孩子是一种平静的、理性的交流,当然“帮”也需要“管”和“哄”两种方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美国商人去亚洲某部落订购草垫,定得多反而提价,因为单一的重复动作将使人很厌烦;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工作了十五年的人从没被提升,而刚进公司一年的小伙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并没有十六年的经验,您只有一年的经验,只不过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我们年复一年地走老路,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复制自我,那收获的多半就是疲惫和焦虑,永远做不成快乐明哲的班主任。快乐的前提是明哲。想起去年自己刚做老师,当时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年轻力盛的“孩子王”,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学本领、学技巧。
而如今一年过去了,我觉得班主任要擅用个人的魅力和威信,让学生真正钦佩,并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反思,切实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技能。
班主任也需要专业?班主任工作都有哪些?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可否借鉴?用心做和用力做、让我做和我要做之间究竟有多大区别?带着这些疑惑,我打开了王晓春老师的这本著作《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
有多少人,如我一般,把班主任仅仅看作是班级的管理者,可事实上班主任更应该是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更是终生学习者。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我一直忙于的班级日常管理仅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班风的建设和对问题学生的诊疗是独立于班级日常管理之外,班主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扪心自问,我却从未把这两部分当成“正事儿”。
班主任既然是一项专业工作,那么做这项工作就需要有科学的方法。以前总说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可是这种艺术性的提法到很多人那里就变成了随意性,变成了肤浅性,成为拒绝深入学习的挡箭牌。王晓春老师告诉我们,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科学。因此,我们更应该带着科学的态度去深入研究,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锻造班主任工作本领。正如这本书封面上所说: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
“想想自己,面对自我”是我从此书中读到的另一种收获。太多的时候,我们班主任太无私,无私到总想着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成长,以至于无私到太“忘我”,忘记了自己的成长、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收获。改变别人那么不易,我们却天天在做;改变自己,主动权就在自己手中,我们却压根没有做。比这种没有做更可怕的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真的有一天,我们觉醒了,我们改变了自己,进而影响了别人。我们班主任工作的效果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到那时,“不费吹灰之力”的神奇,你会体会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从疲惫和焦虑中走出来,做一个明哲的班主任吧。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一书,我感慨万千。班主任工作林林总总,纷繁复杂,我想:班主任不好当。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让我明白了:作为班主任,埋怨没有用,牢骚也没有用,在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学会做一个专业班主任,以真正体会教师的幸福感和崇高感。
面对王老师提出的班主任的九种类型,我反思,我属于哪一种班主任呢?这是我以前从没想过的问题,正象王老师说的:“我感觉中小学班主任普遍不知道我是谁。既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也不清楚自己的弱点,而且几乎没有照镜子的习惯,遇到挫折只会怨上怨下。”看看身边的班主任,也是盲目的工作,缺少思考,习惯性的把班级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我的地盘我做主”,班级的大事小情,往往班主任说了算,中学“班官”型的居多,小学的“班妈”型的居多,极少数是不愿意做班主任,领导硬性安排的,所以保持“维持会长”的身份。我们只有真正认清自己,才能改变既定的思维模式,才能像“科学家”型班主任转变。
提起问题生,没有老师不头痛的,问题生耗费了班主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成为班级“顽疾”。问题生何以成为问题生?什么样的学生才是问题生?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问题生?王老师给我们做了具体说明,让我们对问题生有了新的认识。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只要学习差的学生都是问题生,这样,一个班级可能会出现三分之一乃至更多的问题生,我们人为的扩大了问题生的范围,今天抓这个,明天找那个,整天累死累活的,班级却没有任何起色。我觉得这主要是我们专业知识欠缺的原因,在问题生问题上,我们要么“高压”,要么“怀柔”,要么“招安”,要么“一棒子打死”,要么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要么强迫转学,眼不见心不烦。殊不知,很多问题生就是我们造成的,是我们人为地把他们推向了问题生行列。面对问题学生,我们不分析,不思考,不管什么样的问题,习惯按自己惯有的思维处理。事实上,问题生的出现,对班主任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每成功转化一个问题生,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又提升了一步,这会促进班主任的成长。而我们却习惯了安逸的生活,怕出现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能避则避,避不开便草草解决。所以我们的教育历程显得苍白,所以我们的工作原地踏步。
一直对班主任工作持排斥态度,一直以为班主任工作不需要太强的专业知识。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在感叹自己肤浅无知的同时,更觉震撼,原来这才是真正的班主任生活。所以,我决定告别以往的懒惰,告别以往的懈怠,告别往昔那些缺少思考的日子,学会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
读了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令我感受最深之一的是他对班级从“人治”到“法治”作出了分析,其关键点有以下5点。
1、有规则意识的学生重视规则超过老师的脸色,没有规则意识的学生才会“得寸进尺”。有规则意识的人过马路看是不是红灯,没有规则意识的人过马路看有没有警察。这就是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2、班规最能体现班主任的治班理念。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适宜的班级目标是关键。以目标为导向和动力,要求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以不同的方式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形成班级集体是管理工作的目标,而班级集体一旦形成就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的功能,实现马卡连柯的“为了集体而教育、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教育学生”的原则。
3、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制定班规。有一位作母亲的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在大家讨论之前,班主任只要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即可。一是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二是若要让我们班成为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三是为了保证同学们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
4、班规应该多做加法,少做减法!一次“加法”增加的是学生的一个闪光点,一份转变的自信;与之相反,滥用“减法”往往就会减少学生自我反省、自我谴责的内心空间,减掉了学生重塑自我的愿望和信心,强化了个人的短处缺陷,削减了自我教育的勇气。初始分数为0分,上不封顶;以加分为主,扣分为辅;期末以l00分为合格标准;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期末为终结。最后得分作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校园之星、班级之星,操行评定等推优评先的依据。
5、正确把握奖与惩的基本要求
⑴奖惩要以激励和鞭策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为目的。
⑵奖惩要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惩,金钱刺激尤不可取,精神奖励学生受益一辈子,物质奖励只能是一阵子。
⑶奖惩要实事求是。进行奖惩前,不能掺入个人的喜怒好恶。
⑷奖惩要取得学生集体的支持。奖惩首先要经过班干部和全体学生的集体讨论,学生讨论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要让所有学生明白奖惩的缘由和意义,心中明白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⑸奖惩要辅以宣传教育。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应该奖励,又因为什么必须得受到惩罚,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奖惩,奖惩对一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帮助和作用,从而做到奖不骄,惩不馁;在奖励面前学会低头反思,在惩罚面前勇于抬头前看。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总会碰到各种问题,我也时常在想:怎样做班主任?怎样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寒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这是一本理性而平和的书,它结合了我们实实在在的教育生活,以小见大,谈了很多教育案例、理念和思路,让人受益匪浅。
一、学做“科学型班主任”
王老师认为班主任的类型有:“班妈型”、“班官型”、“鼓动家型”、“领袖型”、“导师型”、“科学家型”、“维持会长”型、“寨主”型、“书生”型。王老师极力倡导的是科学家型。在以前的工作中,我一直是“班官型”和“鼓动家型”的班主任,这些不太正确的定位,让我的班主任工作屡屡碰壁,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后,我重新认识到自己班主任工作上的不足,希望自己今后能努力朝“科学家型”的班主任去转变,这样才能让我的工作有所发展。所谓“科学家型”的班主任,也就是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是以科学家的态度去进行管理,强调教育行为的科学性,强调思考、研究、分类、总结,从科学出发,他们给自己的角色定位首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其次才是学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对学生,第一是尊重,第二才是爱。他们遇到问题,总是采取研究的态度,进行诊断,然后拿出解决办法。对他们来说,教育首先不是一种任务,而是生活本身,班主任首先不是一个职务,而是一本需要阅读的书。
二、重新定位班主任角色
王老师在书中提到,班主任要扮演以下一些角色:教育型的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习者、平等对话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反思自己以前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最多的是管理者、家庭教育联系者,而其他角色扮演得较少。今后,在充当管理者的同时,我会更多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做一个更加专业的班主任,我会和学生平等对话,洞悉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情绪,成为学生信赖的、亲近的人。另外王老师提到了角色转换和冲突的问题,扮演不同的角色时,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和做法,应根据情境灵活处理,不要太僵化。这些理念对我今后的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理解“师爱”的丰富内涵
王老师在书中,对“师爱”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师爱其实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师爱应该是理智的,温和的,广博的,无私的。”他说:我们需要师爱,但并不是那种盲目泛滥的爱,而应该是科学有节制、有方法、有策略的爱。做好一个班主任,仅仅具备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更多的智,爱而有度,爱而有法。缺少方法、缺乏智慧的爱是愚爱,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因爱成害”。他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爱是情绪化的,私人化的,功利化的。准确地领会师爱,恰当地表达师爱,相信师爱的力量而不迷信它,用教师专业人员的眼睛看待师爱。”王老师的这个观点,扫除了我对“师爱”的陈腐观念,让我重新理解了“师爱”的丰富内涵。让我知道了做一个专业的、快乐明哲的班主任,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总之,王老师的这一本《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的书,有专业、扎实的理论指导,有经典的教育案例,是一本很值得我们班主任细细品读的好书。
近期读了一本书《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书中写道:教育有三种形式:管孩子、哄孩子和帮孩子。管孩子就是用各种规则和批评、惩罚的手段使学生就范;哄孩子就是用表扬、赏识等各种手段使学生走向成人设定的道路,而帮孩子则是先搞清楚孩子的特点,从他的现实出发,帮助他实现自我。前两点都是强调从成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的外部干预。而帮孩子时,教师是研究者,真正动起来的是学生本身。
想想从初一到初三的三年,也正好走的是这三种形式,初中一年级,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况且年龄都在12岁左右,对于这些还带着稚气的刚离开爸爸妈妈的小孩子,班主任就要充当爸爸妈妈的角色,哄着孩子学会独立,学会与人相处,进而适应住校,适应集体生活。
初中二年级大家知道都是最难管的时期,学生经过一年的生活,适应了学校,认识了同学,身高和心理也经过一年的成长逐渐的有儿童向青少年转变,外加没有升学的压力,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这时班主任的哄已经不起作用,只能一个字“管”,用制度、用班规使学生能坐住。
进入初中三年级,也是最关键的毕业班,由于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应该干嘛,而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指引,帮着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进入一所理想的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