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合理,灵活。下面谈谈我对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后的几点体会。
1.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
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例如:教学《公约数,最大公约数》时,先出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有一间厨房要铺地砖,请你帮忙想一想: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正方形砖,才能铺得既整齐又快同学们通过讨论后,得出:边长1分米,2分米,3分米,6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得最快。这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既是30的约数,又是24的约数,是24和30的公约数,而6是最大一个,从而引出一些有关的概念,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
2.《数学课程标准》内容强调了解决计算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第一学段"鼓励算法多样化",第二学段"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中学阶段,要积极鼓励一题多解,让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
3.《数学课程标准》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例如:教学一些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对不同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成绩好的学生可以用各种方法解答,成绩差的学生只要掌握一样方法就可以了。
《数学课程标准》已经颁布,试点已在进行。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应当迅速开展。我们相信:随着学习的深入,理解《数学课程标准》将更深刻,实施《数学课程标准》将更坚决,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教学将展现在我们面前。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功能、地位重新作了科学的概括,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为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这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
那么,如何才能还语文教学本来的面目,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习语文,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呢?通过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我从中感悟到,要落实这一核心任务,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四个性”。
一、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蕴育点”,在课堂上营造文化氛围,通过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祖国的、世界的、历史的多元文化,去实现语文教学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这一目标,从而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实践性
语文课程不是主要获得知识的课程,而是获得运用能力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必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逐渐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课上要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在组织协调学生对文体积累感悟运用的同时,又促使文中那鲜活的生命形象推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外在的愉悦表现,而且有内在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教师爱护、尊重和期特中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信任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才能敢于大胆发言,才敢于自由争辩。而当学生一旦看到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那种激发出来的自信心,以及由此激发出来的智慧力量,往往是出乎教师意料的。
四、开放性
语文是社会交际工具,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社会交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要使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必须把语文课堂建设得开放而有活力。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开阔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而且要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充分运用课程标准所列出的20多种课外学习资源,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在学习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既能够在语言文字方面得到提高,又能获得跨学科,多角度的知识。
过去,学生只是通过读书来学习语文,而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语文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这毕竟已经是过去。如今《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把语文学习以轻松,活跃的本身真面目还给学生,学生可以尽情“享受”语文了。就让我们一起来把那一颗颗充满童真的心在课改的大背景下,放飞在语文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吧?
我对《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这本书的基本理念这部分着重学习了一下,现在谈一下今天学习的心得: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共有十点,每点都是精华,如果仔细品味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
1、以音乐审美
以审美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的情感体验,根据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要素在表现中的作用。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上课时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的感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个性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学习去享受,参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5、重视实践
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将学生走进音乐获得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艺术实践,增强学生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鼓励创造
中小学课程,目的在于通过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7、提倡学科综合
教学的综合包括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舞蹈、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的综合;以及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8、弘扬民族音乐,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10、完善评价机制
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建立综合机制。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管理三个层次,可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等多种形式。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总之,在以前的音乐课中我对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整合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在今后的课堂上应注重这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在这个假期中,我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及其解析,对语文课标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学习新课标,收获丰厚,感触很多,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让我认识到,语文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不是让学生认几个词、背几句话、写几篇文章就够了的,作文教师,我们要通过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仅仅从应试的角度培养学生,只要求学生考试拿高分、取得好成绩,还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具备把语文很好地应用到生活的能力,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
其次,新《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当然,在准备课程时教师要用心、用感情解读课文,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是教师讲述教师本文的读书心得,甚至是教师故弄玄虚的卖弄,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吃透文本的目的是知道哪一点是读者真正感兴趣的,哪一点是值得学生仔细品味的,从而提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课文的精髓所在,才能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途径。
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具有一定的包容度和思考力。中说道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必要设置单一的、唯一的正确答案,教学时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总之,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应立足在积淀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揣摩字词含义,去探究文章主旨,去发现语言材料运用规律,去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去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情与理。课堂上多去探讨这类有语文价值的问题,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会提高,学生的能力也自然得到了培养。且对于问题的答案,教师不应只设置一种标准答案,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鼓励答案“多元化”,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还有,我也认识到,语文的教学所设置的目标和问题不能单一要尽力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教师就应当尽最大的努力让班中的学生全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让班中的学生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都能通过课堂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教师在提问时也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使之适合学生。问题太简单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问题太难,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水平相符合。这样,老师所设计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爱,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学习的评价方式上,我们也应当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学习目标的设置不光分为写作、阅读、识字等几个方面,在几个方面之下还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也让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特别的,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和水平的不同,在学习中对其的要求也应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俗话说:"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方法其实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如果只是学会了某个知识,那么学生所掌握的也只是教师教授的那部分,并不能举一反三,没有学会学习。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将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巴金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如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自主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在教师和家长的监督与逼迫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率也会大为提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我意识到我应当从现在起,发现学生学习习惯上所欠缺的地方,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灌输,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让学生在我的潜移默化之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习惯来自于坚持,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新《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的心得体会,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语文教育也会越来越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也希望能在语文教育这片天地中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今年暑假我有幸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使我受益匪浅,《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理论的最新成果,通过学习我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如下: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各界和家长曾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尖锐的批评。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此次课程改革,重点进行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泼地流个不停。”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体验空间和实践课堂,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激发自我写作兴趣,从而写出心中想说的话,心中想写的事。
三、学生自悟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当然,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切实认清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努力使教学有新意,让语文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注意感情的培养,创设情境,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广泛的好奇心;通过挖掘审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避免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课内语文学习要与课外学习,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等。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方法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持久而强烈,语文教学自然就会轻松起来。
总之,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既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生活即课堂。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把语文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读了新课标后,我更加感觉到这种美丽的必要,她是语文学习的领航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带领我的学生们去感受这种美丽!
通过学习,不仅让我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掌握了最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指导着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获得。在我看来,或许思维能力的获得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孩子们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信息过量的世界。他们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就需要吸收与自己有关有用的信息,而抛弃众多的无关信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知道,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有意义的学习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新知。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情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对两种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做了要求。那么,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在三年级下册中的《生活中的推理》这一课有了明确的体现。在中段对于学生的要求还不太高,只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合情推理的能力。虽说,在整个教材中只有一篇专门针对推理而设置的课,但,在不同内容的课中都对推理能力有一定的练习或是渗透。比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索9+5=?有的孩子会说,我知道10+5=15,那9+5=14,这个孩子就很好地进行了推理,又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了三位数(中间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后,放手让学生探索三位数(末尾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的方法。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新标准》的出炉,提醒着老师们要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下面谈谈我对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后的几点体会。一是教学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确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的确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二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能力;三是内容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经验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的基础。没有亲历的数学活动就谈不上经验。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所以新课程大力提倡“做数学”。不过光“做”也不行,还要善“思”。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对“做数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如何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处境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积累起宝贵的数学经验,才能找到开启数学之门的金钥匙。
《标准》中更加强调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类比、归纳等多种数学思考方法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看来,问题解决在数学课中就有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和使命。当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得建立在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上。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回顾反思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本学期在领导的带领下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下面就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
1、育人要有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从现实中取得学习资源,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3、教学要有新方法。
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今年暑假我认真解读了20XX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学习了今年新课标,感觉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
一、新课标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对年段要求进行一些微调。虽然是微微的小调整,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感觉新课标真的是替学生着想的。比如:新课标对中段学生的要求,在阅读方面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于让学生学会默读,不出声,不指读。这原来属于第一学段的要求,而这样的要求,说实话对于低段学生来讲,确实比较困难,过早让学生学习默读,只会让学生养成走马观花的阅读习惯,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语,他们只能知道得事实而非,甚至还会挫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现在的新课标将此要求下放到中段,这样孩子能有更长的时间来学习、练习默读,新课标把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保护学生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而然地学会默读这样一种阅读方式。
二、全面提升素质,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教师通过这个主阵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全面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然而课堂驾驭能力不同的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大不一样。驾驭能力强的教师一进课堂就有大将风度,成竹在胸,充满信心,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驾驭能力差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信心不强、情绪低落、教学环节紊乱、缺乏系统性、应变能力差、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等缺点。尤其是在新课改环境下,随着教学方式的变化,对教师解决突发事件和课堂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可以说,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高低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作为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潜心备课工作,运筹教学方略,讲究提问设计,发挥教育机智,推敲教学语言,增强心理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三、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胆量。
在低段口语交际中,增加了一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要求,老课标中为“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老课标重在学生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非常有想法,但是一当需要讨论交流时,就沉默了,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口才,或者是别人讨论的题他都没有兴趣。而新课标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胆量,只要敢于站起来发言,就给予肯定,至于发言内容是否精彩我们暂且不要求,把学生的胆量锻炼出来了,发言内容是可以在不断训练中越来越切中要害的,说白了,有胆量的孩子,以后成功的概率都大许多。
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新课标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的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在严英俊老师的报告中,他例举了不少的事例来阐述这一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目标是明确的。这是一个目的地,但每一个人到达目的地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我们不要在乎学生从哪条路走,最后达到了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就够了。因为学生自主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做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更多的应该有见得地去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而预设方向。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这次解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收获颇多,也让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以便能更好的把这些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去,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我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必读》,找出了和以往的语文课标的异同,明确了解了教学的侧重,为自己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新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文化空间。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悟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的综合训练。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到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班委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竞赛·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我留下的启示是深刻的。作为教师,首先要有深入钻研教材,有效拓展教材的业务能力,这样才能切实将语文课做到提高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要鼓励学生树立大的语文观语文的学习要着眼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多在语文实践中去学习和感受语文。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任重道远,但是我会以自己最大的努力贯彻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为自己的课堂永葆蓬勃朝气而不懈奋斗!
近来,我和同事们共同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找出了新旧课标的异同,有很多新增内容,主要明确了今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侧重点,对我们今后怎样教学指明了方向。
新课标中第一学段(1~2年级)中的识字与写字部分中有这样几条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新课标中对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这样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教学中,新增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新课标还新增了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教学方式又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方法,所以我要转变教学理念,跟随时代的脚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课下多和学生交流,建立师生之情。在课上,要平等对待学生,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予鼓励,给予适时的帮助,总之要关注每个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多年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你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例如:怎么预习课文,先读课后的生字,再读课文,读课文的要求,因人而异,直至把课文读通顺为止,然后标自然段,画好生字、词语,学生学生生字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记生字。查字典,写好生字的词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还有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注重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学会学习,并通过讨论、交流,找到答案,再把它写下来。我是一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时间,让学生尽情阅读,感受语言的乐趣。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临写,并了解汉字的书写规律认真书写汉字。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写字作业的练习,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另外,我要给予学生以肯定和鼓励,并定期开展活动进行写字比赛,调动积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如看故事书,读报纸,走上街头读广告等,并让学生交流体会读后心得,只有让学生把所学用到生活中,具有成就感,懂得学知识的重要性,那么,我们的教学才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