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师表的读后感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诸葛亮的《出师表》推崇备至。“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陆游对《出师表》的高度评价,使得《出师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分量。记得我读中学时,课本就选用该文作为教材;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儿子高中也快要毕业,《出师表》还稳稳当当坐在中学教材的一把交椅上,我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对于这篇文章,人民何以如此难以割爱呢?自诗经以来,中国文学灿烂夺目,难道没有其他的文章可以取代出师表了吗?
教学文言文一般有二个目的,一是要求学生领会文章的含义,掌握思想性的东西,从中获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二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文言知识,包括字词句之类的。这两者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不掌握基本知识,难以领会文章含义;不领会文章含义,光学习一些字词句的解释,就不可能达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境界,不可能达到学会知识和学会做人的结合。我私下以为,选编《出师表》作为教材,而且这么多年来不换的原因,主要应该是该文的思想性在起作用。我之所以认为应该取消《出师表》恰恰是它的思想性出了问题。
时移世易,我以为时代在变化,选择文言文作为教材的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能够一成不变地采取课文终身制。像《出师表》这样的文章,虽然好;但也应该是“李杜文章千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的了吧?不过在我看来,让《出师表》从中学课本上下来,告老回乡,更主要的原因倒不是不新鲜,而是我们的时代,对文言文入选课本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该撤掉《出师表》的第一个理由是,该文的指导思想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诸葛亮撰写《出师表》的时间是227年,这个时候,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三国军事上互相掣肘,互相制约,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国家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至关重要。正确的选择,我以为应该是富国强兵。作到富国强兵,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清明政治,身体力行帮助刘禅清除奸佞,开明政治;二是发展经济,要利用相对平衡的有利条件,加快蜀国经济的.发展,迅速壮大国力;三是发展文化,特别是教育,三国鼎立后,蜀国各方面人才凋零。人才的凋敝使它在后来的争斗中处于劣势,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困局。可惜的是西蜀没有像他们的老祖宗刘邦一样,选择修养生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道理,而是在诸葛亮的指导下,选择了有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战争道路。战争的对象是拥有黄河流域先进文化和发达经济的魏国,这就注定了西蜀必定走向衰败和灭亡。
撤掉《出师表》的第二个理由是文中所表现的愚忠思想。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样一种感恩图报的思想在该文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作为一种社会心态,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感恩当然是需要的。当今社会,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国家,都提倡感恩,我们的学校甚至还提倡“感恩教育”,这无疑是对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辅政大臣,他的任何行为都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就不能只考虑个人的感恩图报,而应该从国家的根本大计考虑,从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恰恰在这个大问题上,诸葛亮犯了错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里诸葛亮说表明的正是感恩思想。这种思想用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是非常危险的。这在蜀国已经有前车之鉴,而诸葛亮竟然不吸取。这个前车之鉴就是刘备和陆逊的彝陵之战,这场战争正是为关羽报兄弟之仇而发起的。现在诸葛亮又以报恩来发动对魏国的战争,等待他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呢?当然是失败而已。
撤掉《出师表》的第三个理由是诸葛亮开的是空头支票,表中心誓旦旦,但却根本不可能实现,也的确没有实现。“亲贤臣”这件事,他完全可以做到,但是竟然没有做到。黄皓这样的奸佞小人,诸葛亮完全可以一刀结果之,但是他竟然结果不了。这就为后来的扰乱朝政埋下了祸根。他表态说:“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六出祁山,无一胜利,没有治罪。
撤掉《出师表》的第四个理由是诸葛亮的穷兵黩武。诸葛亮的穷兵黩武表现在他每次北伐都失败,每次失败都要再动干戈;不仅如此,他选择的接班人姜维竟然也只知道一味的北伐,九次北伐,战略战术如出一辙,致使国力完全空亏,最后为邓艾、钟会所灭。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以为《出师表》不能再做为中学教材,而应该用其他的文章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