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些人来说,教书是一份工作,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教育是一份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这些编写文章的老师或者可以称之为教育家,这些教育家的视野和我们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着眼点与立意都是非常深远的,例如开篇课题1就是《度量衡制与国际接轨是大趋势》,作者就是从整个小学数学内容及体系来进行着力分析的,从初始数学体系中来分析阿拉伯数字和+,—,×,÷都是在辛亥革命后从西方引进的,所以大多数使用习惯是相同的,但是在一些方面还是沿用了中国传统读法的一些计数方式,我们是四位分节,但是国际是三位分节,时代在进步,所以还是需要在教育中首先引入国际概念,是作者考虑的,大的,宏观的教育理念。
又例如,在教育中其实一直藏有隐形的“数学思想”,它应当是贯彻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而不是仅仅是宣之于口的口号。我个人是一个教育经验并不丰富的新老师,在教育工作中很多时候还只能做到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目标,实际并没有达到“四基”所要求的数学基本思想。很多时候我的教育实际上还是冗杂的,但数学所要求的,其实是更有“秩序”或者说它应该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的时候,“数学思想方法要适当地说出来”。
当然,这本书在让我惊叹于各位大拿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内涵以及高深的教育技巧时,也给我我许多帮助。
第一,是针对于一部分教育实例,这里的课题很多是会附上课时内容教法的详解与备注,让人能直观地参与到课堂教育中,同时能明白教育的阶段目标,是可以直接提供教学教育参考的,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教师老说非常实用。
第二,是本书中还有大量的教育访谈,实在解决了我的很多教育困惑。例如我从教两年以来一直深受困惑的“估算”的问题。实际上教材从二年级就希望能向学生渗透估算思想,但是学生只能将它当作是一种教育技巧,只会死板的应用,远远达不到所希望达到的教育目标,因为估算实在是一种太灵活的教育思想。张奠宙老师说:“估算不是总能进行的,最后还是靠精确计算解决问题。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学会精算,得到准确答案,这是基本运算。估算则不是。估算是成人后灵活处理问题的方式。正如学书法,先练正楷,一笔一划,一丝不苟,不能在小学里教草书。”实在令我茅塞顿开,感同身受。
这本书里蕴含的数学道理,给我的收获也远不止这些,还需要我时时借鉴,用心品读,拓宽我的视野,沉淀我的积累!
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无论老师、学生、家长都似乎认为现在的初中数学要求比较高,很多知识如:解方程、二次函数等费了很大精力去学,在日常生活中却基本不派用场,而且除了像自己这样从事与数学有关的工作的人外,大部分人学校出来没几年就全忘光了。就连我自己也有非常深的体会,不要说大学里的高等数学,就连高中学的那些初等数学的知识,如三角函数变形,双曲线、椭圆等的知识,由于初中教学中用不着,基本都忘光了。在一次次地面对学生疑问:“数学真枯燥,学数学有什么用?”时,除了非常功利告诉学生“中考需要”,我几乎都不能给出一条让学生信服的理由。
我知道这是我自己在数学专业的研究这一块上知识过于缺乏导致的,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我非常希望在数学专业知识方面能有所提高.那些高深的数学理论的研究实在提不起我的兴趣,还好,我在图书馆看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授郑英元的《邮票上的数学故事》一书,我如获至宝,这本书图文并茂,阅读性很强,谈不上数学专业书籍,却是一本集数学知识与集邮知识为一体的科普作品,适合学生、教师、集邮爱好者阅读。
通过阅读此书,我更多地了解了一些数学知识在科学发展史所起的作用,加深了一些平时教学中所用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黄金分割,教材上只有线段上的黄金分割点,其实还有线段外的黄金分割点,以前只知道线段上黄金分割点的尺规作法,原来还有线段外的黄金分割点的尺规作法。由黄金分割点的做法提示,还想到了正五变形的尺规作法。再比如赵爽弦图、无理数的故事等都让我收获很多。此外,我更多地了解了多数哲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都对数学有很深的研究,且多数都是数学家,也了解了很多数学家不仅在数学研究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其他学科领域也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如天文学上海王星的发现,就是通过数学家先通过数学的计算,预测出可以观测的时间和地点,然后天文学家在准确的时间地点得以观测到这颗星。通过邮票上的内容也了解了不同国家、地区都通过邮票来纪念那些为人类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数学家。
此外,我这个对集邮知识一窍不通的人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增长了很多集邮方面的知识,如:小型张、极限张、捐资邮票以及各式各样的邮戳、计费方式等。
该书是一本浅显易懂的科普读本,却内容丰富,适合推荐给学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数学史、数学价值的了解与认同;也适合教师阅读,教师自身可以增加一些见识,还可引用其中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增强对相应知识的理解。我相信这样的阅读能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数学成为乐趣而不是负担,学习的效率、效果就不再是老师担心的问题了。
在暑假里,我读了《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文笔清新,文风朴实无华。范存丽老师以一位教研员的独特视角,对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素养娓娓道来,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有了更多的感悟与反思。
第一、我们的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数学教师?我们的家长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数学教师呢?从当老师开始,我一直在思考着,遗憾的是我没有细致的调查过,也就是说,我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和家长的心里。书中范老师总结了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生的几个特征,有一点很值得我思考:严厉的、严肃的、老生气的、拖堂的、粗鲁的、随便的、爱嚷嚷的教师。反思我自己:对学生负责任,认真讲课,作业少;真心爱学生,宽容,公平……这些我都做得很好,但课堂上的我有些严肃,偶尔拖1分钟,作业要求严格;我应该是属于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了。这一点提示我,今后要努力做到: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去上课,高高兴兴地下课。同时,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与学生融洽相处。
第二、范老师提到“爱学生、爱职业、爱生活、爱思考、爱学习、爱好”是一个优秀数学教师的前提。特级教师徐斌说:我的确愿做一个思考的行者,在实践的土壤里,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教学实践中,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之后;每一次师生交流之后;每一次成功与失败之后……我们又思考过多少?静下心来定位我自己,我觉得“思考”二字做得很浮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总结过去,剖析自己,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使自己在反思中成长。
第三、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用数学的内在魅力打动学生是最重要的。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现实和有意义必将使学生认为数学有用,而富有挑战性就使得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好玩,很喜欢数学。范老师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她说在“玩”中教数学、学数学是学生体验数学、喜欢上数学的好办法。让孩子看到的数学不仅仅是一张严肃的面孔。课堂上的我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面对自己的教学,只能说是认认真真和扎扎实实,根本谈不上什么是“精彩”,更无从谈得上“魅力”。正视自己,我会不断学习,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尝试数学中无穷的乐趣,领略到数学的内在魅力!
我觉得,读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思考,使我勇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反省,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探究补救的途径,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自己教学能力提高导航。在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好教师和差教师的区别不在于他们懂得多少,而在于他们如何行动”。这句话时时刻刻在鞭策着我,做一名不平庸的教师,就从这一刻行动起来吧。
自三年级起,我开始订阅《趣味数学》,它是一本生动有趣的课外数学辅导资料。
借用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说:“给人一条鱼,不如教他打渔的方法(或技术)。”就像我们的老师孜孜不倦的在课堂上教会我们学习时的方法或公式。《趣味数学》就像一本教你如何在知识的海洋里“打渔”的杂志——它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的要点,更我们掌握了学习中的方法。
《趣味数学》它的内容分为:科幻故事。名人数学家的成长经历。历史故事。开心笑话。脑筋急转弯,以及漫画;它以这些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数学世界的精彩。例如:科幻故事利用魔法的神奇让我们感到数学世界的魅力和神秘。科幻故事虽然只有一个叫《菜鸟魔法师之黑魔法复苏》,这是一篇每期连载的科幻故事里面的主要人物有:格鲁、贝奇、萨尔、吉米、托比和索拉,他们各有各自的本领以及独特的性格,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爱探险。所谓的菜鸟魔法师就是格鲁,他喜欢钻研魔法。托比是个数学家。贝奇是个语言学家。萨尔是个植物学家。吉米是个考古学家。索拉是个探险家。他们是一个个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人。通过读他们的故事,让我的思维变的灵敏,使我更加喜欢思考和发现问题。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第一册《趣味数学》名人数学家的成长经历中讲的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爷爷,从小就酷爱读书,可惜家庭贫困无法供他读书。小时侯陈爷爷每天一见到自己哥哥放学回到家就缠着叫哥哥讲数学故事。这件事一直被陈景润的母亲看在眼里,她一咬牙把陈景润也送进了学校。入学后,陈景润的成绩优异,可是因家庭困难,陈景润上了高中以后,不得不退学,后来,他在家里坚持自学一学期。从小到大,陈景润都酷爱看书,他与小朋友一起捉迷藏时,手里都拿着本书,然后往隐蔽的地方一窝,等到大家都走光了,他也不知道。有一次,妈妈让他煮饭,因为专注地看书他居然连饭煮糊了也不知道。陈景润有着忘我的学习精神,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因此后来他成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种酷爱读书的学习精神。
另外,这本书中的开心笑话和漫画让我们在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下学习数学,还用脑筋急转弯的方式来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成为一个爱思考、爱发现的孩子。
《趣味数学》让我们在趣味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它使我的学习充满乐趣,也使我变得热爱思考。我喜欢读《趣味数学》。
《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这本书是我在学校图书室偶然间看到的,一看内容写的是活的数学课堂,我就把这本书借了出来,认真的翻阅它,我感觉到它真是一本好书,书页间飘散的墨香中,每每嗅出它那深藏的思想,也触发自己心底的思绪。读了黄爱华老师的书后,他的嗜书如命、执著追求以及精彩智慧的课堂深深打动了我,吸引着我,鼓舞着我。
黄爱华老师“活”的数学课堂艺术特色是“趣”、“实”、“活”。“趣”,让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富有吸引力;、“实”,在知识点教学的关键下真功夫,重点特出;“活”,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应变自如、驾轻就熟、左右逢源。
《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一书告诉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要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树立尊重个性的教育观;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致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数学知识,在经历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知、情、意诸方面和谐发展;数学课堂让儿童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同化和顺应,以此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这样的课堂才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数学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黄爱华老师是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学习背景的高手,善于根据实际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探究性的、开放的和新奇的及喻理的问题情境。这些良好的问题情境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揣摩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案例,几乎每节课都有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黄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独立思考,在自主探索中产生交流的需要;他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既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效地增进合作交流的“涵养”;班级交流中,往往会呈现多样的学生思考方法和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促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新的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营造和谐、灵动的课堂,毫无疑问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这样美妙的数学课堂离我们一线教师不会太远!
此书是《数学史教程》的第二版,这本书还得到了诸多数学界有望人士的高度赞扬。嘉兴学院名誉校长,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此书惠赠了墨宝: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此外,吴文俊院士也在百忙中赶写了读后感,对《数学史概论》一书在数学史学科研究上的肯定,并称之“翻阅此书都会开卷有益并感到乐趣”。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积累性很强的学科,重大的数学理论总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不仅不会推翻原有理论,而且总是包容原先的理论。所以说数学是历史最悠久的人类知识领域之一。因此也有数学史家认为“在大多数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为下一代所摧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但是有些学科就像数学,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
作者是按如下的数学史分期为线索进行展开论述的:
一、数学的起源和发展;
二、初等数学时期;
1、古希腊数学,2、中世纪东方数学,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三、近代数学时期;
四、现代数学时期。
此书从上古的巴比伦、希腊、中国、印度、阿拉伯,以至当代数学,对于数学的贡献与影响都有中肯的评论和解说。在原始社会,从原始的“数觉”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随着计数的慢慢发展,
出现了石子记数和结绳记事等记数方法;接着经验算术与几何法的发现;再在此基础上加工升华为具有初步逻辑结构的论证数学体系;随之发展而来的便是近代数学;之后数学的发展更是迅猛:微积分的创立,代数学的新生,几何学的变革......
在很多人看来数学总是那么枯燥乏味的,没有多大的兴致看完这本书。而此书中作者不仅对数学史实有详尽而忠实的介绍,还借助各种例子来让读者理解,甚至加入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及奇闻轶事,例如阿基米德解决皇冠难题的故事,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等等。读之趣味盎然,大大增强了书本的可读性。书中还写到了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并就其学术成就做了概括的介绍,尤其重要成就,不惜花了很多篇幅以详细说明。
最后,作者还就数学与社会的关系及两者互相之间的影响发表了论述。他精辟地阐述为:数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双向的,即一方面,数学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环境,受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数学的发展又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的影响。接着,作者从数学与社会进步,数学发展中心的迁移,数学的社会化三方面进行了展开说明。
我想我本是数学系的学生,多少是得对数学史有所了解。虽没有过于仔细的拜读,但我想通过这次翻阅还是受益匪浅的。
1985年6月12日,一个中国人民为之哀伤的日子。华罗庚这颗蜚声国际数学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巨星陨落了。但是,蚕耗尽全身的精华,吐出的丝却能化为最美的衣裳;燃烧的流星划过天际,仅仅一瞬,却能够撕裂夜的暗淡。华罗庚便是那只蚕、那颗流星。
华罗庚从小就特别淘气,一会用椅子当马骑,一会拿起父亲给他做的“青龙偃月刀”乱舞一阵。但是,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怎样会成长为一位享誉全世界的数学奇才呢?
贪玩的华罗庚,上小学的时候靠着小聪明还能蒙混过关,可上了初中却玩不转了。幸好到初二时来了一位新老师——王维克 ,他讲课生动,华罗庚很快就喜欢上了他的课。从那以后,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家境贫寒,高中时只好辍学回家。但是,这并没有打消华罗庚对数学的探究,他决定自学。每每夜深人静时,总有一盏菜油灯燃烧着微弱的光芒,而在光芒下,便是华罗庚入神的读着所谓的“天书”。与他相比,有些自惭形秽,在明亮的灯光下,并不是津津有味的读书,而聚精会神的看着电视,优越的环境并没有让我们将它用到学习里去,而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1929年的一场瘟疫在江苏一代肆虐,华罗庚也未幸免,他的妻子变卖了所有家当治好了华罗庚,痊愈后左腿落下了残疾,可是华罗庚并没有因为残疾而气馁,而是更加顽强地努力着。千年前的司马迁,在遭受严酷的宫刑后,没有向身体上的残疾和痛苦低头,也不向众人的讥笑和嘲讽投降,而是全情投入,一笔一划,一点一滴,最终铸造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史书——《史记》。华罗庚就是这样在逆境在默默地钻研着!
华罗庚是一位追求真理的人,他写的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反驳了人们早已认同的定理,这种勇气是常人之所不能的。
华罗庚为了科学,远涉重洋;为了家人,拼命挣钱;虽然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在向他招手,但是当祖国需要他时,他却毅然放弃,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就像老师说过的这是一种境界。在茫茫人海中有几人能将机会拱手送出?
如今千年已逝,岁月无声。《史记》却仍为我们所瞻仰,保留了无数的历史记忆。
时光流逝,虽然华罗庚已经退出光鲜亮丽的“舞台”,但是他在数学界的贡献却永远的铭记在我们心里。
逆境中奋斗,追随着梦想,执着于追求,全力以赴!这便是华罗庚的一生写照。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数学可能只有那些对抽象思维特别感兴趣的人才会去研究,才会去思考。数学与我们非常遥远,在我们的生活和文化观念中,数学最多起到为我们日常生活服务的作用,至于数学本身,无法给我们带来任何的快乐和满足。
如果您读完了这本书,您的上述观念无疑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本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详细地为我们描述了数学如何在与各种文化、思想和人类的旨趣互动的背景下产生、发展和成熟的。
对于数学的发展而言,从古希腊开始,就和人对美的追求,对灵魂的解放联系在一起,而到了近代科学,数学不仅和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而且也为西方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许多贡献。而到了现代,数学所起的作用可能与我们更密切,当一般人极力逃避数学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和选择,却往往受到数学的影响,如概率统计在选举和天气上的作用,概率对决定论的破坏以及对人类自由的维护,等等。
本书作者没有将对数学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的论述停留在空洞的哲学空话之中,相反,他从数学产生以来西方文化对数学发展的影响,以及数学如何反过来影响西方文化的各种具体的细节,用他生动的语言给我们再现出来,更难得的是,当涉及到许多哲学上的问题的时候,他既没有像一般科学史学家那样回避或忽视哲学问题和科学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能够以清晰的语言尽可能的把握住哲学的真正的观点。虽然有些地方依旧存在偏差或简化,但对于一个数学史学家来说,实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通过本书的精彩论述,我们也可以看出,数学的发展单纯依靠实用的态度是不行的,如果数学家无法从数学研究中获得乐趣,那么,就会像古罗马那样,数学的传统迅速衰竭。而要让人能够从数学中获得乐趣和激情,那么惟有在合适的文化的土壤中,才是可能的。
而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工具,还是具有内在价值的精神产物和文明成果,在一个人运用数学进行思维的过程中,所锻炼的不仅仅是他的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他的许多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他会对伦理上的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更大和更深刻的领悟人类的自由,他会了解所谓的客观的审美标准是什么,并意识到数学中存在的和谐、对称之美的本质及其独特性,他甚至会根据自然的数学化来重新认识和领会世界,并从而为之高声赞叹。
这本书揭示了数学世界中最引人入胜的一面,相信大多数人都能从这部书里面领略到数学对人性以及人的生活的魅力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数学王国探秘》这一本书,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数学的历史以及一些数学知识,逸事。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
数学是起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人们创造数目的最早的动机便是想知道一堆物体具体的数目。在数学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个智慧的迷宫,那就是幻方。这个游戏是给定1,2……n2。这些数字要求它们排列成n×n的方阵,并要使每一行,每一列,每一条对角线上的所有数字之和相等。每条直线上的数字之和叫做幻方常数。但有一个问题如何快速解决标准幻方,即从1按自然数顺序依次填到n2,这首先就要确定幻方常数例如三阶幻方常数是15,四阶幻方常数是34,那么n阶幻方的常数M是多少呢。我们可以先把n阶幻方的所有数的之和求出,得S=1+2+3+……+(n2—1)+n2=(1+n2)+(2+n2-1)+(3+n2—2)+……=n2/2(1+n2) 再除n得M=1/n×n2/2(1+n2)=n/2 ( 1+n2)所以标准幻方均可用M=n/2 ( 1+n2)
而幻方的的排法也是异常的多,五阶幻方超过2亿,七阶幻方超过3亿,让我也不得不感叹数学的灵活多变。
书中让我另一处感触最深的一个便是巧算勾股数,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我们便会注意到整勾股数的问题也就是x2+y2=z2的正整数解组,简称勾股数,例如(3,4,5)所以如果a,b,c都是勾股数并具有(a2+b2=c2)那么a,b,c就称为一组勾股数那么,只需要将他们同时乘以正整数k,其结果(ka,kb,kc)也是一组勾股数。所以只要考虑a,b,c两两互素的勾股数,并把它称为基本勾股数组。那么怎么创造出一组勾股数来呢?毕达哥拉斯提出的一组在课本里出现过,便是设m是任意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则(m2—1,2m,m2+1)一定是一个勾股数,因为这组是两两互素,是基本勾股数组。但无法给出所有勾股数组。我国的数学名著《九章数论》给出了更妙的方法:若给两个数m,n那么,1/2(m2—n2)、mn、1/2就是一组勾股数每次给的m,n不同所得勾股数也不同。并且如果m,n互素,这个公式便能套出所有两两互素的勾股数组。因此这个公式叫做x2+y2=z2的通解公式。
数学的奇妙我只领略一二,以后还有更长的数学道路需要我去体味。
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名叫《不一样的数学故事》。数学不都是“加、减、乘、除”这些枯燥无味的练习题吗?还能变成我们喜欢的故事吗?让我带你一起领略一下这本书的奇妙吧。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叫怪怪老师的数学老师,带着皮豆、蜜蜜、女王、博多等同学们一起学数学的故事。怪怪老师是一个来外星球的神奇老师,当然,大家知道,外星人都有神奇的本领。怪怪老师还带着一只叫乌鲁鲁的狗,一只就像机器猫一样神奇的外星狗。
怪怪老师喜欢施展外星人魔法一样的本领,把疑难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好玩的故事和旅行。有一次学习四舍五入,怪怪老师就带大家去过一扇神秘的四舍五入过滤门:大于五的可以进,小于五的不让进。怪怪老师让大家想办法把全班52个同学全带进过滤门,谁被丢下也且很难过的不是。班长女王想了一个办法,让乌鲁鲁变成两个,加上老师,一共55个,这样根据四舍五入,他们班就可以进入60个人!大家高高兴兴的排队进门,但在门口还要回答一个问题才能进。第一个是蜜蜜,问题是:把69.3四舍五入成整数。蜜蜜想了想,报出答案:“69”。她顺利通过了,蹦蹦跳跳地进去了。下一个是皮豆,他的问题和蜜蜜的差不多:把69.8四舍五入成整数。但粗心的皮豆把小数点后面的8看成了3,以为和蜜蜜的题是一样的,回答:69。结果,大门“嘭”地关上了。好在皮豆及时发现了问题,把答案改为70,也答对了,终于进了过滤门。这么学数学很有趣吧,也一定不会忘记吧?
皮豆他们会带我们畅游在奇妙的数学世界,看他们的各种奇遇:他们为了登上宇宙飞船,让乌鲁鲁为他们每人变出10000张薯片奖券,虽然上当受骗,却因此认识了“计数单位”和“乘法口诀”。开学后,他们又和怪怪老师意外地在小鸟森林学会了“四则运算”;柔弱女生蜜蜜居然夺得了仙女村骑乌龟大赛的冠军。对了,皮豆还一不小心变成了屎壳郎国王,这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吗?快去读读这本书吧。
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原来数学这么有趣,学习变得好轻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虽然没有怪怪老师和乌鲁鲁那样神奇的本领,但只要用心,我们一定能在学习中发现各种有趣的事情,让学习从此变得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开心而有趣。
初升入新学段教学,正苦于无从下手,心定后,我想到首先应重阅《数学课程标准》,或从中能寻求依托,于是我读了《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一书。
这本书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有独特的视角:它重在数学教学教育时间层面上的解释,关注内容的现实针对性,而少有理论思辨性的阐发;它重视数学课程标准与数学教学大纲的异同比较,而避免在概念领域作经院式的鉴别陈述。通过阅读,使我再次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课程实施建议,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标准中一些难以掌握的重要内容,如:基本理念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条说到,有价值的数学分为显性和隐性、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有区别的等,这些是我以前读新课标体会不到的东西。
读过这本书后,我对课程标准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此只有在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互相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体验、共享共进,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而数学的学习者不仅仅是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因为学习数学而伴随衍生的许多非常重要的品质,如:自尊、自信、自律和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精神;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勇气和意志;尊重他人,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团结、合作、协调的精神;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这些都体现了数学教学的人文精神,体现了师生间充满人性、人情、人格之美的价值和意义。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直以来,我一直在做授人以鱼的事,很多学生包括我们自己读书、学习的方法都出奇地一致,研习的成果、心得也就了无新意。《课程标准》中提出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要求。倘若我们用不反思、永不归家结网,我们的鱼迟早会吃光。读过此书后,我在产生羡鱼冲动的同时,产生了结网的需求。
最近这段时间,我品读了陈明华、林益生主编的《数学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这本书,觉得它是一本教学理论较强的好教材,读后再把笔记重新整理了一翻。这本书让我及时地了解新课程标准,数学新课程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等重要的理论知识,真是受益匪浅。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让我今后的工作更有底气。
这本书共设计了五章内容,这些内容主要写了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数学新课程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新课程的评价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内容结构合理,清晰明了,将有关的概念阐述得很细致,重要的教学理论依据与具体的案例分析相结合,让读者感觉到亲临课堂教学一样,理论联系实际,很容易理解。
例如,第一章从数学大纲到数学课程标准,让我了解了我国初中数学课程的历史,我国现行数学课程和教材存在的的主要问题,以及数学新课程标准与以往的大纲的区别于联系。便于我驾驭教材,知道知识点需要掌握的程度,充分利用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第二章数学新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的学习,让我知道了基本理念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指导作用,指导我们建立新的数学课程观、教师建立新的教学观、学生建立新的学习观。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标准,通过学习,让我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1、学生为什么学数学;
2、学生应当学那些数学;
3、数学学习将给学生带来什么。
以及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标准分为数与代数内容标准和空间与图形内容标准。数与代数是中小学数学课程中经典内容,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与传统的代数部分相比,新课程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内容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
第四章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学习,使我知道数学新课程对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为我在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同时,让我明白了教学实施程序有了新的改变:呈现问题情境————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学生交流结果和过程,达成深层理解————促进知识的应用一整合。
数学的神奇之处,有时候靠老师讲是讲解不出来的,要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做,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会。“莫比乌斯带”是数学课本上的一个探索活动,简单讲解了操作过程,因为不是重点内容,所以我并没有带着学生们去研究过,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可以试着操作一下”。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是不了了之(也有做出来的'同学兴奋的拿给我看,但我并没有适时进行引导)。
通过华老师,再一次见到了“莫比乌斯带”,这回我专门去百度了一下。现在资源这么多,只要想学,真的很方便。公元1858年,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具有魔术般的性质。普通纸带具有两个面(即双侧曲面),一个正面,一个反面,两个面可以涂成不同的颜色;而这样的纸带只有一个面(即单侧曲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这种纸带被称为“莫比乌斯带”(也就是说,它的曲面从两个减少到只有一个)。
拿一张白的长纸条,把一面涂成黑色,然后把其中一端扭转180°,就成为一个莫比乌斯带。用剪刀沿纸带的中央把它剪开。纸带不仅没有一分为二,反而剪出一个两倍长的纸圈。新得到的这个较长的纸圈,本身却是一个双侧曲面,它的两条边界自身虽不打结,但却相互套在一起。把上述纸圈,再一次沿中线剪开,这回可真的一分为二了,得到的是两条互相套着的纸圈,而原先的两条边界,则分别包含于两条纸圈之中,只是每条纸圈本身并不打结罢了。
相反,拿一张白的长纸条,把一面涂成黑色,把其中一端360度翻一个身,粘成一个双侧曲面。用剪刀沿纸带的中央把它剪开。纸带不仅没有一分为二,反而剪出两个环套环的双侧曲面。
在这节课中,华老师以变魔术引入,一步一步带领学生去探索奥秘。在每个环节中,华老师还创设了让学生们拧一拧、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自己动脑想象,动手操作,学会将长方形的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带,进而经历其出乎意料的变化过程,在其“魔术般的变化”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宽数学视野。让孩子们感到数学不仅好玩,还好用,激发了孩子们学好数学的兴趣。“单侧曲面”、“双侧曲面”、“莫比乌斯”这些枯燥的数学术语也在玩中让学生明白了是什么意思。
一节有意思的数学课就这样结束了,让人回味无穷,上了这节数学课还想上下一节数学课。华老师用心去备每一节的数学课,他的课堂充满了智慧。
我就是数学》。翻阅《我就是数学》这本书,我被他的教育思想深深的打动了。这本书是华应龙老师教育随笔的总汇。这本书里汇集了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灵魂。当我初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大吃了一惊。华老师那坚定地话语“我就是数学”,重重的撞击了我。我教学十几年来,从未这样想过。而华老师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语,到底他的底气在哪?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开始了品读。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华老师的教育思想。
从张梅玲老师写给这本书的序言中,我知道了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因此他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当了老师,他仍然保持着农民的心态和气质,他用农民对田里庄稼的那份浓厚、深沉的感受来爱他所选择的教师这个职业。爱他的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细心呵护每一棵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像农民确定播种时机那样,寻找课堂上大胆的退,适宜的进的时机;像农民对长的不好的庄稼从不责怪庄稼,而是责怪自己那样,反思课堂中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像这样的农民对庄稼的精心呵护,在华老师的引领下,演变成了课堂上的教育理念及思想。这也就成了他能引领教育前沿,说出这样豪迈的语言的坚强砥柱。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细细品味叶老的话,“农业”与“工业”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或许是农业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所需要的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而农业所需要的却是能真正关注生命的农民!
是啊!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有生命的孩子,我们更要像对待农业一样的对待自己的孩子(庄稼)。特别是在新课改后,我们的课堂上,有了我们对教材、对教学的理解,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有了我们自己的声音。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营造了宽容的氛围,学生不仅可以畅所欲言,而且可以不必担心被“证伪”,可以毫无思想负担的,乐此不疲地感受着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读了华老师的寥寥几篇教育随笔,我深深的感到我的课堂上,要解放孩子的思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已经成了我当前迫在眉睫的使命。我要不断尝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思考才可以任意奔驰,不必有太多的顾虑。课堂上,我要千方百计给学生带来一些思考,使其寻找数学知识背后的东西,遇到问题习惯于问个为什么。
虽然,这样的尝试过程是漫长的。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构筑理想的课堂的愿望将不再遥远。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是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