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村教师突围》有感(通用三篇)

阿林

  读《乡村教师突围》有感1

  暑期中,我读了乡村教师吴再柱的新书《乡村教师突围》,感受他的教学心得、风采,他的一个个故事看后再次令我感动。循着书的目录,我们不难看到一个乡村教师在自我救赎与突围中的艰辛付出。同为乡村教师的我,自然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在充斥浮躁与物欲的当下,与许多光鲜和多金的职业相比,教书只是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而在这样一种清贫的生活中,不仅能不忘教育的初心,且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催逼自我发展的行为,是何等的难能可贵与不易!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校已经实施了好长时间,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认真研读,接受各种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迎接新的挑战。实施新课程,当我们“走进新课堂”的时候,才可以说真正“走进新课程”,当我们通过“新课堂”来展示“新课程”的时候,才可以说,真正实施了“新课程”。那么,课程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课就成了实现新课程最重要的“生命线”。

  从书中,我们可以端倪当前中国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存在的诟病。比如,农村学生受条件的限制,既没有课外书籍的来源,也难以享受到少年宫和活动中心提供的校外教育服务,面对留守和安全的现实,假期中学生们最可能的去处是各种补习班,但吴老师疾呼着让孩子过自己的暑假。

  又比如,当看到因为布局调整而撤并一些村小时,吴老师发出既无奈又忧思的叹息:孩童们是否还拥有玩耍泥土、亲近自然的机会?课堂上是否经常性地给学生们渗透着一种认识乡村、反哺乡土的人文情怀?这样的疑问,也一定能引起乡村教师的思考:学校教育在保持本有特性的同时,简单地删除、复制与粘贴,是不是也是丧失个性的一种方式?我们又该如何整合有效的乡村文化资源呢?

  面对现实中的教育弊端,吴老师用“突围”的方式告诉我们用个体行为把握幸福,同时也要“常给自己心灵鸡汤”。他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农村学校与名校之距离,得出这样一个观点:普通学校与知名学校的距离,不是物与屋的距离,而是人和仁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理念和信念的距离;不是教育质量的距离,而是与教育规律的距离。他时常用充满爱意的眼神打量着这群少男少女,让我们不禁反省自己有没有善待那些不怎么优秀的学生;他还用无比睿智的眼光衡量课堂教学的标准,认为只有促进了人的发展,才能算是有效课堂,而让他真正有所突围的,除了广泛的阅读之外,还有勤奋的笔耕。这也让我悟出了,从教书匠走向名师的唯一途径,便是一边阅读,一边写作。

  那么,乡村教师该如何突围呢?

  “改变你所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这无疑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存方式。对于乡村教师而言,在我看来,我们所能改变的,应当包括思想情绪、思维方式和行走姿态。因而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教育良知出发,还是从生命状态来看,我们既有可能、也有必要,更大限度地发扬我们所固有的勤劳、淡泊、朴实和坚韧等优秀品质,去实现心灵的突围、理念的突围、课堂的突围和学校的突围。

  心灵突围,需要我们用“个体行为”去把握幸福:心怀感激,生命便有了阳光和温馨;心怀忠诚,灵魂便有了责任和宁静;心存真爱,生活便多了自然和天真;心能上进,旅途便有了灵动和风景。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古仁人之心”:既能“拿得起”,又能“放得下”,还可以“看得开”。实现心灵的突围,最好的方式是“读万卷书”:读书至乐在宁静,在宁静中提升素养,在宁静中保持理性,在宁静中执著践行,通过阅读完全可以让成为一位“明师”。

  读《乡村教师突围》有感2

  我是驼峰中学的一名教师,对于县城的教师来说,我们这样的群体就是属于乡村教师,但是对于许多偏远地区的教师来说,我们又是很不纯粹的乡村教师,毕竟我们学校离县城仅有六七公里的路程。

  在暑假中看到一本书,是吴再柱老师著作《乡村教师突围》,刚一看书籍名的时候,感觉很有意思,"突围"?乡村教师需要"突围",为什么"突围"?怎样"突围"?也正是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读了这本书。

  从全书的整体来看,"突围"是这本著作灵魂之所在。在这本书写的序言中是这样写道的:"吴校长的突围,可谓穷尽了一个教育人所有困囿;但从‘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情怀来说,这其中的关键,还是直抵内心的。"

  在我所理解的乡村教师的"突围",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乡村教育的"围城"中走出,调到县城中去,改变自己的教育空间;还有一种努力专研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突破乡村教师的局限,让自己的从自身"突围",成为乡村教师的佼佼者,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

  对于后者我是格外起敬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也就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人口数量以农业人口为主,而这部分庞大群体的教育在很大方面依赖于我们的乡村教师,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农村发展需要乡村教师,我们的乡村教师决定整个国家发展的命脉。

  在仔细研读《乡村教师突围》的时候,你可以很浅显的读懂书中所表达的意思。因为这本书所书写的是思想,而不是一些文字性的东西,是吴再柱老师日积月累的.思想沉淀:每天有所思,天天践行自己做乡村教师理想,天天有所得,乐在其中。

  每年我们学校都有老师通过考试调到县城工作,同事们在谈到的时候都是用羡慕的语气,而同样每年有一些偏远乡镇的老师调入到我们学校,所以我们学校就像河流一样,下游的水流出,上游的水流入,很自然的保持了平衡,可是更上游的河流如果光是流失,没有流入,是否会陷入干枯中。这在书中没有看到答案,或许吴再柱老师认为,对于一个乡村教师来说,做最好的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就是一种"突围"。

  其实,乡村教师中也有很多愿意留在上游的老师,而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很多人存在的。2014年江苏省最美乡村教师李坤,是连云港教育博客的管理员,我们很多博友都习惯性的叫他"坤哥"。李坤老师2000年毕业,扎根海州区浦南镇草舍小学十余年,默默地坚守在农村做一名村小的语文教师,或许他认为,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只要想干,认真干,总能干出些名堂来。他确实做到了,连续多年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且教学成绩突出,他以校园、农村为创作题材的多篇作品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在许多人抱怨"乡村教师"在恶劣环境中的苦与泪之时,他却在这种环境中演绎并享受着他的精彩人生。

  改变乡村教师的生存与工作环境是政府的义务,义不容辞。而默默的坚守在农村也是我们乡村教师的使命,是值得所有人敬重一生的光荣,因为乡村教师,需要我们。

  最后,谢谢吴再柱老师的书,向所有默默坚守的乡村教师致敬!

  读《乡村教师突围》有感3

  看到一本书,是吴再柱老师著作《乡村教师突围》。刚一看书籍名的时候,感觉很有意思,“突围”?乡村教师需要“突围”,为什么“突围”?怎样“突围”?也正是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读了这本书。

  在我所理解的乡村教师的“突围”,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乡村教育的“围城”中走出,调到市区学校去,改变自己的教育空间;还有一种努力专研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突破乡村教师的局限,让自己的从自身“突围”,成为乡村教师的佼佼者,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

  研读《乡村教师突围》后,你可以很浅显的读懂书中所表达的意思:每天有所思,践行自己做乡村教师理想,天天有所得,乐在其中。套用书中他引用的余映潮老师送给他的话:“磨练的深度决定你的高度!”正因为没有经受多少磨练,所以不要在工作之余埋怨自己的肤浅!这应该是对每一个教师的鞭策。“贴地而行者,是首先有着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理解,有着改造这个世界的决心,还有着把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世界进行有机结合的策略,也即是说,他们能够让思想接地气,感地温。如果老是觉得自己的工作条件糟糕,幻想着教育的“桃花源”,而不对现实工作中的细小问题一一研究,可想而知,所有的未来不过是空想而已!所有的目标不再好高骛远,而转而的低姿态说不定会让自己一点一点累积,至少可以让自己找到现实中的成就感和生活的幸福感,成为真正的自己!

  最后,谢谢吴再柱老师的书,向所有默默坚守的乡村教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