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安》读后感

王明刚

《随遇而安》读后感

《随遇而安》读后感1

  孟非的时评,往往心怀悲悯,他对社会底层人民有种近乎执着地偏爱,在《孟非读报》中,他不止一次谈到房价、农民工、社会留守儿童等各种社会问题。很多媒体人都是知识分子出生,对这些人缺乏了解,所以当他们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往往带着种自以为是的清高和隔阂。而孟非,却总是一针见血,直指人心,真实地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毫不掩饰他面对社会不公时候的愤怒和惋惜,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时评《孟非读报》再次成了节目的收视率最高点。

  看了这本书才真正体会到,孟非的深入是出于了解,而非想当然。高考落榜后的他,跟着朋友闯过深圳,做过各种体力活,回到南京之后,招考进了报社印刷厂,又做了一年多的印刷工。每天同其他工人们挤在一起,睡臭烘烘的行军床,值夜班,浑身黑漆漆脏乎乎,打饭洗澡的时候都被人嫌弃。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工伤,又受到了领导的不公正待遇,孟非也许会一辈子在印刷厂,会实现他成为一个组长或者车间主任的美好愿望,远大理想。

  离开印刷厂之后的孟非,在父母的安排下进了电视台,成为了一名临时工。记得当年,初次听到孟非这一段经历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大多露出了不屑的表情,意思是:孟非能够进电视台,还不是因为他爸妈都是台里的领导,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爸妈也是台领导,那么我也可能……

  直到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父母的职位和关系固然可以为子女提供一个较好的机遇和平台,但是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得靠自己。

  我想,孟非的性格里,是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果敢和无畏,他不偏激不执迷不轻易妥协,而是顺应本心,尽力去完成他需要做的他想做的每一件事。

《随遇而安》读后感2

  有这样一个主持人,他没有上过大学,却有渊博的学识;他不是科班出身,却红遍大江南北。起初对他的了解因为他的节目实在是太老少皆宜了,以至于这成为了我们家每个周末的保留节目。直到他在微博上死磕晚点的航空公司、发誓永远不准备去马来西亚,我隐约感到了他并非只是一个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

  《随遇而安》讲述了孟非的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我有时在想,是不是大脑过度运转产生热量才使他的头发慢慢枯萎,以致变成光头,比如葛优、徐峥、乐嘉、郭德纲等,也许他们称不上智者,但至少说应该是聪明人,孟非凝练语言和精妙的表达能力应足以证明这一点。

  孟非是个会讲故事的人。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和一个见多识广的朋友,在一个午后坐在咖啡馆里天南海北的聊天。他随和幽默,讲的有滋有味,让你心中充满了向往。

  有一个新闻界人士评价这本书,说孟非的经历其实没有那么曲折离奇,他的那些选择也是不得已,不值得大家如此崇拜。但我觉得能说出这样的话,他就已经输了。孟非的经历的确不是他自主选择的,但那些艰难的处境和年头,不是任何人都扛得过去的,过不去,就是粉身碎骨萎靡崩溃,可孟非扛过去了。

  看一个成功人士的自传,你总不能指望复制他的经历,又或者说跟随他的脚步,但你可以做的就是体会他的态度,无论是对人、对工作、还是对人生,这种态度都是你所能获得的最大财富。

《随遇而安》读后感3

  终于将雪藏在手机里的《随遇而安》翻出读完。

  一直不喜欢看名人传记,总觉得书会刻意美化他们的一生,比如一个芝麻点的小事变成具有深远教育意义的大事。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看到他们璀璨辉煌的一生,让我觉得自己是如此暗淡不堪,内心的自卑嫉妒之心本能排斥而已。

  但是,孟爷爷的自传却让我有了别样的体会。

  童年篇,孟爷爷通过一个孩子当年最真实的心态和视角,用其磨练至今的文笔,给我们描绘了70年代知识韵味浓厚、邻里情谊深厚的重庆。

  中学篇。真的很难想象,如此成熟稳住的孟爷爷,竟然会有一个如此叛逆的中学时代。在这几年,孟爷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昏暗,但是孟爷爷却只是轻描淡写地将这些不公、挫折讲述出来。没有抱怨,没有愤愤不平,也没有长篇大论的深远意义,只是讲述了一个懵懂少年随“遇”而安的故事。

  工作篇。孟爷爷向我们生动描述了他的工作内容,他的淳朴工友以及个性领导,而对于他自己努力,确甚少描述,向我们展示的更多是一种踏踏实实、随遇而安的工作态度。

  探险篇。我将文中孟爷爷拍摄纪录片的经历归纳为探险篇,应为我真的觉得这就是探险。新疆行,热情的民族,凶险的吊桥,广阔的美景,无不勾引着我对新疆的无限向往。尽管希腊、德国、以色列之行,并无凶险,但在孟爷爷独特视角的描述下,对这些国家有了不一样的了解。有似发现新大陆的惊讶,也有似感受新文化的冲击。

  尽管对《非诚勿扰》的热度已不再,但是对孟爷爷的倾佩未曾减退。向孟爷爷学习!

《随遇而安》读后感4

  他说,其实还有另外一种成功模式——踏踏实实做好当下,《随遇而安》读后感。从这书中我读出了孟非对重庆故乡的乡情,也仿佛在书中听到了他一贯的幽默风趣,故乡街边怀念的味道,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印刷工期间的艰辛和所获,电视台里的逐步成长……

  虽然孟非一再强调这本书里没有励志,但我读后还是感觉很受震动,有点励志、有点心酸。因为上高中时学习严重偏科,他没有考上大学,跟着哥儿们到深圳贩海鲜,赔得一塌糊涂。后来,他在印刷厂当工人。有一次春晚,主持人说把祝福送给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孟非就跟他的小师傅说,说的就是我们吧,。对于在印刷厂当工人的这段时光,孟非认为并不悲苦,他说:“我当时真不知道是自己事业的低谷;说今天是辉煌,有可能明天比今天还好呢?我心里有一句话,这句话就是:都会过去的。无论你的人生有多么落魄,多么绝望,咬咬牙真的很快会过去。你人生再辉煌、再明媚、再风光,都会过去的,乔布斯不也过去了嘛,你还能比乔布斯更牛嘛?”

  孟非的随遇而安,是一种积极、豁达、进取的人生态度,真实从容,顺应本心,不执迷,不惘然,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改变。

《随遇而安》读后感5

  今天,我看到了《随遇而安》这本书。

  《随遇而安》说的是孟非“宏伟远大”的励志故事。他叙述的是另外一种成功模式——踏踏实实做好当下。从这书中我读出了孟非对重庆故乡的深厚感情情,对爷爷及街边的怀念,不堪回首的中学时代,印刷工期间的艰辛,电视台里的逐步成长及在国内、国外做记者时的所感所想。

  虽然孟非一再强调这本书里没有励志,但我读后还是感觉很受感动,甚至有点心酸。因为上高中时学习严重偏科,数理化三门还不及100分,他没有考上大学,便跟着哥儿们到深圳贩海鲜,赔得一塌糊涂。后来,他在印刷厂当工人。整日双手黑乎乎的全是油墨,到现在他还下意识的害怕自己的手没洗干净,甚至有次出工伤事故差点把一只手赔上。有一次春晚,主持人说把祝福送给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孟非就欣慰的跟他的小师傅说:“说的就是我们吧。”对于在印刷厂当工人的这段时光,孟非认为并不悲苦,他说:“我当时真不知道是自己事业的低谷;说今天是辉煌,有可能明天比今天还好呢?我心里有一句话,这句话就是:都会过去的。无论你的人生有多么落魄,多么绝望,咬咬牙真的很快会过去。人生中总会有瓶颈期,总会遇到困难、挫折,总会走坎坷之路,但,这些终将会过去,回想过去,这些反而是你人生中最充实、最有收获的一个阶段就像徐玲老师说的:当你回想起当年最困苦的时刻,却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所以我们要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岁月给我们的磨砺,感谢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是他们给予我们鼓励,感谢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是他们给了我们向前的动力。

  在电视台中孟非也是从一个人人都瞧不起的临时工逐步成为拥有了各种技能的制片人、主持人,他总都是乐观而自信的面对每一个挫折,在当记者四处访问时期他也处处能感受到各个地方的人文及那里人们的真、善、美。

  孟非的随遇而安,是一种积极、豁达、进取的人生态度,真实从容,顺应本心,不执迷,不惘然,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次改变。

  人活在世上,都要面对种种压力。我们要努力调整自己,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然后持之以恒才能通向成功。孟非前半生的经历就告诉人们这一点:不气馁、不放弃,脚踏实地做好自己,你也许会成为下一个孟非。

《随遇而安》读后感6

  从默默无闻到光芒四射,从童年重庆到少年南京,从摄像到记者再到编导,制片人,最后成为了全国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就是孟非。四十年,人生坎坷,跌跌撞撞地成长,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如同一块美玉经过岁月的雕琢,熠熠生辉。

  “随遇而安”,一步一步成长,则是他心路历程的唯一答案。

  孟非教会我脚踏实地。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我贴着地面行走,不再云端跳舞。”云端的风景固然美丽诱人,但贴地而行才是人所在的状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如果云端和地面有一个梯子相连,那么你能做的,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摔倒后爬起来才会变得坚强,生命才会精彩。他让我懂得:不能在低处稳步,何以在云端跳舞?不能脚踏实地地努力拼搏,又何以逼向人生的顶峰?

  孟非教会我,“成长”的路上也要放弃某些东西。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包括你我他,做不到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在自己力所不能及之时,为前途之计,需要放弃时一定要勇于放弃,这也许也是成长道路上很艰难的一课

  放弃就是在上错车时,及时下来,不然会一错再错;就是在不能成为一块大基石的时候。安心去做一颗默默无献的石子。因为放弃,造就了成功。

  孟非教会我,成长需要时间。

  在自然界或者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都是以漫长的时间为代价的。古有在荒无人迹的冰雪世界里含辛茹苦十九年的苏武,终于成就了世代传颂的高风亮节;今有孟非从平凡无比到知名主持人的美丽蜕变。从古至今,这一个个“迟到”的风景哪一个不是以漫长的时间为代价的呢?

  迟开的桂花最香,晚放的菊花最久,酒酿的老酒最纯,晚成的大器最有价值,他们明白,自己是一坛美酒,年代愈久,芳香愈烈。

  “迟”又何妨?

  孟非,用他四十年的心路历程告诉我们:生命因成长而美丽需要拼搏,需要懂得舍弃,需要去耐心等待,而更重要的是慢慢成长。因为“生命因成长而美丽”。

《随遇而安》读后感7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通过收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认识了孟非。他的'幽默有三分潜入深出的机智,内敛式的自嘲和讽刺,让人笑过之后,留下若有所思的份量。虽然只是一档大型服务类生活节目,但他的评论,他的见解,颠覆了主持人以往的模式,让人眼前一亮。寒假闲逛新华书店时,在书店偶遇他的作品——《随遇而安》,就忍不住买了一本。

  在午觉后的阳台上,一个坐垫,一杯茶,一本书,惬意的享受,不仅仅在环境更在意境上。他,1971年出生在重庆;他,像这座英雄的城市一样,鲜明和浓烈。重庆有他12年的美好回忆,那时候他常去长江边捡起鹅卵石打水漂漂,把山上的野草打成绳结拔河,山花烂漫时节满山乱跑。这时他是幸福的,满夜星光、毛毛虫、萤火虫是点缀着他的少年世界。对于孟非来说,这是他人生中极其宝贵的美好时光,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孟非12岁时,用他的话说,到了“陌生的南京”。南京是他父亲出生的地方,爷爷奶奶在南京。到了这里之后,他并不快乐,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除了语文、历史等文科科目,其他都一塌糊涂,这注定了孟非的高考必然是失败的。在众人眼里,高考是命运的转折点,是人生的关键步骤,每个高考生都渴望通过高考跨进大学校门。当时参加高考的孟非肯定也怀揣着自己的大学梦,但是,当这颗梦想破碎的时候,我想,很少有人像孟非这样坦然接受并毫无抱怨。想想那些因为高考压力而放弃生命的人,还有那些因为高考失败而自暴自弃的人,孟非有着同龄人少有的胸怀和气魄。

  虽然孟非一再强调这本书里没有励志,但我读后还是感觉很受震动,有点励志、有点心酸。因为他没有考上大学,跟着哥儿们到深圳贩海鲜,赔得一塌糊涂。后来,他在印刷厂当工人。有一次春晚,主持人说把祝福送给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孟非就跟他的小师傅说,说的就是我们吧。对于在印刷厂当工人的这段时光,孟非认为并不悲苦,他说:“我当时真不知道是自己事业的低谷;说今天是辉煌,有可能明天比今天还好呢?我心里有一句话,这句话就是:都会过去的。无论你的人生有多么落魄,多么绝望,咬咬牙真的很快会过去。你人生再辉煌、再明媚、再风光,都会过去的,乔布斯不也过去了嘛,你还能比乔布斯更牛嘛?”

  随遇而安是一种境界,它不仅能适应各种环境,更能在满足的前提下踏踏实实,力求不断进取。有人说,孟非的成功来自偶然,只不过运气好,大家照顾他罢了,我觉得不是。只有那些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在逆境中做到随遇而安,并不断进取,能化耻辱为力量的人才会获得成功,而孟非正是这样,他真正做到了随遇而安。

  这就是真实的孟非,觉得自己的一切经历都是顺理成章,没什么稀奇。无论人生面对怎样的低谷高潮,他都坦然面对,以“淡定从容”的态度和“随遇而安” 的心情去享受。

  随遇而安,风轻云淡,一切似有似无,一切若影若现。只此让

  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快乐的生活,不去计较过去,不去折腾未来,好好的做好现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那就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吧!

《随遇而安》读后感8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非诚勿扰,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孟非和乐嘉,但是我知道我喜欢他们的原因,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的品质是值得我学习的。

  孟非的《随遇而安》是一本叙事类自传,在整本书中没有什么人生哲理,只是在讲他这半生的经历和生活经验。

  孟非出生在重庆,十几岁就随爸妈来到南京,可是在他记忆最深处,还是对重庆的感情最深,记忆也最深。偶尔回到重庆时,还是那么的亲切。我觉得儿时的记忆和生活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快乐,也是对自己影响最大,所以我想说:有空就常回家,回到自己儿时生活的地方多看看,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找回最真的自己。

  孟非从十几岁到现在,就一直生活在南京,在南京上的初中,高中。孟非没有上过大学,这是我很早就知道的事情,这也是我很佩服他的地方。我觉得你的成功和你的学历没有必然的联系,跟你的人生经历和态度有重大的关系。所以我想要提醒那些学历很高,却态度不端正的人们,醒醒吧,看看现实的社会,踏踏实实的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这才是硬道理啊。

  孟非的人生比较的复杂,他做过的工作也是比较多。从印厂的印刷工,到电视台的临时工,到摄像,到拍片,到制作,到编导,到节目主持人,这都是他成功路上不可缺少的经验。所以人生的每一个工作,每一个经验都是有意义的。特别是每一次的冒险都是他走向成功的助力器,比如他拍摄的《西域风情》,当时拍摄的条件非常的差,因为是在新疆拍摄的,所以走的路都是什么沙漠、冰川,高原,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他依然没有决定放弃,而且一直坚持到了最后,并深深的爱上了新疆。这次的拍摄让孟非真正的成长起来,在以后的拍摄,制片中都体现了这次历时三个月的新疆拍摄,给他加了很多帮助,能让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的顺利。

  从那以后,他做了南京零距离等节目,现在又在做非诚勿扰和非常了得,这两期节目的收视率也非常的高,这都是他成功的见证啊。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孟非因为拍摄工作的辛苦,而放弃当时的工作,或许他的人生轨迹就不是现在这样了,这应该都归结于他的坚持吧。所以他的精神也一直影响着我,让我在辛苦的工作中坚持下来,非常谢谢孟爷爷。

  希望我也能像孟非那样-----随遇而安(貌似我也是这样性格的人啊),过属于自己的小生活。

《随遇而安》读后感9

  之所以对这本书有兴趣,还是因为非诚勿扰。这是我第一次写一本书的读后感,刚开始时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对于孟非,我也只是通过非诚勿扰有了较少的了解,《随遇而安》这本书是他的第一本写自己的书,简单的说就是自传吧,这让我对他的了解又更进了一步。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十分寡淡的书,如果有人肯读完并由衷的感到有意思,他只能认为那是一个奇迹。我觉得他太过谦虚了,但我却认真的读完了。

  从重庆到南京,从社会闲散人员到印刷工,再到一名著名的主持人。或许在他自己看来,这很平淡,平淡中夹杂着一丝幸运。然而,在我看来,他生命中这一件件看似平淡的事却组成了一番别有滋味的生活。十二年的重庆生活成为了他最宝贵的童年回忆,是他生命中无法忘记的宝贵财富。对于重庆,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觉得,南京与重庆差别十分的大,这也对他后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我来说,我对重庆的体会没有他那么深刻,这也许和我的童年在广东度过的原因有关。但每当我去到重庆,都能感受到到家乡人特有的热情和“粗犷”,这是和重庆”袍哥“文化密不可分的。孟非眼中的重庆,就如同他所说的那样,筒子楼,大雾茫茫。然而,对于现在的重庆来说,那些流传了许久建筑文化,特有的人文风情,仿佛都在慢慢的被抹去。

  这本书写了他的童年,写到了家人,就像在讲故事一样慢慢诉说着他四十年来一些不大不小的事。

  印刷厂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从那一刻起他懂得了劳动人民,也让他清楚的知道了自己处在社会的哪个阶层。他一度堕落过,但他始终相信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或许正是这种信念,让他一步一步走向成功。我在想,如果他的父母没有离婚,理科差的他当时要是读了文科,或许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但不管怎么样,用他的话说,一个岔路口就能改变人的一生。

  我很欣赏他面对事物的心态,就如同这本书名一样,随遇而安。书的自序中写道:“我既没有到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的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对于他的谦虚,我很佩服,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很平淡,就像一潭清水,偶尔泛起一丝波澜。淡定从容,随遇而安是他生活的写照,或许他的成功也是基于此吧。

  四十年是一段似长非长的时间,他用轻松的笔调,朴素的语言,以及最真挚的感情讲述着自己的经历。我向往他随遇而安的心境,颇有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感觉,他幽默的文字不止一次在我心中泛起波澜,尽管我正处在年少轻狂的年纪,18岁。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四十年来他的酸甜苦辣。

  生活中的孟非回一个十分有爱心的人,在他家里最多养过一只狗,六只猫。他说:“一进门就有一种动物园的感觉,我不介意。”可见他已经把它们当做亲人一样看待。在“我爱养狗”一节中,他谈到《动物保护法》,他希望中国人对待动物的态度能改变,而不像现在这样。孟非觉得:只顾自己,不顾一切,那是野兽的生存法则。

  风轻云淡,随遇而安,孟非四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把一切都看淡点,不去计较过去,不去折腾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