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合上《围城》的最后一页,内心很平静,夜已悄悄地爬满整个天空。遥望,不知哪儿还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轻轻地守望,相信明天会是个好天气。方鸿渐原来是有梦想的,正如我们的每一个人一般,年少轻狂的我们,按捺不住热血的沸腾,无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规的事物妥协。我们总相信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能驾驭。
于是方鸿渐乘上开往法国的航班,开向自认为的一片新天地。几年后,二十七岁的方鸿渐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带着一张作假的文凭,心里是满满的内疚。
二十七岁的他仍会天真地想起严父,慈母的失望。仿佛当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锁链断了一般,几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场华丽的美梦,终有醒来的那一刻。方鸿渐意识到了,当他意识到红海早过了时,他就觉悟的认识,他并不能够完全挣脱那条无形的链子。
就如《围城》中所讲“年龄是个自然里程中无法超越的事实。”凡事一经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况是城里城外呢?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一位学无所成的出洋留学青年,在乘船回乡途中和到达上海之后的三段爱情纠葛,接着因不满旧丈人家的鄙视,与同伴去内地大学任教后戏剧性地结婚,以及回到上海与新婚妻子及其家人不欢而散的市井故事。
除去时代背景,故事中所反映的各色人物的性情、态度和行为特征与当今社会的并无二致。作者在细微之处观察到,并用文字描述刻画得精致而有准确。
情场上,人们心态复杂:庸俗空虚,存心玩弄;自作多情,妒忌生恨;暧昧纠葛、优柔寡断;得陇望蜀,心有不甘。职场上,百态共生:有虚情假意、内心龌龊、口蜜腹剑、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有攀龙附凤、专事吹拍、结党自固、貌合神离、弄权整人的势力小人。而那些善良的,原本可以真实坦诚地生活的人,或为维护所谓的体面,或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违心地做事说话,没法过的自由洒脱。
小说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经典名句: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经过比喻很容易让人体会到其间即夸张又生动的相似之处,使读者印象深刻。
又读《围城》,感觉很不同,尤其是对于孙柔嘉的印象,感觉孙柔嘉并非如大多数人的评价,处心积虑,把方鸿渐拖入围城,他反而是认准目标,努力实践,不离不弃,对生活、对家庭从来没有失去信心的正面形象。相对几乎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唐晓芙而言,孙柔嘉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象征,一个理想。
在《围城》里,身逢乱世的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主人公,活在自己的围城里,面对着转瞬即逝的财富、事业和爱情,经历着人生的幻灭,电光石火的美妙,注定只是回首的惘然。
在乱世,活着就是一种成就。
当然,钱钟书之写《围城》,对于战争只是点到为止,书中的人物并没有在战争中悄然而逝,他们依然以一种常态生存,战争对于他们仅是一种不和谐音,一种避重就轻的背景音乐。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总有一些东西会深留在人心中,吹尽黄沙始见金,那些人性的美好,人格的魅力,对于生活的挚爱,是怎样的围城都不能围困,多久的历史都不会冲淡的。
《围城》算不上内容多精致结构多精密意义多深刻的一部小说,只是在通篇幽默又辛辣的比喻中,倒也深切揭露了人性中丑陋的方方面面,而小说中几十个人物,除唐晓芙外无一不似漫画中的夸张小丑状。至于主人公方鸿渐,虽不失为一个有点小魅力及小聪明小善良的男人,却也如漫画人物般有个最大的特征——懦弱。
小说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小说,也许作者正暗示了方鸿渐因性格而决定的命运会一直继续下去,无法走出命运这座围城——他所经历得一切,从留洋回国到婚姻状况的恶化,无一不在这座因性格而围困的围城之内——若不是因为懦弱,缺乏意志,他不会受鲍小姐引诱,不会下不了决心与苏小姐摊派,也不会在唐提出分手后不作任何努力让一段感情就此错过,也不会在三闾大学任人欺侮直至解聘。而小说最后几章,婚姻矛盾的升级,从表面看是因为两人感情基础不够,以及双方亲属的过分干预,但本质上还是方懦弱的性格所致——如果他坚决一点,就不会糊里糊涂就中了孙柔嘉的计与这个并不喜欢的女人结婚,也不会任自己的家人明目张胆的欺侮自己的妻子。
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对《围城》的最好注释之一。
一直以来很想拜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苦与没有时间,寒假期间,终于花上时间,认认真真地把这书看完了。我总以为这类大师级人物的书,应该是很有深度的。但看完之后,总觉得有些闷,一种让人说不出来的滋味。并且夹杂着些许的无奈。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到过对钱先生这本书这样的一段评价,大意是书中某些场景,某些对话,是你非得深思之后才能忍俊不禁了。对当时这个社会的深刻讥讽,我想如果在古代,钱先生一定是位两袖清风,脱离世俗的文人。
书中令我忍俊不禁的地方实在是太多,我就举一个例子吧。这个场景是描写苏文纨和曹元朗的婚礼场面和二人的窘态,更是把两位的表情描写的唯妙唯肖,曹元朗穿了黑呢礼服,忙得满头是汗…我只怕他整个胖身体全化在汗里,象洋蜡烛化成一滩油。苏小姐也紧张难看…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牌子下面那些积犯相惩的表情。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值得去读一下的书,书中对真实社会的描写实在恰当。也反应了人们对真实社会的无奈。“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恐怕是最能形容这本书的句子了吧。
《围城》中,方鸿渐作为钱钟书笔下的一号男主角,自然是占据了很大的笔墨。钱钟书写这本书花了大量的时间,里面的语言犀利刻薄,特别是各种比喻,对人性的讽刺可谓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其实,志大才疏,懦弱,爱面子,不通人情世故,自认为聪明却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上,这些都可以用在他身上。要说他真实得可爱,却也不然,有时也是虚伪的。然而,在作品里,是一个女性“千方百计想要嫁”的人。可能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而正好爱他棵青菜的人都集中在那里了。据说方鸿渐身上有钱钟书自己的影子,呵呵,这就不好说了。
我想,他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一个人呢?也像写作一样刻薄吗?一般不会这样表现吧。听说过一个小故事,经常有人向他借钱,他总是借给别人所要求的一半,而不要求别人归还。
我向来认为,刻薄的人是可以装成厚道的,而厚道的人是无法刻薄的。从他的书来看,这种刻薄是他的本性,而不是为了写书而刻意这样做的。而他对借贷者的这种做法,也是刻薄的天性被掩盖在厚道的外衣下的表现。但是,好的作品是需要这种刻薄的。都像温吞水一样,那就没意思了。
第三次掀开这本书,每次看得感受都不同,自问世上有多少方鸿渐?
年轻的时候骄傲自诩不凡,在最好的时段被大家包容吹捧。但迟早社会会揭开你的面具,发现下面的你软弱无能,假的文凭,一般的家世,不中用的傲气。
你看不上爱耍小聪明的苏小姐,你放弃了你的红玫瑰唐小姐,生活开始磨平你的棱角,它给了你一段世俗的婚姻,你的存在对于她而言是自保,是可以掌控,然后开始了一段充满对生活妥协的婚姻,处处都是琐碎的吵闹。然后慢慢发现你的每次谋生都需要仰仗你当初的朋友,曾经爱慕你的女生在你面前轻视你与你的妻子。
你的人生一路下滑,这时你觉得婚姻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其实你是可以有不同的生活轨迹的,你可以挣脱这桎梏,你在留学时本可以努力拼搏获得博士学位,在上海时本可以不与周家翻脸,你再拒绝了苏小姐本可以放手追求你的红玫瑰,你甚至在三闾大学可以试着谦虚去争取留下来的机会,可你没有,你终究是不中用的无能。
可被困在围城里的何止你一个,世俗之人都囿于这围城中,我也在进围城的路上。
第一次读《围城》这本书,花了不少时间读完。当然书名却早就听说过,看了书之后和自己之前以为的书的内容所差甚远。原以为想婚姻,恋爱本像围城的样经典的话会在全书反复提起,不想却不是这样。不过全书也无不透露着“围城”这一信息。读书的时候倘若不看其他书友的评论我还真不一定就能读出书中人物的话中话来,所以从对话中倒是“学习”了不少。
读完此书,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本书的评价如此之高,看了几条书友的总结评论,无一例外的大加赞赏,然鹅并没有说出书好在哪里,有人举出一两例作者用词用句特别考究之处,但并没有让当下的我觉得十分惊艳。不过看评论好多人看了不止一遍,想或许这本书放一放再去看,我或许能体会到评论中的感觉。
读书时,喜欢去把自己和书中的人物对比,遇到他们身上表现不好的地方赶快回想自己过往是否有过类似不当之举;看到其中的人物(孙、赵)心细为家人朋友之事操劳退让之时,也会思考自己如何学习一下。
书看到最后,感觉故事像是突然的结束,结束的很意外。总之,目前还是没能完全理解此书,欢迎看过这本书的朋友和我讨论。
毕业四年之后,重读围城,感受更多,第一次读围城其实没有读太懂,大概觉得是方先生和孙小姐进入了婚姻的围城,再读围城,其实不仅婚姻人生大概也是围城,方先生其实是众生相,不主动,不推辞,随波物流,好高骛远,自命清高,有国外留学的经历却没有拿得出的好文凭,对唐小姐爱慕,却也没有努力的去追求,每一次的工作都是别人安排,也从没想过自己到底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工作,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遇见孙小姐,也是随意的进入了婚姻,他瞧不起周围的李先生,顾先生,最后在三闾大学却被迫辞职,也没有想着努力去把工作做好,得过且过。方先生应该是比较悲哀的吧,到后面也一直在懊悔,对他,我只能用八个字来概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步错,步步错,本来手握一手好牌,却被自己打烂了。
人生的'每一步都比较重要,走错一步都有可能是一个致命的转角,此刻在我脑海里想到了在豆瓣上看到的一句话,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围城,久闻其名却一直未尝拜读,一遍读来,真是太精彩了!每个细节都生动无比,每个比喻都鲜活贴切,字字句句是增一分嫌胖减一分则瘦,笔下的每个人每件事都仿佛活了。
这不仅仅是大师对文字的信手驾驭,更是其对人性和生活的细致体察和品味。方鸿渐,说实在话,个人是有些憎恨的,因为他像面镜子一样,照出了自己的一些影子。迂拙,寡断,眼高手低,无甚主见等等,做不来还看不惯,看不惯又懒改变,有些假清高自傲,又些许真自卑自怜。妄图冲破枷锁,又经常设枷自囿。茫茫然不知所想要的是什么,对想要的又常常自我设限逃闪躲避,不敢去放手追逐。他不是君子,却也不是小人,他算不得很好的人,也不算是个坏人,只是个复杂纠结的无用之人!
太阳之下无鲜事,这人生就像一场戏,你方唱罢我登台,唱来唱去总唱不尽那么些聚散别离,演来演去演不完那许多爱恨情仇,品来品去品不厌这一方酸甜苦辣!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道理容易。人世间多少的城围筑在那里,人生的戏台场场幕幕纷扰变换,那许多的是是非非来来往往,又几多人能看透,能看透又有几人能真洒脱?人生本复杂,复杂的人越看越复杂,还是糊涂的人容易些,怕是又难得糊涂啊!
就在刚才,才把钱钟书的《围城》看完。想想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好好的看完一本书了,突然很有成就感。这也是我上大学以来,看的第一本除漫画以外,看了好多页都不想放下的书了吧。
钱老真的是无处不调侃,调侃到了极致,不只是人物,甚至连桌子椅子都不放过。每个比喻都形象得很,而且恰到好处。调侃还不至于讽刺挖苦,调侃过后的得意像恶作剧得逞的小孩。哈哈,我喜欢。
人物性格语言都很有特色,吵个架都掺英语的。钱老和杨绛先生的感情不错的,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各种家庭斗争写的这么深入人心。杨绛也算是围城的第一读者了,每看钱钟书写的围城的稿子(未成书之前)都会笑的,当然钱老也笑,多和谐。
本来这么深刻的内涵让我一讲就纯属娱乐了,嗯,这样不好。人生不也就是那样么,住在城里的想出去,在城外的想进来,还互相羡慕着,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钱老的幽默还是挺犀利的,抓得住灵魂的东西,人物塑造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不得不说,人是纠结的矛盾体。
有时间打算再看一遍,光钱老的语言就够我品味的了。调侃,不只是一个技术,也是一们艺术呦。
读罢《围城》,我的情绪是复杂的。正像苏文纨说:“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否也由这样的一座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正如杨绛所说,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以前在学生时代,应对着学业;成年后,参加工作,应对的是职场;现在,坠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时,应对的是爱情。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循环,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个人的心态决定了这个循环是恶性还是良性。知足常乐者安于现状,积极进取者奋发向上,然而一味厌弃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实际的事只会令自己陷入围城。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知足常乐。围城总是存在的吧!学校,家庭……背负着老师,父母的期待。有时身心俱疲,想要冲出围城。可当真正冲出的时候才发现不过是进入另一座围城罢了。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成功与失败,学习与娱乐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一种色彩当它们存在时,生活才会感到满足,才会变成彩色的。所以也就不会想到要逃离围城,也会感到幸福满足。
年轻的时候骄傲自诩不凡,在最好的时段被大家包容吹捧。但迟早社会会揭开你的面具,发现下面的你软弱无能,假的文凭,一般的家世,不中用的傲气。
你看不上爱耍小聪明的苏小姐,你放弃了你的红玫瑰唐小姐,生活开始磨平你的棱角,它给了你一段世俗的婚姻,你的存在对于她而言是自保,是可以掌控,然后开始了一段充满对生活妥协的婚姻,处处都是琐碎的吵闹。然后慢慢发现你的每次谋生都需要仰仗你当初的朋友,曾经爱慕你的女生在你面前轻视你与你的妻子。
你的人生一路下滑,这时你觉得婚姻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其实你是可以有不同的生活轨迹的,你可以挣脱这桎梏,你在留学时本可以努力拼搏获得博士学位,在上海时本可以不与周家翻脸,你在拒绝了苏小姐本可以放手追求你的红玫瑰,你甚至在三闾大学可以试着谦虚去争取留下来的机会,可你没有,你终究是不中用的无能。
可被困在围城里的何止你一个,世俗之人都囿于这围城中,我也在进围城的路上。